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首辅(全三册)

大明首辅第三卷:中流砥柱 第一回 登阊门评说古乡贤 睹真迹品鉴山居图

字体:16+-

自从平息了府衙前的闹事,周忱和况钟督促各县抓紧工作,核减官田租粮、招徕流移的改革第一步,在苏州府七县中全面铺开了。

这几天,杨溥稍稍得了些闲暇,杨晟和东方巧儿便吵着要他兑现承诺,带他们到几个地方转转。拗不过这两个年轻人,再加上八月十五到了,也该让这两个远离亲人的孩子高兴高兴,中秋节那天吃过早餐,杨溥便带着他俩去游览苏州城。

出了馆驿,杨溥带着杨晟和巧儿顺着卧龙大街向北而行,经过闹市乐桥,到接驾桥左拐,向西大约二里便是皋桥,从皋桥再往西约一里许便是苏州八门中最大也最为著名的阊门了。

来到阊门,只见这座城门里有瓮城,外有陆门,城楼高耸,飞翼凌波,游梁回廊,曲檐重柱,雄踞峙立,巍峨壮观,杨晟和巧儿不由齐声赞叹道:“这阊门真了不起,又高又大,好雄伟啊!”

“不仅如此,人言站在阊门下望阊门,仅见其巍峨雄伟,还不足以显其壮丽雄奇,待我们登上城楼再看吧。”

说罢,杨溥兴致浓浓地带着两个年轻人拾级而上,登上了阊门的陆门门楼。

“好开阔,好热闹呀!”手扶栏杆,看着阊门城外景色,巧儿不禁喜得跳起来拍手叫好,她拉着杨溥的手指着远处兴高采烈地说道,“伯伯您看,城外秋景如画呢!”

杨溥站在城楼上,放眼西望,只见阊门外护城河碧波粼粼,涟漪**漾,乌篷船往来咿呀。护城河的西岸,明显布列着南、北、中三条街市。

看见那延绵数里的大街市,巧儿好奇地问道:“您知道那是一些什么街么?”

“我也是前十天才知道的。”杨溥笑道,“以前我是只闻苏州之名,未见苏州之实。前些天了解苏州城内商户情况时,况太守引我去观看了在南宋绍定二年刻于石碑上的《平江府图》,那时苏州叫平江府。还陪我到城外的三大街市走了一遭,这才有所了解呢!”

一听杨溥前几天到过城外三大街市,巧儿兴奋不已,她摇着杨溥手臂求道:“那您就给我们说说嘛!”

“好,我说给你们听听。”杨溥笑道,“那南边的那条街叫南濠街,是苏州城外的商业中心。它顺着护城河从阊门的吊桥起逶迤南伸,到胥门的万年桥,这五里长的沿河市面是水陆要冲之区,南北舟车,外洋商贩,莫不毕集于此。那真是商贾辐辏,百货骈阗,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繁华兴盛,江南独一,这里无所不有,无所不奇。你看那街市上行人云集,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说罢南边的南濠街,巧儿又问道:“那北边的那条街呢?”

“那条街叫山塘街。”杨溥继续说道,“山塘街从阊门外偏北的渡僧桥起向西北方向伸延,一直到虎丘正山门,全长七里。这条街也是商贾云集,行人如流,不过它不像南濠街那样主要靠贸易货物出名,而是以酒楼众多、画舫华丽闻名天下。说到山塘街,不能不说到唐代的大诗人白居易。他在唐敬宗宝历元年五月从杭州刺史任上调到苏州任刺史,便组织民夫开挖了从渡僧桥到虎丘的那条山塘河,挖出的土堆做塘岸,就是这山塘街。这条山塘街是阊门到虎丘的水陆游览通道,历代文人墨客经此街到虎丘览胜的是数不胜数。山塘街,山塘河,塘上红槛碧树,河中绿波画舫,相互辉映,相得益彰,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久而久之,这山塘街竟成了苏州酒楼、画舫最多的地方!”

“原来这里是以游览取胜。”杨晟悔道,“早知如此,我和巧儿不早就去游玩了么?”

“就你只知道玩耍!”巧儿笑嗔道,“伯伯说这苏州是人文荟萃之地,你也学着点儿!”

“是!”杨晟扮了个鬼脸不作声了。

“中间的这条街叫枫桥商市。”杨溥继续说道,“枫桥商市从阊门吊桥起笔直向西直到枫桥,街市上商铺比户,居货山积,利肆招牌,灿若云锦,行人流水,摩肩接踵,那是分外的热闹。不过这条街也有一个特色,就是大多商家经营米粮,湖广、江西、江淮之客米辏集于此,而枫桥之米又被贩运至松江、福建甚至海外,因此这条街市那是东南粮米的交易中心呢!”

“想不到这枫桥商市把粮米生意做得这样红火!”巧儿赞叹道,“这样看来,阊门还真是个兴旺发达之门呢!”

“谁说不是!”杨溥叹道,“这几年官田赋重,漕粮耗重,农户逃亡,民生凋敝,阊门一带的生意不免清淡了许多,从唐代起,阊门就是富庶的象征,你们听听白居易那首《登阊门闲望》就知道了。”

说罢,杨溥略为思索,便抑扬顿挫地吟了起来:

阊门四望郁苍苍,始觉州雄土俗强。

十万夫家供课税,五千弟子守封疆。

阖闾城碧铺秋草,乌鹊桥红带夕阳。

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

云埋虎寺山藏色,月耀娃宫水放光。

曾赏钱塘嫌茂苑,今来未敢苦夸张。

听罢这首古诗,杨晟兴奋地叫道:“好个‘千万夫家供课税,五千弟子守封疆’,点出了苏州的富庶和重要,好大的气魄!”

“我倒觉得‘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写得细腻,写出了‘街上人家尽枕河’的水乡特色。”巧儿用手指头挠着腮边,回味着诗意道,“不过,我看白居易这首诗里的‘云埋虎寺山藏色,月耀娃宫水放光’写的是虎丘寺、灵岩山和太湖水,主要是苏州城外的景色,可惜这位大诗人没有唱咏苏州城内的诗作留传下来,算是一大遗憾了。”

“哪里呢!你们到这边来看看,那苏州城的景色真是美不胜收,白居易还有脍炙人口的佳作传世呢!”

说罢,杨溥带着巧儿和杨晟转到城楼的东边,凭栏望去,只见苏州城由四十多里的城墙围成一个长方形,卧在大地上,城内棋盘格格的河、街,横竖分明,井然有序。河街旁枕河人家,比户连宇,远近高低,寺观间出,东西南北,桥梁相望,河中舟楫,摇来**往,岸畔垂柳,秋色苍茫,好一幅如诗如画的风景图!

看见这眼前的苏州景象,杨溥不禁豪情满怀。他指着远处对巧儿和杨晟说道:“白居易还有一首七律,题目叫《正月三日闲行》,是他在苏州做刺史时唱咏的名篇,历来被认为写苏州最得体的诗。”

说罢,他凝神片刻,念道:

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河头冰欲销。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鸳鸯**漾双双翅,杨柳交加万万条。

借问春风来早晚,只从前日到今朝。

听罢这首诗,巧儿、杨晟还沉浸在那诗情画意之中。杨溥赞叹道:“白居易这首诗首先从苏州城内的黄鹂巷和乌鹊桥写起,着意写苏州的水多和桥多,寥寥数语,竟把苏州的特色写绝了!”

“苏州城真是太美了!”巧儿不禁心花怒放,她喜盈盈地说道:“人家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真是名不虚传!”

“苏州的美,还得益于城池修得好。”杨晟也说道,“你看这苏州城内河道纵横,街依河建,人枕河家,舟**河中,人行岸畔,构思新奇,布局巧妙,真是个大手笔!也不知哪位先贤有这样的奇才大略,筑得这天下无双的城池?”

“还真让你说着了,修筑这苏州城的不仅是位先贤,还是我们的乡贤呢!”杨溥笑道,“筑城的这位先贤姓伍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人,也就是现在的荆州府监利县人,春秋时我们石首也属楚,秦时设郡县,石首和监利同属南郡华容县,直到西晋太康五年,石首才从古华容县分出设县,你们说伍子胥是不是我们的乡贤?”

“那是,”听说筑城的伍子胥是老乡,杨晟不觉越发高兴起来,“可是这位先贤是楚国人,怎么跑到苏州来的呢?”

“伍子胥本是楚国大夫伍奢的次子。”杨溥说道,“因为直言劝谏楚平王,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惨遭杀害,伍子胥只好只身逃出楚国,避祸到了吴国。伍子胥自幼饱读诗书,胸怀大略,文治邦国,武定天下,成了吴国重臣。阖闾志在中原,问计于伍子胥,伍子胥建议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后图霸业。吴王阖闾采纳了他的建议,便命伍子胥扩建都城。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精心策划,亲躬指挥,历时三年,终于建成了周长四十七里的大城,又在大城中心建成周长十里的王宫小城。伍子胥把原来的小小城池,扩建成了一座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大城,当时叫阖闾城。城内街衢宽广,河道纵横,水陆交通,四通八达,成了当时天下第一王城,一直到现在历时一千九百四十余年依然保持原城规模,仍然是除两京之外的天下第一城。这阖闾城的名字一直用到隋文帝开皇九年改吴县置苏州时,阖闾城才始称苏州城,一直沿用至今,这苏州城也成了江南的大都会,这不能不说是我们乡贤伍子胥创下的丰功伟绩呢!”

“这位伍先贤真是了不起!”巧儿赞叹道,“想必伍子胥后来一定是荣华富贵了吧?”

“咳,伍子胥的晚年可叹!”杨溥叹息道,“伍子胥辅佐阖闾治吴,励精图治,数年时间便国力大增,兵强马壮,兴军伐楚,大破郢都,威震中原。后来阖闾重伤身亡,伍子胥又辅佐阖闾的儿子吴王夫差伐越复仇,逼降越王勾践。但在如何处理勾践的问题上,夫差不听伍子胥的忠告,听信奸臣太宰伯嚭谗言,将伍子胥杀害了。伍子胥临死时仰天叹曰:‘自我死后,后世必以为忠。上配夏殷之世,亦得龙逄、比干为友矣!’后世果然将他奉为忠神,在盘门内立祠永祀,并以他的名字命名地名,如胥门、胥江、胥口、胥山、胥浦等等,苏州人至今还怀念这位忠心耿耿,以死明志的先贤。而那个听信谗言、刚愎自用的昏王夫差,终于被越王勾践打败,万分痛悔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忠谏,自觉死后九泉之下无脸面对伍子胥,便用一条大巾覆盖自己的面部,自刎而死!”

听罢伍子胥的故事,巧儿一脸悲戚,不胜唏嘘。杨晟却愤愤说道:“可叹伍子胥忠良一生,却落个身首异处的结局;可恨夫差不听诤言,惑用佞幸,妄杀忠良,身死国亡都便宜他了!”

“史可为鉴!子胥力谏吴王无效,夫差用奸亡国亡命,都是巨大教训,为臣为君不可不思、不可不慎啊!”

说到这里,杨溥不禁感慨长息,一股忧国忧君的思绪油然而生,一首触景生情感怀言志的七律,奔涌而出,他遥望远方,缓缓地吟道:

千年古都印屐痕,杨柳长街景色新。

筹运乡贤成霸业,纵横夫差覆面巾。

姑苏台上西施喜,虎丘山中阖闾辛。

自古兴亡皆可鉴,甘学梓里事君亲。

吟罢,他意犹未尽,嗟叹不已。巧儿轻轻劝慰道:“时过境迁,今非昔比,伯伯莫要伤感,我们还是到别处看看吧!”

“对,”杨晟见杨溥情绪有些低落,也在一旁劝道,“伯父不是说苏州人文荟萃,要带我们去感受感受的么?我们走吧!”

“好,我们下去吧。”杨溥收回思绪说道,“我带你们去看一个去处。”

杨溥带着巧儿和杨晟下得城来,顺着阖闾大街往回走,不到一里便来到了吴趋里巷口的皋桥。这皋桥附近都是一些搞装裱、卖书画的店铺,尤其是吴趋坊更是以卖名人书画著称。来到这里,你只要略略一看,便知苏州文化的底蕴何等深厚了。

三人走进吴趋巷,只见巷口有一家颇大的字画店,镀金招牌上写着“古墨轩”三个大字。杨溥踱进店中,那店主连忙迎上前来,满面堆笑地说道:“客官请坐,上茶!”

“哎,来了!”那店中妇人连忙将手中抱着的一个不到一岁的小娃交给身旁的年小使女,斟满香茗送来了,“三位客官请用茶。”

饮罢,杨溥拱手向店主问道:“请问店家贵姓?”

“鄙姓唐。”店家回答道,“我自幼就随父在这里开店,专营吴地文人雅士的墨宝、丹青,时间久了,人们都叫我唐墨丹,原来的名字倒无人叫了,客官您就叫我墨丹吧。”

别看这唐墨丹年近四十,说话倒颇有风趣,杨晟和巧儿立时来了兴趣。

“客官您要点什么?”唐墨丹问道,“是要墨宝呢,还是丹青?”

“实不相瞒,在下此来并非买宝。”杨溥拱手微笑道,“久闻贵店收藏吴人书画那是既丰且富,在下乃慕名前来,带两个侄儿侄女一饱眼福,不知店家肯赐赏么?”

听说杨溥不是来做生意的,唐墨丹洒脱一笑道:“来的都是客,不买也赏光。只要大爷、公子和小姐肯赏脸,那也是唐某的荣幸!不瞒你们说,小店这里的吴人书画几乎应有尽有,你们随便看吧,这边请——”

说罢,唐黑丹将杨溥、杨晟和巧儿领进中堂,只见那宽敞明亮的中堂内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装裱精致的字画,杨溥不禁精神一振,耳目一亮,细心地观赏起来。

唐墨丹这古墨轩中只经营吴人的书画,而吴地无论是书还是画,书自晋代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起,画自六朝张僧繇、郑法士起,历代都是中国的书画领袖,其对中国书法、绘画的影响无可估量,到此一览,定有意外收获!

想到这里,杨溥举目观览,只见书法这一边第一幅便是一篇狂草。

“这是《古诗四帖》,”店家唐墨丹指着那幅墨宝介绍道,“唐代草圣张旭的传世之作。”

一听是张旭的狂草《古诗四帖》,杨溥不禁大喜不已。此帖只闻其名,未见其物,今日一见,真是三生有幸!杨溥连忙凑上前去仔细一看,那狂草上钤着一方印章,果然是张旭的真迹!那张旭是何等人也?他是与唐代贺知章、李白、杜甫同时代的著名人物,杜甫的名作《饮中八仙歌》就把他列为第七仙,说他“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呢!只见那字笔势雄健,逸势奇状,连绵回绕,墨气酣畅,如龙蛇狂舞,骏马奔腾,风起云涌,变化万端,说不尽的奇妙,道不完的超逸!看得杨溥如痴如醉,巧儿和杨晟虽不懂书法,但看见那满幅的文字如龙如凤,神韵灵动,也不禁看得着迷了。

“这是宋代范仲淹的行楷《道服赞》。”唐墨丹接着往下介绍道,“这是范成大的行草《明州赠佛照禅师诗碑》,那边的一幅是今人翰林学士沈度的真书《四箴帖》,您慢慢地欣赏吧!”

唐墨丹介绍的范仲淹、范成大都是苏州人,那当朝的翰林学士沈度虽说不是苏州人,但是紧傍昆山的松江府华亭县人氏,也是吴人,他们的书法与张旭以降的吴门书派一脉相承,但又各具千秋,真是奥妙无穷。杨溥细细看来,只见范仲淹落笔沉重痛快,遒劲中富有真韵;范成大笔法雄强刚健,运笔如飞,一气呵成;那沈度的真书,杨溥是再熟悉不过了,在翰林院他和沈度共事多年,深知这位当今的书法大家,正是因为善书被太宗皇帝召入翰林,朝中重要文书都是沈度书写的。其书平整圆润,庄重大气,已经成为标准的官书体,人称台阁体,被天下人效仿,就连仁宗和当今皇上都是日日临摹呢!

看罢这几人的墨宝,高兴之余,杨溥忽觉似乎少了点什么,他想了想,忽然明白了,原来没有元代书法作品。他向唐墨丹问道:“请问唐老板,你这中堂里晋、六朝、隋、唐、宋、明都有作品,怎么元代没有呢?”

“咳,您还别说,说起来真是苦也!”唐墨丹苦笑着说道,“小的这里本来挂着一幅元代书法大家赵孟的行草《纨扇赋》,可是前两天被人夺走了。”

“怎么,有人夺走了?”杨溥一听吃了一惊,问道,“是谁这么大胆,竟敢光天化日之下抢走这稀世珍宝?”

“开始我也不知是一伙什么人。”唐墨丹说道,“前两天突然有四人来到小店,其中一人小的认识,是长州县富户阴森,他们四人说是要买字画,小的便向他们介绍了几幅。那四人中有一个被他称为晏爷的,似乎是个头儿,他看中了赵孟的《纨扇赋》,反复观赏,爱不释手。”

杨晟一旁问道:“他将那书幅买走了?”

“要是买走又没话说了。”唐墨丹继续说道,“那姓晏的看了许久对阴森附耳说了句什么,那阴森便对我说,晏爷要将这幅《纨扇赋》带走找人去鉴定一下,看是否是赝品,如果是真品,他再来付钱。”

巧儿急忙问道:“那你同意了?”

“小的当然不答应。”唐墨丹说道,“我说鉴定可以,那你找人到小店来就是。你猜那姓晏的怎么说?”

巧儿问道:“他怎么说?”

唐墨丹气愤地说道:“那姓晏的忽然勃然大怒,指着我的鼻子骂道:‘你算什么东西?王爷能屈驾到你这小店来?没叫你送到王爷那去,就算便宜你了!怎么,你还有意见么?’”

杨溥一听,一脸疑惑地问道:“王爷?哪个王爷?”

“当时我也是疑惑不解。”唐墨丹继续说道,“我想这南京没有王爷,浙江、福建都没有王爷,只有江西南昌有个宁王爷,难道这几个人是宁王爷的手下?我正在想着,只听那阴森把我拉到一边,悄悄地说道:‘这晏爷是宁王府审理正,奉宁王爷之命到苏州公干,这幅墨宝正是宁王爷日夜念叨的东西,晏爷是要为宁王爷觅宝呢。你这宝贝若是献给宁王爷,宁王爷还不重赏于你?那你这一生的荣华富贵是享用无尽了。别犯糊涂了,快把书轴装好,给晏爷带去!’小的无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家伙把赵孟的这件真迹夺走了!”

巧儿和杨晟气愤地齐声说道:“真是一伙强盗!”

杨溥没有说话,他在思索着这宁王派人到苏州来干什么,仅仅是为了搜求字画么?

看罢书法,唐墨丹领着杨溥三人来到中堂的西侧,这边悬挂的都是历代吴人的绘画。苏州是中国绘画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公认的六朝绘画三大家中,除顾恺之是晋陵郡无锡人外,陆探微和张僧繇都是吴郡人,从大的方面说,那顾恺之也是吴人。

“这是刘宋时陆探微的山水画《姑苏山秋色》。”唐墨丹介绍道,“您看他轻勾慢勒,笔迹周密,姑苏山古木山石跃然纸上,是典型的密体;这是梁代张僧繇的《五星二十八宿神行图卷》,您看他运用书法用笔中的点、曳、斫、拂等法入画,人物惟妙惟肖,是别具一格的疏体。您再往后看,那是隋、唐、宋、元以及我大明当代吴人的绘画,真是丰富多彩呢!”

顺着唐墨丹的手指,杨溥一一看去,只见那墙上的画轴一幅接着一幅,真是目不暇接:这是隋代大画师郑法士的《洛中人物车马图》,接着是盛唐时张璪的《天池古松图》,再接着是北宋、南宋几位画家的名作,宋代之后是元代最有名的画家黄公望的山水画《九峰雪霁图》,最后是当代苏州人沈澄、沈贞吉、沈恒吉的人物花鸟山水画,每幅都是珍品!

看罢画轴,杨溥思忖片刻向唐墨丹问道:“你这历代吴人的代表作都选来了,很是齐全,不过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的《九峰雪霁图》似乎还不是最好的一幅画作,黄公望最有名的一幅《富春山居图》你怎么没有挂出来,是不是轻易不肯示人呢?”

“您真是画坛行家!”唐墨丹一听立刻惊异地看着杨溥,说道,“那《富春山居图》可是黄公望一生最得意的作品,画坛视为宝贝,常人无缘一见,就是小店历代名人书画虽多,也未曾藏得此画。不过我们苏州倒有一户人家藏得此宝,小的有幸曾目睹真迹呢!”

一听苏州有人藏得此画,杨溥大感兴趣,连忙问道:“这位藏家是谁,能得一见么?”

“就是这户沈家。”唐墨丹指着画轴最后几幅说道,“这沈家是书香门第,虽祖上未曾显扬,但到了沈澄老先生这一代却是高隐之士,他的大儿子沈贞吉、二儿子沈恒吉,父子三人都是饱读诗书隐而不仕,都工诗善书擅画,他们父子三人的诗、书、画都是吴人的争购之品,一时还洛阳纸贵呢!他家里也开着一个书画店名为雅风堂,但他收进的书画只买不卖,专意收藏天下名书名画。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就是他家的镇堂之宝呢!”

听了唐墨丹的介绍,杨溥不胜羡慕,他倾心笑道:“要是有幸到沈家一访,看看黄公望真迹《富春山居图》那可真是三生有幸了!”

“难,难,难!”听杨溥说想到沈家目睹真迹,唐墨丹连连摇头道,“那沈家将《富春山居图》像宝贝似的秘藏着,从不轻易示人,要看此画不大可能,不大可能!”

正在说着,忽听前店有人呼道:“唐贤弟在么?”

一听那人的声音,唐墨丹忽然对杨溥笑道:“大爷,您的机会真好,说曹操曹操就到,那沈家的二少爷沈恒吉来了!”

说完,他一边向外迎去,一边大声回答道:“是沈家二哥么?小弟在中堂呢!”

话音刚落,只见唐墨丹的妻子抱着孩子陪着一个四十多岁的瘦长瘦长、一身儒士穿戴的人,一手抱着一幅轴匣,一手牵着一个四五岁的男孩进来了。

“沈大哥来得正好。”唐墨丹一边笑着一边指着杨溥说道,“这位大爷是书画大家,那二位是公子、小姐,他老人家正想造访贵府鉴赏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呢!”

“幸会,幸会!”那人放下匣轴,抱拳向杨溥说道,“在下沈恒吉,在此长洲相城居住。请问大爷高姓?”

“在下姓杨。”杨溥拱手答礼道,“近日客居苏州,久闻二位高士大名,不意今日幸会,真是有缘!在下听说沈先生府上藏有《富春山居图》,杨某斗胆,敢请赏阅一番,不知沈先生意下如何?”

听说杨溥要欣赏《富春山居图》,沈恒吉惊疑了一下,嗫嚅着问道:“请恕在下冒昧,敢问杨大爷贵乡何处?”

杨溥知道沈恒吉是有顾虑了,他笑了笑回答道:“在下家住荆州府,自北京来此办点事儿,请沈先生放心,杨某求阅墨宝,不过是想一饱眼福,绝无他意。”

唐墨丹也一旁说道:“二哥放心,这位杨大爷举止闲雅,一身正气,谈吐非凡,定是一位高人,你就把那宝贝亮一亮吧。”

“抱歉,在下多心了。”一听杨溥和唐墨丹这么一说,沈恒吉连忙拱手说道,“也是杨大爷与《富春山居图》有缘,这不,在下正好将此宝带来了。”

听说沈恒吉带来的那个匣轴就是《富春山居图》,杨溥不禁喜出望外,连忙拱手谢道:“谢沈先生不吝赐阅,在下先谢过了。”

那沈恒吉连忙还礼,笑着说道:“家藏能逢大家赏鉴,也是沈某有缘呢!”

说罢,沈恒吉将匣轴打开,就着桌上小心翼翼地抬出画轴,一幅稀世珍宝《富春山居图》露出了真容!

一见那幅宝画,杨溥眼前一亮,狂喜不已。只见那宝卷宽约尺许,长有两丈,画描绘的是富春山初秋时节的迷人景色。那画上峰峦陂陀沉实,秋水长天寥廓,林木怡然,沙渚悠远。黄公望笔触细腻,技法娴熟,一勾一勒,各得其妙,把那画上数十峰,画得一峰一状,数百树描得一树一态,雄奇苍茫,极尽变化。整幅画如歌如诗,如虚如幻,令人心醉神迷,意酣情畅!

“旷世之作,稀世之宝!”观罢《富春山居图》,杨溥连声赞叹不已,他感慨地说道,“在下年轻时就听说苏州常熟黄公望乃元代画坛四大家之首,尤其是他的《富春山居图》那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绝唱,可惜数十年来只闻其名,未见其实,深以为憾。不意今日得遇二位高士,让杨某得见黄老真迹,真是三生有幸,在下谢谢二位先生了!”

说罢,杨溥再次拱手向唐墨丹和沈恒吉道谢。顿了一下,杨溥忽然不解地说道:“在下有一事不明,请问沈先生,如此珍贵的宝物,你不深藏秘阁,却抱到唐先生这儿做什么?”

“咳,大爷有所不知。”沈恒吉愤然道,“本来这画家父藏得好好的,我家讳莫如深,只是在教我这儿子学画时才请出来供着让这小孩子临摹,平时就是连我们弟兄也难得一见。不料昨日突然来了几位不速之客,由本县富户阴森陪同前来,说是什么宁王府的审理正晏绍晏老爷指名要看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家父一看那伙人来者不善,便一口回绝,说没有此画。那晏绍软硬兼施还是不能遂意,于是放下话来,扬言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悻悻地走了。家父思量这个晏绍凭借宁王的权势一定不会善罢甘休,便叫我将这宝贝送到唐贤弟这儿代为收藏,我们是通家之好,在下这才将画匣送到了这里。杨大爷对此画如此醉心,想必一定是位丹青高手吧?”

“哪里哪里,在下只是略知皮毛而已。”杨溥谦虚地笑道,“在下年轻时曾临摹过一些名家的画作,最是喜爱山水松竹之画,但后来时事蹉跎,至今一画无成,惭愧,惭愧!”

听到这里,巧儿嫣然一笑,说道:“伯伯您就别谦虚了!您画的《古木幽篁图赠监利刘魁》,那不也是人人称颂么?”

“那不过是伯伯胡乱一涂,不值一谈!”杨溥对巧儿嗔道,“年轻人不懂事,休得胡乱夸张,让二位高士见笑了!”

“巧儿没夸张呢!您在那画上的题跋,巧儿熟着呢!”说罢,巧儿脆脆的吟了起来——

老干棱棱抱雪霜,独存深涧倚幽篁。

此生不作明堂梦,赢得山林岁月长。

听罢杨溥和巧儿的对话以及那首诗,沈恒吉和唐墨丹突然惊愕地望着杨溥半天说不出话来。好一会,沈恒吉才小心翼翼地拱手向杨溥问道:“敢问杨大爷,贵梓里可是湖广荆州府石首县么?”

沈恒吉这么一问,杨溥知道沈恒吉和唐墨丹已经猜出自己是谁了。他含笑点头说道:“石首正是在下的乡梓呢!”

“小民该死,小民该死!”一听杨溥这话,沈恒吉和唐墨丹慌忙纳头便拜,连声说道,“不知台阁杨大人驾到,小民多有怠慢,望大人恕罪!”

“二位高士言重了!”杨溥连忙扶起沈、唐二人,“在下偶得闲暇,慕名前来探宝,打搅之处,尚望二位见谅!”

“大人大驾光临,蓬荜生辉,那是小民的荣幸!”唐墨丹连忙叫过妻子,同沈恒吉一道与杨溥重新见礼,客厅看座,唐家妇人重新烹了壶西湖龙井奉了上来。

能在远离朝廷的江南乡下见到当朝宰辅,那是何等的机缘!沈恒吉兴奋不已,连忙拉过自己的儿子说道:“启南,快给杨爷爷磕头!”

那小孩子十分机灵,双膝一跪,一连磕了三叩首,口里嫩嫩的童声不慌不忙地说道:“童儿沈周拜见杨爷爷!”

“公子免礼,”杨溥疼爱地把那小孩子拉到身边,轻轻抚着他的头说道,“沈周真乖!”

见沈恒吉要儿子拜见杨溥,这真是一个人一生中难逢的幸事,唐墨丹连忙从妻子怀中抱过孩子,送到杨溥面前做了做跪拜的样子,说道:“小子拜见杨大人!”

“免了,免了。”杨溥含笑伸手逗了逗,那孩子手足一扬,嘻嘻地笑了。杨溥生性喜欢孩子,见那孩子十分可爱便问道:“小公子起名了么?”

“起了,起了。”唐墨丹的妻子应声回道,“叫唐广德呢!”

“唐广德?这名字好!”杨溥笑着对沈恒吉和唐墨丹说道,“你们二位好书喜画,情趣高雅,十分难得。有此家学渊源,二位小公子将来定能成为大器。”

“谢大人夸奖!”沈恒吉笑道,“小儿尚幼,将来有何造诣还很难估料。不过,这小子似乎对绘画情有独钟。他常常独个儿对《富春山居图》出神,一待就是几个时辰,大人们都难以做到呢!”

“我这小子说来也怪。”唐墨丹也笑道,“这些时他常常啼哭,怎么哄弄都止不住,可是把他抱到字画前一站他就不哭了,还眨巴眨巴眼睛直瞅呢!您说这怪不怪?”

“二位小公子真是聪慧!也是你们二位府上翰墨丹青气息浓重,耳濡目染日久通灵,说不定二位小公子将来是闻名天下的画坛大家呢!”

杨溥的这句看似平常的褒奖之语,不料后来竟得到了应验:沈周二十年后以擅画山水、人物、花鸟闻名于世,后来年愈长艺愈精,终于开创了“吴门画派”,成为有明一代画坛四大家的第一人、文名远播的一代宗师,他的《庐山高图》被世人奉为至宝,尤其是他自小喜爱黄公望的画作,长期临摹,他背摹的《富春山居图》以假乱真,成为后世佳话;那唐广德长大后的造诣远远不如沈周,书画虽然也有名气,但传世之作不多,一世以业贾为生。不过,四十年后他却生了个极聪极慧的儿子名寅字伯虎,为他唐家争了气。唐伯虎天性颖异,十六岁便以童生考中秀才第一名,二十九岁时应应天府乡试,中第一名,人称唐解元,后来他出仕不利,无意功名,专心业文,竟然诗书画三才俱绝,名满天下,其诗其书其画无一不精,人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他的诗《江南四季歌》写尽了江南一年四季的风物风俗风情风貌,历代久传不衰;他的书《饮中八仙歌》市人争相竞购;他的画《孟蜀宫妓图》、《秋风纨扇图》、《事茗图》等等风骨奇峭,清润空灵,被誉为“唐画”,为后世所宗,此是后话。

听了杨溥夸奖,沈恒吉、唐墨丹连连拱手谢道:“谢大人吉言,谢大人吉言!”

说罢,杨溥解下身上两块鱼形佩玉,给沈周和唐广德系在脖子上,说道:“在下出门在外未曾备得礼物,这两枚玉佩赠给两位小公子做纪念吧!”

沈恒吉和唐墨丹喜之不胜,连忙代儿子谢道:“谢杨爷爷厚礼!”

收罢礼物,忽然沈恒吉抱起那《富春山居图》轴匣,双手一奉道:“今日得见大人尊容,又蒙赠送厚礼,在下无以为谢,这《富春山居图》就请大人收下,聊表谢意吧!”

见沈恒吉赠画,唐墨丹立即摘下张旭的《古诗四帖》过来说道:“杨大人,这幅狂草也聊表心意,请您笑纳!”

“使不得,使不得!”见沈、唐二人要以书画相赠,杨溥连忙摆手说道,“二位先生的这两份墨宝真迹都是稀世珍宝价值连城,在下怎能夺人所爱?说是以此相赠,更是不敢当,不敢当!”

见杨溥推辞,沈、唐二人执意相赠,好说歹说杨溥坚持不受。无奈,沈恒吉只好说道:“既然大人不肯笑纳,那就请您在《富春山居图》和《古诗四帖》上书个题跋如何?”

“不敢,不敢!”听说要请他题识,杨溥连连摇头,“二位先生有所不知,我很早就立了个规矩,除非圣命难违,从不在他人字画上题名署字,以免招摇过市浪图虚名,更何况我杨溥何许人也,岂敢在无价之宝上留墨,那不是有污圣物么?此事恕难从命,望乞见谅!”

见杨溥执意不肯收下礼物又不肯书写题跋,官居极品,竟然如此谦恭,沈、唐二人不禁深为敬佩。二人只好说道:“大人质直廉静,敦厚谦和,果然名不虚传,我等万分景仰;也不敢强大人所难,有污大人一生清名!虽然未曾留得大人墨宝,清品节操高风亮节足使我等获益匪浅一生受用,我等也知足了!”

说罢,沈、唐二人慨叹不已。忽然,坐在一旁的杨晟呆头呆脑地笑问道:“请问二位高士,小弟有一事不明,刚才我们并未透露是谁,二位何以很快就猜到我伯父是谁了呢?”

“公子有所不知。”沈恒吉笑道,“先前我等也并未想到面前这位就是名满天下的杨大人。大人说是姓杨,后来我又问贵乡何处,大人又说梓里是荆州,此时我等都还未想到是南杨大人到了,等到小姐说出大人的丹青《古木幽篁图赠监利刘魁》和题诗来,我等立时明白是南杨大人大驾光临了。你们是不知道,现今天下‘台阁体’名气可大了:以西杨大人、东杨大人和南杨大人为首的内阁、翰林的大人们诗作被称为台阁体诗,书宝被称为台阁体书法,丹青被称为台阁体画派。台阁体那是风行天下,神州士子那是争相效仿,就连当今皇上据说也是日习不辍。南杨大人的《古木幽篁图赠监利刘魁》的画和题诗,我等虽未见过,但闻名已久,心慕不已,我和墨丹贤弟还时时提起呢,所以小姐说出《古木幽篁图》,我等就立刻知道是南杨大人到了。前些时听说朝廷派来变法的钦差大臣是南杨大人,我和墨丹贤弟还以自己布衣卑微为憾,虽近在咫尺,却无缘面谒大人,不想今日上天赐福,令我等无意之间邂逅大人,真是三生有幸啊!”

说话之间已是近午,唐墨丹妻子早已备下中秋酒菜,杨溥难却盛情,只好在唐家吃了一顿午饭。饭后唐墨丹坚持要留杨溥三人在家小憩,并说今晚山塘河有一年一度的赛龙舟,十分热闹,晚饭后再同沈恒吉一道陪同杨溥三人赏月观舟,共度佳节。

听说有龙舟竞渡,杨晟不觉好奇地问道:“请问二位先生,天下都是五月初五端午节赛龙舟的,怎么苏州是八月十五中秋节赛龙舟呢?”

“公子有所不知。”沈恒吉笑道,“也不知是哪朝哪代传下来的习俗,别的地方只是端午才有龙舟竞渡,而我们苏州却是中秋之夜龙舟最盛。每到中秋夜晚,合家吃了团圆夜饭,便兴冲冲地携老搀幼,外出踏月,到山塘河边观看龙舟赛事,那是万人空巷呢!你看,今日天色晴朗,气爽秋高,今晚一定是皓月当空,苍穹碧清,山街河边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呢!如此美景,公子、小姐千万莫要错过啊!”

听说有如此盛会,杨晟和巧儿欣喜不已,巴不得杨溥依了唐家的盛情,在唐家盘桓半日,晚上就近去观赏龙舟。可是杨溥觉得今儿是中秋团圆之节,人家都要合家吃团圆晚饭,我们待在他人家里,人家多有不便,还是早些离开的好,免得打扰人家,于是他婉言谢却了沈、唐二人的美意,告了叨扰,辞别沈、唐,离开唐家走了出来。

杨溥心知这两个年青人听说有龙舟竞渡极想看个热闹,反正今儿闲暇,索性让这两个孩子尽情玩耍一番,也算是一家三人共度中秋佳节吧!想到这里,带着杨晟和巧儿返回阊门,领着他们到了山塘街、山塘河,杨晟和巧儿不禁狂喜不已,心情异常兴奋,今夜这中秋佳节不会虚度了!

他们在半塘桥附近找了一家近水的清静小店,一边品茶一边歇息,单等那玉兔东升,蟾宫洒辉的时候去踏月观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