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上午,秋天的陽光暖暖地斜照在淺水**漾的稻田裏,周圍的樹木、草皮上閃耀著點點光斑。
人類盡管能夠在局部小範圍內控製天氣變化,但雪峰山脈的四季輪回、陰晴雨雪,絕對是純自然的。
老人已脫下鞋子,卷起褲管,首先走下水田,踩出一片碎金。肖理夫和張寧靜也跟著脫鞋下田。
有些禾茬長出了半尺多長的再生禾苗,墨綠而稀疏。
張寧靜這個生物學博士感到有些奇怪,輕輕問道:“這些禾苗有些稀疏呀。爸爸,這是管理原因還是今秋的光照不夠好呢?”如今,農作物隻要光照充足,都不用施肥。因為有關科學家早就對所有農作物的根係進行了基因改良,其生發的根瘤菌能自動從周圍環境中獲取氮、氨,合成農作物所需要的營養成分。
“為了體驗最原始的生活,我種的是兩百多年前的傳統水稻。加上這山上水冷天涼,我一年就種一季水稻。翻泥鰍的話,這水有點深,艾佳,請把田水放掉一些吧。”老爺子答道。
站在田埂上的艾佳用手掌看似輕輕一劃,硬實的田埂立即被劃出一道深深的小溝,田水潺潺地流淌出去……
早在一個多世紀前,有些水稻專家根據水稻茬的再生功能,特意將這種屬性進行了基因強化,使水稻收割之後又能長出茁壯的禾苗,如此周而複始,再也不用重新播種和插秧了。因此,隻要氣溫較高,隻要田地裏的光照和肥力跟得上,一年可以收獲四季稻穀。
如果是在大空間的室內,利用核聚變人造小太陽的光照來生產糧食,由於光照更加穩定,這些重複再生作物每年的產量就更高了。不過,由於沒有自然界陽光雨露的滋養,這種糧食的口感就差了許多。但是,比起純粹的人工合成的各種碳水化合物食品,它們的口感又稍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