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怕叫日本人的名字,因为实在难读。
中国人的常用姓氏是百家姓,而日本人常用姓氏只有四十多个,前三名是“佐藤”“铃木”和“高桥”。但放眼全部数量,中国目前在用的总姓氏有六千多个,日本总姓氏竟达到了29万个!然而,日本人口却只有中国的十分之一。我记得留学时日本老师上课点名,只念姓不念名,因为全班同学有着不一样的姓氏。
有些姓氏不仅罕见,还让人忍俊不禁,遇上“我孙子”“犬养”“御手洗”(日语里是“厕所”的意思)和“猪饲”之类的姓氏,中国人看到会哑然失笑。对学日语的人来说,这不是好笑的问题,头疼的是不会读。虽说日语里每个汉字有固定发音,但一到人名地名,发音就会变得特殊。别说外国人,就连日本人也怕看到不熟悉的姓氏,万一念错了上司或客户的姓氏,那可就尴尬了。
中国人对汉字敏感,日语里的汉字也会比较好记,但日语发音就没那么好记了。好在日本办公室里不需要念名字,比自己级别高的人,直接念职位就好,着实省事。
比如我们大办公室的领导是国际交流课课长,他的姓氏是“木村”,念“木村课长”当然没错,但直接叫“课长”就更尊敬,重要的是这样称呼也更方便啊!
虽然身为课长,却没有独立办公室,只有到局长级别才有,因此课长和大家经常共处一室。经济课与我们之间有一排书柜相隔,所以这两位课长同在一个屋檐下。
“课长”职级之下是“副课长”,也就是“副处”。我的副处级领导姓“平泽”,在北京工作过两年。刚开始和他打招呼,我省略掉“副”,直呼“平泽课长”,却被他当面指正,“哎呀,你们中国不怎么叫‘副’,但在日本可不行啊,毕竟我不是课长啊……”从此,我懂得正副分明在日本有多重要。
国内“副处”职级之下是“科长”,对应的日语名称是“班长”,每次和班长打招呼,脑海里会想到“班长好”,有一种回到小学时代的错觉。我们办公室就有好几位班长。国际交流课分地域国际化班和交流企划班,前者负责国内事务,后者负责大工作量的国外事务。两位班长各自领导一个团队,因国外班的工作多,就根据语言划分工作内容,简单粗暴地分为欧美组和亚洲组。这两个组没有组长,有的只是两名“主干”。
“班长”职级之下,大家平起平坐,都是日语里的“平社员”,也就是没有头衔的职员。想做领导不用急,慢慢等就行,因为在“年功序列制”(1)的背景下大家都能升职,只是升多少、什么时候升的问题。
升了职之后,除了上司可以直呼其名,下面的人都可以直接喊头衔。
不过升职之前,大家彼此间还是以名字相称。一般在名字后面加上“桑”,男士也可以加上“君”,所以我还是得努力记住大家日语名字的发音。
(1) 年功序列制度是日本企业中的一种论资排辈的薪金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