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 乡土重建

费孝通先生学术年表

字体:16+-

费宗惠 张荣华

1910年

11月2日,生于江苏省吴江县县城(旧属苏州府)松陵镇富家桥弄一个既传统又善于接受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

父亲费玄韫(璞安,1879—1972)曾在科举考试中取得生员资格,1905年赴日本留学,读教育专业。回国后兴办新学,曾任江苏省教育厅视学,一生致力于教育。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选为吴江县议长。母亲杨纫兰(1880—1927)毕业于上海务本女学,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在松陵镇积善弄创办私立吴江第一蒙养院(幼稚园),是一位敢于开风气之先的女性。

1913年

入吴江县第一蒙养院“开始(接受)正规教育”,该院后并入爱德女校,成为该校附设的幼儿园。

1916年

入吴江县第一初等小学(俗称“雷震殿小学”),喜欢听校长沈天民所讲授的“乡土志”课,认为乡土志讲的“都是些有关我们熟悉的地方,想知道的知识”。

1920—1923年

举家迁至苏州城十全街,入振华女校(今苏州第十中学)读书。

1924—1926年

转入苏州东吴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在商务印书馆主办的《少年》杂志上,发表《秀才先生的恶作剧》、《一根红缎带》、《新年的礼物》等文章。

1927年

在《少年》杂志发表《圣诞节的话》、《圣诞节续话》。开始参加苏州进步青年的一些政治活动,担任苏州《民报》副刊编辑。协助二哥费青办平成工人义务夜校。

1928年

入东吴大学医预科。

在《少年》杂志和东吴一中毕业纪念刊《水荇》上发表《年终》、《雪花》、《一封未寄出的信》、《死》、《桂花》、《冬》等文章。

1929年

任东吴大学学生会秘书、校刊通讯秘书,参加东吴大学学潮。

1930年

夏,参加上海沪江大学暑期学习班。

秋,由东吴大学转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师从吴文藻教授。

1931年

参加北平学生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的游行示威活动。

翻译《印度农村改造问题》一文。

1932年

参加燕京大学研究班,听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派克教授讲学。

以姐姐费达生名义发表《提倡小规模制丝合作社》一文,与费青合译《中国战争目击记》(又名《龙旗下》)。

1933年

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毕业,获社会学学士学位。撰写毕业论文《亲迎婚俗之研究》。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社会学人类学系,师从史禄国教授。

发表《人类学几大派——功能学派之地位》、《中国文化内部变异的研究举例》、《社会变迁中的都市与乡村》、《社会研究的程序》、《我们在建设乡村事业中的经验》、《社会学家派克论中国》等文章。翻译《现代的迷大斯》(“The Modern Midas”)、《季亭史社会学理论摘要》。

1934年

在史禄国教授指导下专修体质人类学课程。

发表《周族婚姻制度及社会组织一考》、《论社会组织》、《从社会进化到社会平衡》、《分析中华民族人种成分的方法和尝试》、《论内省和意识》、《复兴丝业的先声》等文章。

1935年

翻译《社会变迁》一书。到北平清河军营对士兵进行人体测量。和王同惠一起开始翻译《甘肃土人的婚姻》。

6月,从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获硕士学位。毕业论文是(1)“Anthropology of Koreans”,(2)“Anthropology of Criminals in Peiping”。

取得公费留学资格(庚子赔款资助的奖学金)。

8月,与王同惠结婚,同赴广西大瑶山做特种民族研究的课题,从柳州以东象县的大藤瑶山开始,途中以《桂林通讯》为总题,报告田野工作情况,文章刊于《北京晨报》、《益世报》和《宇宙旬刊》。

12月16日,在转移调查地点途中,因向导失引,费孝通误踏捕虎陷阱,身负重伤,王同惠觅援求救途中失足落入山涧,溺水遇难。调查被迫中断。

1936年

年初,在广州柔济医院疗伤,开始整理编写《花蓝瑶社会组织》。

4—6月,离广州赴上海、北京继续养伤。6月底回家乡养伤。

7月初至8月,在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做实地调查。

9月初,从上海乘轮船赴英国留学。

10月,入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师从马林诺夫斯基教授。

年底,抵柏林看望费青,并翻译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论》。

1937年

在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参加“席明纳”(讨论会),研究文化变迁问题。在马林诺夫斯基指导下整理开弦弓村调查的资料,撰写博士论文。为天津《益世报》开辟“伦市寄言”专栏。

1938年

春,申请论文答辩。

夏,博士论文《开弦弓——一个中国农村的经济生活》通过论文答辩,交付出版社时改名为“Peasant Life in China”(中文译名《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获哲学博士学位。

秋初,离英返国。10月底抵达昆明。

11月15日,赴禄丰县做实地调查。

12月,任云南大学社会学教授并在西南联大兼课。

1939年

博士论文“Peasant Life in China”在英国出版,马林诺夫斯基为之作序,称该书“将被认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主持云南大学和燕京大学合作成立的社会学研究工作站,任研究员。

与孟吟结为伉俪。

1940年

年初任云南大学社会学研究工作站站长。因日军轰炸昆明,社会学研究工作站迁至呈贡镇“老城墙村”的魁星阁。

12月,女儿费宗惠出生。

发表《农村土地权之外流》、《土地继承和农村的粉碎》、《患土地饥饿症者》、《农家费用的分析》、《西南工业的人力基础》等文章。

1941年

任云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兼系主任,除在云南大学和西南联大授课,大部分时间用于魁阁工作站的实地调查。

大量时评、政论及学术论文发表于《今日评论》、《星期评论》、《东方杂志》、《当代评论》、《社会科学学报》等刊物上。

1942年

12月,接受赴美文化交流的邀请。

1943年

年初,与潘光旦教授等人赴大理讲学。《鸡足朝山记》在《生活导报》周刊连载。

6月,赴美访问,写“旅美寄言”系列文章。所著《禄村农田》一书作为吴文藻主编的《社会学丛刊》乙集的一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44年

上半年继续旅美访问活动,“旅美寄言”系列文章在《生活导报》连载。

7月,返回中国,继续在云南做农村调查。

译著《人文类型》作为吴文藻主编的《社会学丛刊》甲集第三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表《物伤其类——哀云逵》、《邦各有其道》、《〈昆厂劳工〉书后》等文章。

1945年

被清华大学聘为教授,由云南大学转入西南联大,仍主持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工作。

被推举为《时代评论》主编。

是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整理旅美访问所写文章,出《初访美国》一书。

英文版Earthbound China(中文版书名为《云南三村》)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

大量的时评、政论性文章刊登在《时代评论》、《大公报》、《中央日报》、《自由论坛》、《民主周刊》等报刊上。

1946年

夏秋之交,因“李闻事件”到美国驻昆明领事馆避难。

10月,由昆明去南京,后去苏州。

11月,应英国文化交流协会邀请访问英国。

《人性与机器——中国手工业的前途》、《初访美国》、《民主、宪法、人权》、《内地的农村》等书均由生活书店出版。另有多篇时评、政论、随笔刊于《上海文化》、《文萃》、《时事评论》等刊物上。

1947年

2月,离开英国途经新加坡、香港返回中国上海。

3月,到北平,继续在清华大学任社会学教授。

暑期,整理“乡村社会学”课程讲义,后成《乡土中国》一书。

《重访英伦》由大公报馆出版;《生育制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表《美国人的性格》、《乡土重建》、《亦谈社会调查》、《小康经济——敬答吴景超先生对〈人性和机器〉的批评》近70篇文章。其中《从社会结构看中国》系列和《杂话乡土社会》等系列文章引人瞩目。

1948年

4月,赴西柏坡参加中共中央与各党派和民主人士共商筹备政协成立联合政府、制定共同纲领的会议。

发表《关于“乡土工业”和“绅权”》、《评〈文化新论〉》、《皇权与绅权》等文章。

《乡土中国》、《乡土重建》,与吴晗、袁方等合著《皇权与绅权》由上海观察社出版。“炉边天下”和“乡土复员论”两个系列,分别刊于《大公报》和《观察》杂志。另有大量文章发表于《中国建设》等刊物上。

1949年

5月,出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副教务长。

9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及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10月1日,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典。

1950年

6月,被任命为中央民族访问团副团长,率团访问贵州、广西少数民族地区。

《大学的改造》由上海出版公司出版;《我这一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发表《什么叫搞通了思想》、《不改造就落后》、《解放以来》等文章。

1951年

1月,从西南返京。

6月,出任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

8月,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赴贵州、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考察。

当选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北京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在《新观察》杂志发表《兄弟民族在贵州》系列文章,后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结集出版。并发表《发展为少数民族服务的文艺工作》、《贵州少数民族情况及民族工作》等文章。

1952年

在中央民族学院组织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继续进行民族问题的研究。发表《西南兄弟民族的歌舞》、《关于广西壮族历史的推考》等多篇文章。

1953年

发表《打开和平大门》、《学习共同纲领中的民族政策》等文章。

1954年

春,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9月,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是年,访问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草原。

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保障了各民族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三个问题》、《对于宪法草案有关民族问题基本规定的一些体会》等多篇文章。

1955年

赴南京、苏州、杭州等地调查知识分子问题。

《话说呼伦贝尔草原》系列文章在《新观察》杂志上连载。

1956年

8月,赴西南进行少数民族社会史和知识分子问题调查。

10月,被任命为国务院专家局副局长、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

《话说呼伦贝尔草原》由通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表《为西湖不平》、《为西湖一文补笔》、《开展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历史有关的地区的考古工作》、《关于建立中央民族博物馆的意见》、《开展少数民族地区调查研究工作》、《中国民族学当前的任务》等文章。

1957年

1月,在西南调查民族社会史和知识分子状况。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2月,在民盟中央有关会议上汇报关于知识分子的情况。

3月18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一文。

4月下旬到5月中旬,重访开弦弓村调查农村经济情况,写《重访江村》一文。

5月13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早春”前后》。

7月,被定为右派分子,受到批判。

发表《大理历史文物的初步察访》、《为社会学说几句话》、《一则以喜,一则以忧》等文章。

1958年

被撤销民盟中央盟内一切职务。国务院专家局、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学院的行政职务亦被解除,保留教授职位。

1959年

4月,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出席全国政协会议。

12月,摘掉右派分子帽子。

配合当时中印、中阿、中巴划界工作,收集有关地区的民族、地理等英文资料。

1960—1961年

赋闲在家,读书。

1962年

夏,随全国政协视察团考察内蒙古。

撰写回忆文章《留英记》。

1963年

翻译《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

1964年

赋闲在家,读书。

《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66年

翻译《非洲的种族》,译稿在“文革”中散失。

9月,受“文革”冲击,被抄家,遭批斗。

1967年

接受批斗改造。看护老师潘光旦直至其病逝。

1968年

在中央民族学院“劳动改造”。

1969—1971年

到湖北潜江中央民族学院五七干校劳动。

1972年

8月,由干校返京。接待来华访问的费正清夫妇。与吴文藻、冰心等人翻译《世界史》。

1973年

继续翻译《世界史》。开始翻译《世界史纲》。

1974年

4月,接待来访的日本人类学家中根千枝。

1975年

《世界史》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1976年

参与中央民族学院内部刊物《民族问题资料摘译》的编辑工作。

1977年

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审判员。

1978年

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

11月,赴日本出席联合国京都东亚学者学术讨论会,发表题为“对中国少数民族社会改革的体会”的演讲。

12月,参加广西、宁夏两自治区庆祝活动。重访广西金秀瑶山,后发表《四十三年后重访瑶山》。

当选全国政协常委。

发表《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等文章。

1979年

年初,应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乔木要求,出面主持恢复中国社会学的工作。

3月,参加有关“恢复社会学”问题的讨论会,被推举为中国社会学研究会会长,主持召开首届理事会。发表题为“为社会学再说几句话”的演讲。

4—5月,随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赴美国考察,后发表《赴美访学观感点滴》、《访美掠影》。

10月,当选民盟中央副主席。

10—11月,赴加拿大访问讲学。参加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柯明斯讲座,作题为“中国现代化与少数民族的发展”的演讲。被聘为加拿大奎尔大学客座教授。发表《访加巡回讲学纪要》。

重译《非洲的种族》。

发表《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信得过的人——忆吴晗同志》等文章。

1980年

1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3月,赴美国接受国际应用人类学会授予的该年度马林诺夫斯基奖,成为该会会员,作题为“迈向人民的人类学”的演讲。访问丹佛大学、威斯康辛大学、密歇根大学、印地安那大学、纽约市立大学、哈佛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康奈尔大学八所美国高校。

10月,担任《社会学概论》编写组学术指导。

12月,参加国家民委召开的“五种丛书”编写会并作“关于编写《中国少数民族自治概况》的一些意见”的讲话。

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访美掠影》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发表《与医学心理学者谈社会学》、《现代化与社会问题》、《社会学和企业管理》等文章。

1981年

4月,赴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悉尼、堪培拉等地讲学。

5月,出席第2期社会学讲习班开学典礼,并作题为“建立新中国的社会学”的讲话。

8月,赴广西壮族自治区参加龙胜各族联合自治县成立30周年活动。三访金秀瑶山。

10月,赴南京,应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省社联邀请作“建立面向中国实际的人民社会学”的演讲。三访江村。

11月,赴英国接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赫胥黎奖章,并作题为“三访江村”的演讲。

《民族与社会》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表《略谈中国的现代化》、《略谈社会学——对〈中国青年报〉读者的回答》、《访澳杂记》、《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怎样开展民族工作》、《社会学讲些什么》、《民族社会学调查的尝试》、《开展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农村调查的体会》等文章。

1982年

1月,四访江村,后发表《从鱼米、丝绸之乡到兔毛之乡》、《苏南社队工业问题》等文章。

2月,赴新疆访问。

3月,赴日本东京都,在日本国际文化会馆作题为“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的演讲。

4—7月,赴四川、武汉、山西、呼和浩特、吉林等地调研,出席座谈会并讲话,后发表《支持六江流域民族的综合调查》及《关于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几个问题》。

8月,参加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纪念活动。四访金秀瑶山。发表《四上瑶山》。

10月,五访江村。

12月,在南京倡议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研究。

被选为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荣誉院士。

《杂写甲集》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与吴文藻、冰心等人合译的《世界史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译著《非洲的种族》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表《英伦杂感》、《缅怀肯尼雅塔》、《怎么去了解中国社会》、《关于社会学的几个问题》、《潘、胡译〈人类的由来〉书后》、《我是怎么搞调查的》、《深入进行民族学调查》、《从实际出发规划社会学学科建设》、《现代化与知识分子》、《怎样进行社会学调查》、《我看人看我》等文章。

1983年

3月,被选为第六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应邀参加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第一届“现代化与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一主题,作题为“家庭结构变化中的老年赡养问题”的演讲。

5—6月,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江苏省委政策研究室、社科院联合调查组赴吴江,对十多个镇的历史和现状进行调查。六访江村。

7月,赴贵州省,在省政协作有关民族识别的报告。在另一报告会上作题为“开发智力资源”的讲话。

9月,参加江苏省小城镇研讨会,作题为“小城镇 大问题”的报告。

10月,七访江村。

11月,随全国政协小城镇调查组对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四个城市所属12个县进行考察,并写《小城镇 再探索》。

《从事社会学五十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重访英伦》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年发表的文章内容,大多是对知识分子、智力资源开发和小城镇建设等问题的研究。

1984年

3月,出席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工作会议,作题为“抓紧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的出版”的讲话。

4月,赴印度新德里参加“亚洲议员人口和发展论坛”首届大会,并发表题为“中国人口的合理安排的问题”的论文。

4—5月,赴徐州、连云港、盐城、淮阴、扬州等20个县进行考察,发表《小城镇——苏北初探》。

7月,在香港中文大学作题为“小城镇的发展在中国的社会意义”的演讲。

8月,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巴林右旗和翁牛特旗考察,发表《赤峰篇》。

9月,初访定西,发表《定西地区区域发展刍议》。

10月,赴镇江、阳中、泰州、泰兴、南京调查,发表《小城镇 新开拓》。八访江村。

11月,赴福建考察,后发表《武夷曲》。

12月,赴日本参加中国友好协会组织的访问活动。发表《访日杂咏》。

《杂写乙集》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表《曾著〈东行日记〉重刊后记》、《开发边区及智力资源的使用和培养》、《旧话相应——〈柳无忌散文选〉书后》、《日译〈生育制度〉序》、《两篇文章》等文章。是年发表的文章内容,多是关于小城镇发展和重建社会学的问题。

1985年

3月,辞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组建北京大学社会学研究所,任所长,并在北京大学开课,培养研究生。

5月,访问香港、泰国。

6月,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赴包头、呼和浩特进行边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调查,出席“边区开发科学研究工作会议”,并作“谈谈边区开发的科学研究”的发言。发表《开展为内蒙古服务的调查研究》、《包头篇》等文章。

7月,九访江村,后发表《九访江村》。

8月,赴兰州,出席“开发大西北问题”座谈会,并赴定西、临夏、甘南考察。后发表《定西篇》、《甘南篇》、《开发甘南的意义和建议》等文章。

9月,赴赤峰考察。

10月,十访江村。

11月,赴香港出席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第二届“现代化与中国文化”学术研讨会,对“中国家庭及其变迁”的问题,作“三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的演讲。赴福建省闽江口考察,并发表《闽江口速写》。

12月,赴海南岛进行“地区发展与黎族聚居区”的考察;参加《海南开发与战略》研讨会。

《社会调查自白》由知识出版社出版;《杂写丙集》、《社会学探索》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美国与美国人》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小城镇四记》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表《能登三日记》、《对“一国两制”的理解》、《政协小记》、《港行漫笔》等文章。

1986年

2月上旬至3月上旬,赴温州考察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并在杭州作题为“小商品 大市场”的报告。

5月,赴江阴、无锡考察。第十一次走访江村,同行的有日本东京大学中根千枝教授和美国康奈尔大学巴特尔教授,后发表《淮阴行》。

赴香港出席第一届瑶族研究国际讨论会,并提交论文《瑶山调查五十年》。

6月,陪同胡耀邦总书记出访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在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及德国波恩大学作题为“江村五十年”的演讲。

8月,赴定西参加全国贫困地区经济文化开发学术研讨会,并作“贫困与脱贫”的讲话。赴临夏考察。在兰州省直机关大会上发表题为“为了西北地区更好更快地发展”的讲话。

9月,赴南京出席“江苏省小城镇研究汇报会”,并赴淮阳、盐城考察中等城市的发展状况,后发表《小城镇研究的新发展》。

12月,陪同英国前首相卡拉汉赴南京、淮阴、扬州、无锡访问。赴海南出席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

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设立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

被选为英国皇家人类学会荣誉会员。

《小城镇四记》获北京大学首届科研成果荣誉奖。

《江村经济》中译本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杂写丁集》、《论小城镇及其它》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7年

1月,赴香港访问。在中国民主同盟五届四中全会上被选为民盟中央主席。

3月,赴广州、深圳考察。

4月,赴河南民权考察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

5月底至6月初,考察无锡、常熟、吴县、吴江四县市。十二访江村。赴常德、岳阳考察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

7月,赴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聚居区与大兴安岭林区考察。

8月,作为中央代表团成员赴呼和浩特参加自治区成立40周年庆祝活动。赴甘肃省和青海省海东六县考察边区与民族地区的发展状况。后发表《游青海湖》、《撒拉餐单》、《临夏行》、《海东行》等文章。

9月,十三访江村。赴上海,在复旦大学与上海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师生座谈会上,作题为“社会学的历史使命”的讲话。

出席“亚洲议员人口和发展论坛”第二次大会,作题为“关于中国人口分布问题”的报告。

10月,赴澳门参加东亚大学李约瑟讲座,并获东亚大学社会科学博士。宣读题为《中国人口分布问题的探索》的论文。发表与美国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人类学教授巴博特访谈摘要《经历·见解·反思》。

在北京参加梁漱溟思想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发表祝词“梁漱溟先生之所以成为思想家”。

11月,赴日本东京都成蹊大学,作题为“社会学中国派和我的学术经历”的学术报告。

12月,赴广州调研。

《小城镇四记》获北京市首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荣誉奖。

《边区开发四题》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沿江六行》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译著《文化论》由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政治社会文集——重访英伦》由台北唐山出版社出版。发表《海南行》、《〈云南三村〉序》、《苏南行》、《积极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等文章。

1988年

2月,赴美国纽约在联合国接受1988年“不列颠大英百科全书”奖。

3月,当选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赴香港参加《大公报》复刊40周年纪念。赴宝鸡对当地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行考察。

5月,赴长沙参加“全国城乡关系和边区发展研讨会”,发表题为“压力·时机·对策”的讲话。

6月,赴香港出席香港大学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主题为“宗教与伦理”的第三届“现代化与中国文化”研讨会,发表题为“论梁漱溟先生的文化观”的演讲。

7月,赴兰州出席“建立黄河上游多民族经济开发区研讨会”。赴内蒙古阿拉善盟、宁夏西海固考察边区及民族地区发展状况。第四次走访定西,后发表《访骆驼之乡》、《发挥民族优势脱贫致富》。

9月,赴美国访问。与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见面。

11月,赴香港,应香港中文大学邀请,在泰纳(Tanner)讲座宣读题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论文。

12月,作为中央代表团副团长赴广西参加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30周庆祝活动。五访金秀瑶山。

《山水·人物》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费孝通选集》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费孝通学术精华录》由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出版;《费孝通外访杂写》由中国展望出版社出版;《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由民族出版社出版。

《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获北京大学第二届科研成果荣誉奖。《社会学概论》获国家教委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发表《旧燕归来》、《一代良师》、《做人要做这样的人》、《话说呼伦贝尔森林》、《全国一盘棋——从沿海到边区的考察》等文章。

1989年

1月,赴广西、湖南、广东三省(区)考察南岭地区。

2月,赴新加坡访问。

3月,赴香港接受香港大学授予的文学博士学位。

4月,率中国民主同盟代表团出访波兰,在华沙波兰民主党第十四次大会的“政治经济讨论会”上,作“异军突起的中国乡镇企业”的发言。访问华沙大学、雅盖隆大学。

5月,赴西安参加“城乡发展与边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研讨会”,并作“四年思路回顾”的演讲。

7月,在“二十一世纪婴幼儿教育与发展”国际会议上,发表题为“从小培养二十一世纪的人”的书面发言。

9月,赴兰州、甘南及宝鸡考察地区发展及移民情况,后发表《宝鸡讲话》、《甘肃行》。

10月,赴南京、苏州、吴江、吴县、昆山视察。

发表《从私交到公关》、《答问发展与发展研究》等文章。

1990年

4月10日,在江泽民同志接见时,提出“将上海建成大陆的香港”的构想。

4—5月,赴南京、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杭州及上海,对长江三角洲进行考察。第十四次走访江村。后发表《长江三角洲之行》。

5月,赴兰州,参加“黄河上游多民族经济开发区”第一次协调会,作题为“开发大西北”的发言。赴云南访问,撰写《重访云南三村》。

7月,参加阜新举办的“区域规划与现代管理研修班”,作“结合实际 修正认识”的讲话。

8月,应苏联科学院的邀请访问苏联,在莫斯科访问了东方研究所、民族学研究所及远东研究所,后发表《红场小记》。

10月,赴包头考察边区大工业的扩散问题,撰写《包头行》。

11月,赴沧州考察。赴福州、泉州、石狮、厦门、福清考察,后发表《侨乡行》。

11月未,赴苏州参加郑必疆先生纪念会。

12月,赴日本东京都出席“东亚社会研讨会”,作题为“人的研究在中国”的讲话,在会议结束时,写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十六字题词做纪念。

《杂写戊集》、《城乡和边区发展的思考》、《社会学在成长》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从沿海到边区的考察》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表《缅怀福武直先生》、《人的研究在中国——缺席的对话》、《在人生的天平上》、《中华民族研究的新探索》、《重访云南三村》等文章。

1991年

3月,在“中国民主同盟成立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作题为“风雨同舟五十年”的讲话。

4月,赴苏州、吴江,第十五次走访江村。撰写《吴江行》。

4月底至5月,赴山东省惠民地区考察。赴河北省国家级贫困县广宗考察。

6月,赴凉山地区考察。在《凉山行》一文中提出关于大西南“一点、一线、一面”重建南方丝绸之路开发大西南的设想。

7月,赴长春、延吉、珲春、四平等地考察,后发表《志在富民》。

7月底至8月,赴丹东考察。

9月,赴河南省民权、兰考、郑州考察,后发表《重访民权》。

9月底至10月,赴湘西地区、黔江地区和鄂西地区考察山区经济发展及土家族、苗族聚居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后发表《武陵行》。

11月,赴苏州参加苏州大学(原东吴大学)90周年校庆活动。并赴镇江、扬中、杭州、嘉兴等地考察乡镇企业发展状况。

《旧燕归来》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表《侨乡行》、《清华人的一代**》、《〈城乡协调发展研究〉后记》、《关于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一些意见》等文章。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获北京大学学报首届优秀论文奖、北京大学第三届科研成果奖、北京市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

1992年

1月,赴沧州考察。

3月,考察顺德、东莞、番禺,后发表《珠江模式的再认识》。

5月,赴曲阜、临沂、日照、潍坊、邹平、青州、泰安、济南考察,后发表《沂蒙行》。

6月,出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建系十周年纪念会”,作题为“孔林片思”的讲话。

7月,赴黑龙江考察,后发表《出口、腹地和交通网络》。

8月,赴上海市金山考察。

9月,赴甘肃考察乡镇企业。赴苏州、吴江、张家港、昆山、南京等地考察城乡发展情况。赴香港参加由北京大学、香港大学共同举办的“潘光旦纪念讲座”,发表题为“中国城乡发展的道路”的演讲。

10月,赴沈阳考察城市市区街道经济。

11月,担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顾问。赴无锡、常州、南京考察,出席“乡镇企业研讨会”,发表题为“乡镇企业的新台阶”的讲话。

12月,赴地处黄河三角洲的东营、滨州、淄博、沧州等地考察,后发表《沧州行》。

《行行重行行》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表《边区民族社会经济发展思考》、《对民族地区发展的思考》等文章。

1993年

2月底至3月初,赴邯郸考察,后发表《邯郸行》。

3月,赴新加坡访问,与新加坡东亚经济研究所交流。

4—5月,赴江苏省沿江城市考察。赴佛山、南海等地考察。赴武汉、孝感、潜江等地,考察当地庭院经济的发展状况。

6月,赴烟台、威海、济南、泰安、费城、菏泽、德州等地考察,出席“全国乡镇企业发展与经营研讨班”,发表题为“展视中国的乡镇企业”的讲话。

9月,赴日本福冈接受该年度亚洲文化大奖。在九州大学发表题为“关于人类学在中国”的演讲。

10月,出席北京大学第二届“潘光旦纪念讲座”。赴香港出席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座谈会,作题为“略谈中国社会学”的演讲。赴苏州出席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主办的主题为“中国人观念与行为探讨”的第四届“现代化与中国文化”研讨会,作题为“个人·群体·社会”的演讲。第十六次走访江村。

11月,赴印度出席第四届英·甘地会议,发表题为“对‘美好社会’的思考”的演讲,进一步阐释“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要义。被授予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终身会员。

《逝者如斯》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人的研究在中国》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表《寻根絮语》、《〈史记〉的书生私见》、《淄博行》等文章。

1994年

1月,赴香港以邵逸夫爵士杰出学人身份访问香港中文大学逸夫书院,并作题为“近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的演讲。

2月,考察广州、深圳、海口、通什。

5月,考察信阳、郑州、安阳、濮阳、焦作,并参加中原经济协作区第九届年会。发表《信阳行》、《焦作行》、《从蚌龙想起》。

6月,赴徐州、苏州、吴江、南京考察。

7月,赴太原、五台山、代县、大同考察。

8月底至9月初,访问菲律宾,接受菲律宾拉蒙·麦格赛赛“社会领袖”奖;发表题为“社会科学对中国农村发展的贡献”的演讲。

9月,赴广宗、深州、藁城、衡水、石家庄及滨州考察,并发表《滨州讲话》。

10月,赴扬中、无锡、江阴、张家港、吴江、吴县、苏州考察。第十七次走访江村。赴蚌埠参加淮海经济区第九届市长专员联席会议,并考察凤阳小岗村、阜阳、蒙城等地。赴香港参加北京大学、香港大学主办的第三届“潘光旦纪念讲座”。

11月,赴沧州参加“沧州跨世纪研讨会”。赴南京参加“小城镇·大问题”座谈会,并作“小城镇研究十年反思”的演讲。赴福州参加“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十周年”大会,并考察福清、长乐、莆田。赴鹰潭、杭州、温州考察,后发表《家底实 闯新业——再访温州》。

12月,夫人孟吟病故。

《芳草天涯》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乡土重建与乡镇发展》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表《近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人不知而不愠——缅怀史禄国老师》、《从史禄国老师学体质人类学》、《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我的第二次学术生命》等文章。

1995年

3月,赴扬中、镇江、无锡考察。

4月,赴广州、南海、东莞、深圳、中山、阳江等地考察。赴漯河、新密、项城、郑州等地考察,后发表《豫中行》。

5月,赴苏州、吴县、吴江考察。第十八次走访江村。后发表《再访震泽》。

6月,在石家庄主持民盟中央扶贫工作现场会,发表“广宗扶贫”的讲话;会后访问无极县。赴天津考察,发表题为“天津献策”的讲话。出席北京大学第一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提交题为《从马林诺斯基老师学习文化论的体会》的论文,发表题为“讲课插话”的讲话。赴毕节考察,后发表《毕节行》。

7月,赴赤峰考察,后发表《三访赤峰》。

8月,赴铁岭、哈尔滨、牡丹江考察,后发表《铁岭行》、《哈尔滨讲话》、《黑龙江行》。

9月,赴定西、临夏、甘南、白银等地考察。赴吴江、靖江、扬州、南京等地考察。

10月初,参加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的第四届“潘光旦纪念讲座”及纪念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建立10周年学术座谈会,发表“开风气 育人才”的演讲。

11月,参加中共中央统战部组织的对苏南(张家港、吴县、吴江、昆山)及上海浦东等地的考察。

12月,赴昆明参加“一二·一”运动50周年纪念活动。

《行行重行行》获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社会学类一等奖。《言以助味》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表《农村、小城镇、区域发展——我的社区研究历程的再回顾》、《晋商的理财文化》、《〈学术自述与反思〉序》、《区域经济浅谈》、《论中国小城镇的发展》等文章。

1996年

2月,参加国际幼儿教育会议,并在会上作“东方文明和二十一世纪和平”的讲话。

3月底至4月初,赴镇江、扬中、江阴、南通、张家港、常熟、吴江,考察沿江城市的港**通发展及小城镇建设情况。第十九次走访江村,后发表《吴江的昨天、今天、明天》。

4月,赴广宗及石家庄郊区考察。

6月,赴徐州参加淮海经济协作区成立10周年大会。并考察淮阴、泗洪,后发表《重访徐州》。

7月,赴沈阳、鞍山、营口、大连、旅顺等地考察大中型企业情况。

8月,出席“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第62届年会”,并作题为“从小书斋到世界新型图书馆”的发言。

9月,赴泰安及南京考察。参加复旦大学举办的第五届“潘光旦纪念讲座”后,赴吴江参加由北京大学、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吴江市联合主办的“费孝通教授从事学术活动六十年欢聚会”暨“中国文化对世界未来发展的贡献学术研讨会”;发表题为“重读《江村经济》序言”的论文。第二十次走访江村。

11月底,在民盟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辞去民盟中央主席职务,任名誉主席。

《爱我家乡》由群言出版社出版;《学术自述与反思》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费孝通学术文化随笔》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费孝通选集》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费孝通》画册由群言出版社出版。发表《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再话浦东》、《再话天津》、《从人类学是一门交叉的学科谈起》、《社会发展与社会学》等文章。

1997年

1月,出席北京大学重点学科汇报会,作题为“开创学术新风气”的发言。出席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举办的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作题为“重读《江村经济》序言”和“反思·对话·文化自觉”的讲话。

3月,赴常州、张家港、无锡、宜兴、吴县、湖州、长兴考察。第二十一次走访江村。

4月,赴深圳参加“民盟京九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研讨会”,作题为“从京九铁路通车说开去”的讲话。赴香港出席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台湾东华大学族群关系与文化研究所主办的主题为“社会科学的应用与中国现代化”的第五届“现代化与中国文化”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作题为“人文价值再思考”的讲话。赴汕尾、广州、中山、顺德、南海、佛山、韶关等地考察。

5月,赴湖州、杭州、诸暨、绍兴、舟山、宁波等地考察。

7月1日,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主要成员之一,赴香港参加香港回归祖国的政权交接仪式。赴商丘、郑州、新乡、信阳考察。

8月,赴晋城考察。

8月底至9月,赴沈阳参加沈阳经贸洽谈会,后赴鞍山、阳泉、西安考察。

10月,赴绍兴、宁波、杭州、马鞍山考察。

11月,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贯彻“科技进步法”的执法检查,赴南昌、九江、景德镇等地,并提出该地区关于“机遇、基地、机构、基金、人才”的发展思路。赴无锡参加“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环境的保护与发展研究”研讨会。赴上海考察浦东开发区。

12月,赴深圳参加“京九沿线地区经济合作与社会发展研讨会”,作题为“为京九沿线城乡发展提供一些意见”的讲话。

《走出江村》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行行重行行续集》由群言出版社出版;《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由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表《青春作伴好还乡》、《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游滕王阁小记》、《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前景》等文章。

1998年

2月,参加北京大学100周年校庆活动,发表题为“完成‘文化自觉’使命 创造现代中华文化”的讲话。

3月,第八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任职期满,除保留北京大学教授一职外,辞去所有公职。

3月下旬至4月,赴南京、常州、吴江等地考察。第二十二次走访江村。赴河北衡水,继续对京九铁路沿线地区的实地调查。赴邢台、石家庄考察。

5月,赴杭州参加“中国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国际研讨会”,发表论文《中国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赴金华、福州、泉州、厦门考察。赴上海浦东,开展对城市现代化中社区建设的调研。

5月底至6月初,赴济宁、菏泽、聊城考察,继续对京九铁路沿线的调研。

6月,被推选为中华炎黄研究会会长。出席北京大学举办的“二十一世纪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国际系列讲座”暨第三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发表题为“读马老师遗著《文化动态论》书后”、“从反思到文化自觉和交流”、“世变方激、赶紧补课”、“关于文化交流”的讲话。

7月,赴青岛、威海、烟台等地,进行小城镇建设的考察。

9月,赴南京、淮阴、连云港、盐城、南通,对苏北小城镇建设进行考察。

10月,赴西柏坡参加“‘五一’口号发表五十周年纪念会”。赴苏州参加“苏州文化传统和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并考察吴江、常熟、太仓。赴丽水、金华考察,三访温州。发表《筑码头 闯天下》。

11月,赴香港中文大学参加王宽诚基金会的学术活动。随即赴番禺接受该年度“霍英东杰出奖”,并考察东莞、顺德、中山、深圳、珠海、广州等地。

12月中下旬,再赴香港,参加“中华文化与二十一世纪”国际研讨会,发表题为“中华文化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的演讲。

《往事重重》和译著《甘肃土人的婚姻》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表《区域发展的新思考》、《中国文化与新世纪的社会人类学》、《中国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等文章。

1999年

2月,与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研究人员座谈,发表“参与超越 神游冥想”的讲话。

3—4月,赴南京、扬州、镇江、常州、无锡、张家港、常熟、昆山、吴江等地考察小城镇。第二十三次走访江村,后发表《苏南乡村发展的新趋势》。赴衡水、石家庄、邢台等地考察小城镇建设。在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举办的“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系列讲座上,作题为“我对中国农民生活的认识过程”的讲话。

5—7月,赴高淳、靖江、上海、温州、赣州、株洲、衡阳等地考察小城镇建设。

7月底至8月初,赴哈尔滨、佳木斯、同江,对中国少数民族中的“小民族”情况进行考察。看望了赫哲族同胞,深入了解其生活经济情况。在与当地干部座谈时,发表题为“小民族 大家庭”的讲话。

8月,赴景德镇、黄山考察。赴大连考察城市现代化社区建设。参加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举办的暑期座谈会,发表题为“必须端正对异文化的态度”的讲话。

9月,赴衡水继续考察京九铁路沿线中心城市的发展情况。出席民盟中央、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共同召开的纪念潘光旦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作题为“推己及人”的讲话。

10月,赴吴江,出席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台湾东华大学族群关系与文化研究所主办,主题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的第六届“现代化与中国文化”研讨会开幕式,作题为“重建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回顾和体会”的演讲。

11月,参加上海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并担任中心主任,作题为“培养真正有学问的人才”的演讲。

12月,赴香港参加香港中文大学第55届毕业典礼并获得荣誉社会科学博士。后赴深圳、惠州、东莞、顺德、南海,对小城镇建设及城市现代化社区建设进行考察。

《芳草茵茵——田野笔记选录》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费孝通文集》(十四卷本)、《费孝通诗存》由群言出版社出版;《青春作伴》由华文出版社出版;《费孝通散文》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表《关于文化交流》、《文化的传统与创造》、《更高层次的文化走向》、《重建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回顾和体会》、《爱国学者的一代人》、《家庭工业和私营企业》等文章。

2000年

3月底至4月初,赴南京、吴江考察。第二十四次走访江村。

4月,赴上海、深圳调查社区建设状况。

6月,赴常州考察。赴上海调查社区建设状况。赴西安参加“陕西省实施西部大开发研讨会”,发表题为“积极支持西部开发大战略”的讲话。并参观杨凌农业高科技示范区。

7月,赴上海、厦门调查社区建设情况,并出席由中国人类学会、北京大学、厦门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的“二十一世纪人类的生存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发表题为“新世纪 新问题 新挑战”的演讲。出席“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IUAES)中期会议”,作题为“创建一个和而不同的全球社会”的主题发言。

8月,赴沈阳、鞍山了解社区建设情况。赴昆明参加“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第二次高级研讨会”,赴大理、丽江调查西部人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情况。赴泉州参加“汉民族研究2000年国际研讨会”。在福州调查社区建设情况。

9月,赴吴江考察,第二十五次走访江村。赴上海调查社区情况。赴兰州参加西北民族学院建院50周年活动,并主持召开“西部人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讨会”。

10月,赴大连调查社区建设情况。赴吴江参加“2000年中国吴江贸易洽谈会”。在北京参加“中小企业二十一世纪展望”座谈会,作题为“新形势 新探索”的发言。参加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二十一世纪中华文化世纪论坛——经济全球化与中化文化走向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题为《经济全球化和中国“三级两跳”中对文化的思考》的论文。

11—12月,赴上海参加“社区建设研讨会”及“2000年经济全球化”研讨会。赴广州、茂名、信宜、深圳调查小城镇及社区建设情况。赴香港参加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杨庆堃纪念座谈会”。到深圳、珠海、江门、顺德、佛山等调查城市社区建设情况。

《费孝通论小城镇建设》、《费孝通人物随笔》、《费孝通文化随笔》、《费孝通域外随笔》、《费孝通论西部开发与区域经济》由群言出版社出版;《推己及人》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表《老来缅怀胡耀邦同志》、《补课札记——重温派克社会学》、《关于当前城市社区建设的一些思考》、《关于当前城市社区的再思考》、《论西部开发中的文化产业》、《故地重游多新见》等文章。

2001年

3—4月,赴常州、苏州、吴江、太仓和上海调查小城镇建设及社区建设情况。

5月,赴深圳参加“中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名、特、优、新产品交易会”。赴杭州、湖州考察。赴南通参加南通师范学院50周年院庆。在北京参加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成立10周年大会。

5月底至6月初,出席在沈阳召开的“中国古代玉器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作题为“中国古代玉器和传统文化”的发言。

6月,参加中央民族大学50周年校庆活动,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赴上海调研社区建设。

7月,赴成都、乐山进行城镇化发展及西部人文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调研。赴兰州参加第六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发表题为“人类学与二十一世纪”及“民族生存与发展”的讲话。考察定西,并撰写“关于把兰州列入西部大开发中心城市的建议”,提交中央有关领导。

8月,参加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暑期论谈工作座谈会。

9月,赴上海参加社区论坛座谈会。赴合肥考察。

10月,赴香港出席由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台湾东华大学族群关系与文化研究所、法鼓大学人文社会学院联合主办,主题为“科技发展与人文重建”的第七届“现代化与中国文化研讨会”开幕式。发表题为“进入二十一世纪时的回顾和前瞻”的讲话,后出席长城教育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研讨会”,访问香港浸会大学。赴吴江参加“2001年吴江市经贸洽谈会”。

11月,赴海口、兴隆、三亚调研城市发展情况。赴深圳、东莞、广州调研城镇及城市发展情况。

《费孝通文集》第十五卷由群言出版社出版;《师承·补课·治学》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费孝通人生漫笔》由同心出版社出版。发表《关于“多元化的西部文化”和“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谈话》、《再谈中国古代玉器和传统文化》、《人类学二十一世纪》等文章。

2002年

4月,赴上海参加上海大学举办的“社区建设理论研讨会”,发表“对上海社区建设的一点思考”的讲话。赴吴江调研城镇化发展情况。

5月,赴太原参加山西大学百年校庆。赴盐城调查城镇化发展情况。赴南京参加南京大学百年校庆,在“世界著名科学家论坛——科学与进步”会上作题为“文化论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再认识”的讲话;参加“中国社会学的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访问东南大学。赴上海、宁波、台州、杭州调查城镇化及社区建设发展情况。

6月,参加南开大学社会学专业班毕业20年聚会。

7月,赴长春参观吉林大学文学院,被授予吉林大学名誉教授,并对长春城镇化及社区建设情况进行调研。赴上海参加上海欧美同学会主办的“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发展研讨会”,发表题为《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回顾与前瞻》的论文。

8月,参加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暑期论坛工作座谈会。

9—10月,赴南京、苏州、吴江、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等地调查城镇化及社区建设发展情况。第二十六次走访江村。

10月,参加“费孝通教授从事学术活动65周年座谈会”。

11月,出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建系20周年庆祝大会,作题为“继往开来,建设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社会学”及“回眸七十年”的演讲。

《费孝通译文集》(上下册)由群言出版社出版。发表《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补课”问题应引起知识界的注意》、《哲学社会科学的春天》等文章。

2003年

3月,参加北京中国高校校友海外联谊会主办的“费孝通教育基金”成立大会。赴南京调查城镇化建设情况。

4—6月,在吴江调研。赴上海参加“世博会与上海城市文化精神座谈会”。因“非典”留在上海,发表《“非典”的社会学反思》。

7月,考察大庆、哈尔滨,向中央有关部门提出《对大庆地质灾害治理的建议》和《对大庆利用俄原油的建设》,发表《大庆行》。

8月,赴太原参加“晋阳文化与民族精神”座谈会及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暑期论坛座谈会。

8月底至9月初,第十一次走访兰州;七访定西。赴西安调查城镇化建设情况,参观杨凌农业高科技示范区,发表《又一次访问定西》。

9月,赴广州、东莞、深圳考察。了解“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正式签署后,广东推动包括粤港澳在内的泛珠江三角洲“9+2”计划的实施情况。

11月,获首届江苏省小城镇建设与研究终身成就奖。在“《小城镇 大问题》发表二十周年座谈会暨颁奖仪式”上发表题为“我的思路框架”的书面发言。

为《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一书序言。

在上海召开的由上海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台湾东华大学原住民学院联合主办的,主题为“文化的差异与共存”的第八届“现代化与中国文化研讨会”上发表题为“对文化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的书面发言。

12月,在北京参加“纪念费孝通教授《小城镇 大问题》发表二十周年座谈会”,并发表“我的思路框架”的书面发言。

12月28日住进北京医院。

发表《家乡小城镇大发展的二十年》、《发展如蜕变,说城镇与区域经济》、《试谈扩展社会的传统界限》等文章。

2004年

住院治疗。

2月,《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由华夏出版社出版。

7月,《费孝通文集》第16卷由群言出版社出版。

8月,在北京大学举办的“北京论坛”上发表《“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的书面发言。

9月,画册《老来依然一书生》由群言出版社出版。

2005年

4月24日,在北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