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二时辰

字体:16+-

江达县岗托村旁,滔滔金沙江奔涌向南。

云雾缠绕青山,格桑花竞相开放。漫步乡间,清新的空气和路边果树扑鼻的清香令人沉醉。隔着金沙江远远望去,对岸就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

3月28日,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每年的这一天在“西藏解放第一村”昌都市江达县岗托镇岗托村,家家户户自发地换上崭新的五星红旗,并高唱国歌,以表达对党的感恩、对祖国的热爱。

1950年10月6日凌晨,住在岗托村山中的小普巴被一阵密集的枪声惊醒。天亮后,他听到大人们都在激动地说:“是金珠玛米(藏语,解放军)来了!”

普巴后来才知道,那天,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强渡金沙江,在岗托村打响了昌都解放的第一枪。战斗结束后,岗托村里升起了五星红旗。

“那个旗红红的,真是好看!”八岁的小普巴心里想。

小小孩童对“金珠玛米”好奇得很,他常常一个人溜到解放军的驻地附近偷看。“小时候,我被凶恶的农奴主欺负怕了,胆子很小,不敢靠近解放军。”普巴说,“后来我试着丢过去几个小石子,他们都冲着我笑。”

渐渐地,解放军的驻地成了小普巴最爱去的地方。在那里,他第一次吃上热乎乎的白米饭,知道了延安、北京,知道了毛主席。此前,他一天只能吃一顿糌粑,饿了,只好喝点凉水充饥。除了吃上白米饭,小普巴还第一次在军营里看了电影。

“解放军不要一头牛羊,还给我们分粮食、修路。谁不说金珠玛米亚木哥(昌都藏语方言,好)!”普巴说,“咱们也和解放军亲如一家!那时候,村里的9条牛皮船都拿出来,支援解放军后续部队渡江。大人们端着酥油茶,欢迎解放军的到来。”

五星红旗照耀下的岗托,人人喜笑颜开。“民主改革后,我们分到了土地、草场和耕牛,翻身做了主人。自从金珠玛米来了,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普巴高兴地说。普巴见证了当年十八军进藏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他参加了解放军,并在部队里加入中国共产党,退伍后还当过岗托村村长。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前,农奴只是‘会说话的工具’;民主改革后,我们全村人都分到了土地,当时我们家有五口人,分到九亩地、三头黄牛,也分到草场。中国共产党带领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78岁的普巴,有着50多年党龄。3月28日这天一大早,他就带着孙子、孙女来到天台,换上新国旗,庆祝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随着川藏公路全线贯通、金沙江大桥建成,国道317线在岗托村连通了金沙江两岸,岗托村的区位优势不断凸显。2012年,在专项资金的扶持下,岗托村实现道路畅通。许多村民瞅准机会,跑物流、开民宿,风风火火干起来,钱袋子越来越鼓。岗托村现有126户村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3户; 2018年,这33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漫步金沙江畔,一座当年藏汉军民团结战斗的雕像格外引人注目:十八军战士们高举旗帜,吹响号角,一面进军,一面修路;藏族群众牵着牦牛,帮助解放军运送物资……70多年过去,民族团结的红色基因,早已融入了岗托人的血液中。

“岗托村藏汉党员干部齐心协力传承优良传统,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岗托村选派第一书记薛伟告诉记者。从参军入伍到扎根基层,这位不到30岁的汉族小伙,在西藏一呆就是10年。

村民泽旺平措家的房子挨着金沙江,观景视野极佳。得知他想开民宿,薛伟忙前忙后,联系技术人员帮助他设计装修。平日里,不论大事小事,薛伟总是随叫随到,成了藏族群众的贴心人。

今天,在岗托村许多户人家的屋顶上,一面面五星红旗猎猎招展。最令岗托人自豪的,是“西藏解放第一村”的红色名片。

年岁已高的普巴,每个月仍坚持爬上屋顶,换上一面崭新的五星红旗。10岁的孙子普布次仁和7岁的孙女江拥卓玛常常陪着他。

“小时候,金珠玛米告诉我,五星红旗上的星星代表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民族人民大团结!党的恩情,我们一辈子都不能忘!”两个娃娃簇拥在普巴身边,静静地听爷爷讲过去的故事。那情景,一如70多年前那般动人。

江达县更是一直将其作为旅游重点村加以扶持。近几年,昌都对317国道沿线旅游发展日益重视,全市约80%的旅游项目资金向江达倾斜。其中,岗托村获得5000多万元旅游发展资金。

“西藏解放第一村”岗托村,正焕发勃勃生机。

江达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驾校,着实不方便。

这座被称为“藏东门户”的县城,毗邻四川、青海两省,是沿川藏线317国道入藏的第一站。早在20世纪70年代,许多江达人就开始靠跑运输谋生计。然而,为了拿到驾驶证,江达人一度要翻过海拔超过4000米的宗拉夷山,到数百公里外的昌都学开车。

“为什么不在江达办一所驾校?”2014年,嘎通村村民拉措萌生了这样的想法。说干就干,她拿出自己打工的积蓄,又东挪西借凑足钱,办起了江达县第一所驾校。六七年时间里,这所驾校为江达县各族群众提供了极大便利,2000多名农牧民在这里拿到了驾驶证。

在驾校的训练场上,身着深红色藏袍的拉措正热情地迎来送往。这位身材高大的康巴女子讲着一口流利的汉语,笑声爽朗,令人如沐春风。

“看着大家开着自己的车子,奔波在自己的致富路上,我很开心!”拉措笑着说。

这几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拉措的驾校承办了“精准扶贫驾驶技能培训班”。建档立卡贫困户来学车,所有费用全免。许多贫困户靠着这本驾驶证,找到了工作,摘掉了穷帽子。2017年,闲不住的拉措又办了一个民族服装加工厂,车间就设在驾校院子的一栋楼里。

“在我这儿工作的,各个民族都有哩!”拉措说。

住在嘎通村的梁震余年近古稀,生活困难。拉措一直牵挂着这位汉族老大哥。几年前,她请梁震余来驾校负责简单的安保工作。看到梁震余的生活有了保障,拉措放下心来。

“藏汉一家亲嘛!不分你我。”拉措说,“梁大哥还给自己起了个藏族名字,叫扎西。大家的关系更近啦!”

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西藏自治区“最美格桑花”、全国“三八红旗手”、十九大代表……各种荣誉纷至沓来,拉措成了十里八乡有名的创业“能人”。

如今,担任嘎通村党支部书记的拉措,仍是群众眼中热心肠的“好姐姐”。村民们到县里办事不会讲汉语,她跑前跑后,跟着当翻译。疫情期间,她停下服装生产线,组织工人生产了5000多个口罩,到菜市场挨户分发。

“熟悉的汉族朋友叫我‘多管局局长’,意思是什么事都爱张罗着管一管!”说到这儿,拉措的笑声格外爽朗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