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爵死后,朝廷任命袁甲三代领其军。
袁甲三,字午桥,河南项城人。进士出身,他接到朝廷命令,屯军安徽颍州、亳州。朝廷又命令陕甘提督舒兴阿率一支陕甘军屯驻河南周口,不久,诏命舒兴阿统军皖北,牛鉴领陕甘军驻淮阳。
河南巡抚陆应榖剿捻不力,被朝廷夺职,诏命英桂担任河南巡抚,统领舒兴阿、牛鉴、袁甲三。不久,调江南大营参将郑魁士到安徽宿州,征调陕甘兵马到河南,由英桂统一指挥剿捻事宜。
袁甲三自河南永城进军安徽亳州,张乐行在安徽涡阳雉河集大集捻军,袁甲三获知,进攻张乐行。捻军东走阜阳颍州,安徽、河南两省官军夹攻捻军,都没有成功。
张乐行,字洛行,安徽涡阳人。生在地主家庭,非常富有,年轻时热爱武术,喜欢结交四方英雄豪杰。他开过酒坊、粮行、赌局,贩卖私盐,支持大家抗粮、抗差,地方恶霸侯永清、豪绅宋梦熊都是其打击的重点对象。
咸丰二年冬,十八股捻军在雉河集秘密聚义,张乐行与龚得树、冯金标、张凤山等歃血为盟,张乐行被推举为盟主,准备武装起义。
两年以后,捻军势力发展到豫东、皖北。
苏北、鲁南、豫东群雄竞起,兵部给事中袁甲三多次招安张乐行,没有结果。他领兵进攻亳州,先后攻破白龙王庙、燕家小楼,在雉河集擒住苏天福,声称要活捉张乐行。
张乐行有恃无恐,与清军决战浍河。袁甲三败走三河尖(今河南省固始县三河尖镇),张乐行夺回雉河集,占领丰县,进逼开封。
咸丰七年春,春寒料峭,张乐行率军进攻河南光州、固始,与陈玉成、李秀成会师于霍丘城外。张乐行接受太平天国领导,被封为征北主将。从此以后,捻军一律蓄发,改换太平天国旗帜。
次年五月,安徽、江苏一带大旱,民不聊生,官府横征暴敛。张乐行从六安率兵北上,经正阳关、峡石口,占领怀远、临淮和凤阳,配合陈玉成、李秀成在三河镇大败湘军,杀死李续宾。
咸丰十年,捻军出征苏北,占领清江浦(今淮阴),张乐行被洪秀全封为沃王,他将涡阳尹家沟定为“首都”,雉河集为“陪都”。
尹家沟在涡阳城西八里处,靠近涡河,三面环水,易守难攻,后人尹纯友有诗为证——
涡川湖水绕村流,美里百家临诸洲。
桥卧横波雾失翊,村仿倒影疑蜃楼。
捻军纵横淮河南北,东掠苏北丰、沛,北蹂鲁南曹、单,进而频窥山东济宁。正如曾国藩所说:“河南的长毛、捻匪鱼龙混杂,东至清淮,西至确山,两千余里,没有一寸干净的地方。”
张乐行率领捻军东走徐州,大掠而归。安庆、南京被太平军攻占以后,安徽蒙城、亳州、寿州一带的捻军借机闹事。袁甲三代领安徽宿州知府,与提督善禄不和。朝廷将二人开缺,任命武隆额为安徽提督,屯兵亳州,总理江苏、河南、安徽三省平捻事宜。
张乐行、李兆受率两股捻军横行苏、豫、皖三省,已经闹出很大的动静,让绿营防不胜防,疲于奔命。张乐行进攻河南商丘,然后又分为五股,东向山东,游离于徐州、宿州,山东曹州、河南商丘一带,官军毫无办法。朝廷又将武隆额革职,诏命河南巡抚英桂代领其军。
朝廷命令安徽提督善禄在河南永城搜捕捻党,桐城捻军自当张乐行将战马分给各部捻军以后,有两千余名捻军领到战马。只等待张乐行一声令下,大家便群起响应。
河南汝宁、信阳的捻军提前起义,进攻正阳,陆应榖亲自到汝宁坐镇指挥。捻军又派兵进攻永城,桐柏知县潘树霖率官兵抵抗,被捻军所杀。捻军攻下桐柏以后,又围攻夏邑、商丘。捻军行军速度很快,一日一夜狂飙数百里,商丘是河南省城开封的屏障,失了商丘,开封不保。陆应榖匆忙离开汝宁,前往开封防守。
咸丰十年春,朝廷重新任命胜保督军河南,关保为副将;傅振邦督军徐州、宿州,田在田为副将;德椤额督军山东,哈勒洪阿为副将;袁甲三为钦差大臣专门督军安徽,翁同书、副都统穆腾阿为副将。
捻军攻克了清江浦,淮海道吴葆晋、副将舒祥被杀。漕督联英、河督庚长一起在外喝酒作乐,听说清江浦失守,逃往淮安。
江苏最丰腴的地方是里下河、五家营,这两个地方处于咽喉地带,为兵家必争之地,清江浦一丢,两地皆失。江苏官场震动,人人自危,朝廷将漕督联英,河督庚长罢官。
不久,捻军撤离清江浦。张乐行的侄子张宗禹率捻军进攻河南巩县、洛阳。山西、陕西两省戒严,朝廷将胜保罢官,任命毛昶熙为河南团练大臣,郑善为河南团练副大臣,归关保指挥。
朝廷让胜保协助河南巡抚英桂,亳州捻军与袁甲三对峙,南边延至霍邱、寿州,西北至舞阳、叶县,内乡捻军进攻宜阳、崇县,英桂到禹州、新密督师,河南烽火连天。
太平军、捻军联合进攻河南固始,据安徽六安,分九股四处攻城略圩,袁甲三疲于应战。
袁甲三收复六安,捻军东走,南攻安徽全椒、来安、滁州,北攻徐州、宿州。河南巡抚英桂身染疾病,不能出战。
胜保、袁甲三会师正阳关,商量如何招安李兆受、苗沛霖,削弱捻军。
李兆受,河南固始人。在三河镇参加捻军,归张乐行领导。
咸丰五年春,李兆受率领七千人马进攻霍山,在麻埠、流波疃等地与徽宁池太广道何桂珍交战,被何桂珍的六百人打得一败涂地。
李兆受所部人马本是乌合之众,干脆投降何桂珍,跟着他进攻其他捻军,打了几个胜仗,还经常纵兵抢掠,引起地方不满,被告到朝廷。
安徽巡抚福济命令何桂珍在英山秘密处死李兆受,李兆受闻讯,决定先下手为强。他在英山小南门置酒,然后伏兵城外,说准备解甲归田,离开英山回河南老家种地。他派人去请英山县令苏秀槐、道员何桂珍,两人不知道是计,率英山县大小官员四十七人前来送行,薛之元、唐禧菁、黄雅冬等突然带兵将他们包围,又将何桂珍、苏县令等官员抓起来一起处死,然后投奔太平军,被封为七十二检点。
为了效忠李秀成,李兆受招来蓝旗旗主韩碧峰、韩秀峰以及孙葵心、刘天祥等数万捻军前来投奔,张乐行、龚得树通过李兆受的穿针引线,也先后投奔了太平军。
李兆受加入太平军以后,他的部下有不少人旧病复发,吸食鸦片,到处抢夺财物。陈玉成闻讯大怒,要斩李兆受。李秀成自然不同意,调李兆受防守滁州。陈玉成不依不饶,将李兆受盯得很紧,李兆受很不自在。
正阳关会议结束以后,胜保屯军颍州,遏制商丘的捻军,陕甘军守武关。
朝廷任命胜保为钦差大臣,总领安徽军务,袁甲三专门征讨鄂、豫、皖三省捻军。苗沛霖亦受胜保、袁甲三的节制,平定怀远各圩。
胜保率军至清流关,李兆受率领其弟弟以及大小头领十余人前来谒见胜保,胜保将李兆受改名李世忠。李世忠以天长各圩归顺,号称一万七千人。袁甲三将李世忠兵马列为豫胜营,不给军饷,令其贩卖淮盐养军。
此时,湘军已克复九江,进兵舒城、桐城、庐州,兵锋正盛。捻军前来围攻苗沛霖,不克,很快就离开了淮水。
咸丰九年春,张乐行率捻军攻击李世忠、苗沛霖部,争夺皖北。
苗沛霖,字雨三,安徽凤台人。捻军兴起时,苗沛霖前去投奔,张乐行非常高兴,把他视为座上宾,礼遇有加,又让其充当红笔师爷。苗沛霖根本不想当师爷,又看不起张乐行这些草莽英雄,不久,他离开捻军,到寿州找到知州金光筯,毛遂自荐,要求担任地方团练练总。金知州没有答应,苗沛霖非常失望地回到家乡,在族人面前大谈外面的见闻,提出“筑寨、积粟、治兵”的御捻主张,但族人并不理解。
苗沛霖怀才不遇,继续当私塾先生,等待机会,他在《秋霄独坐》一诗中写道——
手披残卷对青灯,独坐搴帷数列星。
六幅屏开秋黯黯,一堂虫鸣夜冥冥。
杜鹃啼血霜华白,魑魅窥人灯火青。
我自横刀向天笑,此生休再误穷经。
几年以后,机会终于来了。
咸丰六年正月,捻军进攻蒙城、颍上,所向披靡,在凤台县武家集与当地团练交手,把那里的团练打得大败而逃,土豪乡绅损失非常惨重。这时,大家想起了苗沛霖,请他出来当团总。苗沛霖盼望已久,欣然答应。
苗沛霖在家乡豪绅的资助下组建苗家军,“出则布阵,入则为营,编以队伍,齐以金鼓,束以号令”。他的妻子儿女都会骑马射箭,每次战斗,苗沛霖全家都会上阵杀敌。
苗沛霖将苗家圩变成一座壕沟深挖、寨墙高筑的军事城堡,与捻军作战接连获得胜利,势力发展很快,皖北、豫东都来学习经验。
一时间,河南沈丘、项城一带的圩寨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数千圩寨都是苗沛霖的势力范围,两年以后,苗家军拥有十几万人马。
苗沛霖裁留两淮盐税、厘金,控制了凤台、颍上、蒙城等十几个州县,将寿州、凤台、灵璧、蒙城、怀远划为东练的势力范围,阜阳、颍上、霍邱、固始、息县划为西练的势力范围。
袁甲三奉命讨伐山东、河南、安徽三省捻军,苗沛霖见袁甲三权力大,又投靠袁甲三。
李、苗两人都是淮上枭雄,捻军势力大的时候投靠捻军,太平军过来的时候,又与太平军关系密切,朝廷派兵到淮北,又投靠朝廷。因此,李、苗两人的势力发展很快,淮上成为李、苗的天下。
鉴于李、苗左右摇摆,捻军首领张乐行决定教训一下他们。
咸丰八年九月,张乐行召集五万捻军,命张宗禹为先锋,进攻李世忠。
李世忠向胜保求救,胜保见捻军来势汹汹不敢出战,李世忠转而向张乐行的部将薛之元求助,并以重金贿赂,要他在张乐行面前美言,说他投靠朝廷实在是迫不得已,于是薛之元在张乐行面前力保李世忠。
张乐行命令薛之元督促李世忠让出淮上,李世忠假装答应。
李世忠按既定的路线撤走,避免了捻军的打击,苗沛霖就直接暴露在捻军的打击范围之内。苗沛霖自恃神勇,与张宗禹打了一仗,损失惨重,狼狈逃走,张宗禹乘机攻打流关。
胜保防守流关,请求袁甲三发兵来救。袁甲三自顾不暇,根本救不了胜保,回信请他自保。
李世忠脱离了险境,又对薛之元说:“你跟张乐行有什么前途?还不如跟我一起投奔官军,弄个蓝顶子戴戴。将来封妻荫子,也不枉大丈夫一世。”
薛之元听后不语,李世忠知道他心有所动,继续说:“临淮一带还是朝廷的天下,官军总比土匪好听一点。我投靠胜保大人门下,就弄了一个七品顶戴。我保你做一个记名知县,你干不干?”
薛之元说:“那我今后就跟着李大人吃香的喝辣的!”
薛之元是捻军降将,投降李世忠后向其献计攻打南京北边的重镇浦口。李世忠问如何攻下浦口,薛之元说:“捻军认为我军人数少,不敢攻打他们,我军长途奔袭,出其不意攻打浦口,必能成功。”
李世忠也敢于冒险,于是急行军一日一夜奔袭三百里进攻浦口。浦口的太平军都被陈玉成带到庐州,兵力空虚,李世忠不费吹灰之力攻下浦口,有了一个落脚之地。李世忠因功被朝廷任命为参将,袁甲三也受到朝廷表彰。
胜保很不服气,他认为李世忠夺取浦口,经过他的防地而不通知他,完全是越俎代庖行为,没有将他这个钦差大臣放在眼里。
胜保向朝廷上奏弹劾袁甲三,说他剿捻时手持重兵,只防徐州、宿州,其他地方都不管,屯徐州、宿迁不进,多次痛失剿灭捻军的机会。
朝廷将袁甲三罢官,转任漕运总督,任命总兵傅振邦代替袁甲三节制李世忠,李世忠心中不喜。
二月,捻军从河南西华狂飙至舞阳,在舞阳北大败清军,总兵邱联恩战死。伊兴阿没有率军西援,被胜保弹劾,傅振邦见死不救,被朝廷罢官。朝廷抽调天津海防军,遣协领得椤额率军屯曹州。
胜保抬苗压李,授意傅振邦、苗沛霖进攻凤阳。
凤阳由捻军将领龚得树防守,有守军三千,其中骑兵有一千多人,铠甲武器都很齐备。苗沛霖率两千精兵进攻凤阳,两军在凤阳北鏖战半日,不分胜负。傅振邦从背后发动进攻,龚得树抵挡不住,败走凤阳。捻军将领张元龙在凤阳降清,凤阳府的大小官员一齐归顺朝廷,官兵收复临淮关。
苗沛霖轻取凤阳,胜保向朝廷保荐苗沛霖,苗沛霖因功记名川北道。苗沛霖对胜保感激涕零,从此以后死心塌地跟着胜保。
苗沛霖每平一圩,置一圩长,收田租税一串,又在险要地方设置关隘,涡阳、宿州、颍州一带老百姓都知道苗沛霖是一方豪强。
李世忠因为保徐州、守泰安、收复全椒的军功,被朝廷授予参将。自滁州以西,北至五河,都是其关防要地。
捻军丢了凤阳,从临淮出兵进到马坝,准备攻打盱眙。胜保获知太平军在江苏盱眙作战,移防盱眙。
盱眙在洪泽湖南边,地理位置重要。张宗禹对捻军将士说:“苗沛霖自投降朝廷以来,协助胜保干了不少坏事。苗贼在凤阳,我们一时去不了,上天将胜保送到我军跟前,当擒杀胜保以威慑苗沛霖。胜保骑兵多,我们可以将其引到湖边沼泽地带,一战而胜。”众将认为有理,分头准备。
数日以后,胜保的骑兵跟捻军相遇于管镇。捻军一触即溃,边打边撤,逃到洪泽湖边,纷纷从沼泽上踏草而过。官兵不知,骑马进入沼泽地。张德才、杨春、司马永率捻军分三路从背后杀出,张宗禹一马当先,将官军逼入洪泽湖。军官骑兵只得弃马步战,马靴陷入泥中拔不出来,不能动弹,被射杀无数,官军大败。
胜保听闻前军失败,逃到五河,张宗禹率军攻打。
翁同书闻胜保兵败,准备出兵来救,走到范岗,快马来报,说庐州的长毛已至定远南边的张桥,距离定远不到五十公里。翁同书闻言大惊失色,传令回师。刚到定远,太平军的战鼓已经响起,士卒架起云梯攻城。翁同书来不及组织人马前来抵抗,逃往寿州。
八月,朝廷重新启用袁甲三,屯兵蒋坝,胜保移营至五河。这时,江浦、临淮,天长、盱眙都被太平军占领,捻军重新占领凤阳、临淮。
袁甲三唆使御史弹劾胜保,说他骄兵轻敌,致使全军覆没。胜保十分恐惧,在惶惶不安中度日。家人来报其母去世,胜保不哭反喜,交出兵权,丁忧回家。
朝廷任命袁甲三为钦差大臣,统领胜保之军。苗沛霖十分头疼,但慑于军威,他不得不来到袁甲三面前受训。
袁甲三将他痛斥一番,然后令他出兵攻打临淮关。苗沛霖表示誓死效忠,率领主力协助袁甲三攻打临淮关。
临淮关位于安徽凤阳东北,古称濠州,是朱元璋的龙兴之地,扼守淮河,自古为通衢要地,又是安徽的四大名镇之一。
苗沛霖对部下说:“淮河天堑,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大家想要建功立业,跟我一起拿下临淮关,在这里设卡抽税,大家以为如何?”
苗练齐声回道:“愿意死战!”
苗沛霖进至临淮关前,他在淮河上游一带抢来几十条破船摆在河上,让数百名老弱苗练充当先锋,声称进攻临淮关。关上太平军远远望见,一致认为,苗练实力不过如此。
隔了几天,苗沛霖又让这些破船将苗练运到河对岸,声称换防,数日都是如此。太平军紧张了几天,不见苗练有任何动静,时间一长,也就习以为常了。
这天,苗沛霖率领精兵突然发起攻击,取了临淮关。
收复临淮关以后,苗沛霖并不争功,将功劳全部都说成是袁甲三的。袁甲三很高兴,也就原谅了苗沛霖,让他进攻临淮。
临淮太平军守将温绍原,广西贺县人,作战勇敢,颇有谋略。
苗沛霖围城十日,没有将临淮攻下。温绍原挑选一支精兵出城,说:“我与清妖正面对峙,不管是防守、攻城,还是野战,你们就悄悄地绕到他们的背后,有便宜只管占。”
温绍原还从南京带来一队太平军的土营士卒,让他们在城外挖了几条地道,苗练在临淮城下仰脸叫骂,土营的士卒突然从地道中突然钻出,抛出绳子,将对方脚踝套住,拖入地道。
苗沛霖见激将无效,架起云梯攻城,苗练刚爬上城墙,地面突然下陷,云梯倒下,士兵掉下来摔死不少。苗沛霖大怒,干脆垒土成山,比城垛还高,架起大炮轰城。城内太平军抵挡不住,温绍原假意投降,苗沛霖大喜,答应准降。
投降之日,温绍原派副将马根杰率一千军士出城,苗练前来受降。突然地面塌陷,苗练死伤数百人,温绍原乘机发起进攻,苗沛霖抵挡不住,后退二十里。
数日以后,苗沛霖领兵大至,架炮日夜攻打,北门守将廖子壮开门献城,温绍原越城而走,被流矢所伤。苗沛霖下令追击,杀死太平军一千多人,温绍原受伤,落入护城河,被水淹死,苗沛霖占领临淮。
太平军丢了临淮,败兵逃往凤阳。
凤阳守将麻杨瑞,广西隆安人。官至检点,作战勇敢。
苗沛霖到了凤阳东边,在护城河上架起了十几座浮桥,命令数万苗练一起进攻。当苗练全部冲过护城河时,苗沛霖让人烧了浮桥,苗练没有了退路,死命攻城,不到半天时间,凤阳城破,麻杨瑞本人仅率领十余骑逃走。
眼看苗沛霖的蓝顶子换成了红顶子,李世忠眼红得要命,请示袁甲三要求带兵出浦口收复滁州。袁甲三自然同意,令其出兵。
李世忠率领三万大军围攻滁州。
滁州守将莫福送,广西天等人,官至正检点,率四千人守滁州,向陈玉成求援。李世忠不分昼夜攻打滁州,城中女墙城楼尽毁,两军交织在一起,不分敌我。援军迟迟不到,在滁州城危急存亡的时候,莫福送对太平军的将士们说:“为天国战死,我要死在大家的前面。”于是太平军齐心死守,喊杀声惊天动地。
李世忠人马多次进攻都被打退,决定挖地道攻城。
三日以后,地道挖成,填埋炸药,将城墙炸塌十余丈。太平军英勇抵抗,但是寡不敌众,滁州城陷,守军全部战死,无一投降。
李世忠占领滁州城后,又横扫滁西太平军据点。袁甲三大喜,向朝廷请功,朝廷任命李世忠署江南提督。
咸丰十年秋,天气异常寒冷,袁甲三向朝廷上奏折,说翁同书兵败定远,在寿州无所作为,还不如去收复庐州。并保荐李续宜署安徽巡抚,贾臻署安徽布政使,张学醇为安徽按察使。
翁同书知道袁甲三在背后参劾他,同袁甲三交恶,两人势同水火。
翁同书,号药房,江苏常熟人。翁心存长子,翁同龢的哥哥。道光二十年进士,翰林院编修,曾任贵州学政,咸丰八年六月,继福济之后任安徽巡抚。
曾国藩也向朝廷上奏,建议起用李续宜,以安徽按察使补安徽巡抚。贾臻到湘军大营游说曾国藩,说他可以驾驭苗沛霖。曾国藩又奏请贾臻、张学醇为藩台、臬台。咸丰准奏,李续宜不能到任,贾臻署安徽巡抚。
苗沛霖自从攻下临淮关、凤阳以后,又闻朝廷起用胜保督军河南,想改换门庭,因此屡次拒绝袁甲三军令。袁甲三十分恼火,想惩治他,但他自己的兵力不够,没有十足把握。
贾臻对袁甲三说:“我有办法收拾苗沛霖,只要大人保我为安徽巡抚即可。”
袁甲三相信贾臻,又向朝廷奏保贾臻。
不久,朝廷下诏任命贾臻为安徽巡抚。贾臻担任安徽巡抚以后,极力笼络苗沛霖,允许他扩军,设卡抽税。这样,苗沛霖的势力发展得更快。
咸丰十年八月,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天津,兵临北京,胜保奉命勤王,苗沛霖亦起兵响应,派兵跟胜保进京。但是捻军守住淮北、山东各处路口,苗沛霖本是捻军出身,此时为了自身利益,又派人与捻军通好。李世忠害怕苗沛霖与捻军合谋对付他,也与捻军通好。
捻军进攻山东济宁,朝廷将僧格林沁从天津调到保定。
捻军纵横菏泽、济宁一带,僧格林沁派军支援,蒙古马队被捻军打得大败,在山东连输两阵,损失了不少的人马。
捻军从曹州走郓城,渡汶水,精骑出泰安西北,徐州统兵大将伊兴阿,总兵滕家胜在泰安西北一起战死。
僧格林沁平定了保定一带的盗匪以后,被朝廷派到了济宁。僧格林沁屯军汶上,捻军围攻青州。朝廷任命济宁道联捷防守运河,防止捻军进入济南,联捷可以向朝廷专折奏事。
十一月,天寒地冻,捻军驻扎巨野沙土集,僧格林沁和山东督军德椤额率军从嘉祥向巨野进军。官军进至沙土集,已成强弩之末。捻军轻骑乘机发动进攻,官军抵挡不住,大败而归。
山东老百姓为了对付官军抢劫骚扰,团结捻军抗击官军,与捻军互通声息。
捻军向浙川发动进攻,挺进陕西,朝廷任命张芾为陕西团练大臣。
胜保被朝廷重新起用,率领一万人驻扎景州、萃县、范县。藤县、峰县的捻军西进大名府,僧格林沁收兵保邹县,袁甲三驻扎怀远,李世忠进兵滁州西部,策应定远。
山东巡抚谭廷襄屯军茬平,捻军攻陷曲周、威东,占领了清河。
捻军还挺进胶东半岛,占领登州、蓬莱,官军不能抑制。
僧格林沁向朝廷上奏,建议罢免各省团练大臣、防河大臣,将其权力交给总督、巡抚,以副都统遮克敦布取代联捷,专门巡视黄河、运河等河防。
朝廷命令胜保支援山东颍州、亳州,于是捻军与太平军联合,在襄阳、洛阳一带活动,僧格林沁率军进至亳州,对亳州进行了大清洗。
捻军分为几股,往北进军山东、河南,济南、开封的守军据守省城不敢出战。
僧格林沁命令各州县筑土围、长墙拦截捻军步骑。
陈玉成进攻寿州,翁同书一边抵抗,一边寻找退路。寿州各县团练,私下与太平军多有往来,寿州城岌岌可危。
苗沛霖、李世忠将江准搞得乌烟瘴气,天京这边,江南大营又蠢蠢欲动,正是:
涡水滔滔日夜流,淮上征战几时休。
黄沙处处靡白骨,次第干戈不断头。
不知江南大营又要采取什么军事行动,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