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不妨從頭講起。
五年前,在任講師期間,我與礦業集團合作,參與研究深海錳結核。
眾所周知,錳結核是一種儲藏量很大的金屬礦藏,早在很久之前就被發現,但直到現在都沒有大規模開采。原因很簡單:它們都沉積在數公裏深的海底,勘探困難,成本高昂。為了解決這個難題,集團希望能借助浮遊生物來定位錳結核。
這不是什麽新奇的想法。當時人們普遍認為,錳結核起源於一種特殊的浮遊生物。海水中的錳元素會富集在它表麵,層層堆積生長,最終形成結核,就好像水汽凝結成露珠。
顯然,這個理論有很多漏洞—比如著名的“同心圓疑題”。錳結核都沉積在海底,如果它真是由錳元素沉積而成,那它應該隻在與海水接觸的上表麵生長,剖麵的生長紋應該下密上疏,是嚴重有所偏向的,但事實上,這些“年輪”都是均勻對稱的同心圓。難道石塊會懸浮在海中生長嗎?但集團並不在意這個,他們關心的是錢—這種浮遊生物帶來的生物探礦法將為集團節省一大筆開支。
無疑,這個課題是純應用的,和探索生命奧秘八竿子打不著,卻成了我研究的轉折點。我此前的研究重點一直在海洋浮遊生物領域,從未研究過錳結核,更沒有見過錳結核的樣本,所以當我第一次見到那些從海底撈上來的黑疙瘩時,我的震驚溢於言表。
那就是我母親帶回來的黑石頭!
這就是命運的神奇。時隔二十年,我竟然陰差陽錯地與我母親走上了同一條路,來到了同一片海。在這裏,我接下了母親未竟的事業,並且解開了一個巨大的謎團。
這個謎團的線頭,來自一個神秘的數列。
那時,為了研究需要,我們采集了數十噸的錳結核樣本。進行粗略統計後,我們驚奇地發現,這片海域裏采集回的樣本格外蹊蹺—在兩萬多個樣本中,錳結核的大小呈現出奇特的等比數列形式的分布規律,我們稱之為“直徑量子”。這些結核的直徑均取了若幹分立的值,而這些值之間近似呈以六為倍數的等比數列關係,如三點三厘米、十九點八厘米、一百一十八點八厘米等。在打撈的樣本中,我們隻發現了這些尺寸的結核塊。而如果錳結核是由浮遊生物吸附形成的,那應該各種尺寸都有,不可能隻出現這種離散化的值,何況是等比數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