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二時辰

字體:16+-

白雲山下坦洋鄉,

小武夷名不妄揚。

這句詩說的便是坦洋工夫茶發源地——坦洋村。

春分時節,陽光柔暖,梅薰柳染,草長鶯飛。從驚蟄的“桃始華,倉庚鳴”,到春分的“一候玄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大自然逐漸結束“默片”時代,變得有聲有色。

坦洋開始了一年的忙碌。家家戶戶忙著采茶,大大小小的茶企忙著調試設備、梳理訂單,每個人都在為即將到來的加工旺季做準備。

村前清流如練,村後桂樹飄香,隔岸鬆杉蒼翠,遠近茶園碧綠,這便是坦洋。坦洋位於福安市社口鎮西部,白雲山東麓,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整個村子形如長塊木板,故又稱“板洋”。

坦洋村民世代與茶相伴,以茶為生。相傳清鹹豐、同治年間,坦洋茶商胡福四、施光淩試製紅茶成功,產品遠銷西歐,茶商接踵而來並設洋行,坦洋工夫茶名聲大噪。1915年,坦洋工夫茶獲得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金獎。

“青山不老,綠水長流,喝過坦洋工夫茶,人走情常在。”1990年5月,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即將赴任福州,專門到福安市社口鄉坦洋村與鄉親們告別。這些話像一杯熱茶,溫暖著坦洋村民的心。

改革開放初期的坦洋,全村滿打滿算隻有500多畝茶場,隻有福雲6號等幾個品種,農民年人均收入不足500元,很多耕耘多年的“祖宗山”“宗祠山”卻無法開墾,茶葉產業幾乎是零,何談發展。

以坦洋工夫紅茶聞名的坦洋村,是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在閩東工作時的黨建工作聯係點。1988年秋天,習近平擔任寧德地委書記不久,就來到村裏調研。村裏的人還記得,那天,習近平穿著深藍色短袖,褲子上還有補丁,臉上始終掛著微笑。就是在簡陋的村子裏,他同大家圍坐在一起,開起了座談會。他明確地說,坦洋要大力發展特色茶產業,黨員幹部要發揮示範帶頭作用。要想脫貧致富,必須有個好支部;黨組織要真正能站到“前台”,真正能居於“第一線”。農村黨組織,可是脫貧第一線的核心力量。經濟搞上去了,黨員的理想信念、先鋒模範作用,都隻能強化,不能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