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兵库北”,知道的人会心一笑,不知道的人一头雾水。
缘起是许多人深爱的日本声优——花泽香菜小姐,在某个综艺节目里露出了无比奔放的笑容,而恰好此时电视画面的天气预报上显示的是“兵库北”。
从此香菜有了“兵库北小姐”的美称。听到“兵库北”,懂笑点的人会自觉想起香菜的笑脸。而其实,“兵库北”也是实际存在的地方。
有次活动,我被派往一个叫“滨坂”的地方,给老年大学讲中国文化。打开地图搜索才猛然意识到,我将要去传说中的“兵库北”了!
日本43个县,只有兵库县南北都靠海,这是兵库人自豪的事情之一。不过,南北狭长也意味着路途遥远。我只好前一晚下班就赶路,单程3个半小时。到达时已是夜晚,路灯稀少,没有路人,更没有车。在一片漆黑里的我有些怕,沿着导航心惊胆战地朝前走。Softbank(1)的信号一向很弱,在这儿能有信号已是万幸。
走了大概十分钟,到达预约的和式旅馆。睡意昏沉的老板带我去了榻榻米房间,屋里散发着一股木质房间惯有的霉味,但也无法挑剔太多。不过第二天的和式早餐很丰盛,搭配了当地海产。
讲座开始前,我在附近转了转。前一晚走过时漆黑的街道堪比寂静岭,然而,此时在朝阳下,却呈现出无比温婉的画面。没有高层住宅,都是一户建(2),门前的花花草草精致地绽放着,看得出主人打理得很用心。奶奶们骑着车子准备去市集,或者坐在家门口和邻居唠家常,和她们擦身而过,虽不相识却元气满满地跟我说着“早上好”,一副“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场景。
和每个小地方一样,这里的年轻人很少。老年人留下来守着老房子,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还要继续和邻里一起生活下去。没有工业,反而让这里看起来比城市更通透。
这次来讲课的地方也是老年大学。和负责人聊天后了解到,说是大学,更像是老年活动中心,平时给老人们提供外语、文学等人文课程,也有琴棋书画、体育运动等兴趣课,还有护理、养生等健康知识普及,也定期邀请讲师开小型讲座。
老年人占当地人口八成以上,如何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成了当地政府的最大课题。爷爷奶奶们很喜欢来这里,比起家里的清净,和朋友聊聊天是平淡日子里最大的乐趣。
难怪我提前20分钟到达教室时,听众已来大半,表情是满满的期待与好奇,与平时去高中做活动时看到的懒洋洋的状态截然不同。
但兵库北实在太乡下了。日本六十多岁的老年人属于“团块世代”(3),年轻时经济条件好,很多人去过不少国家,中国也是必去之地。但我在这里试着问大家有没有去过中国时,只有寥寥数人举手说去过,和之前在猪名川町的反应完全不一样。
即便去过,也是80年代和90年代的印象,那时候大家还穿着中山装,满大街骑自行车。我介绍说现在中国的大城市不仅车多,塞车都成了问题时,大家难以置信;又讲到中国高铁的发展,速度比新干线快,能把整个中国连接起来,老人家们开始窃窃私语,这有点颠覆他们对中国的认知。对日本的年轻人,我更愿意分享常识性的知识,而对日本的老年人,我更多分享现在中国的模样,因为他们脑海中的印记太久远了。
讲座结束,我急匆匆地赶往车站。日本城市的车站附近大多有当地最热闹的商业街,但滨坂的商业街基本歇业,着实凄凉,和这里的爷爷奶奶一样青春不再。
这里环境优美,却是冷清的美。年轻人远走异乡,只剩下步履蹒跚的老人。空气里流淌着一丝沉重的气息,让人不自觉放慢赶路的节奏。
不小心错过了刚发车的电车,只好再等一个小时。
一节车厢里,稀稀落落坐了几个人,这种景象很符合兵库北给人的印象。
短暂的停留,随着电车的远去而告别。
回单位后,有一个老家在滨坂的同事问我感受时,我很得体地夸了句,“滨坂风景很好啊,鱼又新鲜,感觉很宜居……”结果对方直言不讳:“完全不宜居啊!所以我早早就跑出来了!”
(1) 软银(Softbank)是日本三大通讯运营商之一。
(2) 一户建是日本的一种独院住宅。
(3) 团块世代,指日本在1947年至194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是日本二战后出现的第一批婴儿潮人群,这代人被看作是60年代推动经济腾飞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