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胡一云站在一块2米见方的大屏前,他已经一个星期没有合眼了。对他而言,身后不远处的那张靠椅具有致命的**力。他又狠狠喝了口提神的功能饮料,看着屏幕上接线盒子般密密麻麻的小点,那上面显示的基因信息来自全球各主要精卵库的3 000万对**和卵子。这些基因由几百名基因工程师进行DNA片段交换之后,随后植入到一种转基因芽孢菌体内。
“胡博士,我已经看过你的报告,并且也递交秘书长了。”胡一云回过头来,见江大伟正缓步走进监控室来,身后跟着两个女子,其中一个赫然是舒帆。“说实话,我本人对方案内容并不完全理解,还是靠舒帆女士的解释才算略懂一二。你知道,在基因领域我完全是个门外汉。”江大伟戏谑地笑笑,同时看着舒帆道:“听说你们俩此前曾共过事,这样交流起来就更顺畅了。”
胡一云和舒帆彼此相视一笑。两人分别已近3年,再次相见,想起3年前的肯尼迪航天中心一行,不免颇感唏嘘。在这3年的末世光阴里,人是物非,时过境迁,能再聚首自然是难得的缘分。
“这位是磁球项目组的杨颖小姐。她是负责来接头的。”江大伟神采奕奕地指着旁边一位年轻明丽的女子道。
“胡博士,幸会。”杨颖边打招呼边大方地伸出手来,与胡一云握了握。
“幸会。”
礼毕,胡一云欣喜地对江大伟道:“江教授,想不到你们这个时候能来。‘天网’的情况怎样?”胡一云对第五方案里的“天网”计划略有耳闻,忽然想起这时应是计划实施的紧要关头,忍不住脱口问道。
“别提了。”江大伟摆摆手,似乎不愿再谈及那个话题。
胡一云见状心里猜了个八九不离十,立马话锋一转道:“嗯,我听说目前质疑都集中在寄体这一块。我在《人类基因集装方案》里对选择芽孢菌做了较详细的说明。这种菌在自然界的存活率较高,对恶劣环境也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尤其是在经过基因改良后,抗辐射和耐低温的能力大幅提升,实验室测试的低温耐受能力达到了绝对的0℃。我想其在做空间穿越时应该会保持在比较稳定的休眠体状态,理论上的生命存续期约有12 000千年,不过这只是我个人推测的结果。比较保守的估计,大约是2 000年。”
“唔,其实这些我都还能理解。但说实话,对自主寻的反倒不太明白。”江大伟点点头,接着又摇摇头道。
胡一云偷偷看了眼舒帆,见她抿嘴做了个无奈的表情,想来他也不太明白方案里提到的这一块内容,就说道:“这跟我们的外星祖先做的工作没什么本质区别。有些不同的是,我研究了《“拉格朗日”报告》后发现,我们的目标星球和地球完全不同,我们找不到与人类相似的生命体做寄主,与我们区别太大的生物又无法实现DNA感染,所以我们只有一条路可以走:自带寄体。”
“你用了寄主和寄体两个不同的词,这之间有什么区别吗?”细心的江大伟不解地问道。
“哦,不好意思,我之前还没详细解释过。事实上它们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寄主是身体形态不发生改变、仅在基因上被感染的生命体。地球能人就是外星人用作生命延续的寄主,也就是说他们的肉体被外星人所利用,但在基因层面上被改造成不同于以往的物种。而寄体,”胡一云皱眉想了想道:“只是一个容器。我们将完整的生命信息包裹在这个容器里,发育出来的是完全独立的生命体。在我的方案里,芽孢菌只是一个蛋白滋养体,通过吸收周围营养成长。其生长能激活它体内的人类基因聚合体,聚合体继而从芽孢菌那里获取营养进行发育。最终的结果……这时胡一云转念想了想道:“有点类似于小鸡在鸡蛋里孵化一般,芽孢菌变成空壳破裂,新生儿则从壳里钻出来。”
“啊!”江大伟等三人几乎异口同声地惊呼了一声,目瞪口呆地看着胡一云,他们万万没有料到人类的后代将以这种方式出生。
“唔,很吃惊吗?不好意思,这是我能想到的唯一方法了。而且,”胡一云笑了笑,略感歉疚地说道:“在生物界里,适合人类的分娩方式并不多。这种方式对于本次计划还算是比较理想的。”
“唔,”江大伟沉吟了好一会儿才缓缓道:“这意味着将来的人类是卵生的?”
“不不,仅仅第一代移民是卵生的,在人类基因里卵生DNA信息通道早已关闭。第一代移民性成熟后会本能地择偶**,女性受孕后仍是胎生。从第二代移民开始,人类的繁殖方式就基本恢复到自然状态了。”
“第一代孩子出生后怎么生存呢?”舒帆皱起眉头,表情忧虑地问道。
“这确实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胡一云侧头看着显示屏上的画面道:“我用了两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自主寻的。从外星祖先的手段来看,他们应该比较了解地球的地理和生物情况。二是当然,他们有可能采用盲投,向许多宜居行星投放了生命石——这种情况是极有可能的,处于宜居带边缘的火星就被投放了生命石。如果是盲投,那么应该说我们的祖先运气非常好,生命石正好落在了地球上的热带地区,成功感染了能人基因,实现了生命续存。如果没有掌握精确的行星测绘技术,拥有高级的远程通信手段,这种盲投生命石的成功率是极低的。”
胡一云回头看了看江大伟、舒帆和杨颖,见他们没有提问,就接着道:“不过不管怎么说,他们终归是成功了,而且在手法上几乎难以复制。目前我们的行星观测手段尽管有所突破,但还不够精确,或者说观测时间不够长、观测目标还不够多,所以……
“哦,光子团队还在继续工作,《“拉格朗日”报告》至少还有一次更新。”这时江大伟赶忙插话道。
“唔,希望能听到好消息。”胡一云继续说道:“《‘拉格朗日’报告》已经很详细了。话说回来,我们与外星祖先相比,在基因技术方面是不太一样的。我们自带寄体,省却了寻找外星生物做寄主的步骤,一方面保持了人类种族的完整性和纯洁性;另一方面也绕过了二次感染的复杂性。但这同时也为基因的生存带来了风险。开放性的基因遗传能够依据环境调整基因表达,因此生命力一般较强,地球上的许多生物采用雌雄结合的方式繁殖后代,就是为了在此过程中能够调适基因信息,以便获得更强的生存能力。外星祖先的二次感染看似复杂,实际上是为了获得更强的生命力。”
“你的意思是说,我们采用的基因集装技术是比较封闭的?”舒帆见胡一云面色乌青、两眼发红,似是睡眠不足、思维混乱,说着说着就离题了,有意提醒他直切主题。
“是的,采用基因封装技术孕育的生命体仍是人类,只是要在芽孢菌蛋白质壳体里待三年,度过只会“哼哼”的人类幼仔期,有了基本生存能力后可才破壳而出。”
“三年?他们在里面怎么吃饭、睡觉?”杨颖这时忍不住插话进来,颇感惊疑地问道。
“胚胎的成熟期在基因表达上是一个可控变量,应是可以实现的。”舒帆恰到好处地解释道。
胡一云点点头道:“正是。经过充分的胚胎发育后,这些孩子出生不久就能学会爬行,生存能力也会大大提高。并且能够自己寻找食物了。”
“才三岁就能自己找食物?”杨颖感到极为不可思议。
“准确地说是两岁。不过你可不要小看人类的适应能力。”
“刮风下雨怎么办?碰到野兽怎么办?”杨颖看似联想到了嗷嗷待哺的婴儿画面,禁不住眼眶湿润,颇为激动地问道。
“唔……胡一云原本想说第一代人类后代跟地球卵生生物一样存在低生存率的问题,但见杨颖似乎激发起了强烈的母性意识,只好改口道:“这种极端情形是不会出现的:一方面红星和诺亚星气候宜人,而且没有发现野兽;另一方面生命筒的着陆点会选择食物丰沛的温暖地区,生命保障应该并无太大问题,这就是我接下来要介绍的自主寻的的作用。”
舒帆听他这么一说,连忙催促道:“快说说看。”
“在这次生命基因集装运输中,自主寻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找到可靠的孵化环境。装有芽孢菌的生命筒在进入行星大气层后,首先将被送到温度和地理气候最适合的纬度,然后投射进水体里。生命筒会检测水体的酸碱度、盐度等各项指标,确定无害后方会释放芽孢菌。这些芽孢菌并不立即生长,它们会随水流到达不同的地方,并最终在其自身的纤毛运动帮助下附着在水岸边。它们会静待一些时日——大概5~10左右吧——以确认周围环境处于比较恒定的适宜状态。在特定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下,芽孢菌才开始扎根,吸收土壤里的营养物质,同时激活体内的DNA分子聚合体。”
“如果没有找到适宜环境呢?”舒帆好奇地问道。
“这就是自主寻的的意义所在。如果没有找到适合生长的环境,芽孢菌会一直处在休眠状态。这个过程短则几年,长则几千年,这完全取决于行星条件。一般情况下,只要获得的行星信息基本准确,多数芽孢菌是能够找到适宜场所孵化的。”
“另一种方法是什么?”杨颖迫不及待地问道。
“什么方法?”胡一云有点迷糊地反问。
“你刚才说小孩孵化后有两种方法生存,还有一种方法是什么?”
“哦,”胡一云一拍脑袋道:“瞧我这记性……唔,我们同时也将一些地球生物的DNA包裹在芽孢菌里。这些芽孢菌同样具有自主寻的性,但生命激活的周期只有半年到两年不等,也就是说只要环境适宜,它们就能迅速生长。”
“这个方法很好。”江大伟赞许地点点头道,“这样至少能保证人类出生时有食物来源。”
“这是我们考虑的主要因素。”
“哦,都有些什么生物?”
“大部分常见生物的生命信息都被封装了,不过激活时间不一。这里头牵涉到复杂的生态学知识,团队里有专门的小组在负责这一块。总体来说,我们力求尽量降低生态链的复杂性,比如改变需要蜜蜂等昆虫做媒介授精的植物基因,使它们能自授精。同时将许多植物基因进行组合,培育能够出产苹果、梨、橘子、草莓、菠萝、木瓜、哈密瓜、樱桃等的超级果树,一年四季都能结果;对动物的选择相对谨慎些,摒弃了大部分可能对人类幼子构成威胁的肉食动物,选择草食动物时也尽量避免与人类食性相同的物种。这也是基于生态链上的考虑——草食动物缺少天敌的话,大量繁殖后可能会与人类争食。”
江大伟转过身来,走到那块玻璃墙前,看着工作台前忙碌的几百个基因工程师们,缓缓道:“胡博士,这个计划虽然听起来非常不可思议,但联想到人类祖先的所作所为……我对此抱有信心。你认为我们的成功率有多少呢?”
“这……胡一云迟疑了片刻道:“我只能说,它既可能是百分之百的成功率,也可能为零。生命的诞生,无法用概率来估算。”
“嗯,”江大伟满意地点点头接着道:“还需多长时间能完成全部集装工作?”
胡一云来到江大伟身边,瞥了眼玻璃墙外的繁忙景象,信心满满地道:“三个小时内,所有的生命筒将全部封装完毕。”
“好。”江大伟转头对杨颖道:“三个小时后我们就去文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