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林亲自驾驶着梭形飞车一路往西,跨过印度洋,直接往非洲肯尼亚的内罗毕飞去。
由于内罗毕是真正的赤道城市,非常利于卫星火箭以及太空舰船等极速飞行工具的发射,因此,在内罗毕正北边200公里左右的地域,联合国外太空发展总署早已在此兴建了全球唯一一处大型星际飞船升降基地—往返火星基地的所有交通、运载舰艇都在这里升空或降落。
半个小时左右,面积超过300平方公里的内罗毕升降基地已灯火辉煌地出现在罗林的视野中。远处的夜空中,不断有闪烁着蓝光的巨型飞行器或在缓缓减速降落,或在渐渐加速飞离发射基地,随即越来越快,最后消失在广袤无垠的星空中……
罗林开始减速,然后慢慢往下降落,当梭形飞车最后降落在一片硬化空坪上时,这辆梭形飞车与四周各种大型飞行舰艇相比,如同一条泥鳅钻进一群巨鲸之间—这种微型飞车没有生存循环系统,无法进行长距离深空飞行,因此只能在地球或火星表面进行短距离或环球作业。
40分钟左右,罗林和两位同事登上了一艘已进入升空港的大型货舰。
这些升空港远远延伸于基地建筑之外,每个升空港之间相距1200米,共有三十来个独立的升空港。远远望去,它们与整个基地共同形成一把巨大的扇子。面积达250平方公里。
这艘货舰巨大的下舱装载着几百吨生活必需品:水、各种食物和液氧等。货舰的上舱还可以轻松地容纳300多人。但这次只有一百多名各种肤色的工作人员返回火星基地,可能是由于今天是元旦的缘故。这一百多名乘客中有三十多位女性,以年轻女性为主。而火星基地上大约有8000位女性工作人员。目前,整个火星基地常年有两万余名工作人员,这些数字还在呈上升趋势。当然,这些数据并不包括在火星上的“天脑城”。
大型货舰震动了一下,突然抬升了20多米,但这并不是升空起飞,只是为起飞做前期准备—是电磁悬浮系统启动了,货舰巨大的核聚变发动机启动时会产生十万摄氏度以上的高温,20米高的悬浮层可以适当起到隔离与缓冲作用,避免升空港下方的高熔基面被熔化。
这时,货舰舱内传出一串柔和的提示音:“各位乘客朋友,货舰即将升空,为了避免剧烈抖动和急剧加速给您带来极端不适和生命之忧,请务必尽快进入液态安全椅,并按下水膜键,将自己保护好。”
落落寡合的罗林和一群同事分别钻入液态椅中。由于这次的乘员比较少,罗林特意选择一个靠窗的液态椅躺了进去,同时按下右侧扶手上那个醒目的绿色键,厚厚的近体温水膜迅捷而轻柔地将他团团包裹起来,他似乎瞬间进入**漾的羊水中,意识却依然清晰。
如果没有这层厚厚的水膜将身体团团包裹,随后剧烈的加速度会使血管瞬间爆裂,身体各个器官也会迅速破裂!
柔和的提示音连续响过三次之后,大型货舰猛然颤抖起来。如果此时有人站在舰外,会看见128个一律朝下的巨大喷口同时喷出深蓝色的离子态强气流,颤抖的舰体顿时发出震天动地的巨响!与此同时,舰体四周无数的地面喷头同时向舰体下方喷出一股股粗壮而强劲的白色**,这些白色**是汽化点较高的高浓度乙二醇,但它们一碰到悬浮隔离层间的深蓝色气流,就被立即汽化,以最大限度地为下方的基面降温,避免它被熔化甚至被汽化。
大型货舰开始缓慢升空,当它上升到2000米高时,地面上的喷头不再喷射白色**。随即,大型货舰再次加速,迅速腾空而去。
各种类型的星际飞行器升空或降落,以及与地面系统的零缝隙配合,都是由几千公里外的中国酒泉地脑系统运行中心数据库全智能控制,如果没有地脑系统的协同作业,这些星际飞行器根本无法运行。
大型星际舰艇降落时,情况就没这么复杂了,只要将升空港的电磁悬浮能量提升两倍左右—对于质量巨大的星际舰艇而言,这也是当前电磁悬浮能量所能达到的最高值—也就是说,这种悬浮力可以将大型舰艇浮升40米高!
但是,纵然如此,当减速状态达到极限的大型舰艇慢慢降落时,巨大的重量还是会让舰艇底部差点触碰到坚硬的升降港基面。这一切,仍然得依靠地脑系统运行中心的无缝配合与协作。
天空中,大型货舰的上升速度越来越快,十几分钟后,再也无法用肉眼看到那些蓝光了。
但是,要想让这种大型货舰最终达到22000公里/秒的极速,至少还需要一个小时的不断加速。
纯粹的星际客运巨舰却完全不同,它每次可承载上千名乘客,并且加速到当前星际飞行器28000公里/秒的极速,加速过程还不到一个小时。
不管是星际货舰还是星际客舰,这些巨舰的内部生存循环系统都是非常稳定且完善的,运用了地球科技界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因此,纵然在太空中持续飞行多年,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但前提是,地球上地脑运行中心的智能数据库必须经常与星际舰艇上的数据系统进行连接,为地球外的高速舰艇提供各种准确参数,否则,地外星舰就会变成无头苍蝇,无法正常运行。
一直以来,地球外太空发展总署在建设各种星际飞行器的时候,在技术支持方面都秉承同一个理念:不管星际飞行舰艇今后如何发展,从来不会让其内部系统独立运行—必须在地脑智能系统不断提供各种参数的情况下才能正常运行。
这意味着:如果星际舰艇是地球人类放出的风筝,那么,地脑智能系统就是那根无限延伸的风筝线,必须由地球人类紧紧掌控。
因此,地球执政高层一直防范着星际飞船有可能发生叛逃事件,同时也一直防范着火星基地以及其他未来各种地外基地—它们一旦真正强大起来,很有可能会脱离地球而独立,甚至有可能与地球世界发生冲突或形成对抗局面。
罗林不知不觉睡了过去,现在又醒了过来。原来,这艘大型货舰开始减速,产生了剧烈的震动。他在明亮的水膜中扭过头,透过水膜和舰窗上多层加厚生化玻璃,仍然可以看到暗红色的大陆—这是火星赤道附近。
火星的这一面正好是白昼。
罗林看看头顶前方水膜外的时钟,大型货舰已飞行了三个多小时。
这次,火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算是中长途间距—地球与火星都在各自的公转轨道上围绕太阳快速公转,但它俩的公转速度完全不一致,导致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时刻发生着急剧变化:两者最远的距离达4亿公里,最近的距离只有5000万公里。因此,如果没有地脑系统不间断地提供具体参数,这艘货舰可能连火星的具体位置都很难找到。
货舰出现一阵更加剧烈的震动—货舰放出了减速伞。罗林透过舰窗向外一望,只见一个面积将近十平方公里的巨型降落伞远远地出现在舰尾,整个伞面鼓得老大。看来,他们正好遇上了逆向火星风暴—这正是利用减速伞减速的好时机。
其实,就算不用减速伞,单纯以发动机产生的反向作用力也可以达到减速效果,不过由于火星上的空气非常稀薄,反向动力的效果不是太理想。如果以减速伞收集火星风暴的反向作用力,减速效果自然更佳。
火星上的大气如此稀薄,只相当于地球大气层的1%,为什么还会经常出现风速高达180米/秒的强烈风暴呢?原来,正因为火星没有浓厚的大气层保护,昼夜温差太大,冷热空气的剧烈对流,使稀薄的大气层依然可以产生威力巨大的火星风暴。
整个减速过程还是花费了近一个小时—终于可以看清下方宽阔的星际舰艇升降基地了。
接下来,货舰开始垂直缓缓降落,这个过程似乎显得更加缓慢。
最后,货舰猛地往下一沉,接着往上一弹,然后又往下一沉又是往上一弹,如同跳蹦床,连续反复三次,货舰总算平稳下来。
罗林很清楚,这是火星基地升降港上20米高的电磁浮悬层在为大型货舰充当缓冲垫。由于火星上的引力只相当于地球引力的1/3,才会如此来回反弹;如果是在地球上降落,纵然是高达40米的电磁悬浮层,根本不用反弹三次,只需一次就够了。
罗林按了一下左侧扶椅上那个醒目的白色键,厚实的水膜迅速回收进去,液态椅自动张开。
罗林站起身来,身后的液态椅上立即浮出一套太空服。这种太空服既结实又轻便,里面自带的生存维持系统至少可以让人存活两天以上。就算里面的氧气消耗得差不多了,只要更换一只小小的液氧瓶就行了,非常方便。
罗林慢条斯理地穿着太空服。刚刚穿好,和他一起返回的两位同事走了过来,其中一位说:“大林,别这样,你还有老爸老妈,我都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呢。”他叫莫飞,是在社会福利院长大的。
这两位同事早已穿好了太空服,但说话同样很方便,却不是通过空气传播声音—外面的环境几乎是真空,无法传递声音,因此他们利用太空服内的信息系统相互对话。
罗林的心情果然稍微好转了一些,他和两位同事一起走进一间空气隔离室。关掉身后的密封门后,前面的密封门才自动打开,他们终于走在了几乎日夜厮守的火星大地上,然后轻快地往属于他们的工作基地走去。
由于火星引力很小,他们像欢蹦乱跳的巨大兔子,一步就跨出四五米,显得格外敏捷。他们很享受在火星上轻快奔跑的感觉。
伴随着一路上轻快奔跑的人群,一些距离较近的火星太空基地在他们身边一一掠过。这些太空基地的墙体格外坚实,外形一律呈正三棱锥体,如同埃及的金字塔一般,只是比金字塔少了一个锥面—这种结构更利于避开火星风暴的威力。
属于三人的太空基地还有很远的距离,但这些精力充沛的年轻人毫不在乎,他们甚至不想呼叫那些随叫随到的火星表面免费交通车,就这样悠闲地往前跳跃着前行。
由于火星上空气非常稀薄,没有阳光照射的夜晚,火星表面温度骤降至零下一百多摄氏度。即便在白天,在火星赤道附近的一些地区,温度最高才可以达到35℃左右,因此,地球外太空发展总署建筑在火星上的太空基地大多数位于赤道附近。于是,这些巨大的三棱锥体建筑在火星赤道附近围成了小半圈,足足有两百多座!
每一座都可以供一百多人安逸地工作、生活以及娱乐。
只要没有强烈的火星风暴,白天直射的阳光可以为这些火星基地提供部分电能和热量,但大部分电能还是依靠火星基地上的核聚变供应。这些巨大的建筑耗电巨大,使得基地灯火辉煌。从地球上仰望星空,在晴朗的夜晚,在地理位置与角度较好的方位,几乎用肉眼都可以看见火星赤道附近隐隐约约的亮光—因为它们比整个火星的普遍亮度要亮出许多。
莫飞这时忽然骄傲地对罗林和另一位同事说:“嘿,我敢保证,地球上现在肯定有人在痴痴地仰望我们伟大的火星太空基地呢。在他们心目中,我们就是他们崇拜的偶像,甚至是他们心目中的上帝!”
另一位同事却突然给他泼了一瓢冷水:“莫飞,你也别太得意忘形啦,要知道,我们在火星上建设的这些太空基地,除了电能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外,其他生存物质,如氧、水、食物啊,以及大部分建筑材料都来自地球。如果没有地球的供给,我们分分钟就真的去见上帝了。”说话的人叫格拉齐,意大利人,是117号太空基地—也就是他们所属的基地—的生态系统管理员之一。莫飞则是整个火星基地的建筑材料筹划员之一。
事实确实如此,火星上的空气过于稀薄,在这稀薄的空气中,90%以上是二氧化碳,只有不到2%的氧气。就算能够从这些稀薄的空气中提取微量氧气,但从能量损耗上来考虑根本不合算,不如干脆从地球上直接运送液态氧上来。
换句话说,当前,火星上的太空基地利用耗费巨大的地球资源进行修建,以及源源不断地消耗巨额生存资源以保证其正常运行,换来的只是火星基地电能的自给自足,以及从火星上提取部分原料供基地的建设与维护。
火星太空基地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不断测试各种体型巨大的极速飞行器,以及进行各种破坏性尤其可怕的核爆实验—地球上已经无法继续承受各种后果严重的巨型测试了,只能把这种后果转移到火星上来。
他们又腾跃了快一个小时,终于来到117号火星太空基地。
三位同事的提早归来,让117号基地里依然坚守岗位的同事们感到有些惊讶。最先跑过来问候的是两名女生。117号基地共有106名工作人员,有52名女生。在整个火星太空基地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的状况下,117号基地的男女比例却几乎达到一比一。可能是因为罗林被分配到117号基地来的缘故,许多女生纷纷要求调换工作岗位,或者申请调换住宿场所,117号基地里的女生渐渐多了起来,117号太空基地里的其他男士也跟着沾了光。
罗林的主要工作是火星太空基地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他所学专业正是太空材料学。
这两名女生都是白皮肤美女,她俩直接跑到罗林跟前,惊喜地问道:“林,你们不是说这次要回地球三四天吗?怎么现在就回来啦?”
罗林的脸色还是不太好看,他一边脱下太空服,一边说:“地球上不好玩,就回来了。”
进入基地内部之后就不用穿太空服了,因为每座火星太空基地里的内部生存环境和地球上差不多—除了引力小了许多。但罗林个人的吸引力却格外强大。
其中一位女生连忙抢过罗林脱下的太空服,在面前的长衣架上挂好。
罗林独自走到电梯前,准备去楼上的房间。一位女生笑问道:“林,你突然回来,是不是放心不下我们呀?”
罗林的心情还是不佳,勉强笑道:“可不是嘛。我去休息了。”
电梯打开,罗林长腿一迈,走了进去,这两位女生也跟着挤了进来。
在电梯里,罗林依然没有像往常那样嘻嘻哈哈,连好脸色似乎也很吝惜,他一直沉默着。
34层很快到了,这里是这座锥体建筑的上层—36层是锥顶。
罗林的房间很宽敞,视野格外开阔,透过南边明亮而开阔的斜锥面玻璃窗,可以望见茫茫无际、奇形怪状的红色丘陵—那是肆虐的火星风暴塑造而成的;也可以看到左侧十几座同样高大的火星太空基地和前方明亮的阳光。在火星上看太阳,它似乎比在地球上小了近一半,但由于没有大气层,它依然很明亮。
在罗林右侧的西边,还可以望见遥远天际那座雄伟的正三棱锥形建筑,这正是天脑城的基地雏形。罗林曾和一群同事搭乘一辆火星陆地车行驶了将近400公里才到达天脑城附近。这座建筑高大雄伟的程度惊得他们几乎失语:罗林稍微用测高仪量了一下,其实际高度将近1800米,几乎是普通火星基地高度的16倍—还不包括锥体顶端那几十根伸入深空、似乎没有尽头的天线,其体积是一座普通火星基地的4000倍左右!
出于强烈的好奇,罗林和同事们想进去参观一下,却被一群恪尽职守的人工警察和机器警察毫不留情地阻拦在近千米之外—尽管他们同是整个火星基地上的工作人员。没办法,天脑城尽管还处于雏形阶段,但它的运作模式完全独立于其他火星基地之外,只和地球上的地脑系统保持密切联系。他们的舰艇、飞船等交通工具也是统一从内罗毕的升降基地起落。
据说,天脑城一直在设法与宇宙间其他高级文明进行联系,希望使地球文明获得更大的发展。甚至还有人透露,目前天脑城里已经有外星文明生物存在,正在和天脑城的相关专家进行沟通。不管这些是否属实,目前都是最高机密,普通工作人员根本无法探其真相……
其中一位女生见罗林一直一动不动地站在自己房间的玻璃窗前,热情和毅力终于大打折扣,默默地转身走回了电梯。
只有那位更加漂亮的女生依然固执地站在他的身后。
这时,罗林可能突然想起或者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不动声色地笑了。
如果他的理解没错的话,“故作矜持”,其实就是《孙子兵法》中“欲擒故纵”的另一种演绎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