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秋雨带来了一丝寒意
你一路走来,历经风雨
我翘首以盼,始终等你
蓦然间
你焕然一新
气势昂然
……
这首诗的作者是覃玉先,诗里寄托了覃玉先无限的深情。诗,是写给孩子们的“新家”的。
这是典型的瑶族建筑风格:“人”字形棚居屋顶,杉木条支撑屋架,杉皮造型屋顶,四周以小杂木或竹片围壁。在遥远的过去,为抵御野兽和敌人,白裤瑶多在大山里依山挖洞,建筑屋舍,他们所居之处常常体现为“全洞式”和“半洞居”形式。瑶族先民在洞外用杉木接盖住宅,上盖杉皮。日间在住宅活动,晚上进入洞内卧宿。在坡度较大的山岭地带,他们还会建设“吊楼”式建筑,即房屋的一半建在坡地上,另一半依山势坡度的大小建筑吊楼。
2019年,南丹投资7738万元兴建王尚小学新址,校长覃玉先既忙碌又兴奋,好几个月都没睡好。搬入新址的里湖瑶族乡王尚小学,不仅学校占地面积扩大了,招收学生的人数也增加了。这里,百分之九十的学生都是白裤瑶。这个为扶贫搬迁安置工程配套建设的小学,有着崭新的教学楼、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还设置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课程。
9月1日新校址挂牌这天,覃玉先起了个大早。
早秋的晨曦里,万籁俱寂,甘蔗田、毛竹田雾霭朦胧。路边不时窜出几只松鼠,从一棵大树下来,爬上另一棵大树,快得像一道闪电。晨起的鸟儿不时在枝头欢叫,歌声在早晨清凉的风中悠远、绵长。
覃玉先顺着熟悉的大路走着,露水打湿了他的裤脚,也打湿了他的心。不知不觉,他又走回工作和生活了多年的地方——里湖瑶族乡中心小学。
王尚小学旧址显得沉寂、落寞,灿烂的霞光映照着寂静的校园,更显得格外寂静。覃玉先看着低矮老旧的教室,抚摸着破旧的课桌,几十年的往事涌上心头。
1982年,刚满17岁的覃玉先得到了他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在瑶里村最偏远的一家小学任教。
尽管对即将开始生活的瑶里村,覃玉先已经做了足够的准备,可是眼前的一切比他设想得还糟糕。青涩的小伙子从城里坐了十几个小时的车到了里湖瑶族乡,又从乡里走了五六个小时山路才到达瑶里村小学。每个星期走五六个小时山路到乡里买米、盐、酱油和生活用品,再挑着米、盐、酱油和生活用品,走五六个小时山路返回小学,更是成了他的生活常态。
覃玉先到小学报到,第一顿晚饭是在瑶里村大队书记家吃的。为了招待覃玉先,大队书记专门杀了一只鸡。看着书记寒酸的家,覃玉先的眼泪流下来了,这是当地能拿得出来招待客人的最丰盛的伙食了。他后来才知道,院子里屈指可数的几只母鸡,支撑了大队书记一家一大半的生活。“这顿饭我这辈子都忘不了。”难忘的不仅仅是这顿饭,四十年过去了,更让覃玉先难忘的是大队书记对他这个“教书先生”的尊重,是与白裤瑶乡亲心连心的那种感情,“我知道瑶族乡亲们想什么、要什么、做什么,我用瑶语跟他们聊天,他们就跟我的家人一样。”覃玉先说。
正是怀着感激,覃玉先发誓要把自己最好的人生奉献给白裤瑶寨。
在那里的几年,为了更好地与白裤瑶村民交流,覃玉先学会了说瑶语,也让他和白裤瑶群众结下了不解之缘。同白裤瑶村民交往愈深,覃玉先愈加明白教育的重要性。
白裤瑶是由原始社会形态直接跨入现代社会形态的族群。南丹白裤瑶较好地传承保护了古朴、独特、神秘的寨居文化、服饰文化、陀螺文化、铜鼓文化、婚恋文化、丧葬文化、农耕文化。因民族文化保存完整,白裤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可是,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贫穷落后。《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的数据显示,20世纪50年代以前,整个白裤瑶仅有不到10人受过基础教育,99%的白裤瑶是文盲,民间借贷等均以刻竹记事或刻木记事。“人民公社化”时期,因为没有文化,一些生产队只好用玉米记工分。
白裤瑶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但是没有完整系统的文字。覃玉先调查发现,没有文化、教育匮乏仍旧是白裤瑶致贫的重要原因。有些贫困户外出务工,却因语言沟通有困难,在广东的厂子里待不下去,无奈只得回家种田。人均不到一亩地,在田里忙活一年,收入只能拿到几百元,这种现状怎能不贫困?覃玉先对此非常心痛:“看到瑶族孩子那些稚嫩的笑脸,就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太重了,我有责任让孩子一个不少地到学校来!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让白裤瑶民族从这一代起真正摆脱贫困。”
覃玉先从零做起,他将他的主要工作分成三个部分:传统教学、民族文化传承、利用社会各界的关爱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008年,覃玉先被县教育局从一所中学调到里湖瑶族乡中心小学任校长。“我有点离不开这个地方,离不开这个民族,这里有适合我做的工作。”覃玉先哽咽着说。
今天的王尚小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白裤瑶贫困学生为主的寄宿制小学,每名学生每学期的食宿费用约1000元,各级政府补助610元。剩余部分学生还是负担不起怎么办?学校成立“爱心桥”组织,接受社会力量的资助。覃玉先的案头放着一沓困难学生信息表,最上面的一份是一位特困生,接受资助的金额为一学期500元,由资助者直接打进学生的账户,班主任代为监管。“有了这500元,孩子就能渡过难关,读书梦就能延续下去。”覃玉先说。2020年第一学期,王尚小学的老师们收集了84份这样的信息表,在爱心人士和困难学生之间搭起桥梁,保证不让一名学生因经济原因辍学。现在,学校共有师生1600多人,学校占地83亩。学生中85%以上是脱贫户子女。
王尚小学崭新的办公室里,校长覃玉先已经开始忙碌,核对老生信息,核对适龄入学儿童名册和困难学生信息表。“要让孩子们一个不少地入学,同时更不能让任何一个已入学的孩子辍学。”覃玉先说。前不久,县里最好的中学——南丹县中考放榜了,里湖中学有4名学生获得“A+”,白裤瑶学生就有2名,这几个孩子都是王尚小学的毕业生。覃玉先看到,许多白裤瑶村民纷纷在朋友圈里转发着这则喜讯。走出大山,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是遥不可及的梦。
在崭新的教室里,陈明丽也到得很早。她迫不及待地想见到老师和同学们。她好奇地看着数学老师操作投屏设备。她现在已经升入四年级了,这个班大多数学生都和她一样是白裤瑶。
互联网、智能化,更是让王尚小学的娃娃们身在瑶乡,心怀世界。2020年“六一”儿童节,王尚小学举办庆祝活动,担任普通话小解说员的是七八岁的白裤瑶娃娃们。他们字正腔圆、落落大方。谁能想到,几年前,他们还散居在大山深处,牧羊放牛,还只会说瑶语。
数千年漫长的民族历史上,白裤瑶为躲避战争,追逐幸福生活,一次又一次地迁徙,一次次被迫从平坝迁向深山密林,最终扎根南丹。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从原始社会生活形态直接跨入现代社会生活形态,是少见的“直过”民族,但贫穷落后的影子仍难以去除。
如今,他们从深山走出来,开始建设新的家园。在这里,他们一边传承白裤瑶古朴、独特的文化,一边拥抱新时代的新生活。他们努力在实践中寻找保留自身传统与追求现代化的平衡,他们的新日子正如同山里的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