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廖平来到广州以后,开始在广雅书院教书。后来张之洞创办广雅书局,聘请顺德李文田为总编纂,廖平担任编辑,他的著作《今古学考》在广东的影响较大。
光绪十六年,康有为与黄遵宪一起,专门到广州广雅书局拜访廖平,康有为说要向廖平拜师,学习《今古学考》。
礼毕,看茶,廖平拿出新作《知圣篇》送给康有为道:“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是中国两千年来的一桩公案。西汉时期的五经包括《诗》《书》《礼》《易》《春秋》,都是根据老师的口口相传,用隶书写的,称为今文经;但是到了西汉末期,刘歆在校理群书时,重视训诂,他认为《周礼》《尚书》《左氏春秋》等应该称为古文经。从此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并列,重新排列了六艺顺序,把《易》经提到首要的地位,它们二者在中国历史上互有兴衰。”
康有为不住点头,认为廖平说的没错。康有为在见到廖平以前,喜欢古文经,推崇《周礼》,不喜欢今文经,还对东汉时期的今文经学家何休写的《公羊学》进行过攻击。
“中国自古以来文人相轻,最后终成大业者少,学者的楷模应该是心坚骨硬,一生治学。”廖平又拿出另外一本著作说,“我在《辟刘篇》中认为,古文经是刘歆伪造的,今文经就是孔子的真传。”
康有为受益匪浅,拜廖平为师,住进广州安徽会馆,继续学习《经学》《春秋公羊学》。
康有为,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人。五岁时能诵唐诗数百首,六岁时读《大学》《中庸》《论语》和朱熹所注《孝经》,曾经自拟一联言志:
时御天风跨鸾凤
或入碧海掣鲸鱼
康有为家庭富裕,曾祖父康式鹏,字云衢,经商非常成功,在广东布政司前面的惠爱街给子孙留下一处祖屋;祖父康赞修,举人出身,担任过广西钦州学正,广西合浦、灵州,广东连州训导;父亲康达初做过江西南城知县。从叔祖康国器一直跟随湘军四处作战,能以寡击众,伤足而跛,人称“康拐子”,其子康熊飞,经常担任先锋与太平军作战,太平军都害怕康氏父子。
康赞修认为康有为是可造之才,他年轻的时候在广州越华书院读过书,决定送康有为到越华书院上学。
越华书院名为官办,实为广东富商出资修造。既然是官办,书院的山长一般都由有进士功名的学者担任,两广总督和广东巡抚也经常来书院讲课,使得书院名头很响。书院坐北朝南,大门临街,有“越华书院”四个大字,为时任两广总督杨应琚所题。杨总督的书法很好,牌子一挂,很多读书人趋之若鹜,纷至沓来。
康有为第一次跟随祖父康赞修来到广州知府衙门,见这里的书院有不少,他数了一下,不下百家,有的是官办,有的是私营,书坊排成一条街。康有为受不了越华书院制度约束,在广州换了几家书院,曾跟随过六七位老师。这些书院一般都会聘请名师来讲学,举办者的目的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书院的弟子能考中功名。
不久,父亲康达初去世,康有为回到南海,考取了秀才。但他乡试屡战屡败,整天无所事事,祖父康赞修想起老同学朱九江。
朱九江,本名朱次琦,广东南海人。家住九江镇下西乡太平约村,那时候的名士都喜欢以地称人。
朱九江考中进士以后,做了短暂知县,不久辞官归故里,回到南海教书。他利用九江方礼山陈家祠堂作为教馆开始讲学,对外称“礼山草堂”。岭南有不少秀才、举人在其门下读书,康赞修带着康有为来到南海九江镇。
朱九江以“四行五学”为主要内容。
四行是:敦行孝悌、崇尚名节、变化气质、检摄威仪;五学是:经、史、掌故、性理、辞章。
他主张济人经世,不要夸夸其谈,扫去汉学、宋学门户之见,以孔子为正宗。讲课时不带一书,一字不差。
康有为来到朱次琦门下,感觉找到了真正的导师。在朱次琦的指点下,开始攻读《周礼》《仪礼》《尔雅》《说文》《水经注》诸书,以及《楚辞》《汉书》《文选》,对中国几千年的学术脉络进行初步梳理,开始独立思考问题。
光绪三年,祖父康赞修为抢救连州学宫中的祭器而溺水身亡,清廷下旨康赞修以四品礼祭葬,同意长孙康有为荫恩四品衔。
光绪五年,二十二岁的康有为离开朱次琦,一个人来到南海西樵山白云洞读书。
白云洞旁边的三湖书院,建于明代,湛若水、方献夫、朱九江等都在此讲过学。道光二十年重修,林则徐题写了门匾。
康有为来到三湖书院读书,翰林院编修张延秋与其结为好友。在三湖书院石窟、瀑布和泉水之间,他潜心学问。康有为有时候也去逍遥台读书,触景生情,写了一首题《白云洞》的诗:
高士祠中曾小住,扪萝日上妙高台。
白云无尽先生去,洞口云飞我又来。
康有为在三湖书院读了不少经世致用的书,如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等。这一年,他去了一次香港,眼界大开,回来以后重新阅读《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书,非常佩服林则徐、曾国藩、骆秉章、左宗棠等人。他怀着苦闷而入,又怀着雄心而出。
光绪八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落选南归。途经上海,他购买了不少西方书籍,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回到广州拜访廖平以后,康有为携眷住在广州布政司前惠爱街祖屋,开始写《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将云衢书屋更名为万木草堂。
康有为开始在此授徒,西樵秀才陈千秋来投,几个月以后,梁启超也从学海堂转学来此拜康有为为师。
且说梁启超跟随祖父梁维清读书识字,梁维清在孙子的启蒙教育中,不仅教育文史知识,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经常给他讲述宋、明灭亡过程中的国难之事。
梁启超幼年才华出众,十岁时随父亲到秀才李兆镜家做客,他见院内玫瑰花开,顺手摘了一朵,怕被主人看见,藏在袖里。
主人发觉,有意戏弄他,出联说:“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
梁满脸通红,不卑不亢地说:“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光绪八年,梁启超去广州应童子试,没有考中,两年以后,再到广州应试。他租了一间公寓,认真读书准备考试,考中秀才。广东学政叶大绰接见众秀才完毕,只有梁启超没有走。叶大绰非常奇怪,问道:“卓如还有什么事情?”
梁启超先见过叶大绰,很有礼貌地说:“叶大人,学生有件事情求您帮忙。”
叶大绰暗自吃惊,一个刚中式的士子,在这个堂堂三品大员面前提要求,态度却认真严肃,不卑不亢,便问:“有什么要求,你说出来听听?”
梁启超说:“学生来考试前曾对祖父说,如果这次考中,就请求主考大人给祖父写一副寿文。如今学生被录取了,我要实现我的诺言,将我的想法告诉大人,请大人成全。”
叶大绰听了梁启超的话,觉得这个少年非常诚实,有心成全,便问:“这寿言如何写?”
梁启超上前一揖,说道:“学生的祖父已经七十岁了,一生勤劳,既要肯定他,又要如实写,不能夸大其词,要做一个综述。”
叶大绰听完,心中有数,又问了几个小问题,欣然提笔,一挥而就。
梁启超回乡后,他的父母都很高兴。祖父接过寿文,向众人出示,夸奖梁启超诚实,重诺言,大家都以为是。
对于梁家来说,梁启超中了秀才,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父亲希望儿子能学而优则仕,光宗耀祖,对他管教非常严格。光绪十一年,梁启超进入广州学海堂读书。学海堂是前两广总督阮元所办,专门治经,梁启超在这里学习汉学。
康有为开馆后采用比较法,用“西学”来论证“中学”,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他在《万木草堂讲义》中说:“乱世,削大夫;升平世,削诸侯;太平世,削天子。”
次年,三水人徐勤、南海人曹泰、新会人梁朝杰、番禺人韩文举、顺德人麦孟华、东莞人王觉任、新会人杜奎、南海人陈和泽陆续来投。康有为将学舍迁至中山四路长兴里三号邱氏书院,创办了长兴学舍。他的学生不断增多,有四十余人。
光绪十七年,康有为在广州筹建万木草堂,将办学地点迁至广卫路与吉祥路交界的邝氏宗祠。一年以后,又迁至广府学宫的仰高祠,在这里挂起“万木草堂”匾额。
康有为任命陈千秋为山长,协助教学,参与管理,梁启超、徐勤、王镜如、梁朝杰等任学长,参加教学管理。万木草堂被查禁以前,各省学生前来学习的有三千多人。
给事中余联沅告了康有为一状,说他的《新学伪经考》妖言惑众,目无圣人,惑世诬民,圣世不容,请焚,应该禁止广东人到万木草堂读书。
康有为请求好友沈曾植、盛昱、黄绍箕、文廷式等人出面讲情,这些人电告广东学政徐琪不要追查此事,张謇、曾广钧也一起请求翁同龢帮忙。
两广总督李瀚章派番禺知县李滋然前去复查。李知县称《新学伪经考》是说汉代的刘歆在篡改圣人经典,康有为本人是非常尊敬孔子的。
李瀚章认为李知县调查意见实事求是,让康有为将《新学伪经考》毁版,不准发行,万木草堂可以继续讲学。
光绪二十年,康有为、梁启超入京应试,到达衡阳船山书院,拜访山长王闿运。
岭南再传弟子来访,王闿运自然热情接待,一改平日威严,与康有为、梁启超讨论湖湘人物。他首先谈论曾国藩,说:“曾文正公极尽一生睿智,驰骋疆场,徘徊官场,谙熟人性,可谓如日中天,笑傲四方。”
康有为脸上写满疑惑,躬身言道:“愿闻其详。”
王闿运眼光一闪,感慨道:“曾文正公做事情,好比打脱牙齿和血吞。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小不忍则乱大谋,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百行至本忍之为上,道家认为忍是全身远祸的法宝。一代宗师紫虚元君说,‘饶,饶,饶,万祸潜在一旦消;忍,忍,忍,债主冤家从此尽。’佛家创始人释迦牟尼也强调,六度可行,忍为第一;《般若经》更是将忍提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一切法德成于恩。曾文正公的外藏内敛,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曾文正公认为要静待时机,该出手时再出手,要做到静若处子、动若脱兔,要找到刚柔兼济。完美结合的不二法门,从而达到人生的顶点。希望你们从中学到一点东西,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你们受用一生。”
康有为听不太明白,梁启超却听懂了,对于师祖的礼遇,梁启超既惊诧又感激。
梁启超问道:“太师父,有人认为李鸿章是强国第一人,误国之先锋。他一生着力教育,振兴经济,强兵治军,成绩斐然。可在列强进犯国土时,错误判断与消极议和,使他成了民众心中的卖国贼,到头来毁誉参半。”
王闿运捋须一笑,点头说道:“新会少年说得好,合肥李二先生想凭一己之力,成洞天彻地之能事。可这样的事历来是难于登天,李二先生成于斯,败于斯。”
从此以后,梁启超立志一生,自拔流俗,而困而至,而勉而行。
康、梁又就《经学》《春秋公羊传》等问题,请教这位名满天下的太师父,王闿运从嘉庆朝开始,就朝廷会试内容,谈了八股文章应该注意的细节,尤其讲了会试时的书体,一定要用赵孟頫、董其昌的书体。
康有为深以为然,梁启超却没有在意。
王闿运看了康、梁文章,说道:“文章内容、结构、立论都写得很好,中式没有问题,只是书法有瑕疵。”
康有为一副唯命是从的样子,自我解嘲地说道:“我的字体学的是广东南海朱九江,吾心有神,手腕有鬼,赵体字就是写不好。”
王闿运送了几本赵体字帖给他,要他勤学苦练,并说以前会试落选,就败在书法上,而不是文章。王闿运还向他们介绍了谭嗣同的基本情况,说:“当今海内外人才,除浏阳谭壮飞以外,还有一批蜀学新秀,这些人是成都尊经书院的学子,有骆成骧、蒲殿俊、杨锐、刘光第,这些人与张之洞都有联系。”
康、梁告辞,北上京师,居广东会馆,参加三年一次的进士考试。
会试结束,康有为探得《马关条约》的内容,立即发动广东籍一百多名举人联名请愿上书,要求清廷拒绝签字。他觉得力量不够,又和他的学生、新会举人梁启超分头行动,串联十八省 1300 多名举人,到宣武门外的松筠庵开会,商量联名请愿事宜。会上台湾举人汪春源痛哭流泪,痛陈国家民族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
康有为表情严肃,大声说道:“《马关条约》的签订,光赔款一项,中国五十年内都赔不完,还有大片领土丧失,这是国家民族的奇耻大辱。大家一起签名上书皇上,拒绝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众人群情激奋,公推康有为提笔起草奏书。
康有为不负众人所托,回到寓所,两天两夜没有出门,奋笔疾书,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上皇帝书》。
《上皇帝书》写好以后,他让梁启超等人抄了数份,分送给大家传阅,大家看了都说康有为写得好,纷纷签字,这就是“公车上书”。
公车原指官车,汉代曾经以公家马车递送应试学人,后来就以公车称呼入京应试的举人。
这些举人正式将奏书送到都察院,都察院官员接了奏书,却借口拒送,光绪没有看到。公车上书没能阻止朝廷签订《马关条约》,却在社会上影响巨大,海内读书人都知道了康有为、梁启超。
次日,会试发榜,康有为中了进士,被朝廷发到工部任主事,他将《上皇帝书》重新润色,以个人名义送给光绪。光绪看后大加赞赏,朱批给康有为,让他提出更详细的设想。康有为接到皇上的朱批以后,倍受鼓舞,又四次上书给光绪,提出请求变法的纲领和主张。为了制造舆论,扩大影响,康、梁二人在北京创办报纸《中外纪闻》,组织强学会,社会的上进步官员、知识分子都可以参加。
十月份,康有为南下上海,发行《强学报》,不少官员、士绅、青年知识分子都参加了强学会,以北京、上海为中心的强学会,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变法运动。
强学会要发展,首先想到两湖地区的谭嗣同。
谭嗣同捐了一个五品候补知府衔以后,在家潜心学术研究,写了《仁学》一书,冲击封建伦理道德,与康有为的《大同书》有相通之处。谭嗣同在湖南提倡新学,得到陈宝箴、黄遵宪等人的支持。
公车上书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一批维新派在北京、上海、天津、长沙宣传变法,康、梁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强学报》以后,他们认为还不够,光绪二十二年八月,在上海又创办《时务报》,次年冬,严复在天津主办《国闻报》,他说“要变法,必须鼓励开民智,新民德,其核心是改变风俗,要破除封建传统文化,大力引开西学,破旧立新”。《时务报》《国闻报》一南一北,成为维新派宣传变法的主要阵地。
谭嗣同深受影响,他在长沙成立了南学会,他与唐才常在长沙创立了《湘学新报》,宣传变法。
南学会的主要任务是团结南方的一些主要维新人士,探讨如何使中国富强,把湖湘文化发扬光大。
谭嗣同、黄遵宪、唐才常等协助陈宝箴在湖南造轮船,办实业,建铁路,干实事,康、梁两人目睹湖南的新政,深受启发,前来拜访。
黄遵宪得知家乡才子梁启超来访,十分高兴,从按察使衙门出来,叫车夫接他去南学会。他一摸口袋,身上没带钱,掉头回家,不料路滑摔了一跤,将衣服擦破,非常狼狈。
黄遵宪回家以后,夫人问:“何至于此?”
黄遵宪兴奋地说道:“家乡举人梁启超来访。”
夫人给他换了一件新衣,又取了银子给他,黄遵宪高兴而去。
谭嗣同闻广东举人梁启超来访,非常高兴,热情接待了他。梁启超谈康有为的大同世界、太平盛世,谭嗣同则介绍自己的“仁学”,双方观点一致,谈得非常投机。
湖南巡抚陈宝箴以“变法开新”为己任,推行新政。岳麓书院山长王先谦领衔正式呈报设立长沙时务学堂,陈宝箴同意,发布《时务学堂招考告示》,延聘中西学教师。
长沙时务学堂由黄遵宪、熊希龄负责筹建。熊希龄为校长,聘请梁启超、谭嗣同、唐才常、韩文举、叶觉迈、欧矩甲为中文教师;聘请李维格、王史为西文教师;许奎垣为数学教师。
先后录取了蔡锷、杨树达、范源濂、方鼎英、李复几、李炳寰、林圭、田邦璇、蔡仲浩、唐才质等四十名学生,九月份正式开学。
开学之日,梁启超在时务学堂上课,他对这批学生充满了希望,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说:“少年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事业才能兴旺发达;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长沙时务学堂聚湖南英才而教。我们要聚才、爱才、惜才、用才,历史只会眷顾那些意志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去等待那些徘徊、犹豫、畏难、懈怠的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我少年中国与天同长,我中国少年与国同强。”
光绪二十四年春,康有为集合在京举人,成立了保国会,不少官员、士绅都参加进来。
康有为说:“如今各国交往,一切大同,只有中国衣服是长袍马褂,长辫子,行跪拜礼,与国外礼节不同。这种落后的习惯让外人鄙夷讥笑,影响正常交往,日本明治天皇和俄国彼得大帝与欧美同俗,中国应该学习西方。”
光绪不愿做亡国之君,主张变法,帝师翁同龢支持变法,是帝党的中流砥柱。但是,帝党实力不及后党,便利用朝外的势力,也就是康、梁为首的改良派来推动改革。
翁同龢向光绪推荐康有为时说:“皇上,康有为之才胜过臣百倍,请皇上起用康有为,天下的读书人都在看着哪!”
光绪见全国要求变法的呼声甚高,命总理衙门传康有为觐见,专门在勤政殿与保守派辩论,奕劻、荣禄、李鸿章等人乘机向康有为发难。
奕劻跺着脚,涨红着脸说:“祖宗之法不可变。”
康有为引经据典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此乃古今之常理也。”
双方在大殿上的群舌论战,最后,顽固派、保守派都被康有为驳倒,理屈词穷,狼狈不堪。
光绪非常高兴,让康有为提出具体措施,康有为赶紧写了《应召统筹全局策》呈上,系统提出变法方案。
六月十一日,慈禧移居颐和园,光绪在故宫太和殿颁布了《明定国是诏》,宣布正式变法。
康有为又向光绪推荐了几名年轻人,他们是江苏南京候补知府谭嗣同,刑部候补主事刘光第,内阁候补侍读杨锐,内阁候补主事杨深秀。这四个人都被光绪赏四品卿衔,让他们担任军机章京,协助主持变法事宜。
光绪在颐和园仁寿殿召见了康有为,还多次单独召见谭嗣同,梁启超则被光绪安排负责京师大学堂和译书局的事务,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也安排在总理衙门协助康有为。
光绪根据杨深秀、徐致清、康有为等人的奏折和主张决定变法,这年是农历戊戌年,史称“戊戌变法”。
变法以前,光绪曾请示过慈禧,慈禧也表示赞同,说:“变法不能危害满人利益,不能坏了祖宗规矩,否则就不要变法。”
光绪也认为太后说的没错,慈禧表情严肃地说道:“翁同龢这个人做事不行,你要将他罢免才行。”光绪心里不愿意,但还是无可奈何地答应了,慈禧这才让光绪去变法。
光绪在这些人的支持下,连续下诏,颁布五十六项变法条款,主要有以下内容:
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百姓上书言事,裁汰绿营,编练新军,设厂制造军火,同时修订法律,精简机构,裁撤多余人员。
经济上设立银行,设立农工商局,铁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
文化上废除八股文,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兼学中西两科,鼓励新著作、新发明制造,设译书局,奖励官方民间办报刊,公派留学生,办理邮政,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教育上将民间不在册的祠庙,由地方官改成学堂,县试、乡试、会试不用《四书》《五经》,改为《策论》,不用五言八韵诗,不以楷书论高低。
各省为了响应朝廷号召,相继创办了许多民间团体,如“不缠足会”“戒鸦片烟会”“延年会”等,这些民间团体移风易俗,起了积极作用。
颐和园十七孔桥西接南湖岛,东连廊如亭,横跨在南湖岛与东堤之间,仿北京卢沟桥和苏州宝带桥所建。桥上望柱 128 根,每根望柱上雕有惟妙惟肖的石狮子 544 只,有的母子相抱,有的嬉戏打闹,凝神观景,精美之极。桥上栏板洁白如云,桥下湖水映出蓝天,前面是琼楼玉,这里群山如黛。
慈禧居颐和园时,经常从乐寿堂去德和园看戏,要对园内一对石墩儿多看几眼。这对石墩儿名叫露陈座,俗称“露陈墩儿”。每次见那墩儿,她都会不经意间露出微笑,众人不解,只有李莲英明白老佛爷的心思。
原来这乐寿堂院落内东侧穿堂门外左右的墩儿大有来头,这墩中间有一只鸾凤昂首站立在山石上,其羽毛、尾巴、趾爪雕刻得非常逼真,鸾凤双眼凝视,双腿屈膝,在看一朵含苞待放的牡丹。牡丹是花中之魁,凤凰为百鸟之王,凤戏牡丹向众人传达了院落主人的身份,那主人一定是权倾天下,大富大贵的人了。再一看,其腰束其余六面的题材寓意都很好,如“麒麟送子”“多子多福”“双鹿临门”“路路连科”“长寿高洁”“代代封侯”。这墩儿是颐和园中所有石墩中最精美的一对,难怪慈禧对它情有独钟了。
大臣英年、孙毓汶趁机挑拨慈禧说:“醇亲王死后,坟前有一棵高大的白果树为其庇荫。据术士李尧民讲,王上加白是皇字,这棵白果树可将皇帝风水吸为一身,庇护醇亲王一脉。”
慈禧一听恼火了,说:“这棵树害人,应当砍了。”
毕竟是在皇上的生父坟前动土,慈禧事先征求光绪意见。光绪仿佛知道这个秘密似的,死活不同意,厉声说道:“谁敢砍了那棵白果树,先砍了朕的脑袋。”
慈禧一看不行,不动声色地走了。
这天,光绪退朝回到寝宫,一个贴身太监前来报告,说太后一大早带一大群人去了西山醇亲王陵寝,还拿了斧头刀锯。
光绪一听急了,太后这是要去断了自家的风水,立即吩咐太监备轿。刚走到红山头,光绪掀开窗帘一看,那棵风水树不见了,马上号啕大哭。待赶到墓地时,只见太后已经离开,树身倒地。
次年,枯树又长出新枝,慈禧闻讯,再命人将树根全部刨出,用几匹马拉出坑外数十米,然后灌入石灰填平,让白果树断子绝孙。
从此以后,醇亲王坟上再无生气。
这天,慈禧的表弟礼部尚书怀塔布去颐和园,哭哭啼啼地给慈禧告状,说:“奴才与许应骙及其礼部四名侍郎都被皇上撤了职。”
正说着,许应骙也来了,怀、许两人都是慈禧跟前的大红人,太后每年一次的万寿节都由礼部操办,这年若少了礼部这些官员,她的大寿还怎么过。慈禧问:“你们干得好好的,皇上为什么要撤你们职务。”
许应骙哭丧着脸说道:“皇上颁布的变法条款,按程序都应该报礼部核议。太后亲口讲过,变法也不是一件要紧的事,尤其是祖宗定的规矩不能变。皇上那边,自六月十一日开始,天天都有朱批过来,要我们马上办,稍微慢了一点就遭到呵斥。比如废科举,那是沿袭了一千年的制度,皇上说废就废,我总得给太后请示一下吧!还有开采矿山,训练新式军队,撤销闲散机构,裁减多余的官员等,还有修铁路,山东曲阜孔洐圣公的状子都递到礼部来了。”
怀塔布跪下磕头,言道:“再不能让皇上这么没完没了地折腾下去了,否则会天下大乱。”
慈禧皱了一下眉头说:“也不能让他们上脸,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李莲英瞅了慈禧一眼,也跟着跪下。
慈禧问:“小李子,你也跟着凑什么热闹啊?”
李莲英磕头说:“奴才听说,皇上还要剪辫子,穿洋服,不让女子缠足。”
慈禧闻言大怒,挥手让他们退下。
光绪二十四年七月八日,江苏常熟虞山西麓,一位六十九岁的白发玄衣老者双手接地,花白的长须在胸前索索颤抖,跪在翁心存坟前失声痛哭:“父亲大人啊!儿子不孝,对不起你呀!”
此时唢呐吹起,纸钱随风飘散,长长的招魂幡随着坟前的青烟扬起又落下,这位老者就是帝师翁同龢。
翁同龢,自声甫,号叔平,江苏常熟人。二十岁拔贡,二十二岁中举人,咸丰六年中状元,历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
再说孙毓汶和翁同龢两人是朋友,两家都是世家,于咸丰六年同时考中进士。殿试时为了争夺状元,孙毓汶效仿宋朝的孙何动了歪脑筋,孙家住在皇城根,离考场近,翁家住在翠微山,离考场远。孙毓汶邀请翁同龢提前一天到孙家住宿,次日一同进宫考试。
因为孙家一片好意,翁同龢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当天晚上孙家人殷勤款待,没完没了地陪翁同稣闲聊,直到半夜才散,而孙毓汶早就休息了。翁同龢来到卧室倒头便睡,哪知下半夜驴叫马嘶,鞭炮声吵个不停,他自然是一个晚上没有睡好。
次日,翁同龢一大早进宫,拿起毛笔答题,哪知脑袋一片空白,什么都不记得了。一摸口袋,有一根人参,他拿到嘴边大嚼吞下,一会儿后容光焕发,思如泉涌,笔下数百言,句句锦绣。
试卷呈上后,咸丰皇帝钦点翁同龢为状元。
此事过后,翁同龢仔细琢磨当日情形,觉得不对劲,去问孙毓汶。
孙毓汶支支吾吾,躲躲闪闪。
翁同龢认为孙家是有意陷害,从此两人分道扬镳。
翁同龢是著名学者、书法家,又是同治、光绪两代皇帝的老师。光绪非常好学,他常夹着一本书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去读,这一点慈禧很满意。十岁以后,慈禧就让他阅读奏折。
光绪十五年二月初三,光绪正式亲政,在九个小时的亲政大典中,光绪一直神采奕奕,精神饱满,这让帝师翁同龢十分放心,翁同龢在日记中详细记载:“仰瞻天颜,甚精彩也。”
翁同龢开缺后,从此,尚湖畔多了一位忧国忧民的老者,虞山迎来了一位书法家。
一点是人泪,一捺是秋风,一横是急雨。回到故乡的翁同龢在凄风苦雨中,用颤巍巍的手,抓起毛笔,不停地写:
兰有群清,竹无一曲。
山同人朗,谁与情长。
他要将心中的惆怅、苦闷、无奈、失望都融进书法里。太后说他愚也好,奸也罢,坏也罢,一切听之任之,已经不重要了。
《马关条约》签订以后,朝野上下有很多不同意见。
这天早晨,慈禧还没早起,有一个太监跪在床前哭泣,惊醒了慈禧。
慈禧醒来后很不高兴,问:“小寇子,你一大早在我床边哭什么丧哪?我还没死哩!”
小寇子连连叩头说:“奴才该死,不该吵醒太后。”
慈禧又问:“有什么事吗?”
小寇子从怀中掏出一个折子,高声说道:“奴才有一个折子要面呈太后。”
慈禧没有接折子,接着问:“你说吧,是什么人欺负你啦?”
小寇子挺着腰杆儿说:“没有人欺负我,是有人欺负了朝廷。一个小日本让大清国赔了这么多银子,几十年都还不清,将来太后吃什么?喝什么?用什么?奴才是想,如果列强都像日本人一样来打大清国,太后还能有心玩吗?那园子不但修不成,还不知道国家要发生什么变乱呢!”
慈禧听后不痛快,骂道:“你一张乌鸦嘴,大清早就喋喋不休,胡言乱语,给我滚出去。”
这小寇子是谁?小寇子本名寇连材,北京昌平人,读过几年书,后来进宫做了太监。他做事仔细,聪明能干,深得慈禧喜爱。慈禧将他派到光绪那边去听差,名义上是伺候,实际上是监视。
寇连材支持变法,没有把光绪的事情告诉慈禧,反而将太后的事情都告诉光绪。后来慈禧又将他喊回身边当差,他看到慈禧的种种丑恶行为,非常不满,劝谏了几次,惹得慈禧不高兴。
这次口谏失败,寇连材决心书谏,回到宿舍后,他向总管太监请了五天假,回家写了一份奏折,内容包括请太后还政光绪,不该动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宁可赔款,不能割地,立天下贤能者为皇太子。
慈禧看完奏折大怒,将寇连材抓起,说他私通宫外,以泄密罪、太监干政罪交刑部问斩,任何人求情都不行。
寇连材在菜市口被处斩,临刑前非常镇静。他整理好衣带,朝皇宫和家乡方向叩头,然后引颈就戮。围观者无不唏嘘,皆叹寇连材爱国忧民,舍生取义。正是: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日无古贤。
撞破南墙心已死,看清世事志犹坚。
不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