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中國 生育製度 鄉土重建

黎民不饑不寒的小康水準

字體:16+-

我在《損蝕衝洗下的鄉土》一文的結尾說起我想提出一些怎樣才能重建中國城鄉有機循環的意見,並且預定了《鄉土複員》這個題目。忽忽已有一個月,好像欠了一筆債似的,使我很著慌,屢次下筆都不克交卷,其間固然有許多冗雜的事務阻撓著思考,而這問題本身的複雜,也是個很重大的原因,何況當前的一切似乎還談不到建設。破壞之動員未已,鄉土複員的說法,竟帶著諷刺的意味。可是話還得說回來,在一般人民對國是失望感慨之餘,也沒有比這個時候更需要徹底自覺,在恩怨之外,找出這空前變局的結症所在。宿疾求艾,即使並不是怎樣急救靈丹,也是我們應當致力之處。雖說是書生之見,但也隻有書生才能暫時在切身的煩惱之外,矚望將來,注視這個可能的免亡之道。所以最後,我還是鼓著勇氣,貢獻一點較遠的看法。我這幾篇鄉土複員論將從一個問題出發:假如我們還希望走上一條安康的道路,我們應當向哪個方向出發。至於我們怎樣能走上這條路,那不是我在這幾篇短論裏所想討論的了。

土地分配和民生

現在論鄉土經濟衰落的人,大都注目於中國的土地製度,尤其是租佃製度。租佃製度引起人的注意是有理由的,而且是現實的。一個自己沒有土地,租別人土地來經營耕種的人,普通都得把正產,主要農作物的出產的一半以上,在地租的名義下,交給地主。“一半以上”正產量作為地租算不算很高呢?單憑百分比是看不出意義來的。我曾根據我自己調查的結果,用產米量和食米量的比例來說明地租的真實分量。這裏不妨舉出一個村子的情形來表示。在“江村”(太湖附近的一個村子)每農家經營的農場平均麵積是8畝半,合1.29英畝。每英畝產米平均約數是40蒲式耳(每蒲式耳約重67磅。這種產量,在中國一般情形說,可算是收獲很豐富的了),每農家平均產米總量51.6蒲式耳。每農家人口平均是4.1,合壯丁數2.9(所謂合壯丁數是指食米量而言,依Atwater標準經我們修正後折合)。每壯丁每年平均食米量為7蒲式耳,即470磅,每家共需食米20.3蒲式耳。總產量減去食米量剩餘31.3蒲式耳。如果這家的農田是租來的,租額如果是正產量的一半,合25.8蒲式耳。把地租交出後,隻剩餘5.5蒲式耳的米,農場上其他作物的產量依我們估計其價值約合米量10蒲式耳。這家人可以用在食米之外的消費量及農業投資隻有15.5蒲式耳米等值的數目。於是問題是:這點錢夠不夠呢?依我的估計中國農民普通的支出各項的比例是:吃米42.5%,其他消費42.5%,農業投資15%,依這比例,這家人需28.4蒲式耳米等值的錢作吃米之外的其他費用。這個人家如果在農場之外別無其他收入,每年要缺12.9蒲式耳的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