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二时辰

字体:16+-

白云山下坦洋乡,

小武夷名不妄扬。

这句诗说的便是坦洋工夫茶发源地——坦洋村。

春分时节,阳光柔暖,梅薰柳染,草长莺飞。从惊蛰的“桃始华,仓庚鸣”,到春分的“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大自然逐渐结束“默片”时代,变得有声有色。

坦洋开始了一年的忙碌。家家户户忙着采茶,大大小小的茶企忙着调试设备、梳理订单,每个人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加工旺季做准备。

村前清流如练,村后桂树飘香,隔岸松杉苍翠,远近茶园碧绿,这便是坦洋。坦洋位于福安市社口镇西部,白云山东麓,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整个村子形如长块木板,故又称“板洋”。

坦洋村民世代与茶相伴,以茶为生。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坦洋茶商胡福四、施光凌试制红茶成功,产品远销西欧,茶商接踵而来并设洋行,坦洋工夫茶名声大噪。1915年,坦洋工夫茶获得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

“青山不老,绿水长流,喝过坦洋工夫茶,人走情常在。”1990年5月,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即将赴任福州,专门到福安市社口乡坦洋村与乡亲们告别。这些话像一杯热茶,温暖着坦洋村民的心。

改革开放初期的坦洋,全村满打满算只有500多亩茶场,只有福云6号等几个品种,农民年人均收入不足500元,很多耕耘多年的“祖宗山”“宗祠山”却无法开垦,茶叶产业几乎是零,何谈发展。

以坦洋工夫红茶闻名的坦洋村,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闽东工作时的党建工作联系点。1988年秋天,习近平担任宁德地委书记不久,就来到村里调研。村里的人还记得,那天,习近平穿着深蓝色短袖,裤子上还有补丁,脸上始终挂着微笑。就是在简陋的村子里,他同大家围坐在一起,开起了座谈会。他明确地说,坦洋要大力发展特色茶产业,党员干部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要想脱贫致富,必须有个好支部;党组织要真正能站到“前台”,真正能居于“第一线”。农村党组织,可是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经济搞上去了,党员的理想信念、先锋模范作用,都只能强化,不能削弱。

1988年到1990年,习近平先后四次来到坦洋。他提出:“闽东学‘三洋’(福安社口镇坦洋村、福鼎叠石乡竹洋村、古田鹤塘镇西洋村),”要求“坦洋要当领头羊”。他明确地提出,坦洋发展好了,就要走出去,要与困难村结成对子,开展帮扶。

三十多年来,坦洋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将坦洋工夫茶这块金字招牌打磨得越来越闪亮,产业越来越兴旺。茶产业振兴,“抓党建”成了坦洋村制胜法宝。通过党员干部带头,村民思想转变,生产要素激活,让坦洋工夫茶再度红了起来,茶山绿了,茶农富了,村里出现了“万元户”。坦洋还充分利用独特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优势,将“村、人、茶、文、旅”五位一体有机结合,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茶叶品质是茶产业的生命线,是产业化的核心问题。为此,坦洋村把提升茶叶品质,推动茶产业向无公害、绿色方向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借助省茶科所设在社口镇的优势,引进了金观音、金牡丹、黄观音、丹桂、黄旦等优良品种,发展生态茶园4100多亩,有效改良了茶叶品种结构。”社口镇镇长陈惠明介绍。

2007年,坦洋工夫茶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还在坦洋村成立了宁德市首家茶叶合作社,采用“龙头企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使用化肥、统一鲜叶收购、统一生产加工、统一组织销售。

“质量+品牌”让坦洋重返世界舞台。2009年,俄罗斯红茶采购团访问坦洋村,并签订了60万美元订单,成为数十年来坦洋工夫茶重返国际市场的第一笔大订单。

为了更好地推广市场,适应新需求,坦洋还依托福安市茶业局在坦洋村开办的非遗技艺培训班,对一百多名茶农和茶企工人进行培训,并每年组织茶农与茶企参加坦洋工夫茶斗茶赛;通过创新工艺,该村红茶品种从单一的菜茶发展到现今有十几个“三香型”品种。坦洋还通过品牌建设、技术优化、互联网营销等手段,不断提高坦洋工夫茶附加值。

今天的坦洋处处飘满茶香。坦洋村茶文化主题公园里,八大制茶工序演绎着古老的茶艺;老字号茶行一条街,呈现着坦洋工夫茶传统“茶季到、千家闹”的胜景。创新是推动茶产业提档升级的核心动力。福安农垦集团与福建联通共同搭建的全国5G农业智慧茶园示范区已落户坦洋村,5G、物联网、区块链、云服务等智慧农业技术被逐步运用于当地茶园。

绿色茶山,富了坦洋。截至2020年底,坦洋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50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5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