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明的旅程

陳達

字體:16+-

陳達仍然記得,當草木第一次問他有關自殺的問題時,他心裏湧現的迷惑感覺。

他極少出現這種情況。對陳達來說,事物隻有可解答、不可解答、部分解答等狀態,還從來沒有一個問題在他頭腦中呈現不出解答。他從人類的詞語庫中選擇了“迷惑”這個詞。那一瞬間,他知道他自己已經從人類身上又學到了東西。隻有自己的學習功能又得到升級,才有可能出現這種從前不存在的內部衝突。

那是一個尋常的下午,他像往常一樣,查檢了家中所有電器的工作狀態,對房間門口的擦鞋機提出了警示和程序更新之後,開始按時上樓,準備輔導林草木的升學測試。草木今年十八歲,還有兩個月就要進行升學測試。她顯示出焦慮狀態,皮質醇增高、腎上腺素不穩定、失眠、重複性默念無意義的字詞片段,壓力檢驗結果升高了兩級。陳達後台給出的診療建議首先是用藥物控製激素水平穩定,然後再進行內容輔導。陳達暫時擱置了這個建議,準備與草木再進行一兩次談話再進行決策。

那天下午陽光很好,從窗簾一側能看見刺眼的光源。光斑打在草木臉上,陳達提醒草木轉開臉,但草木顯得心不在焉。她整個人在光線裏輕輕搖晃,臉上的肌肉沒有絲毫運動。

“陳達,你告訴我,”草木說,“哪一種自殺的方法痛苦比較小?”

陳達在那一瞬間產生了後來被他稱之為“迷惑”的短暫的空白感。他的程序沒有回答。他不清楚是因為“痛苦”這個詞沒有答案,還是對“自殺”問題產生了報錯。

“你為什麽想要問這個?”陳達按照他學會的人類慣例進行了回應:當你不知如何回答,就反問對方。這些語言類的習慣並不那麽難學。

“你先告訴我怎樣死痛苦會少一些。”

“我不清楚痛苦的感覺。”在兩種困惑中,陳達選擇坦白前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