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二时辰

字体:16+-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长江孕育了无数的中华儿女,造就了无数的光辉业绩。近年来,在长江上游金沙江上有一批电站,彻底改变了沿江百姓的生活,这就是金沙江上游川藏段梯级电站。

藏东高原上的阳光依旧炽烈,滚滚江水泛着点点银光。叶巴滩、拉哇、巴塘、苏洼龙四个电站如同金链上串起的一颗颗珍珠,闪耀在高山峡谷间。工地上,机器轰鸣,声音震耳欲聋,上万名施工人员紧张忙碌,上千辆各型施工机具穿梭往来,工地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金沙江上游川藏段是目前国内在建规模最大的流域水电项目,是“十三五”中央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4个大型电站共619万千瓦同步开工建设,开发节奏之快业内罕见,为基地式、规模化开发清洁能源奠定了基础。

2021年年初,西藏首个装机超百万千瓦级水电站——苏洼龙水电站成功下闸蓄水,让高峡出平湖成为现实,该电站年内将具备投产发电条件。在金沙江上游川藏段装机容量最大的叶巴滩水电站,数百米高的坝肩边坡已削下了一大半,地下厂房施工也在紧锣密鼓地展开。在将要建设世界最高面板堆石坝的拉哇水电站,上游围堰地基处理振冲碎石桩工程,这一世界最深的振冲碎石桩工程已完工,数十公里长的迷宫般的地下交通洞室逐步成型。

“国家建的这个大项目,给了孩子一条好出路!”说这话的,是住在附近的藏族大姐次仁拉姆。那时,她刚收到女儿昂旺卓玛寄来的工资。次仁拉姆心里欢喜得很,脸上的笑藏不住。

金沙江自雪域高原蜿蜒而下,在深山峡谷中穿行。千百年来,经济发展落后、贫困发生率高、信息闭塞一直都是这里的真实写照。随着电站的开工建设,当地群众发现,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巨变。

次仁拉姆便是其中之一。

年过半百的次仁拉姆,曾是芒康县索多西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过去,她靠四处打零工独自拉扯着两个孩子,日子苦不堪言。日子苦,也连带着让孩子跟着受苦。次仁拉姆的大女儿昂旺卓玛在学校成绩不错,但因生病没能参加高考,一家人愁坏了。

值此之时,中国华电伸出了援手。2018年,昂旺卓玛经过资格审定和层层选拔,考上了中国华电助力藏族聚居区脱贫攻坚“三定培养”班。这个项目主要面向川藏两省(区)中国华电金沙江上游水电项目所在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适龄青年,进行“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和定向安置”。

“学费全免,还分配工作,总算可以放心啦!”得知女儿是索多西乡仅有的8名学员之一,次仁拉姆很骄傲。

在两年的时间里,昂旺卓玛系统学习了水电站运行及管理的专业知识。培训结束后,她被安排到中国华电在四川的一家运行水电站实习。2021年苏洼龙水电站全面建成投产后,昂旺卓玛回到苏洼龙工作,不仅离家近,工资还翻了一番。

苏洼龙水电站投产发电的日子,也是次仁拉姆一家的团圆日。

而对索多西乡安麦西村的格松曲珍来说,苏洼龙水电站就是她的家。

2017年,24岁的格松曲珍入职苏洼龙水电站物业公司,在员工餐厅做了一名服务员。很快,这个热情开朗的藏族姑娘被提拔为餐厅领班,一年下来能有4万多元收入。

“我还在这里组建了自己的家庭。”格松曲珍羞涩地笑了。2019年,格松曲珍和来自兰州的汉族小伙杨鑫善喜结连理。杨鑫善是苏洼龙水电站的一名现场监理。小夫妻携手奋斗,谱写了藏汉团结的佳话。

中国华电对藏族群众的援助不仅仅于此。华电金上公司结合电站建设投资45亿元修建的258公里交通公路陆续通车,沿江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在苏洼龙水电站建设中,建成西索通乡公路47公里,新建跨江大桥1座,提高标准复建跨江大桥3座,彻底结束了芒康县索多西乡和竹巴龙乡的6个村委会、13个村民小组不通公路的历史。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群众而言,骑马、步行这些原始的出行方式将彻底改变,滚滚金沙江,不再是难以逾越的天险。

路通了,致富的路子也多了。自从平坦的公路通到家门口,村民在家里养点牛羊、挖点松茸,拿到巴塘去卖就方便得多了,每年可以多赚几万块钱。

电站建设数百亿元的投资,也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巨大的就业机会,让当地运输、建筑和服务业蓬勃发展。近年来,当地群众通过参与工程运输和辅助工程建设就致富增收3.3亿元。苏洼龙水电站开工建设5年来,光是务工创收这一项,当地群众每年就可增收1700万元左右。在芒康县索多西乡2142名群众看来,他们能够顺利脱贫摘帽,主要得益于电站的建设。

金沙江上游川藏段梯级电站的征地补偿和后期扶持措施,更是让电站移民尝到了甜头。

索多西乡安麦西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斯朗吉村,在苏洼龙水电站实施生产安置时,选择了按照当地耕地亩产值逐年进行货币补偿。在华电金上公司的帮扶下,他与371户村民一道,养上了优质奶牛。现在,斯朗吉村每年拿着补偿,卖牛奶和酥油还能收入7000多元,日子越来越好了。

金上公司还结合项目建设,面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的“三定培养”,更是让当地的贫寒学子受益良多。

对索多西乡的昂旺卓玛而言,能够有机会走出大山,接受更好的教育,获得更多就业机会,带动家庭走出贫困,是她最大的梦想。2020年8月,昂旺卓玛和其他44名同学一道通过“三定培养”,顺利毕业进入华电所属电站工作。从极度贫困人员到收入稳定的央企员工,他们在家门口就实现了高质量的就业,命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感谢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感谢中国华电帮我们圆了心中的梦,帮助我们开阔了眼界、收获了知识,更改变了命运。”每每谈及,昔日“三定培养”班的同学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如今,随着金沙江上游清洁能源基地的全面推进,金上公司又投入了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战场,当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步子越迈越大,正在迎来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昌都,自古便是个神奇的地方。

古代时候,昌都被称为“康”“客木”,以别于卫、藏、阿里等地区(卫藏四茹、阿里三围、多康六岗)。昌都历史悠久,是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中《桨巴》所记述的格萨尔与炯巴人为争夺食盐而发生交战的地区。这里还是茶马古道重镇,康巴文化产生的沃土,也是今日川藏、滇藏公路的必经之地。

昌都,与新中国血脉相连。这里,是西藏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是西藏第一所现代化学校办起的地方……西藏的很多“第一”,都可以在昌都找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饱含对少数民族贫困群众的深深牵挂。昌都山高谷深路险,贫困发生率一度居高不下。在中央的号召下,近年来,昌都各族干部群众携手奋斗,投入到脱贫攻坚的时代热潮中。2019年底,昌都实现全部县区脱贫摘帽。

“藏东明珠”,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