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二时辰

五、碧绿

字体:16+-

世界一下子静下来,日子一下子静下来。

于德江走在山林里。

天地寂静,山野寂静,四周只有他的脚步声。

远处传来一声嘶鸣,是马鹿还是黑熊,抑或是东北虎?路边,一只狍子横穿而过,看见他,猛地站住,立起胖胖的身子,竖起弯弯的犄角,瞪着他同他对峙,冰天雪地里格外醒目。于德江笑了,傻狍子果然是只傻狍子,真的是傻透了。他常常在路边捡到被车撞伤的狍子,它们不怕人,见到人就这样傻傻地站住,呆呆地与人对峙,可是,这小傻瓜的血肉之躯能挡得住大汽车的钢铁骨架吗?

小年过了,山里越发冷清。还有六天就要到除夕了,于德江掰着手指数着。不,不能掰手指,零下三十度的气温,滴水成冰,**的皮肤转瞬间被冻伤。他穿着厚厚的棉衣,可还是挡不住山里刺骨的冷风,雪花落在他的脸上、肩上、身上,越积越厚。他用厚厚的围脖裹住了面孔,他呼出的气息在眉毛、睫毛上结出厚厚的冰霜,他想象着自己的模样,就像一个会走路的雪人。小时候,他一看到下雪就欢呼雀跃,跑出去打雪仗、滚雪球、堆雪人,在雪人的头上插着一根胡萝卜,每到这时,雪人工程就完工了。现在,他和雪人之间,只差一根胡萝卜。

于德江在心里数着——

一、二、三、四、五、六,六、五、四、三、二、一;

一、二、三、四、五,五、四、三、二、一;

一、二、三、四,四、三、二、一;

一、二、三,三、二、一;

一、二,二、一;

一,一;

一;

一;

……

数着,数着,年,就这样来了。

每一年的这个时候,他都会这样数着天数,就像牙牙学语的孩子在学数数。

一个人的年,一个人的家。

除夕终于到了,像往年一样,于德江给自己包了三十个酸菜馅饺子。他小心翼翼地将饺子倒进沸腾的大铁锅,等锅里的水沸腾加进冷水,再次沸腾再次加进冷水,第三次沸腾,饺子便可以捞出来了。一个饺子皮儿都没破,好兆头!于德江得意地看着自己的杰作,倒了一杯老白干奖励自己,对着镜子,祝福里面的那个自己:“德江,新年快乐!”

一个人的家,一个人的年。

长白山维东保护管理站站长于德江不是没有家。他的家,在大山外,而他的岗位,在深山里。某一年的除夕,寂寞的于德江在日记里写道:“过年了,我也想家,此时家里正在热热闹闹地准备着年夜饭吧?烟花有多绚烂,我的心里就有多牵挂,想念着母亲的一手好菜,想念着父亲理解的微笑,想念着当兵的儿子也在岗位坚守,也想念着妻子温暖的拥抱。”

不,准确地说,于德江的家,在大山里。他是守山人,长白山林海中的九座保护管理站,就是守山人的家。起伏的群山、茂密的林海是大山的繁华,挺拔的白桦、黝绿的松林是大山的热闹,神秘的野兽、翱翔的飞鸟是大山的喧嚣,曼妙的青苔、淙淙的林泉是大山的荣耀,可是,于德江的生活与繁华无关,与热闹、喧嚣、荣耀都无关。

他只有寂寞,寂寞是他每日的工作,寂寞是他的一切。

于德江还有许多好听的绰号——森林卫士,林海哨兵。士也好,兵也罢,于德江却没有军装、没有工装,更没有职称。他有的,是对大山无尽的爱。

长白山,地跨安图、抚松、长白三个县,是大自然留给吉林的永世财富。1960年,经国家批准建立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以天池为中心,南、西和北三面围成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96465公顷,野生动物1588种,野生植物2806种,树木蓄积量4400万立方米。

长白山从山麓到山顶,随着海拔的升高,呈现出针阔叶混交林带、针叶林带、岳桦林带和高山苔原带四个植物垂直分布带,呈现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色。万顷原始森林里草木森森,鹿鸣鸟啭,瑞气氤氲,这是地球上保存完好的庞大原始森林系统,森林覆盖率高达85%,被誉为中国东北“生态绿肺”。

这片广袤的原始森林,这个数千种野生动植物生存的天堂,20世纪80年代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加入“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为世界自然保留地。长白山还是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的三江之源。生态环境优越,天然水系丰富,让长白山之水天下闻名,与阿尔卑斯山和高加索山一并被公认为“世界三大黄金水源”。

天地有大美,奇绝长白山。

百兽栖息地,千鸟竞飞林。

这是来到长白山的文人墨客为长白山吟咏的诗歌,写得真好。于德江将它们牢牢记在心里,以后在山里遇到游客,可以这样对他们夸耀。

于德江对长白山的每一棵树、每一座峰、每一条河、每一个故事都如数家珍。老一辈守山人告诉他,远古时期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争战,共工兵败,气急之下用头怒撞不周山的撑天之柱。天柱崩溃导致天庭塌陷,天河水从天豁峰处灌入人间导致洪水泛滥,女娲娘娘为民福祉,在大荒之中不咸山无稽崖下烈焰冲天、岩浆翻滚的巨大火山口中,炼出炼成了高经12丈、方经24丈的顽石36501块。女娲用了36500块五色石,堵住了缺口,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留了个小小的豁口,叫天庭之水缓缓地流下沃灌人间,形成了通天乘槎河,又斩下龟足把倒塌的天边支撑起来。那无用之石便遗弃在青埂峰下,就是今天的长白山,那水便是长白山天池。这块补天石后来还演绎了一场悲金悼玉的红楼梦,这些都是后话。

传说天庭之水沃灌的长白山天池里还住着上古神兽,晚清《长白山江岗志略》这样记述:“自天池中有一怪物浮出水面,金黄色,头大如盆,方顶有角,长项多须,猎人以为是龙。”这些年来,长白山越来越名播遐迩,各个国家的科学家争先恐后来到长白山,在这里开展试验。他们发现,天池是火山喷发形成的高山湖泊,四周被十六座群峰拱护,这里草木不生,自然环境险恶。奇怪的是,一般高山湖水中极少含有机质及浮游生物,科学家在乘槎河里却不断发现生命体的存在。这些生命是如何在高寒险恶的环境生存下来,又进化到生物链的顶端?这真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连科学家也没有答案。

于德江将他对长白山的爱融入了每一天。

长白山无限风光的背后,是无数个于德江这样的守山人的无私奉献。他的职责只有上限,没有下限:防火、防盗、防风、防沙、防虫、防病、防害、防止游人走失……守护长白山没有捷径,多巡查,多防范,才是硬道理。一座山、一条路、一段坡,于德江对这里比对山外的家里都熟悉。每一寸土地都需要他用脚步丈量。守山人有多苦?于德江说不出来,他只知道,自己每天要在烈日暴晒或者风暴肆虐中穿越数十公里的泥泞丛林,一路上还要遭遇蚊虫叮咬、野兽袭击。有一种害虫叫草爬子,每年春夏都在偷偷“骚扰”守山人。巡山时,草爬子悄悄落到人的身上,潜伏下来。于德江被草爬子叮咬不是一次两次、一天两天的事了,有时候满身红肿,随之高烧不止,曾经有同伴因此得了森林脑炎,差一点儿见了阎王。这些年好了,有了预防草爬子叮咬的疫苗,于德江的心里踏实了许多。

长白山自然保护管理中心现有五百余名守山人,这就是奔波在深山林海的于德江的同伴们。他们都有一个朴素的名字——管护员。他们还有许多骄傲的称谓——千里眼、铁脚板、活地图。这是对他们的最高赞誉:“千里眼”是瞭望塔上的瞭望员,十五座瞭望塔,辐射全区80%的区域;“铁脚板”是每一位守山人的称呼,每年他们巡护里程高达十二万公里以上;“活地图”是在夸他们对山里地形了如指掌,即使没有GPS全球定位系统,他们也不会迷失在深山林海。

守山人的岗位在山里,每次巡山,所有的衣食住行都要自给自足。上山前,必须备好半个月的给养,而且要自己背到山上来。春季进山时,山路上厚厚的积雪还未融化,从山下走到山上,衣裤已被积雪和汗水填满。到了山上,凛冽的风瞬间便将人牢牢地冻住。瞭望台海拔高,温度低,瞭望员大都患有高血压,治疗的前提就是远离高海拔低温处的生活,可是岗位上怎么能没有人呢?

最艰难的是遭遇风暴,气温陡降。于德江记得有一次,他和同伴在巡山路上遇到天气突变,所带粮食不足,只好每天减少一顿饭。大雪封山,积雪半人之深,上山、下山都只能爬行,短短几公里路,于德江和他的伙伴们要爬上十几个小时,他们的手上开出了“血花”。突来的困难延缓了行程,背囊的食物已尽,寒冷加上饥饿,他们靠积雪充饥,完成了任务。

于德江走在山林里,四野寂寞,天地寂寞。

他就这样走啊,走啊,走啊。

长白山的绿水青山,正是于德江这样的守山人一步步走出来的。

2020年,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建区60周年,一代代守山人成为庆典的主角。60年来,他们顶风冒雨、趴冰卧雪、风餐露宿,在茫茫林海中昼夜巡护,走遍了长白山的山山水水、沟沟岔岔,累积巡护里程4000多万公里,可绕地球1000圈。他们用双足换得“铁脚板”,用坚守练就“千里眼”,用经验绘成“活地图”。一家三代人、一门三兄弟护山、守山的故事薪火相传,淬炼出“天然天成、尚德尚美、创业创新、自立自强”的长白山精神。

这是一座有着神祇守护的神圣山峰。其实,无数个于德江才是守护着这神山圣水的神祇。是的,在这里,每一棵大树都有记忆,每一条河流都有历史,每一座山峰都有故事,它们绵密而悠长,汇成了长白山的传说。

松涛阵阵,流水潺潺,峰峦叠嶂,如果你俯身倾听,你会听到——岁月,正在低声讲述着守护者的不老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