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中國 生育製度 鄉土重建

損蝕衝洗下的鄉土

字體:16+-

李林塞爾(Lilienthal)在他所著TVA一書中,曾用“采礦”一詞來描寫美國田納西河流域以往的植棉方法。采礦是把地下所儲藏的資源挖掘出來,資源挖掘出來之後,這地也就沒有用了。美國以往的植棉區域,也有相類的情形,一塊地上種了幾年棉花,把地裏的養料拔完了,這地也就不能再種作物,除非另加肥田粉。到後來,土地隻給農作物一個生長的空間,所能從土裏長出來的,都得依靠不斷加到土裏去的原料,像工廠裏的機器,李氏認為這是和農業的原則不合的。土地是有生命的機體,地力得培養,如果培養得法,可以取之不竭,用之不窮,不是個礦山。

田納西河流域土地變質,農作技術的不良固然是一個重要原因,河水的衝洗影響更大。土質變壞,作物不長,加以原有的森林日漸砍伐之後,土地大多暴露。童山濯濯,大雨過後,泥土裏沒有草根,留不住本來可以滋養土地的水分,反而被水溶解了各色各樣植物的營養品,挾之而去。水往低處聚,匯成巨流,澎湃急湧,拖帶力也愈來愈大,一路把膏腴之地衝洗侵蝕,浩浩****,奔流到海不複回——經過這樣衝洗過的土地,由肥田而成瘠土,由農地而成荒區。

李氏主持下的TVA計劃主要的貢獻就在土地複原。一方麵用巨壩控製水流;另一方麵是利用水力發電,更用電製造化學肥料,醫治瘠土;再一方麵選擇農作物,培養泥土肥力種植森林,恢複自然的有機循環。這個有類於黃河的禍水,竟成了這地域人民的命脈。

我提到這一套已經為國人所熟知的常識,並不是想鼓吹把這套計劃拿到中國來實施而已,而是想借這個例子來說明性質上極可類比的一個社會現象,就是我們鄉土社會被損蝕衝洗的過程。如果我們在物質建設上想采取TVA一般的計劃,我們還得把這土地複原的概念擴大成鄉土複員。除非鄉土社區裏的地方人才能培養、保留、應用,地方性的任何建設是沒有基礎的,而一切建設計劃又必然是要地方支持的。因之我寫這篇短論,提出這個問題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