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日军攻占辽宁海城,向辽南进发。辽南是大清皇陵寝地,清廷害怕日军挖了寝陵,诏命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节制关内人马,对日开战。四川提督宋庆、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奉天将军裕禄等向海城发动两次进攻,日军将原僧格林沁手下的勇将宋庆打得一败涂地,兵锋直指沈阳。宋庆的军队在当时装备最好,武器精良,是清军中的精锐,然而在日军面前却是不堪一击。
清政府求和,日本要求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这对于刘坤一来说,这是地地道道的卖国条约。他向光绪上书,说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日本国小,资源贫乏,必然不能长久。日军已经是强弩之末,可调湘军对日作战,中国军队完全有能力拿下海城,将日军赶出辽南。
此时,湖南巡抚吴大澂的奏折也上来了,说就算不当湖南巡抚,也愿意带领湘军到东北,与日本人打一仗。光绪认为军心、民心可嘉,支持刘坤一在辽南对日作战。
日军占领海城,辽南的田庄台、营口、牛庄暴露在日军的攻击范围内。刘坤一督师辽南,与日军反复拉锯。刘坤一又调左宗棠旧部魏光焘、曾国荃旧部陈湜、李续宾的儿子李光久等率湘军北上。
魏光焘,字午庄,湖南隆回人。家住司门前镇石山湾村,北距魏源家三里,魏源侄孙。咸丰六年加入湘军,跟随曾国荃进攻吉安,后来跟着左宗棠收复新疆,积军功至平庆泾固化道、甘肃按察使、新疆布政使。他精于理财,在新疆创立博达书院,开创新疆近代教育先河。
陈湜,字舫仙,湖南湘乡人。咸丰六年加入湘军,跟随曾国荃进攻吉安,积军功至陕西按察使,随曾国荃统水陆诸军,驻吴淞。他接到军令以后,率湘军旧部赴防山海关,后移屯鞍山站。
李光久,字恒亨,湖南涟源人,湘军悍将李续宾次子,承袭三等男爵,师从杨昌濬,时为江南候补道,总督山东营务,节制登州、莱州、青州诸军,接到军令以后,马上北上辽宁,到海城抗日。
海城位于辽东半岛腹地,隶属于辽宁鞍山,是辽沈门户、海疆咽喉,地理位置重要。海城一失,宁远、锦州不保,日本人可陈兵山海关。
湘军赶到海城,马上进入战时状态。第三次海城攻坚战打响,刘坤一分三路进攻:左路军由吉林将军长顺率领,负责攻打海城东北的双龙山;右路军由李光久率领,负责攻打海城西边的唐王山;中路军由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率领,进攻海城西北的欢喜山、亮甲山。
这些山头围绕海城依次展开,是中日双方争夺的焦点。
李光久率先向唐王山发起进攻,正定镇总兵徐邦道身先士卒,湘军很快攻下唐王山以西高地,准备登顶时,遭到日军顽强阻击。双方激战一天,没有突破日军阵地。长顺、依克唐阿先后发起进攻,双方争夺激烈,至晚方息。
清军第三次反攻海城,前后五天,奉天、吉林、黑龙江、湘军、淮军全部参战,兵力达六万余人,也没能拿下海城。
刘坤一又组织了第四次攻坚战,湖南巡抚吴大澂、永州镇总兵刘树元率两千湘军奔赴辽南前线。第四次攻坚战依旧是争夺海城周边山头高地,刘坤一重新部署,兵分三路:东路由吉林将军长顺率领,进攻双龙山;西路由李光久、刘树元、徐邦道率领,进攻亮甲山、唐王山;中路由依克唐阿率领,进攻双龙山。
战斗依旧由湘军率先打响,李光久、刘树元率先进攻亮甲山,湘军前赴后继,气势如虹。日军丢掉前沿阵地,退往山林第二道防线。
分统罗应旒深受鼓舞,向唐王山发起攻击,进至大石桥,遭遇日军第十八联队。日军将罗应旒的退路截断,发动袭击。
罗应旒进退失据,徐邦道见情势危急,转攻佐藤联队,双方混战,互有伤亡。至晚,罗应旒撤出战斗,退回原地,长顺、依克唐阿也无功而返。
湘军主动出击,日军被动防守,战争处于胶着状态。为了改变这一被动局面,日军制订了“佯攻辽阳、实取牛庄”的作战计划,日军陆军司令部决定由桂太郎中将率第三师团出海城,奥保巩中将率第五师团出凤凰城进攻辽阳鞍山,打击湘军陈湜部,留第一军司令官野津道贯中将防守海城。
却说刘坤一见日军频繁调动,于是便对海城发动第五次攻击,依然兵分三路:左路李光久负责进攻亮甲山;右路刘树元主要进攻戴家堡;中路徐邦道进攻龙潭堡。
这次战斗由刘树元、徐邦道率先打响,戴家堡、龙潭堡杀声震天。日军严防死守,野津道贯死死盯住李光久。
此战,李光久待命未出,另外两路战斗异常激烈,却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日军第三师团、第五师团已悄悄进至鞍山。
辽阳危急,朝廷传旨刘坤一保住辽阳,长顺、依克唐阿率领清军北进辽阳,桂太郎、奥保巩留小股人马防守鞍山,大队日军扑向牛庄。
牛庄位于辽宁海城西部,是湘军的粮饷军械基地,丢了牛庄,湘军就断了后援。
守卫牛庄的只有五百名湖南子弟兵,李光久大急,与刘树元相约一同前往相救。海城离牛庄不到五十里,半天时间可以到达。
晏安澜扣住军令不放,称湘军的任务是攻打海城,没有经过他同意,李光久擅自调兵,可阵前正法。
此时,探马来报,说日军大队人马进攻牛庄,守军不敌,请求支援。晏安澜还在犹豫不决,魏光焘不跟他啰嗦了,朝众将拱拱手,率领部下两千五百人火速增援牛庄。他到牛庄一看,牛庄只是一个集镇,并没有城墙,湘军三千人马抵抗两万日军,结果可想而知。
湘军在进入牛庄的入口处抢筑一道一尺多厚的土墙,作为一线工事,又在镇内官衙、民房、院落四周墙壁上开凿枪眼,准备巷战。湘军依托建筑、土墙、沟渠等各种掩体与日军死战,日军每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代价。
日军第五师团长奥保巩中将到牛庄东面的紫方屯坐镇指挥,两地相距一公里,前方战况一览无余。奥保巩调集炮火打击湘军,然后用步兵冲锋。
日军步兵第二十联队第三大队大队长大岛义昌走在最前面,刚接近湘军阵地前面的开阔地,湘军突起,用洋枪、速射炮打击日军,日军损失惨重。
今田唯一少佐是平壤战役的胜者,他光着膀子,提着武士刀阵前督战,被湘军一枪爆头而死。
二十二联队长今井武夫拔出指挥刀,率队扑向湘军,二十一联队长松下大岛不甘落后,率军跟进,中队长新保正大尉重伤毙命,步兵中尉岩本绩等一百多人当场死亡。
第三师团十八联队长佐藤见第五师团进展缓慢,按捺不住,抢先进攻。第三大队大队长牛岛少佐冲在最前面,离湘军阵地不到一百米,湘军一阵排枪,牛岛少佐倒地不起。但佐藤很快稳住阵脚,再次准备组织进攻。这时一颗炮弹飞来,在他身边爆炸,他右腿中弹倒地。大迫尚敏少将令人将佐藤拉下战场,石田正珍少佐接替他继续进攻。
日军攻势猛烈,弹丸如雨,硝烟蔽空,战斗空前激烈。第三师团大岛久值少将、大迫尚敏少将从西边进攻牛庄,第五师团大岛义昌少将、富川三造大佐从东面进攻牛庄,让湘军首尾不能兼顾。
湘军死战不退,魏光焘给李光久发出三封鸡毛信后,率军死守牛庄,阵前堆满了日军、湘军士兵的尸体。
日军第五师团下属的一个中队率先从西北方向冲入牛庄城,湘军四十多人据守一处民房抵抗,最后全部殉国。
日军发现数十名湘军利用石墙死守,派工兵用炸药引爆地雷,将围墙轰塌,冲入院内,双方肉搏,湘军战士全部战死。
魏光焘率湘军节节抵抗,日军每攻占一处房屋,必有死亡。日军一次又一次冲锋,死伤累累,中途数次被迫停止进攻。
却说李光久接到鸡毛信,命人吹起号角,召集湘军前往牛庄救援。晏安澜过来制止说:“魏光焘的三千人马完蛋了,你不能前往,否则按违反军令处理。”
李光久怀着一腔愤懑说:“湘军规矩,胜必让功,败必相救,魏光焘死战牛庄,我不去救援,还算人吗?失了牛庄,军无粮草,这海城之仗还怎么打?”
晏安澜就是不同意,李光久祭起《挺经》说:“朝廷问责,我一人承担,不与晏大人有半点关系。”说完,抽出佩刀,抚摸了一下身边的豹花骢。马通人性,长嘶一声。晏安澜吓了一跳,李光久翻身上马,打马驰去,湘军跟进。
李光久率两千人马进至牛庄,兵分三路:左路由后营管带谭桂林率领,向海神庙方向进攻;右路由左营管带贺长发率领,向关帝庙方向进攻;中路由前营帮带提督邓敬财率领,向土城一带进攻。
日军见湘军救兵到了,重新包围过来。谭桂林率先冲到海神庙,日军从教堂蹿出,一阵枪炮,谭桂林头部中弹,当场阵亡。
贺长发进入关帝庙,遭遇日军,腹部中弹,血流如注,率士兵攻进关帝庙,双方展开白刃战,伤重而亡。
邓敬财率队进攻,胸膛中炮,当场阵亡。中营游击王得志右手被炸,与敌人力战阵亡。营官方得胜腿负重伤,不能走路,盘腿而坐。日军田中见荣提刀前来挑衅,被方得胜立斩于阵前。日军恼羞成怒,将其围住乱枪打死。
湘军进入牛庄街口,与日军巷战。
双方血战至落日时分,湘军仅剩二十七骑。魏光焘瞟了李光久一眼,放低声音说道:“突围吧,不能让湘军死绝了,得带几颗种子回湖南。”
李光久惨然一笑,说道:“我来救你,要走一起走!”
湘军吹起集结号,李光久率军向牛庄西南突围,急行三十里来到一个村庄,天已大黑。湘军人困马乏,日军又至。
李光久停了下来,说:“士兵已无力再跑,不如就地伏击日军,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然后可从容而退。兵法上叫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魏光焘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了一声“好”,然后命人埋伏起来。
日军刚进村庄,湘军突然出击,日军丢下数十具尸体,不敢再进。魏、李得以生还,率领二十七骑绝尘而去。
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五日,日军才“勉强”占领牛庄,挨户搜查,见人就杀。
牛庄之战是甲午战争以来,中日最为惨烈的巷战。湘军宁死不降,寸土必争。
战后,奥保巩对外公布数字,日军有一万一千八百余人参战,其中包括十三个步兵大队、四个骑兵中队、八个炮兵中队、三个工兵中队,日军伤亡三百七十一人。
湘军有十二营五千七百人参战,由魏光焘部六营三哨、李光久部五营两哨人马组成。湘军死亡近一千九百人,七百多人负伤,六百多人被俘。营、哨两级军官伤亡殆尽,统帅魏光焘、李光久幸免于难。
日军击败了东北战场的清军主力,占领了整个辽东半岛,攻克大连、旅顺、威海卫,中日甲午战争以清廷彻底失败而告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彻底打垮了中国人的自信,慈禧的万寿节举行到一半就进行不下去了。清政府是战是和,举棋不定,军机大臣李鸿藻、翁同龢向西太后建议起用恭亲王。
恭亲王奕訢又被朝廷起用,他马上致电李鸿章,说只有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请英、俄援手解大清安危,同时派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湖南巡抚邵友濂前往日本谈判。
日本人一口拒绝,说只有恭亲王奕訢,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才有资格。奕訢不可能天天与日本人谈判,事情就落到李鸿章肩上。
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十二日,朝廷任命李鸿章为全权谈判代表出使日本,随后,李鸿章辞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职务,又与西太后、皇上、各大臣商议,确定了谈判底线。
三月二十日下午,李鸿章率领儿子李经方、外交参赞大臣罗丰禄、伍廷芳、马建忠以及日文翻译卢永铭、罗庚岭等人前往日本马关,住红石山脚下的春帆楼。
第一次谈判,中日双方各七人,日方代表有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外相陆奥宗光等七人。
李鸿章要求先停战再谈判,日本人不同意,双方不欢而散。
次日开始谈判时,伊藤博文说:“如果允许日军占领大沽、天津、山海关,清军交出武器,全部撤离,可以停战。”李鸿章没有接受,双方又不欢而散。
三天以后,中日继续谈判,李鸿章要求伊藤博文将谈判条件全部亮出,遭到拒绝。日方只谈停战问题,而不谈停战以后的问题,双方再次谈崩了。李鸿章心里不高兴,坐着轿子回住处,走到离家五十米的一家邮电局时,二十六岁的日本浪人小山丰太郎突然冲到轿前,举枪刺杀李鸿章。子弹击中李鸿章右脸下颊骨,血流如注。
李鸿章遇刺,中外舆论哗然,纷纷指责日本政府,日本政府被迫无条件答应李鸿章的停战要求。
三月二十八日,伊藤博文赶到李鸿章的病榻前,正式签订了停战协议。接着,日方提出和约十一款,主要内容包括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三万万两白银,分五年交清,未交清部分按 5%利息交付,给日本最惠国待遇。
李鸿章认为日本索要赔款太多,朝廷无力筹办,奉天是满洲腹地,不能开放。朝议却认为李鸿章应尽量讨价还价,该让就让,不可半途而废,贻误大局。李鸿章老奸巨猾,不愿当割地赔款的汉奸骂名,拒不签字,将球踢给光绪,光绪迟迟不肯答复。
李鸿章根据朝廷指示提出了一个修正草案,南北两地只能开放一处,赔款一百万两白银。
四月八日,伊藤博文当面对李经方说:“不谈了,双方准备开战吧!我们打下沈阳,攻下北京,看你们签不签字!”
李经方闻讯大惊,连忙告诉李鸿章。李鸿章不敢擅自答应,马上请示朝廷,同时给日方提出一个修正案:同意割让辽南安东县、宽甸县、凤凰厅给日本,赔款白银一万万两。伊藤博文非常恼火,他给李鸿章一个通牒,声称中国只有同意,或者不同意的选择。李鸿章将内容向朝廷做了汇报。
光绪害怕了,长叹一声,用朱笔添上一个“允”字。朝廷同意合约签字,李鸿章有了明确指示,经做最后的努力,双方从下午两点谈到晚上掌灯时分。
日本人态度强硬,声称结果有半点更改就开战。至此,李鸿章全部接受了日本人要求。
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十七日,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马关条约》,马关条约是一个地道的卖国投降条约,内容包括中国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两百万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五月八日,中日两国在山东烟台交换两国皇帝的批准书,条约正式生效。
根据《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在三年之内偿还战争赔款两亿两银子,赎回辽东半岛费用三千万两银子。当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不足九千万两银子,除去各种开销都不够,根本无力偿还这笔巨大债务,怎么办?
当时唯一的途径就是向各国借款,列强认为借款可以,但是要附带其他条件。朝廷没有其他办法,只好答应,各国见有利可图,争相借款。为了争当中国债主,他们明争暗斗,用金钱贿赂朝廷官员,经常到总理衙门去吵架。
《马关条约》签订以后的四年时间之内,清政府有七项对外借款,其中三次借款的数额巨大,分别是 1895 年的俄法借款,1896 年的英德借款,1898年的英德续借款。
七月六日,驻俄公使许景澄代表清政府在俄国圣彼得堡与俄法银行签订了《四厘借款合同》,合同十九款的主要内容为借款总额 4 亿法郎,折合白银 1896 万两,年息四厘,以 94.125%的折扣交付,偿还期 36 年,1910 年 1 月1 日还清,不能议减利息,不能一次还清,以海关收入作担保。
鉴于此,沙皇专门成立了华俄道胜银行,由财政大臣负责管理。
光绪二十二年三月二十三日,总理衙门与英国的汇丰银行、德国的德华银行签订了《英德借款合同》,合同十八款的主要内容是借款总额为 1600 万英镑,折合为白银 9762 万两,以 94%的折扣交付,年息五厘,偿还期限 36年,不得提前交付。
《马关条约》第二款规定,中国将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让与日本。
且说朝廷饬令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前往台湾交割,台湾的府道厅县文武官员及将领大都奉命离台。台湾在籍官员工部主事丘逢甲、候补道林朝栋、内阁中书教谕陈儒林等不愿意离开台湾,愿意共同抗日。
五月二十九日,日军登陆澳底,清兵溃败,唐景崧逃回厦门。
六月七日,日军进攻台北,清军激烈抵抗,提督张兆连身负重伤,记名提督陈得胜战死。日军占领台北以后,总兵余清胜率部投敌,丘逢甲所率义军退往台中,投奔黎景嵩。
黎景嵩,字伯鄂,湖南湘潭人。他的叔父黎福昌是左宗棠的三女婿。此时,黎景嵩担任台湾知府,并署理中路营务处,兼统各军。朝廷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黎景嵩率领台湾民众奋起反抗,防守中路。
《马关条约》一纸文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台湾军民并不理会这一卖国条约。秀才徐骧对愤怒的群众作慷慨激昂的演讲:“台湾是我们的故乡,我们世代住在台湾,今天日本人要占有她,我们绝对不答应。我们要用我们的鲜血来捍卫台湾,为保家卫国而死,无上光荣!”
徐骧语气铿锵,说到动情处声泪俱下。大家听了他的话,表示愿意跟他一起驱逐日寇。
台湾民众公推黑旗军首领刘永福为抗日领袖,徐骧对众人说:“我们将抗日大旗托付刘公,但是黑旗军只有几千人,我们应该自发组织起来,人人出力,个个作战,家家防守,与台湾共存亡。”众人一听有理,回乡后组建民团,推举徐骧为首领,协助刘永福抗日。
日本政府为了得到台湾,派遣近卫师团从台中登陆,遭到台湾人民的反抗。
台中战事日紧,黎景嵩与副将杨载云率两千人驻新竹、苗栗,就地募勇,称新楚军。新楚军有四营两千人马,分别由杨载云、陈澄波、傅德升、郑以金统领,士兵分别由湖南人、台湾人组成,主力还是湘军。战前,黎景嵩与刘永福歃血为盟,遥相呼应。
光绪二十一年六月初,日军进攻台中,重点是新竹。徐骧奉刘永福之命,率民团到新竹,协助杨载云守城。新竹到处是竹林,徐骧命民团穿竹林装,戴竹林帽,埋伏在竹林内。
当天,日军从台北沿新竹的山路南下时,伏兵四起,民团出其不意,从竹林冲出来,歼灭日寇数十人,日军指挥官樱井大佐被当场打死,日军仓皇撤出新竹,民团首战告捷。
六月二十二日,大队日军来攻。徐骧率民团退守山中,与日寇周旋两日有余。不久,日军增兵,最终攻陷新竹。
新楚军准备将其夺回,杨载云侦知日军只有一千多人,防范不严,而且非常狂妄,决定教训一下日本人。
新竹城外有一片山地叫香山,营官陈澄波与香山头人有交情,借道偷袭新竹。香山头人做事不密,到处张扬,被当地日奸探知,告诉新竹守军最高长官阪井重季大佐。
结果可想而知,当杨载云率领六百人马前来偷袭时,遭到田喜维少佐拦截。日军炮击新楚军,偷袭打成了攻坚,双方激战一日,至晚撤兵。杨载云退出新竹,第一次偷袭失败。
黎景嵩重新组织兵力,由杨载云率四营人马,吴汤兴、徐镶、姜绍祖率当地义军六营共五千人马进攻新竹。
日军知道黎景嵩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增兵一千防守新竹。
七月十日上午,新竹攻坚战第二次打响,陈澄波率先攻打西门,半路遭到日军拦截,退往一片甘蔗林。日军用机枪对甘蔗林进行扫射,陈澄波被逼撤退。杨载云、吴汤兴进攻南门,走到鸡卵山遭遇日军,双方激战,根本靠近不了南门,只好与傅德升合兵一处。
吴汤兴熟悉地形,建议拿下十八尖山日军阵地,然后居高临下,炮击新竹。
新楚军向十八尖山发动进攻,一举夺取日军山前阵地,并掉转炮口,猛轰新竹。阪井重季惊慌失措,组织人马反攻十八尖山。双方反复拉锯,日军火力猛,新楚军渐渐不支。
姜绍祖率军进至新竹城东,到达城墙前面,准备突袭,被日军发现,阪井重季调大股日军前来围攻,双方巷战,义军损失惨重,姜绍祖且战且走,退至枕头山竹林内,占领一处老宅严防死守。
日军调来重炮,将老宅轰平,姜绍祖受伤被俘,日军将其羁押在新竹监狱。姜绍祖始终没有屈服,在狱中自尽,第二次反攻新竹失败。
七月二十五日夜晚,月黑风高,义军再次偷袭新竹。在攀登城墙的过程中被日军发现。义军撤往城外,杨载云将攻城部队接走,双方激战一夜,次日早晨,义军全部撤离,第三次攻打新竹失败。
当台中之战热火朝天的时候,防守台南的刘永福命吴彭年、李惟义率领七百黑旗军支援台中。
吴彭年,字季篯,浙江余姚人。作战勇敢,是黑旗军主要将领之一。
李惟义,湖南湘潭人。武秀才出身,咸丰九年投入湘军,积军功至守备、都司、游击、参将、副将、总兵,赏顶戴花翎,长年驻扎湖南。光绪十二年,李惟义率湘军前往台湾。
李惟义无法忍受后生小辈在他面前指手画脚,表示愿意投奔黎景嵩。两个湖南老乡一拍即合,李惟义率三百黑旗军加入新楚军。
不久,新楚军扩军,人数达到七千人,黎景嵩任命李惟义为新楚军统领。日军见台湾武装扩大,增兵新竹,日军达到一万四千人,实力远超新楚军。
日军认为苗栗地理位置重要,分三路来攻。
日军来势汹汹,李惟义对此强敌,底气不足,率先撤退。杨载云拔出大刀大喊不能退。
一名队长要走,被杨载云抓住,他恶狠狠地说:“谁敢再逃,这就是下场。”这一刀下去,镇住了场子,大家分头把守阵地。
日军离新楚军还有四百米远就开始做冲锋、搏杀的准备,杨载云不顾个人安危,率军迎战,与日军肉搏,身中数弹而亡。
苗栗失守,黎景嵩痛心疾首,解除了李惟义的统领职务,任命吴彭年为新楚军统领,又将知府衙门的库银全部提出,交给吴彭年。
吴被黎一片赤诚打动,临危受命。
日军打下苗栗以后,进攻彰化。彰化城北大甲溪、城东八卦山是两处军事要地,自然首当其冲。
八月二十二日,日军近卫师团长白川宫能久率军进攻彰化。日军用强大炮火,优势兵力进攻徐骧民团,徐骧以大甲溪为屏障抗击日军。日军攻击大甲溪,黑旗军守将吴彭年率军与其一起防守大甲溪。
山根信诚集中火力进攻民团,徐骧佯装不支,边打边退,将日军引进伏击圈。山根信诚不知是计,日军渡过溪水。
这时候,伏兵四起,枪炮声、喊杀声惊天动地,打得日军晕头转向。
徐骧趁势回击,反率军冲进溪流与日军格斗。日军大乱,掉头就逃。吴乘胜追过大甲溪,歼灭日军五十多人,大甲溪战斗结束,新楚军获胜。
此时新楚军后方大乱,一队日军在当地奸细的率领下,偷袭了新楚军的后方,李惟义抵挡不住,丢了营垒,逃往彰化。吴彭年大骂李惟义误事,撤出大甲溪。
吴彭年对徐骧说:“你家乡苗栗已被日本人攻下,赶快回去找亲属吧。”
徐骧慨然道:“国破家何在,只要台湾不亡,家属何愁找不着。”
日军占领大甲溪,重整兵力,向八卦山发动攻击。
徐骧依险死守,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徐骧还夜袭敌营,杀死不少日军,搞得山根信诚狼狈不堪。
山根信诚见八卦山久攻不下,用重金收买当地奸细带路,从山间小道偷袭八卦山。此事被徐骧侦知,民团在山顶据险而守。
当日军快爬到八卦山顶时,黑旗军、民团从天而降,向日军发动攻击。民团居高临下,利用有利地形打击日军。山根信诚杀得性起,脱掉上衣,挥舞着刀,与黑旗军展开白刃战。
徐骧的民团很多是高山族青年,善于山地格斗,此战刚好发挥了民团优势。
徐骧令一名高山族神枪手瞄准山根信诚,一枪将他击毙。此战,日军一千多人弃尸八卦山,民团也付出三百多人的惨重代价。
日军受挫,撤出彰化。近卫师团中将北川宫能久大怒,亲率大军前来攻打八卦山。守将胡轮,湖南平江人。他见日军己近在咫尺,慷慨激昂地对新楚军将士说:“弟兄们,我等不远万里横渡海峡,到此报国。大家都希望抗日立功,衣锦还乡,今天就是最好机会。如果赢了,荣耀回家,如果输了,埋骨台湾!”
胡轮一手持刀,一手提枪,率先冲出,杀死日军十余人,身中数弹。此时,吴汤兴率民团杀出。八卦山战斗异常激烈,胡、吴先后战死,徐骧受伤。吴彭年看到八卦山升起了太阳旗,气得眼前金星直冒,勒转马头,进攻八卦山。
亲兵吴大用担心他的安危,说:“不要再作添油战术,应该马上撤退。”
吴大用大声喝道:“大丈夫从军报国,当马革裹尸而还,生死由命,退什么退?”三百士卒一齐跟进,日军枪弹如雨。吴大用身中数弹,壮烈殉国。
日军继续进攻,徐骧不敌,率军撤到阿里山。
日军占领八卦山,掉转炮口,炮击彰化。彰化无险可守,旋即失陷,黎景嵩领导的台中抗日以失败告终,李惟义重投黑旗军,继续抗日。
台南嘉义是一座重要城市,守将王德榜也敢打硬仗。
日军到嘉义后即发动进攻,王德榜死守,北川宫能久命日军将嘉义围住,继续攻打。
徐骧赶到嘉义后,看了地形,劝王德榜不要与日军正面冲突。他让民团挖了几条地道,直通日本大营。地道成功后,埋好炸药,半夜时分民团点燃火线,几声巨响,日军大营飞上天,七百多名日军在睡梦中做了鬼。北川宫能久也被炸成重伤,不治身亡。
嘉义一战,震动日本内阁,近卫首相大怒,命陆军向台湾增兵。
日军向嘉义大规模增兵,攻势愈加激烈,黑旗军和民团粮饷弹药用尽,处境艰难。王德榜不得已放弃嘉义,与徐骧一起退到曾文溪。徐骧到曾文溪以后四处奔走,动员高山族人民参加曾文溪保卫战。
日军猛攻曾文溪,扬言要活捉徐骧,替近卫师团长北川宫能久、山根信诚少将报仇。徐骧不为所动,率领民团和王德榜一起死守曾文溪。在日军强大的攻势下,王德榜战死。
徐骧身受多处创伤,仍率部下与日军展开战斗,直到最后一息。他说:“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不久,曾文溪失守。
徐骧,字云贤,台湾苗栗人,秀才出身,自幼习武,经常周济贫困。徐骧死后,后人写了一副挽联:
临危不惧,方显中华儿女真本色
为国捐躯,最具人民英雄一片心
十月二十一日,日军占领台南,一个星期以后,宣布正式占领台湾。
台湾人民自发武装保台,历时四个多月,先后歼灭日军四千多人,终因力量悬殊,寡不敌众,武装保台失败。但是,台湾人民并未屈服,反日斗争一直未停止。寄禅获知牛庄、新竹、嘉义战况,感慨万分,当场赋诗一首,正是:
折足将军勇且豪,牛庄一战阵云高。
前军已报元戎死,犹自单刀越贼壕。
不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