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湘军(全六册)

天下湘军 第六卷 大江东去

字体:16+-

第一回 湘军扬威天山北 左公插柳玉门西

十月的张掖已经很冷了,左宗棠出了凉州大营,祁连山仿佛就在眼前,苍雄而高峻。雪山笼罩在云雾之中,乌云在山顶上翻滚,远处黑水河如带如练,在静静地流淌。

却说白彦虎逃到高台县,他知道自古有“金张掖、银武威、铜山丹、铁高台”的说法,守住高台,河西四郡还有其二,仍然可以与湘军抗衡。

高台位于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中游下段,属张掖管理,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形如马鞍,处于古丝绸之路和新亚欧大陆桥的咽喉地带。从这里可以西进新疆、北入蒙古,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被称为“河西锁钥、五郡咽喉”。

刘锦棠进至高台,汉中镇总兵、宁乡人黄万鹏对敌情比较清楚,前来献计说:“大军应在夏季进兵。夏季水草丰美,又可筹粮,即使不能全歼白彦虎,亦可打一个大胜仗。若错过季节,等到冬季,天寒地冻,士卒战马都耐不住苦寒,别说打败白彦虎,一个晚上也会冻死不少人马。”

刘锦棠点点头道:“你说的有理,若贸然进兵,白彦虎会据守险要,断我方退路,那时候后悔都来不及了。”

陕西镇总兵、平江人余虎恩亦不甘落后,上前一步躬身道:“白彦虎的手下将领马占彪兵力较弱,可以先进攻该部。”

刘锦棠并不同意他的观点,慨然说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我们要擒的是白彦虎,其余人等都是被他胁迫的,只要消灭白彦虎,其他人就会不战而降。”

刘锦棠将这些情况汇报给左宗棠,左宗棠认为刘锦棠的说法完全正确,并告诫他说:“善攻者一定要善于防守,如果防守的力量不足,还要去进攻敌人,就会陷入被动。如果放弃白彦虎不加紧进攻,而攻击其手下,让白彦虎得到喘息的机会,那么他正好可以借机胁迫其他回民兴兵拒战。这样的话,战争会无限期拖延,我军的策略是盯住白彦虎穷追猛打。”

刘锦棠接到左宗棠的回信以后,出示三军,诸将才口服心服。

董福祥在这里招兵买马,他专门挑选一些身材高大、会唱秦腔的士卒组成军中鼓乐班子鼓舞士气。董福祥喜扮花脸铜锤,其结义兄弟张俊擅长板胡,李双良偏爱击鼓镲钹。

白彦虎在高台日久,想不到湘军千里来袭,惊慌失措,放弃了不少辎重物品,轻装逃走。部下争渡黑河,道路狭窄,人马自相残踏。董福祥率军捷足先登,叛军闻声披靡。

步兵将领、衡阳人谭上连请求马上出击,刘锦棠制止道:“逼得太紧,这群亡命之徒无路可走,就会回来拼命,我军随后掩杀便可。”

将士们认为有理,宁夏镇总兵、平江人谭拔萃,副将罗长佑、方友升率部慢慢进逼,抓获俘虏两万人,牲口数万头。

刘锦棠命人将叛军及其家属遣回,不愿意走的原地安置。这些人欢天喜地,纷纷表示愿意回到原地方,并发誓不再跟白彦虎有任何往来。

湘军数万大军在甘肃粮草不够,靠胡雪岩在东南筹粮筹饷,一时难解燃眉之急。左宗棠向朝廷上奏折,说汉代赵充国曾经在河西走廊一带搞过军屯。湘军消耗的粮草从全国各地调来,战事不息,徭役不止,还容易出现官员贪污受贿、中饱私囊行为,这不是安定国家的长久之策。叛军不会自动瓦解,全力进攻也不是上策,因此大军可就近屯田。

他又列举六条理由:一是与当地老百姓一起耕种,不误农时,又增加财政收入;二是战马一个月口粮相当于士兵一年口粮,撤回部分骑兵,可减少不少开销;三是贸然出关,粮草不继,这不是制胜之策;四是暂时不追击,可避免长途奔袭之苦,没有必要让士卒去做无谓的牺牲;五是朝廷维护了稳定,让白彦虎没有可乘之机;六是军费得到节约,百姓徭役得到免除,不激起民变。

朝廷下诏问平定白彦虎的战事何日结束。

左宗棠慷慨陈词道:“白彦虎依附阿古柏,不收复新疆,这场战争就没有结束的日子。如今大军进入河西走廊,时机一到,白彦虎便不攻自破。这些年来,沙俄趁朝廷与洋人开战,暗中支持阿古柏分裂国家,臣就算战死也要将新疆收回。”

慈禧认为左宗棠的意见完全正确,将他的奏折交给廷臣讨论,然后再下诏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

张掖古称甘州,历史非比寻常。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 121 年)霍去病将匈奴驱赶至玉门关以西,在河西走廊设立张掖、武威、酒泉、敦煌四郡,以“金银泾梦”称呼。

明代张掖文人张联元有一首诗写尽了甘州风韵:

山光水色翠相连,万里云尽万里天。

黎岭氛消兵气散,戍楼尘满月华妍。

深耕健读桃花雨,卧饱龙骊碧树烟。

羌笛无声边塞远,鸣蛙低伴水潺潺。

湘军驻王家沟,这条山沟从外面看是一条普通的山沟,没什么名堂,可是一进沟,乾坤大得去了。大沟左右又有五条小沟,纵横交错。每条山沟的两侧都密密麻麻地挖了不少窑洞,这些窑洞还不是一般的土窑,大多是砖窑。王家沟里面有一个窑洞庄园,主人姓王。

庄园修在悬崖峭壁上,王家仿故宫在石壁上刻了五条龙,窑洞有明三暗五八间厢房,中间有院落、会客厅,窑洞内部有几条烟道都通到炕上,只要生火做饭,炕就能被烧热。左宗棠暗自欣赏,在此扎下营帐,大军休息数日,又率军到达酒泉。

酒泉古称肃州,在泾泉大营,左宗棠召集刘锦棠、金顺、徐占彪、张曜、田兴恕等将领召开军事会议。

左宗棠摊开林则徐绘制的军事地图对众将说:“新疆地大物博,地广人稀。自乾隆爷设置伊犁将军府以来,朝廷便对新疆进行管辖。天山将新疆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边地势平坦,人口稠密,城市较多。我军先攻北疆,然后立足乌鲁木齐收复南疆。”

众将肃立两旁点头,左宗棠见众将同意他的战略部署,开始调兵遣将,投下令箭说道:“西宁道刘锦棠、乌鲁木齐提督金顺听令。”

两人站起来,大声回答:“末将在!”

“本帅命令你们两人为先锋,汉中镇总兵黄万鹏,陕西镇总兵余虎恩、宁夏镇总兵谭拔萃,步军将领谭上连,副将罗长佑、方友升、方春发、谭慎典、董福祥、张俊随军出发,一南一北进入新疆,攻占乌鲁木齐。”

众人一齐回答:“领命!”

左宗棠又取出两支令箭,朝徐占彪、张曜扫了一眼说道:“徐占彪,张矅听令。”

徐、张站起来回答道:“末将在。”

“张矅率嵩武军十六营,徐占彪率蜀军七营攻占哈密,策应刘锦棠、金顺攻占乌鲁木齐。”

“是!”两人接过令箭退到一旁。

左宗棠朝田兴恕瞅了一眼,见他气定神闲,故意问道:“田兴恕何在?”

田兴恕往前一步站了出来,双手一拱,响亮地答了一声:“末将在。”

左宗棠叮嘱道:“你是湘军老将,继续防守河西走廊。”

田兴恕恭敬地回答:“末将遵命!”

“其余众将随本帅驻扎嘉峪关,粮草器械全部支援前方大军。”左宗棠断喝一声,声震屋瓦。

“是,谨遵大帅将令!”众将一齐回答,分头准备。

嘉峪关雄居万里长城西端,是历代中原王朝的锁钥之地。嘉峪关西控西域,襟带漠北,巍峨雄伟,险峻天成,南边是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面是连绵起伏的黑山,嘉峪关就在嘉峪塬的最北端。嘉峪关城雄伟高大,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壕沟和南北两翼边墙组成,内外两城相互辉映,东西六门重开,楼宇高昂,飞阁催云。关楼面西而立,西门关楼称为“柔元楼”,东门关楼称为“光化楼”,关楼百尺,高与天齐。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美。”这是林则徐路过嘉峪关时写的诗。

刘锦棠经过嘉峪关六重城门,站在戈壁滩上回首东望,故园渐远。前方五里一燧、十里一墩、卅里一堡、百里一城,再西去便是敦煌、玉门关了。

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在石羊河、黑河、疏勒河的滋润下,历经千年,依然风华绝代,这里有“塞上江南”之称,依旧“十分明月汉江山”。

湘军出了敦煌,很快到达锁阳城。

锁阳城位于甘肃瓜州县锁阳镇,从瓜州出发,向东南进军,越过一片壮美的戈壁滩,在辽阔的草原、茂密的红柳丛林中耸立一座古城,残阳映照下,呈现一片血色苍茫。相传唐代薛仁贵西征,被敌人重兵困在苦峪城,他派程咬金去搬救兵,在弹尽粮绝的时候,发现了一种形似萝卜的食品,当地人称之为锁阳,唐军以此充饥。援军到来,唐军全部获救,薛仁贵将苦峪城改为锁阳城。

锁阳城分内外两城,内城又分为东西两城。东城是官衙,西城是驻军,老百姓居两城之间,城内居民不足一千户,军队却有三万人,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处在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上。

金戈铿锵,铁马骤驰,旌旗猎猎,剑影刀光,西北大漠雄风,吹动城墙上的旗幡,耳边回**着铁马金戈的声音。

锁阳城以西是玉门关,玉门关是中原对西域、边疆、出塞等意境的代名词。刘锦棠率湘军到达玉门关,前方都是漫漫黄沙。

《后汉书?姚超传》记载姚超久在西域,年老思归,上疏曰:“臣不敢奢望到泾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唐王昌龄《从军行》写道: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玉门关因战事而生,战争如同暴雨狂风,风雨过后,山河变色,血流漂橹,刀光剑影之后,陈尸万千,多少人出了玉门关以后就再也没有回来,抛尸异域,被流沙掩埋。生者盼“春风来度”,死者愿“魂归故里”。

如今的玉门关,孤立荒漠,日升月落,耸立千年,斗转星移,那辉煌的情景已被历史尘埃所吞没,黄沙流过,时光也流过,那悠扬的驼铃声也流过了,已看不到烽烟驼队,也听不到胡人羌笛。但是,人们依然喜欢王之涣那首非常出彩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刘锦棠不是诗人,他是战将,骑在马上看风景,默默念着唐朝诗人戴叔伦的《塞上曲》: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金顺不解,策马前来凑热闹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过了阳关,前面就没有老朋友了。”

“我们收复不了新疆,还有什么脸面见故人?”刘锦棠应了一句,传令大军朝哈密方向前进。

哈密古称伊吾,一到哈密,汉风不再,西域景致扑面而来。哈密城内,居民鼻高眼凹,瞳仁漆黑,他们穿着艾德莱斯花裙,戴着四棱小方帽。

有城必有河,哈密也不例外,哈密河穿城而过,由北向南流动,所到之处百花盛开。

湘军陆续进入哈密,就很难见到中原人士了。哈密被大漠高山环阻,城内绿洲都是凉风习习,人声鼎沸,十二木卡姆乐曲委婉悠长,扣人心弦,巴里坤湖碧波**漾,水草丰美。

六月二十九日,刘锦棠在六道湾山梁架炮轰击阿古柏叛军,叛军听到炮声惊慌失措。苏布格与刘锦棠在哈密打了一仗,被打得一败涂地,只好弃城而逃。

捷报传到湘军大营,左宗棠欣然提笔,写下“一炮成功”四个大字,命人送给刘锦棠。

刘锦棠打开一看,见成字少了一点,不解其意。左宗棠后来又解释说:“离成功还差一点,湘军要收复伊犁才算成功,这一炮就拿到伊犁去放。”

湘军将士闻之,倍受鼓舞。刘锦棠又向吐鲁番进兵,沿途要经过火焰山。

火焰山在吐鲁番盆地中部,呈东西走向,东起鄯善兰干流沙河,西止吐鲁番桃儿沟。红色山峰蜿蜒起伏,山体曲折,沟渠密布,在夏日的阳光下,红色沙石上有绛红色烟云,蒸腾缭绕,恰似烈焰燃烧,熠熠发光。

刘锦棠率领前锋,直奔乌鲁木齐、玛纳斯,金顺进至巴里坤。阿古柏派马仁驻守乌鲁木齐,统辖古牧地(今米泉)、昌吉、玛纳斯各路叛军,白彦虎防守九家湾,抵抗湘军。

白彦虎见湘军陆续追来,派人向阿古柏求援,自己率军到达古牧地筑卡设栅,严防死守。古牧场是湘军进入乌鲁木齐的前沿阵地,刘锦棠进驻九运街,金顺部驻阜康县城。

六月初一,刘锦棠率湘军进抵济木萨(今吉木萨尔),命令大军摇旗呐喊,不断炮击古牧地,天黑方才收兵。

白彦虎切断了湘军水源,刘锦棠传令湘军在甘泉堡假装掘井打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又派兵从间道奇袭东工。

白彦虎累了一天,刚刚躺下,准备睡个安稳觉。哪知到了午夜时分,金顺率部队从右路进攻,余虎恩、陶鼎金从左路进攻,谭拔萃、董福祥、张俊率领步兵从正面进攻,白彦虎仓促应战,士卒多被杀死。他见势头不对,留下王治、金中万、马十娃等防守古牧地,自己率领一万人马连夜逃回乌鲁木齐。

六月二十三日,朝阳红霞一片,湘军以开花炮猛轰古牧地,王治、金中万、马十娃等做了炮灰,古牧地被湘军收复,湘军副将陈百顺、粮台总管左雨生阵亡。

刘锦棠巡视古牧地,意外获得了一封来自乌鲁木齐的信,是马仁写给古牧地贼首马明的求援信。他说乌鲁木齐城中防守空虚,如守不住古牧地,可速回乌鲁木齐。刘锦棠当机立断,命令湘军各部马不停蹄,直取乌鲁木齐。

谭慎典进军速度最快,白彦虎刚到乌鲁木齐,立脚未稳,湘军已至。白彦虎抵挡不住,带着家眷连夜逃往托克逊。刘锦棠收复乌鲁木齐,湘军乘胜夺取昌吉、呼图壁。

湘军连战皆捷,百姓群起支持,左宗棠严令大军每到一处,不准滥杀无辜,不准**妇女,不准抢劫财物。湘军又向玛纳斯发动进攻。

玛纳斯分南北两城,分别由黑宝财、余小虎负责防守。南城小而坚,人马较多,北城却完全相反,金顺率军攻打北城。

北城守将余小虎亦是贼中悍将,宁死不降。金顺命令副都统福珠礼、额尔庆额、提督刘宏发、总兵冯桂增、副将方春发轮流进攻,没有攻下。又调徐学功的振武营、孔才定的西营,巴里坤领队大臣沙克都林扎布的绿营兵、伊犁将军荣全八旗兵、锡纶的骑兵,共计两万人马,包围玛纳斯。双方大战三个月,冯桂增战死,朝廷问责,金顺被摘去顶戴花翎,戴罪立功。

刘锦棠率六千人马前来支援,调来开花炮,一战而定。余小虎从北城东面突围,翻过天山南逃伊犁。

南城守将黑宝财见状,率领死党南窜,剩下黑峻、韩刑脓领一万五千人马继续防守。湘军将南城包围起来,日夜炮轰,韩刑脓弹尽粮绝,又没有余小虎的本领大,率军投降。乌鲁木齐、玛纳斯相继收复,金顺因功升为伊犁将军,刘锦棠获得骑都尉世职。

阿古柏获知乌鲁木齐失守,从喀什赶到托克逊,命令艾克木汗、马人得、白彦虎率两万人马防守吐鲁番;大总管爱伊德尔呼里率四千人马守达坂城;次子海古拉率六千人马防守托克逊。三城互为掎角。

光绪三年四月中旬,刘锦棠率军星夜从乌鲁木齐南下,包围了达坂城。

次日早晨,刘锦棠骑马侦察敌情,坐骑被敌人子弹打中。他命令各营环城筑垒,多次打退海古拉援兵,白天用开花大炮炮击,晚上一齐举火,声势浩大,爱伊德尔呼里心理彻底崩溃了。当湘军炮火击中城内弹药库,引起爆炸的时候,爱伊德尔呼里招架不住,率军突围时被湘军活捉,他干脆投降。爱伊德尔呼里给阿古柏写信劝降,阿古柏大骂爱伊德尔呼里忘恩负义,是一只白眼狼。

湘军攻占达坂城,刘锦棠命令罗长佑、张曜、徐占彪进攻吐鲁番,自率人马进攻托克逊,经过激战,歼敌四千。

五月二十九日,阿古柏见大势已去,服毒身亡。海古拉率两千多人,携带阿古柏的尸体逃往南疆。因为争夺汗位,海古拉被其长兄伯克胡里杀害。艾克木在库尔勒自称为“汗”,遭到伯克胡里攻击。双方在阿克苏开战,艾克木汗战败,逃往俄国。

吐鲁番、达坂城两战,湘军完胜,各路大军会师吐鲁番。

为了消灭逃至库尔勒的白彦虎,刘锦棠把大军分成两路:老湘营主力为前锋,张曜的豫胜营为后援,向南疆东四城发动进攻。

且说阿古柏的儿子伯克胡里逃到喀什噶尔,与白彦虎会合一处,刘锦棠穿过天山大峡谷,穷追不舍。

天山大峡谷起点秋子山,长二十公里,深达两百米,两侧悬崖峭壁林立,呈条石形状,从高处俯视,令人不寒而栗。谷底平阔,砾石散布,河水时聚时散,蜿蜒前行。谷内两侧多为红色砂岩,石奇峰异,嶙峋万态,朝夕之际,风起之时,有雾气升腾,谷鸣之声,光影变幻,其神秘诡异不可言状。

金秋十月,刘锦棠率湘军进入天山南麓的和硕县曲惠乡。

曲惠距和硕县城四十里,西域三十六国中的危须国就在曲惠,古城依旧。湘军在这里休息三天,然后兵分两路。余虎恩、黄万鹏率一支人马从焉耆盆地东北边缘、和硕县东部乌什塔拉出发,沿博斯腾湖南岸进攻库尔勒;刘锦棠率主力沿着开都河,从正面进攻库尔勒。

白彦虎见湘军两路人马来袭,自知不敌,西逃库车。

刘锦棠亲率精兵两千五百人跟踪追击,罗长佑带领湘军大队人马随后前进,三天三夜前进八百里,在轮台击败白彦虎溃军,赶到库车城外时,又毙敌一千多人。几天以后,湘军又在木扎提河追上白彦虎,双方激战,白彦虎不敌,逃往阿克苏。

当地人不让白彦虎进城,白彦虎迫不得已从乌什县逃往喀什,其他人马则分别逃向叶尔羌(今莎车)。

刘锦棠命令湘军进攻叶尔羌,数日以后,湘军占领英吉沙尔,董福祥占领和阗。一个月时间,湘军驰驱两千里,夺取南疆西四城。伯克胡里的内部分裂,和阗头目尼牙斯投降湘军。

喀什守备何步云反正,占据了喀什汉城,伯克胡里组织人马反扑,何步云向刘锦棠求救。刘锦棠命令余虎恩率两千五百人马从巴楚、玛纳尔巴什方向进攻喀什,黄万鹏率四千五百人马取道布鲁特,进攻喀什,两支人马一起前去支援何步云,自己居中策应。

伯克胡里、白彦虎很快被湘军击败,两人无路可逃,分别率领残兵败将逃往俄国。除伊犁以外,湘军收复新疆全部领土。

捷报传到酒泉大营,左宗棠说刘锦棠筹划周到,反应神速,古今未有,湘军西行五千里,飞过瀚海,自秋至冬,收复新疆,足以彪炳史册。

刘锦棠因功被朝廷封为二等男爵,太常寺卿,通政使司通政使。

再说俄国人赖在伊犁不走,朝廷要求俄国履行诺言,交还伊犁。俄国装聋作哑,左宗棠派人警告俄国,要求他们退出伊犁,俄国人置之不理。左宗棠看破了俄国的狼子野心,积极备战。

金顺奉左宗棠命令派提督殷华亭到达伊犁,俄国军官科尔帕科夫斯基将殷华亭阻在伊犁境外,不准他踏入伊犁半步。殷华亭将情况反映给金顺,金顺请示左宗棠。

光绪六年二月,柳条吐芽,左宗棠在酒泉收到军报,他又制订了三路作战计划:

东路由伊犁将军金顺率领一万人马作为前锋,金运昌率骑兵两千人马作为援兵,驻精河,防止俄军东犯;中路由张曜率领五千人马,从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的阿克苏进军伊犁;西路刘锦棠率领一万人马,从天山南麓阿克苏地区西部的乌什县进攻伊犁。

俄国当时正在与土耳其发生战争,见新疆局势突变,一边派军舰到渤海游弋,一边增兵伊犁,左宗棠不为所动。俄国人知道这个湖南人能征善战,很难对付,同意谈判。

朝廷派崇厚出使俄国,崇厚答应俄国的要求,通商、割地、赔款,消息一出,引起全国公愤。

四月,祁连山的冰雪开始融化,六十八岁的左宗棠命士兵抬着一具棺材,放在马车上,离开酒泉,率军西征。左宗棠进入新疆哈密大营,表示要“誓与俄人决一死战”!哈密老百姓听说左大帅到来,扶老携幼前来观看。

左宗棠激励将士说:“不收复伊犁,就不活着返回玉门关。虽贫杜甫还诗伯,纵老廉颇是将才。为了国家的统一,我愿意战死伊犁!”士卒听后非常感动,愿意随左宗棠一起死战。

左宗棠在新疆积极备战,俄国人没敢轻举妄动。李鸿章为了解决眼前的困境,请老朋友戈登来帮助自己。

戈登因为镇压太平天国有功,一直被朝廷看重。接到李鸿章来信,他不远万里从英国来到北京,受到李鸿章的热情接待。

戈登到总理衙门游说奕譞,问:“中俄开战,皇帝能稳坐京师吗?”

奕譞沉思有顷,答道:“俄国人不管是从海上,还是从陆地上过来,皇上在北京都稳如泰山。山海关、大沽口由湘军宿将防守,俄国人进不了京师。”

戈登哈哈大笑,然后又问:“俄国人从大清背后攻击山海关、大沽,京师还能守得住吗?”

奕譞不吭声了,戈登又说:“北京守不住,皇帝还能够去东北?既然东北和北京不能待,只好去西安、洛阳、开封了。”

奕譞越听越不是滋味,戈登见状,便离开了。

俄国人知道湘军能战,同意与清廷谈判。清廷命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出使俄国。

左宗棠接到命令,命令军队停止进攻。

过了几天,朝廷又下旨召左宗棠到军机处任军机大臣;杨昌濬担任陕甘总督,与刘锦棠一起办理新疆善后事宜。

左宗棠接旨后悲愤万分。

秋风刮起白云飞,草木枯黄雁南归。

左宗棠率大军从嘉峪关东撤,见河西地区黄沙飞扬,赤地如剥,秃山千里,命士卒在河西走廊沿途种柳。几年后绿树成林,人称“左公柳”。

杨昌濬以左公柳为题,赋诗《恭诵左公西行甘棠》一首,正是: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不知新疆局势如何,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