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間:梁曉聲小說精選集(套裝共10冊)

返城年代:全2冊 自序 我和我的那些“知青小說”

字體:16+-

“知青小說”四字乃姑妄言之;從概念上說是模糊的——知青寫的小說?寫知青的小說?抑或曾是知情者寫的知青小說?

莫衷一是。

何況,“知青”這一概念也多種多樣。它曾是知青的當年青年僅有經曆的共同點、類似點;在人品、家教、學業程度、文化影響以及心靈的善惡方麵千差萬別,不能同日而語。

古今中外沒有什麽統一的稱謂能像相同的帽子一樣——任何人戴在頭上便都是同一種人了。

我曾是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的一名知青。我筆下的所謂“北大荒知青小說”,大抵寫的是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的知青,當年又叫“兵團戰士”。

軍隊編製、半軍營化的集體生活方式以及管理方式、老戰士們(他們曾是真正的兵,有的兵團幹部還是經曆過槍林彈雨考驗的人)對知青們的軍人作風的影響——諸種因素使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的知青在當年與插隊知青、農場知青總體“氣質”上大為不同。

“氣質”一詞也是姑妄言之。

所以——當然的,我的“知青小說”中的知青們,也與別人筆下的“知青小說”之“氣質”不同;這是由筆下知青人物們的不同所決定的。

如果我不曾是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的一名知青,斷不會寫那麽多“知青小說”。

起初我寫“知青小說”,當然很受所謂“知青情結”的促使。

怎麽會不那樣呢?

但後來就不是了。

應該說,從《雪城》開始就不是了——那時我已十分明了,我筆下塑造的隻不過是一批曾是知青、返城後人生幾乎要從零開始的青年人。知青返城了,知青經曆不論對他們的人生影響有多麽深——他們,不,我們也不再是知青了。這是常識。

是的,自《雪城》後,我隻不過在將筆下的知青人物視為具體的“人”來塑造,這後來一直是我對自己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