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王朝1860(全二冊)

宋晉上疏,掀起停造輪船風波

字體:16+-

同治十年,船政局經費已經十分緊張,到了年底,幾乎到了揭不到鍋的地步。經費緊張,一方麵是當初為了獲得朝廷支持,左宗棠有意少報費用,根本原因則是規模比計劃擴大,開支自然浩繁。

就工廠而言,原計劃是鑄鐵廠、打鐵廠、模子廠、水缸廠、輪機廠共五個。可是實際上新增了拉鐵廠、錘鐵廠、鍾表廠、帆纜廠、火磚廠、舢板廠等六個。而且打鐵、輪機、鍾表又各有分廠,實際建成的廠子有十四個,且缺一不可。就學堂而言,原來本計劃建前後兩個學堂,前學堂學製造,後學堂學駕駛。可是後來發現,要真正自駕自造,僅有兩學堂很難勝任,為了培養設計製造能力,添設繪事院,專門學習製圖;為了增強動手能力,又專門開了藝圃,招收年輕學徒學習。工廠增加機器必然增加,中外工匠必然也要增加,學堂規模擴大,藝童和老師也必然要增加。原來計劃洋人用三十八人,實際五十餘人;原計劃學堂六十人,現在藝堂加藝徒有三百餘人。此外,朝廷及地方大員都向船政薦人,沈葆楨無論如何抵製,各類委員一增再增,吃閑飯生閑事,讓他苦不堪言,還無法在奏折中明言。

還有一項支出,非常浩繁,從前無論如何沒想到:造出的船全由船政局養護維持。如今船正局已經造成的船有五艘,將要下水的還有兩艘。但大清並未建海軍,所以船政局每造出一艘船,立即會增加一筆費用。每艘兵輪大者兵夫一百四五十人,少者七八十人,俸銀再加維護,“揚武”每月三千二百兩,“萬年青”“飛雲”每月兩千一百餘兩,“建威”練船每月一千四百餘兩,“鎮海”每月六百四十餘兩。養這五艘船,每月便需銀九千五百餘兩,還未算煤炭、修理費用。一項項算下來,每月缺口兩萬餘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