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夏热烈的阳光里,咸鲜的海风一阵又一阵吹过来。
这是福建沿海渔民一年里最忙的季节。福安市溪尾镇溪坯村里,面容黝黑的生蚝养殖户刘德仁正忙着在半咸半淡的内湾浅滩外,放苗、粘蚝、吊养。十多名工人跟在他的身后,听从他的指挥统一操作。刘德仁满怀期待地说,两年后,这一批蚝苗就会长大。其实,北方市场的生蚝很多就来自于他们的养殖基地。
千百年来,福建沿海生活着一个特殊的困难群体——“连家船民”。他们没有地没有田没有屋没有家,这一艘艘风雨中飘摇的小船就是他们的家,他们终日漂泊,生活在海上。
刘德仁,正是其中一位。
“一条破船挂破网,祖孙三代挤一舱;捕来鱼虾换糠菜,上漏下漏度时光。”居无定所、老无所依、无学可上、有病难医,这就是当时无数个刘德仁一样的连家船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同当地的许许多多连家船民一样,刘德仁生于海上,长于海上。三十五岁以前的刘德仁很少上岸。正是在一条十来平方米的竹篷渔船里,刘德仁同父亲母亲、七个兄弟姐妹一家十口人生活了整整三十五年,度过了他的幼年、童年、少年、青年和壮年。逼仄的空间,狭窄的船体,艰难的生活——刘德仁曾经以为这就是他全部的生活。
那时候,他只能以船为家,家里也没有什么家当。除了生病去医院和上学读书,刘德仁一家几乎都待在船上。刘德仁上小学时,还没有一双鞋,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每天,他赤着脚离开竹篷渔船的“家”,穿过莫测的滩涂,走一个小时的路才能到达村里的小学。那时候,刘德仁个子小,常年的饥饿让他长得很瘦,小小的刘德仁最怕台风,害怕船上的东西被台风吹走,害怕船上的家人也被台风吹走。
曾经,福建闽东沿海的连家船民,世代以小木船为家,居无定所。1997年,福建省政协提供了一份调查报告,反映闽东不少村民仍住在茅草屋里,生存状态很差。这份报告深深触动了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
当年6月,习近平同志带队到闽东山区、沿海进行专题调研,组织撰写了《关于闽东农村扶贫开发与小康建设情况的报告》,除了反映“茅草屋”问题,还指出应尽快解决“连家船”问题。省里对此十分重视,出台一系列政策,帮助他们解决搬迁、就业等问题。
1998年12月,习近平在福建宁德福安主持召开连家船民上岸定居现场会,他说:“没有连家船民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他明确提出,“要让所有的连家船民都能跟上全省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实实在在地过上幸福生活。”
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福建省推进“连家船民”上岸工程。1998年,刘德仁一家人终于上了岸,他们的生活安稳下来。但是上岸不是目的,要让他们适应上岸后的生活,“搬上来,住下来,富起来”,告别风雨飘摇的日子。船民们没有自己的土地,当地政府填滩造地,许多村落从无到有。船民们没有自己的家,政府按照一户一宅六十平方米无偿提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并提供建房补助三千元——这在当时是个不小的数字。
为了帮助船民实现安居乐业,福安市结合下岐村等安居点实际情况,专门制定22条优惠政策,引导船民大力发展养殖业、海上捕捞业、海上运输业、商贸旅游业等,推动船民脱贫致富。各级各部门为连家船民解决教育、生产、生活等帮扶资金,为上岸船民提供小额信贷资金用于发展生产。
一系列惠民政策持续至今,连家船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今天,福州、宁德、莆田、泉州、漳州等地的数万“连家船民”早已告别了风雨飘摇的生活,开启从“住下来”到“富起来”的新生活。伫立海岸,回首远望,一排排楼房沿山坡而列,背山向阳、视野绝佳。眼前这安居乐业的景象,让人很难想象,二十几年前,闽东地区的连家船民还过着海上漂泊、以舟为家的苦日子。
船民们依然靠海吃海,但生活方式已经同以往全然不同。部分船民没有在岸上讨生活的本领,政府引导他们向“牧海耕田”转变。现在,像刘德仁一样靠养生蚝、海蛎、海带,摆脱极端困苦、逐渐走向小康,已是闽东渔民的整体生活方式。
他想要扩大生产,苦于没有启动资金,金融机构提供的“渔排贷”等特色低息贷款解了难题。刘德仁贷款20多万元,建起2000多平方米的生蚝养殖场所,目前年利润超过10万元。
近年来,宁德市还积极推动以人才带动技术进村,致力于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渔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