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學校派去參加青少年學術基金會的項目時,我剛過完十六歲生日。之前幾年,古典文法學校都沒有受到邀請,之後似乎也沒有,唯獨我參加的那年,基金會認為項目需要一點“不一樣的聲音”,才給了我母校三個名額。我當時隻希望,他們所謂的“不一樣的聲音”不是針對我們的嘲笑聲。
早在分組的時候,我就已經意識到自己和這個項目格格不入了。大多數的小組,隻看名字就知道超出了我的知識範圍—數理邏輯組、統計學組、機器學習組、基因工程組,甚至還有研究遊戲、開發引擎的團隊。這些小組顯然不會歡迎一個隻學過初等數學和古典編程的人。起初我聯係了曆史學研究組,他們也認為我的語言能力對研究會有所幫助,然而當我聽說他們的目標是用複雜的係統理論來模擬曆史乃至預測未來走向時,又有些遲疑了。任何一個讀過《基地》係列的人都可能會萌生這樣的野心,但這怎麽看都不像是一個能在兩年內完成的課題。
我的兩個同學向主辦方申請創立一個神學研究組,得到了批準。古典文法學校的學生大多和我一樣出身於神職人員家庭,而日後大多也會以成為神職人員為目標。就在我點開報名頁麵、準備加入他們時,忽然發現新增的除了神學之外,還有一個語言學小組。申請人是一個名叫莫妮卡·布裏頓的女孩。就這樣,我草率地決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我喜歡學習語言,也有興趣去了解語言所承載的東西,或許這裏最適合我。
項目要求學生們在課業之餘完成研究。但是,每個參加者都很清楚,在申請大學時,這個項目的成果遠比學校的成績更重要。我們可以在周末使用基金會大樓的會議室,如有需要,也可以申請借用倫敦市內幾所大學的實驗設備,同時還能得到一筆研究經費。基金會還會介紹各個行業的專家來解答學生們在研究中遇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