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医生对第12床病人解释了她的病情之后,病人憔悴地说:“你说我只是咽喉炎,为什么我的喉咙这么疼啊?疼到我都说不出话来了!”
朱医生心想:你从刚才来到现在,打电话聊个不停,还说疼到说不出话来?但他仍和颜悦色耐心地解释道:“因为你咽喉发炎,当然不舒服啊!而且目前虽然有轻微发烧,白细胞11500也略高了点,但这是感冒的一种,用口服药物控制就可以了。”病人摇着头说:“不行,我很不舒服,我要住院。”
朱医生知道像这一类只要有一点感冒就会要求住院的病人,有些是心理因素(不想上班,或是想让家人觉得他已经严重到该住院);但绝大部分是因为有保险给报销(每天有3000到5000元[7]不等的住院费可以领)。
然而,依照医疗保险部门的认定,这种状况不但不能住院,甚至有时候多给了抗生素或是多做了检查,还会被医保核删。以看急诊的病人来说,核删掉的金额,还要乘以180倍来处罚,所以工作在一线的医生在“住院”问题上要小心把关,免得不但医院赚不到钱,还要被多罚钱。基于这样的因素,朱医生说:“这样吧,我帮你会诊耳鼻喉科医生,听听他们的意见。”
就在会诊的同时,第11床病人做完胃镜回来,诊断是急性胃炎并轻微出血。肠胃科的张医生打电话过来跟朱医生说:“没看到出血点,只有一点点小破皮,还没达到溃疡的地步;现在胃里也没有血块,而且,这个病人是酒鬼呀!所以不用住院了,告诉他得戒酒。等等就让他带药回家,过两天再来门诊复查。”
病人的儿子听到结果,就来急诊护士站说:“可是我爸爸很不舒服,还一直想吐,这样难道不能住院吗?”
“目前看起来是急性胃炎,没必要住院。如果他还不舒服,可以在急诊室继续治疗,暂时不要回家。”朱医生提出建议。
“是哦!”病人的家属不置可否,悻悻然地回到第11床。
耳鼻喉科的赵医生会诊完第12床后,对病人说:“你这是咽喉炎,别担心,用口服药治疗就可以了。”
“可是我很难受,这样都不能住院呀!?”病人仍不死心地问。
一旁的儿子和女儿,如听到晴天霹雳的消息一般,气愤地表示:“你们都不了解病人的痛苦,这叫什么‘视病犹亲’嘛!连住个院都不行。是不是一定要等病人死了,你们才觉得病情是严重的!”
面对家属一连串的炮轰,赵医生似乎也招架不住了,只好说:“好啦好啦!那就住院两天,观察一下好了。”
没想到,病人的女儿竟不懂得见好就收,在急诊室叫嚣道:“刚才不是说不能住院?我们骂你之后,又说可以住院!你们现在就是‘会吵的小孩有糖吃’是不是?”
病人的儿子也跟着补一刀,冷冷地丢出一句:“哪有这样的医院啊!根本就是在乱搞。”
赵医生第一次发现急诊的病人还真难搞!不是疾病难搞,是病人和家属的态度让他受不了。
朱医生听到声音,赶紧过来解围,说道:“按照目前医保报销制度,你这样的咽喉炎真不需要住院。可是你们一直强调病人很不舒服,所以赵医生才让你住院观察两天,没想到你们又有质疑!我只请问:现在你们要不要住院?”
“要啊!”病人的儿女们异口同声。
赵医生补充一句:“先说好,最多只能住两天,不能再多了。”
病人的儿女点头同意后,朱医生开了住院单给他们去办手续,并跟赵医生讨论住院的用药。
这时肾脏科的周医生来到急诊室,对朱医生说:“朱医生,第11床是什么样的病人啊?他太太是我洗肾的病人,刚刚来拜托我收他住院。”
朱医生跟他解释了病人的病情,并说明肠胃科不收住院的理由。
周医生看了病人的检查报告,并探视了病人之后说:“没关系,我来收好了!因为看样子没有太大的问题,只是住院观察而已,我让他住个两天,顺便戒酒好了。”于是,两床的病人和家属都心满意足了。
两天后,咽喉炎的病人愉快地出院了;胃炎的病人,在住院当天晚上又吐得很厉害,给了药之后稍微好一点儿,但第二天早上突然喘起来,经诊断是“吸入性肺炎”。插了呼吸内管后,转到加护病房,却又并发急性呼吸窘迫,两天后就过世了!
咽喉炎的家属在病人出院时,没有跟耳鼻喉科的医疗人员说一声“谢谢”,在自认为打了一场胜仗后,带着诊断书愉快地扬长而去;而胃炎的家属却找了记者,说要告急诊科朱医生,不但延误诊断及治疗,还一直赶他们回家,不让他们住院!同样是两个“抢着要住院”的医疗事件,结局大不相同,但却都让人傻眼。
院方“病人安全小组”检查死者在急诊的病历之后,发现该处理的都没有漏掉(抽血、胃镜、X光、尿液、心电图以及点滴和治疗用药),确定了急诊科的朱医生和肠胃科张医生的诊断和治疗都没有问题,病人是因为吐的时候,不小心呛到而造成吸入性肺炎,加上长期酗酒抵抗力降低,很快就并发急性呼吸窘迫。
“但问题是,”医疗安全小组的庄组长说,“家属听得懂这样的诊断过程及诊断逻辑吗?今天这个病人,即使一开始就收治在肠胃科,他还是会因为呕吐而造成吸入性肺炎,可家属就不会抱怨,因为他们认为我们是第一时间收他住院的。不过,回归到现实层面,难道胃炎呕吐的病人,都一定要住院吗?”
医疗安全小组知道这又是一桩无医疗过失的医疗纠纷,也知道在不久的将来,在全民健保不断地打压医保支付报销下,在大众的个人保险不断调高的情况下,“可不可以住院”的争论会越演越烈。一开始的受害者,会是莫名其妙中箭的一线医生(医疗人员常说的:“谁遇到了,谁倒霉!”);接着,在医生纷纷退守到“明哲保身”的医疗态度后,病人就会自食恶果!
但是,有弊就有利,谁会从中获利呢?答案可能是:法官和律师。
后续
事件发生之后,在社会公共网络平台上,有人发起支持朱医生的言论。虽然这不是值得特别标示的重点,但我想说的是,这些事件只是医疗风险中的冰山一角,这座冰山什么时候会被压垮,就看大众的知识水平什么时候提升和道德力量什么时候会完全崩溃。
女性,请一定要了解自己的生理期;女性身边的男性,也请多关心她的生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