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全三冊)

第十二章 郭嵩燾出使挨罵 盛宣懷購買鐵路

字體:16+-

李鴻章回到天津不久,督署便迎來了一位不速之客——翰林院侍講張佩綸,他是向李鴻章興師問罪來了。

張佩綸是直隸豐潤人,父親張印塘在安徽當按察使時,與正在家鄉辦團練的李鴻章相識,因此兩人關係相當不錯。可惜張印塘不久後就戰死了,留下隻有七歲的幼子張佩綸。幸得李鴻章資助,張佩綸得以扶棺回鄉葬父。因為這個原因,張佩綸視李鴻章為恩公。張佩綸與家人四處漂泊,飽嚐顛沛流離之苦。正所謂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他因此發奮苦讀,二十二歲中舉人,二十三歲中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後授翰林院編修。光緒元年四年一度的翰詹人員大考,他以二等第三名被破格提拔為翰林院侍講。當時朝廷改元,下詔求言,張佩綸上疏陳言,雖然了無新意,但慷慨激昂,文采風流,被軍機大臣李鴻藻賞識,收入門下。

李鴻藻是同治帝的師傅,深得慈禧信任,他得以入軍機,是專為牽製大辦洋務的恭親王。隻是恭親王內有軍機文祥、沈桂芬、寶鋆和總理衙門大臣董恂、毛昶熙等人的支持,外有李鴻章、沈葆楨、丁寶楨、丁日昌等洋務大吏的奧援,李鴻藻實在是勢單力薄。他的辦法就是籠絡翰林及言官,這些人雖無實權,但位居清要,且下筆千言,倚馬可待,影響力也不可小瞧,被世人稱為清流。他們傲視王侯,以直言敢諫著稱,筆鋒所指,每有官員倒黴。慈禧有意以清流來牽製恭親王,因此對清流多有提攜,以致很快成了氣候。市井笑談,已經有清流四諫之說,翰林院侍講張佩綸、張之洞,編修寶廷、黃體芳;又有青牛之比,說李鴻藻是青牛頭,張佩綸、張之洞為青牛角,專用來抵人,陳寶琛為清牛尾,寶廷為青牛鞭,鄧承修為青牛肚,其餘牛皮、牛毛甚多。在海防塞防大討論中,針對李鴻章等人提出的大辦海軍、大興商務、興修鐵路、改革科舉等主張,眾清流交章彈劾,向朝野顯示了不可小覷的力量。李鴻章對朝野的風吹草動極為敏感,自然對清流力量十分關注。他的評價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但又無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