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帝國的疼痛

二 不成氣候的小朝廷

字體:16+-

考察中國曆史,有一個令人深省的現象,那就是原本立國於北方或中原的王朝,由於遭到外敵毀滅性打擊,往往都會采取退往南方再圖中興的策略。比如西晉為前趙所滅後,皇族司馬睿即逃往建康,以偏安的方式再續晉朝大統一百餘年;再比如北宋為金所滅後,皇子趙構逃往臨安,也以偏安的方式再續宋朝大統一百餘年。甲申之變,北中國落入清朝手中,坐鎮南京的袞袞諸公們都有理由相信,由於南京原本就有一套留守的政府班底,在南京延續大明國祚的把握要遠遠勝過倉皇奔赴南方的司馬睿和趙構。但叫人意外的是,與東晉和南宋相比,南明政權存續的時間短得可憐。清代學者戴名世在他的《弘光朝偽東宮偽後及黨禍紀略》中對此大為感慨:嗚呼,自古南渡滅亡之速,未有如明之弘光者也。地大於宋端,親近於晉元,統正於李昪,而其亡忽焉。——與東晉和南宋相比,南明的政權基礎、物質積累和軍隊保有量都更為優越,卻沒能像東晉和南宋那樣偏安上百年,而是曇花一現,這裏麵一定有一些因由。這因由,歸納起來不外乎三點:君王昏庸,奸臣弄權,武將私鬥。

崇禎自縊、京師陷落的消息從北京傳到南京,已是甲申年四月中旬。自從明成祖朱棣把大明的首都從南京遷往北京後,南京仍然作為陪都保存著一套完整的政府班子,究其實質,不過是想做狡兔三窟式的準備,當北京一旦有變,南京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存亡續絕。

按多年以來的慣例,並結合當時的實際,甲申年南京方麵最重要的實權集團主要由兵部尚書史可法、鳳陽總督馬士英、戶部尚書高弘圖、都禦史張慎言、禮部侍郎兼東閣大學士薑曰廣以及勳臣、操江都督、誠意伯劉孔昭和合稱為江北四鎮的高傑等四位將領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