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交流员有一份固定工作,是给公务员们定期开中文角。每周四晚上在办公楼对面的县民公馆教室,时间是6点到7点半。
一周一个半小时的课堂上,能学到什么呢?确实讲不了太多。从第一次上课,到一个多月之后,我只勉强教会了他们汉字的拼音识读,以及五音不全的声调。
这也不怪别人,因为中文确实难学,在广州生活久了,连我都分不清平翘舌音。重要的是那句一直很流行的“不忘初心”,大家也并没打算学得很专业去做中文翻译嘛。
只是,这“初心”是什么呢?上课前,我让大家做了问卷调查,简单地给出一些动机选项,旅游、美食、历史、社会等不同领域,发现很多人是为了旅游而学中文。但简单的选择题很难读到真实想法。于是,在教他们学完拼音和做简单的自我介绍后,彼此熟络了起来,我也听到了他们眼里的中国。
谷中先生(曾担任国际交流课课长,退休后在福祉协会工作)
我记得第一次去中国时,小朋友都在唱“我爱北京天安门”(他真的会唱这一句,还不跑调),你们现在还唱不唱啊?不知道KTV里能不能点到这首歌。
后来,我跟中国人聊天,问他们喜不喜欢披头士乐队,那时候披头士多火啊,红遍全世界,但中国人都不知道那是什么,我特别惊讶!
80年代因为工作原因,我又出差去了上海、杭州、广州、西安等好多大城市,吃了很多好吃的中国菜,90年代再去变化很大。
我喜欢中国历史,喜欢刘邦。经常在历史书上看到“满汉全席”,为什么在中国总是吃不到呢?下一次想去九寨沟,还要吃杏仁豆腐。
木崎先生(国际交流协会副理事长)
我第一次去中国还是和谷中先生一起。1989年去了上海,还去了苏州,觉得苏州园林很棒。后来出差又去了很多其他城市,感觉越来越好。
不过我2001年在上海坐飞机的时候,竟然晚点了12个小时,那天的工作全都耽误了。当时无奈地只能苦笑。
下次我想去历史古都西安,想去看兵马俑。还有都江堰,想去看看灾后重建的地方。
入江先生(农政环境部)
我以前在日本驻广州领事馆工作过几年,对,就是花园酒店那里,所以我的中文都是在广州学的。广州是个好地方,料理好吃,气候也好。我女儿在广州上过中文学校,她的中文说得比我还好。
我喜欢唱中文歌,要是中文再说得流利一点就可以唱更多中文歌曲了。
清水小姐(国际交流协会职员)
我还没去过中国呢,但是有几个中国朋友。他们热情又有趣,最近有个朋友生病了,你可不可以教我说一句中文,“你身体好点了吗?”怎么说?
我对上海很好奇,是不是上海人很爱打扮啊?一直有这个印象。
还有,你们的课文是不是有很多鲁迅的文章?是因为他的文章写得很美吗?
对了,中国的甜点有什么?糖水?(此时我将“聪嫂”(1)的照片递给了她。)哇,看起来好好吃!这是椰奶做出来的?我最喜欢椰奶了!下次一定要去吃!
泉小姐(兵库县市民中心职员)
我只去过上海和杭州,觉得上海的小笼包很好吃,和神户中华街卖得不一样!
还有,我喜欢炒饭、煎饺和担担面!(此时我又将四川的美食图片递给她。)哇,还有馄饨!下次一定要去四川……
长泽小姐(兵库县厅温暖化对策课)
我只出差去过中国香港。那里的字是不是和大陆不一样?怎么区分呀?台湾地区呢?他们说话是什么样?哪种是简体字,哪种是繁体字?
我很喜欢港式早茶,和日本的味道不一样。下次还想去吃正宗的早茶。
岩井先生(国际交流协会职员)
我经常出差去中国,觉得会讲中文对工作有很大帮助,于是想尝试着把中文练得更好一点。
这几位是经常出席我活动的日本“学生”,我现在的上司——平泽副课长偶尔也来客串,他之前在北京工作过,回国后也一直上中文班,中文水平很高,能自如地唱一曲《七里香》。
他们大多去过中国,也正是因为去过、吃过、看过,才会产生学习中文的初心,因为他们知道真实的中国是什么样子,也想知道现在的中国是什么样子。
有人说,“如何让一个人从讨厌日本变成喜欢日本,带他来一次日本就行了”,反过来是否也一样,“如何让日本人改变对中国的看法?带他来一次中国就行了”。
为了让他们可以在中国玩儿得更尽兴,我任重道远。
【后记】
我回国的第二年春天,长泽小姐和泉小姐结伴来广州旅游。当时上课的会话教材,是我根据广州的实际情况编写的,经常提到小蛮腰、珠江新城、沙面等景点,还有早茶、糖水等美食。她们在广州玩儿了四天,亲身体验了一直做口语练习的情境,感觉很兴奋。那一刻,我觉得交流员的工作其实还在延续,只要有需要,我随时愿意扮演促进中日交流的角色。
(1) “聪嫂私房甜品”是一家位于中国香港铜锣湾的糖水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