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湘军(全六册)

第十七回 咸丰逃往热河省 英法火烧圆明园

字体:16+-

原来朝廷还真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华裔商人苏亚成购买了一条商船,取名“亚罗”号,“亚罗”号商船在香港登记注册,向香港当局领取了通航证,船长是爱尔兰人,船员、水手大部分都是中国人,却由英国管理。商船经商做生意,经常做一些偷鸡摸狗的事。船上有十四名水手,往来澳门与广州之间,运送大米,经常走私,还与海盗有染。

水手梁明太、梁建富就是海盗,这两人无恶不作,经常欺负其他水手。水手吴亚是广州人,说了几句公道话,经常被二梁威胁。葡萄牙籍水手罗萨利奥看不过去,曾警告过二梁,二梁将罗萨利奥痛打一顿,还扬言要将他扔到珠江喂鱼。

罗萨利奥什么也不怕,向澳门当局报了案,澳门当局准备上船缉拿二梁,“亚罗”号却逃出澳门驶向广州。

澳门当局向两广总督衙门请求派员缉拿,叶名琛指令广东水师衙门派人缉拿,千总梁国定前往广州查访。

咸丰六年十月初八,梁国定在虎门截住“亚罗”号商船,逮捕了十四名水手。当他离开“亚罗”号以后,其他船员升起英国国旗表示抗议,同时向英国驻广州代理领事巴夏礼报告。

巴夏礼认为“亚罗”号是英国船只,广东水师无权在英国船只上抓人,这是侵犯了英国的主权,有意破坏两国政府签订的《南京条约》。

巴夏礼向两广总督叶名琛发出最后通牒,声称二十四小时不放人,不做书面道歉,英军就要攻打广州。

叶名琛害怕事态扩大,同意将海盗头目梁明太、梁建富等人送回,还向英国领事馆做了书面道歉。

巴夏礼并不买账,拒绝接受书面道歉,手持《虎门条约》赶到虎门向广东水师要人。巴夏礼张嘴就骂,气焰极为嚣张,被一个水勇当场扇了一巴掌。这一巴掌如同捅了马蜂窝,巴夏礼恨恨地离开广东水师,来到两广总督衙门向叶名琛施压,要求赔偿损失,赔礼道歉,释放被抓水手。叶名琛表示调查清楚后再予以答复。

巴夏礼揪住此事不放,向英国公使包令添油加醋报告此事,说清政府无视大英外交官尊严,这是帝国的耻辱。

包令认为事情严重,出面查看了“亚罗”号商船的全部证件,证件属实,但是在香港注册的时间已过期了两个星期。包令、巴夏礼与英国海军商量对策,结果是让巴夏礼向两广总督衙门下最后通牒,限叶名琛二十四小时内放人,要叶名琛亲自到领事馆赔礼道歉。

身为堂堂的大清总督,叶名琛怎么也不能接受,双方僵持不下。

后来经广东水师审问查明,梁明太、梁建富的确是海盗,且有证人吴亚作证。叶名琛只同意将其他人放回,这三人要留作结案。

巴夏礼说什么也不同意。叶名琛让南海县丞许文琛将三人一并送到英国广州领事馆,但拒绝赔礼道歉。英国人见人放归,假装拒绝接受,不再谈判,准备开战。叶名琛也不害怕,他通知各地团练准备,若英人来犯,人人奋起,同仇敌忾,剿灭外敌。

这天,叶名琛在广州主持武乡试,亲兵来报,说英国人派三艘军舰越过虎门,炮轰广州东郊的猎德炮台。

叶名琛一点儿也不着急,说:“没事,等到晚上英人必自退走。”当天晚上,叶名琛回衙开始占卜,卦象显示英国人十五日必定撤走。

次日,武乡试还在照常进行,又有亲兵来报,说英国人没走,今日又炮轰珠江南岸的凤凰岗炮台。

叶名琛不动声色说:“我夜观星象,见众星聚于广州城中,其大星光芒如同一轮明月,十五日内英国人必走无疑。”说完又继续观看骑射。

其实叶名琛心里清楚得很,若战,两广绿营兵都调到湖北、江西前线与长毛作战,已无兵可调,只有依靠团练;若和,简直就是投降。战也战不得,和也和不得,降也无法降,只有逃跑,逃跑虽然能够暂时保住一命,日后朝廷问责,封疆大吏弃城而逃也是死路一条,前两江总督牛鉴便是前车之鉴。

“亚罗”号事件还没有结束,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从广州偷偷潜往广西,到西林县以传教为名,网罗了一批当地的地痞流氓为教徒,坏事做绝,老百姓到西林县衙告状。

知县张鸣凤派人暗中跟随,掌握了马赖及其教徒在西林县的犯罪事实,下令逮捕了马赖和他的天主教徒,并将两个罪大恶极的教徒斩首示众,并报广西巡抚劳崇光同意,将马赖驱押出境。

马赖跑到广州,向法国领事做了汇报,说广西官府杀了他的教徒。法国政府便以此为借口,联合英国准备侵华,这就是“马神甫事件”。

俄国一直在中国新疆制造事端,今见英法有意出兵,便拉拢美国支持英法。就这样,英、法在俄美的支持下出兵广州。

咸丰七年十月二十三日,英国军舰开进珠江口,广东水师遵守两广总督叶名琛“不战、不和、不守”的命令,让英国军舰驶进广州。广州很快被英国人占领,英国人逼叶名琛签城下之盟。叶名琛与之周旋,巴夏礼十分不满,从广州率兵北上,要到北京直接与咸丰谈判。

英法联军进攻天津大沽口,俄、美也派军来增援。

英法联军很快就攻下了大沽炮台,包围天津。朝廷认为自己不是英法的对手,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作为全权代表,与四国议和。

双方在天津、通州开始谈判,议和成功,清朝与英法签订了《天津条约》,一年后在北京交换正式文本。

英法政府逼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之后还不满足,以护送谈判代表为名,于咸丰九年五月派兵进入大沽口,被僧格林沁用计击败,退出天津。

咸丰十年九月,英国公使额尔金建议英法联军以格兰特为总司令,再一次护送代表到北京谈判为名,从北塘登陆,炮轰大沽口。咸丰让大学士桂良与英法议和,英法联军提出苛刻条件,和谈破裂。

僧格林沁在一年前的同一个地方率军抵抗,被同一支英法联军打得丢盔弃甲,落荒而逃。僧格林沁逃到天津,天津又被英法联军攻陷,僧格林沁逃到通州八里桥,京师危急。

僧格林沁召集礼部尚书瑞麟、提督胜保、副都统伊勒东阿、格绷额等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在通州跟洋人再打一仗。

僧格林沁凶狠的眼光扫了大家一眼,众将大气都不敢出一声,静听他分析军情:“张家湾、八里桥是京东门户,这里是通往京师广渠门的交通要道,丢了八里桥便是丢了根本,我军要死守此地。”说完,他一拳砸在桌子上,“别看洋人气势汹汹,蒙古骑兵是大清精锐,我们的长枪马刀也不是吃素的,去年五月大沽口一仗就打得很好,这说明洋人也不是不能战胜的。只要我军攻守得当,定能再次重创洋人。”

众将连连点头,僧格林沁一脸得意。

瑞麟是朝廷派来襄办军务的,小心地问道:“王爷,听说这次洋人是铆足了劲,用骡马拉着滑膛炮离开了天津。滑膛炮弹都是尖锥形,落地开花,一炸一大片,比我军的球形实心炮弹厉害多了。”

“住口。”僧王拍了一下桌子,“再胡说八道,老子摘了你的顶戴!”

瑞麟吓了一跳,将后面的话都咽到了肚子里。

“胜保率领一万人防守张家湾,伊勒东阿、格绷额为左右两翼,本王率一万七千人守八里桥,瑞大人负责粮草供应。有临阵逃脱者,本王定斩不饶。”众将领命而去。

僧格林沁率军至八里桥,开始加紧挖战壕,大炮都放置在前沿阵地。

总兵陈国瑞率一群绿营兵正在练臂刺技术,只见一排骑兵风驰电掣地掠过,刀光一闪,一排草人头颅便不翼而飞。陈国瑞在一旁哈哈大笑,待那队骑兵跑过去后,他纵马如飞,在马背上做各种动作,时而劈刺,时而藏身,时而弯弓射箭,博得士兵阵阵喝彩。

九月十日,英法联军七千人向张家湾攻来。

胜保人称败保,一听到联军的洋鼓响,脚跟就打哆嗦。洋炮一响,他带头先撤,暴露了清军两翼阵地。双方激战半个小时,清军不支,全线退往八里桥。

三天以后,英法联军沿通惠河进至八里桥,遭到清军的激烈抵抗。

僧格林沁调集三万人马死守八里桥,他穿着盔甲立马八里桥上,指挥清军猛击英法联军。英法联军马队在两翼,中间是步兵,后面是炮兵,见清军发动攻击,就开始放炮。步兵则分为三排,前卧中跪后立,前排先开枪,中后两排依次射击。

蒙古骑兵手持长矛大刀弓箭,冒着枪林弹雨冲锋,在敌人密集的子弹前,伤亡惨重。这些骑兵一拨一拨地向敌人阵地冲去,眼见就要突破对方阵地,这时英法联军百十条火龙齐发,阵地前沿一片火海。

清军士兵身上着火,被火烧死无数,其他骑兵见势不对,扭头就跑,反而冲乱了自己的阵脚。

一个旗手在僧格林沁身边挥动大旗,命令士兵继续攻击,僧格林沁已抽刀出鞘,寒光闪闪。众士兵一齐回头杀向敌人,通惠河上到处是清军尸体。

英法联军见八里桥攻克不下,便改变进军路线,绕过八里桥,沿通惠河南岸西进,直犯广渠门。僧格林沁松了一口气,集中兵力赶往广渠门布阵,洋人却杀了一个回马枪,占领八里桥。

咸丰无可奈何,派军机大臣载垣与英法联军谈判。

双方谈判地点定在通州,英方代表巴夏礼率领三十九人参加。清政府答应了英法联军提出的无理要求,英、法代表十分满意。

载垣要求巴夏礼到北京见咸丰时要行跪拜礼,遭到拒绝。

巴夏礼无理至极,载垣令僧格林沁将巴夏礼等谈判代表全部扣留,押到北京作为人质。巴夏礼给他妻子以及额尔金写信说:“我们被扣押之后,手脚都被捆绑着,在一个四周空旷的庭院里被暴晒了三天三夜,只有少量的饮水和食物。绳子在身上勒出了血印,饱受拳打脚踢,所受的非人的待遇无法用语言文字来描述,有的同胞被虐待致死。”

英法联军官兵获知这一消息后,先是一片恐慌,接着是十分愤怒,最后是坚决复仇。

英国公使额尔金、司令格兰特,法国公使葛罗、司令拿皮尔等一致认为,攻打北京,是拯救同胞的唯一办法。

咸丰十年十月六日,英法联军打到通州,逼近京师,要求清政府无条件放出巴夏礼等人,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绝。

英法联军**,朝中一片惊慌,肃顺在书房焦急地踱着方步。这些天,他被诸事搞得焦头烂额,自从王闿运走后,他被咸丰批评了好几次。

咸丰见英法联军势大,召开了御前会议,在京的诸王爷和各部大臣都参加会议。咸丰问众大臣可有退敌良策,这些王公大臣一个个的都耷拉着脑袋,一言不发。

咸丰大骂大臣无能,坐在龙椅上生闷气。

肃顺壮着胆子道:“皇上勿忧,僧格林沁虽然一时兵败,蒙古人还是有效地牵制了敌人。待两江总督曾国藩主力到后,再寻机会与洋人决一死战。洋人不远千里犯我京师,粮草必不能持久。”

咸丰仿佛一下子有了靠山,问:“湘军远在江南,短时间内能赶到吗?”

肃顺一时语塞,用眼神看了一眼怡亲王载垣。载垣见肃顺看着自己,奏道:“皇上,事情危急,何不巡幸热河?”

郑亲王端华、御前大臣景寿等众臣见咸丰沉默不语,就一齐奏道:“请皇上巡幸热河。”

咸丰长叹一声,说道:“既然众卿劝朕巡幸热河,那好!三天以后朕将巡视热河,各位王爷、各部尚书、众嫔妃随朕护驾,留恭亲王奕訢留守京师,各部侍郎及以下官员留部驻守,京内九门提督、各营兵马受恭亲王节制,钦此!”

退朝以后,咸丰又是一连下了几道圣旨:

各部官员一律不得带家属随驾,违令者严惩不贷;僧格林沁、瑞麟指挥残余的蒙古马队和绿营兵在德胜门、安定门外布防,恭亲王奕訢防守北门;载淳、载垣、肃顺、驸马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等军机等文武大臣,随驾秋狩,前往承德避暑山庄。

咸丰一行出德胜门之后,他让懿贵妃跟皇后同座,肃顺制止。咸丰不高兴,肃顺说:“君臣有别,长幼有序,汉高祖死后,吕后把戚夫人的手脚砍了,装在瓮中,称为人彘。”

咸丰恍然大悟,肃顺又说:“微臣所说的,不是偏袒皇后,而是为了皇太子的安宁,对懿贵妃也有好处。”

咸丰同意了肃顺的意见,让懿贵妃坐在其他马车。懿贵妃闻言,深恨肃顺。

肃顺对咸丰说:“天子要以天下为家,代天治理国家,必须以国家为重。虽然是身边的亲人,对皇权有威胁的人,也必须除去,虽仇必赏,虽亲必诛。以天下为公,这是圣人定下的规矩。”

辛酉年七月初七,立秋时节,是传说中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的日子。咸丰带着亲王、嫔妃、诸大臣前往热河行宫。由于天气太热,咸丰刚到热河就中暑了,住进避暑山庄以后,病情才逐渐好转。

避暑山庄位于承德市,又名承德离宫、热河行宫,是清帝的避暑胜地。宫殿布局严谨,建筑朴素。

英法联军很快打到北京,京师九门同时关闭,恭亲王奕訢驻正阳门。英法联军打到京师后,对着朝阳门发动攻击,朝阳门城高墙厚,前面还有护城河环绕。英法联军将城墙轰塌一段后,蜂拥而上。清军也不含糊,拼死抵抗,双方在城墙轰塌处短兵相接,一时间血肉横飞。英法联军不支,丢下数十具尸体以后退了下去,清军迅速用沙袋、砖块将轰塌的城墙填满。

北京这么多城门,格兰特、拿皮尔根本搞不清楚,他们也不需要搞清楚。总之一句话,清军出现在哪里,他们就打到哪里。

德胜门外,英法联军与清军展开了激战,僧格林沁在京师百姓的眼皮底下与洋人作战,只有强打精神,命令蒙古骑兵向着英法联军发动攻击。

格兰特命令士兵,集中火炮,将蒙古骑兵炸得血肉横飞。僧格林沁眼见老底将被拼光,传令往安定门外撤退。格兰特命令士兵们追击,一直追到安定门外,幸好有瑞麟的接应,才不至于全军覆没。格兰特又指挥士兵炮击瑞麟的阵地,许多绿营兵都被炸死,僧格林沁、瑞麟抵挡不住,又往彰义门、右安门一带撤离。

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下,俄国外交官告诉英军司令官格兰特:“清军北城防守较弱,东边最强,中国皇帝一直在西北部的圆明园办公,可以速攻圆明园,抓住中国皇帝,什么事就都好办了。”

英军绕过安定门、德胜门,向黄寺、黑寺一带进兵,朝西北方向奔往圆明园。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角,著名的皇家园林,始建于明朝,康熙四十八年(1709 年),康熙皇帝将此园赐给四皇子胤禛,并赐名“圆明园”,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一百五十年兴建,是一座美丽、宏伟的皇家禁苑,又称为“夏宫”。园中有楼阁亭台、集市、山庄,有仿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有诗情画意的蓬莱仙境、武陵春色,还有仿苏州园林的狮子林、沧浪湾等。它是一座万园之园,园内藏历史典籍,书法绘画,宋元瓷器,稀世珍宝无数。

英法联军来到圆明园正门,守园的几十名太监不让这些洋人进园。双方发生冲突,英法联军当场射杀这群太监,**。

联军士兵闯入圆明园之后,发现了数不清的珍贵文物和金银珠宝,他们如同苍蝇见了血,纷纷冲过去,往自己的衣服口袋装裤腰带上塞,实在装不下了,就扯下绸缎、被面、布帘当作包裹,将金银珠宝往里面塞。多到实在提不动了,只好抢到金子就丢到银子,抢到珠宝就丢掉金子。

英法联军在圆明园大肆抢劫之后,为掩盖罪恶,还放了一把火,让这座陈设华丽的园中之园化为灰烬。

消息传来,咸丰无比痛心,对僧格林沁、瑞麟十分恼怒。

十月十二日,僧格林沁接到咸丰的圣旨,被革去亲王爵位,瑞麟革去军职,仍在军前效力。

圆明园被烧毁,恭亲王向英、法公使额尔金、葛罗提出了强烈抗议。

额尔金态度强硬,耸耸肩膀,摊开双手说:“联军在圆明园的军事行动,对清廷只是一个小小的警告,如果不将巴夏礼等人交出,打开安定门,联军将采取更大的军事行动。”恭亲王奕訢为了避免更大的悲剧发生,同意交出巴夏礼等人,并打开安定门。额尔金、格兰特等人认为,双方的军事对抗可以结束了。

次日,奕訢将巴夏礼等人送到德胜门外英法大营,同时送去的还有英国人的尸骸。

联军士兵十分愤怒,哇哇乱叫,说要为同胞复仇。巴夏礼说:“当初我们被抓,就是被关到圆明园,受尽了拷问和虐待,毁了它,可以让同胞的灵魂得到安息。”

咸丰这段时间心力交瘁,山东、河南、直隶、山西、热河诸省勤王人马源源不断向京师进发,向朝廷催要粮草的文书也都发向兵部。北有洋鬼子,南有长毛,山东直隶,川陕,云贵,两广烽烟四起,天下没有几个省是安宁的,各地战报如雪片一般飞往承德。

这些日子,兵部收到的折子都堆积如山了,但他们不敢擅自处理,逐条拟好,专等皇上朱批。咸丰由于热气攻心,内忧外患,每天还要看大量的折子,累得咯血,不能处理政事,经常将奏折交给懿贵妃处理。

懿贵妃善于抓权,又会笼络人心,不少朝中大臣都跟着她,尤其是恭亲王奕訢与懿贵妃打得火热,两人结成了政治同盟,共同对付肃顺。

作为协办大学士的肃顺只是一个副相,但是咸丰对他非常信任,所有大政方针都需要他来决定。

肃顺也不辜负咸丰的托付,依靠王闿运等肃门六子,干了不少轰轰烈烈的大事,他的措施一般是针对旗人的。因此,奕訢是对肃顺又恨又怕,将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英法联军进入安定门之后,在城门楼上架起大炮,恐吓奕訢:“如果不接受条约的全部内容,将炮轰紫禁城。”

在俄国公使伊格纳切夫等利诱下,奕訢代表清政府与英、法签订了比《天津条约》更加屈辱的《北京条约》。

《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英、法联军才从安定门撤兵,满意而归。

就在曾国藩为李元度、李鸿章的事情烦恼的时候,朝廷又来一道催命符,让曾国藩头疼不已。

咸丰留下恭亲王留守北京,自己逃亡热河承德避暑山庄,他第一个给曾国藩下旨,令勇将鲍超率精兵三千,昼夜兼程,赶到京师归胜保指挥。

曾国藩、胡林翼自然不愿将勇将鲍超交给胜保,他们认为胜保名为调兵勤王,实则是挟天子令诸侯,分化湘军战将。

曾国荃反对北上勤王最为卖力,他知道只要湘军一动,前功尽弃,然而勤王事大,不能讨价还价。

曾国藩训斥曾国荃说:“收到你九月初九的来信,满纸胡言乱语,天下事变化莫测,人情难知,天道难测,你不知利害关系?恭亲王聪明过人,权力又大,若长期驻守北京,皇上远在承德,时间一久,很多事情就难说了。僧格林沁在天津、通州一带跟洋人死战,已经倾尽全力了,皇上和僧王已经计穷力竭。应诏北上勤王是大臣的本分,万一京师有失,从驾的绿营兵难保不哗变,若如此,江西两湖不能保全。你只管安庆战守事宜,外面的事不要高谈阔论,口无遮拦。”

曾国荃接到大哥来信,知道自己说的不对,不敢再轻下妄语。

却说这次胜保以北上勤王为名调鲍超进京,说是扬名立功,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鲍超不知是计,整天叫嚷着率军北上勤王,要去北京与洋人开战,害怕迟了以后不能建功立业,三天两头找曾国藩,说是奉旨出征。

曾国藩又不好意思当面呵斥,写信给胡林翼说:“胜保可能假寄皇上的圣旨,将鲍超从湘军中剥离。”

胡林翼将鲍超痛骂一顿,鲍超才哼哼唧唧的不吭声了,口服心不服。

鲍超骁勇善战,堪称名将,勇冠三军,其他诸将都不能与其争锋。

曾国藩认为让鲍超北援,岂不是用刀割心头肉。鲍超一走,安庆战役肯定会大受影响,怎么办?此时祁门大营已是兵凶战危,朝夕不保。曾国藩寝食难安,一筹莫展,皮肤又痒得难受,用手一挠,全是脓血。

湘军幕府自有高人,这位高人不是别人,恰恰是李鸿章。此时他还未离开祁门大营,见老师焦头烂额,不知如何是好,便给老师出了一个主意叫“按兵请旨”。他对曾国藩说:“老师整天被鲍超搞得寝食不安,学生有一计,不知是否可行?”

曾国藩忙道:“少荃请讲!”

“依学生看来,洋人打到北京,并没有推翻朝廷,另立新君的意思。他们无非是争利益,获得好处,并非要夺大清江山,他们烧了圆明园,抢了不少财物,并没有打进北京城便是证明。洋人的船坚炮利攻下北京城也不是问题,却驻扎城外,我看不久朝廷即会跟洋人和谈,只要和议一开,战事立止,湘军系天下安危,牵一发动全身,军事行动要慎重考虑。学生认为先按兵不动,向朝廷请旨后再作决定。”李鸿章说到这里,看了曾老师一眼,见老师在仔细聆听,就压低嗓门说,“北上勤王纯属画饼,老师可以向朝廷写一封信,说鲍超是一员战将,不能独当一面,让皇上指定您与润帅之间选一人率师勤王,奏折进京一个来回就是一个月,这奏折一去一回,和议早成了。鲍超率三千人进京需要一个多月,当他赶到北京,黄花菜早凉了。僧王的铁骑都挡不住英法洋鬼子的进攻,鲍超就这么点能耐,能打败洋人?”

“高明!”曾国藩顾虑全消,将李鸿章夸赞一番说,“少荃,你就替老师拟个折子吧!”

李鸿章一撸袖子,说:“学生愿意代劳!”

曾国藩向朝廷上一奏折,说鲍超粗人,有勇无谋,难当大任。请皇上在他与胡林翼之间钦定一人北上,留一人筹粮筹饷等。奏折上后,曾国藩也不敢随便糊弄朝廷,与胡林翼做好应对准备。

曾国藩两次奔丧,都是闻命即行,不等朝廷下旨,现在做了两江总督,却要奉旨行事。兵法有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明眼人一看便知,曾国藩是在故意拖延时间,等待时局变化。

此时左宗棠从湖南募勇到了江西,曾、胡、左三人商量,如果胡林翼率兵北上,李续宜同行,湖北供饷,曾国藩率兵北上,左宗棠同行,两江供饷。总之,安庆之围坚决不撤。

半年以来,曾国藩过的日子真是生不如死,八年征战,才被朝廷授予两江总督,节制江苏、浙江、江西、安徽四省军务,想不到一开始就身陷绝地。当初要是听李鸿章的话离开祁门,就不会身犯此险了。

曾国藩心中烦躁,喊张裕钊过来下棋。张裕钊这段时间书法精进,闲来时候每天练书法。张裕钊到后,曾国藩问:“近来习艺如何?”

张裕钊如实回答:“看到老师整天愁眉不展,学生的字也写不好,现在干脆不写了。”

曾国藩一听,若有所思说:“在祁门走不了,干脆不走,就算李世贤能战,也搞不清我就在祁门。”

张裕钊轻声说道:“老师高见,下围棋时有一句话叫‘应不好时不应’。”

曾国藩一向欣赏张裕钊,面带微笑问道:“廉卿今天怎么有此言论?”

张裕钊接了一句:“都是湘绮指点的结果。”

曾国藩突然想起,这两天怎么不见王闿运了,棋也不下了,拿出一本《道德经》翻了起来,荆七来报,说京师五百里加急到了。

曾国藩见一封来自兵部,另一封来自肃府,不敢怠慢,派韩正国去找王闿运。

韩正国奉曾大帅军令,带着亲兵四处寻找王闿运,三天后,王闿运骑着马赶了一群山羊在暮色中回到大营。韩正国急忙迎了过去,喊道:“王大人,大帅有请。”

王闿运跳下马,亲兵接过马缰,跟韩正国一起来到中军帐。宾主落座,荆七泡上一壶上好的祁门红茶,曾国藩将两封信都给王闿运看了。王闿运看完,脸色大变。

曾国藩眼皮子直跳个不停,问:“湘绮,祁门这地方还要守下去?”

听话听音,知道曾国藩不愿困在祁门,王闿运明确说道:“当然要守,李世贤不是司马懿,这座空城计还得继续唱,有左季高、鲍春霆、张运兰、刘松山等人在这里,祁门高枕无忧。”

曾国藩蹙着眉头问:“说说看!”

“长毛进攻祁门,只有北边的刘官芳的威胁最大,张运兰、刘松山防守羊栈岭,左季高、鲍超猛攻鄱阳,引李世贤至乐平决战,乐平山多,季高可在乐平设下伏兵,李世贤一破,南边围解,鲍春霆率军速至祁门,在羊栈岭夹攻刘官芳,再调彭玉麟的水师到祁水出口严阵以待。这几天我察看祁门东边地形,多处是山林,中间有一条弯曲小路,我愿领一支人马前往伏击刘官芳,湘军大营多置旌旗空鼓,留一队湘军看守,以为疑兵。涤帅带着幕僚迅速上船,离开祁门这个是非之地,这是我的山羊擂鼓退敌,驱虎破狼之计。”王闿运说完重新落座。

曾国藩瞅了瞅帐外,低声说道:“此计甚好!湘绮是帝师王佐,不能让你身犯险境。”

王闿运振了振衣冠,说:“我仅携短剑,只为看山来。”

曾国藩把头摇得像拨浪鼓,说:“湘绮一计可抵挡十万雄兵,在朝中还需你和肃相为湘军谋划,岂能让你涉险?为了皇上,我个人安危算得了什么,只是湘绮必须离开。我与润帅商量好了,我派一队亲兵护送你出祁门。”

王闿运并不同意,曾国藩说:“湘绮离开祁门,你的驱虎破狼计让我来完成。如果湘绮坐困在祁门,朝廷那边,湘军将士又依靠谁呢?”

彭玉麟向曾国藩建议道:“涤帅与湘军水师在一起比较安全,起码不用担惊受怕,陆路太危险,涤帅管两江四省,数万将士前程集于一身,不能涉险。”

“还是雪琴想得周到。”曾国藩遂传令移衙东流,令娄云庆、唐义训、张运兰守休宁,朱品隆守祁门。

三月三日,曾国藩移师前往休宁。王闿运正要随大军一起行动,曾国藩将他留住说:“湘绮,你不能再跟我一起行动,祁门大营一日数惊,前途生死未卜,你跟着我,恐怕难逃一死。我是朝廷命官,守土有责,年近五十虽战死阵前,死亦无憾。”

王闿运一双眼睛突然睁大,问:“死在一块又如何?”

曾国藩断然否决,说道:“其他人都可以随我一起战死,你却不能。”

王闿运一脸惊讶,问:“这是为何?”

曾国藩瞟了他一眼,说道:“你是我和季高的大恩人,就算季高在此也不会答应你跟着我一起行动。此次前往休宁怕是一条死路,休宁前方是徽州,早已落入长毛之手,我到休宁就是要杀开一条血路,跟季高会师。季高与李世贤部十万人战于乐平,胜负难料,现在大营可以调动的人马只有一千,要去打徽州,倘若失败,连个出去报信的人都没有。”曾国藩取出一个包裹交给王闿运又说,“这是我的遗书和皇上的赏赐之物,请湘绮帮我带回荷叶塘吧!”

王闿运安慰曾国藩说:“季高用兵神鬼莫测,此次他在乐平一定可以打败李世贤,涤帅一定可以转危为安。”

曾国藩沉默一会儿,眼圈儿竟红了,只见他加重语气说道:“行军打仗不是我的长处,前几次侥幸取胜,实属意外。请湘绮转告肃相,知遇之恩,没齿难忘,唯有拼死以报。皇上行辕在避暑山庄,肃相远离京师,有多少军国大事要与你商量。如果此次大难不死,湘绮可随时来营,我们再把酒言欢。”

王闿运听后内心五味杂陈,不知道如何是好。只听曾国藩拍了一下椅子,朝帐外大声喊道:“韩正国何在?”

韩正国答应一声,大踏步入营。曾国藩道:“本帅命你挑选一队亲兵护送湘绮先生离开祁门。”

“是。”韩正国双脚一并,接了令箭,离开中军帐。

王闿运双手一拱,说道:“既然如此,恭敬不如从命。”正是:

英法居心不善良,僧王骑兵殒疆场。

纵然有心扶危主,湘绮未必话短长。

不知王闿运离开祁门以后,曾国藩如何起兵勤王,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