—《江南吳氏全書》推薦序
文/屠思凡
夏慶陽九十六年七月,江南最大氏族吳家再度展開修譜工作。與十年一度的例行修譜不同,各家支的代表此番匯聚一堂,隻為決定一個人的去留。
此人本名吳承恩,在竟寧元年因叛國之罪而被逐出家門。朝廷的一紙敕書改變了一切。敕書嘉獎他著書有功,列數其平生功績,追諡為文忠公,命吳家推舉賢才,擇日上京,完成其遺作《長生誌》的修訂工作。這在曆史上幾乎絕無僅有—直到兩代皇帝後,沒落的曹氏家族的後人才終於取得足以與之爭輝的功績。
成就吳承恩的,是他耗盡一生創作的鴻篇巨製《西遊記》。同其他“明珠之作”類似,《西遊記》的創作過程非比尋常:與數十人合力編撰的《山海經》或嘔心瀝血一氣嗬成的《石頭記》不同,吳承恩一生中博覽群書,尋訪全國各地,最終以重大曆史事件為內核,陸續演繹出了六個版本的故事,故事同根同源,又形態各異,其內涵循序漸進,自通俗誌怪小說逐步深化,直至成為家喻戶曉的史詩,普照萬民。
與先秦時期大量佚名作品的評述方式有所不同,考察漢以後的文學作品的價值,必須將作者的生平納入分析範疇(二者之間的一致性則要依賴考古成果確定)。
在分析《西遊記》時,這或許是最恰當的方式,因為吳承恩不僅創造了膾炙人口的經典名篇,還從某種程度上折射出整個夏朝的文學和社會發展曆程。司馬遷曾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指出:隨著秦漢更迭,在和平世代,若有人壽可齊國,那麽,此人必將是那個時代的縮影。必須承認,這份預言具有驚人的前瞻性。
而接下來,我們將會看到,為何吳承恩恰好是它的出色證明。
從阿房宮到《東山伏魔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