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日本做公務員

9 當我們的校園更“高級”時

字體:16+-

你知道關島嗎?如果知道,又了解多少呢?

於我來說,聽過名字,知道那裏有很多日本人,現在歸美國接管。

有次活動,我們去一所郊區高中參與學生的修學旅行交流會,目的地正是關島。別說我和韓國交流員,就連美國交流員也擔心地吐槽,“關島,我也不熟啊,從美國去比從日本去還遠……”

事前我們和學校老師郵件溝通過活動內容,但當天,我們還是兩手空空,頭腦也空空地坐上了“下鄉”的電車。以前去學校,懷揣著放有PPT的U盤,心裏有底,這次隻好互相安慰著要隨機應變。

進入體育場,全校九百多人齊聚一堂,算是大學校了。由於當天一下午不用上課,於是學生們嘰嘰喳喳鬧翻了天。

講台上掛著活動主題,“成為世界公民”。

我們和校方再次確認了活動流程:先是學生們的演講,有菲律賓誌願者的活動報告,有去澳大利亞調研流浪漢現狀的匯報,還有校內各種調查報告的成果匯報,如智能手機的使用現狀、性別問題研究等;後半程是關島的旅行交流,學生和我們的對談——如何成為具有國際視野的人。

學生的匯報有長有短,有深有淺,都是少男少女們眼中的真實世界,聽起來很有趣。

後半程,我們坐在主席台,有點像領導,接受台下學生的提問。暖場的問題千年不變,“你們為什麽學日語?”“你最喜歡的日本料理是什麽?”“你最喜歡日本的哪個城市?”答曰,“因為我父親以前在日本工作,我從小就對日本有興趣。”“我最喜歡鰻魚飯,現在在神戶也愛上了神戶牛。”“之前喜歡京都,因為是古都,現在覺得神戶更宜居。”我的回答也逐漸形成了一套標準回答。

後來學生講起了關島旅行的收獲,說在那裏遇到了很多移民二代,甚至三代,感覺他們既不是日本人,也不是美國人,身份很複雜。可能這個年紀還難以理解“身份認同”的重要性,但於他們來說,長大後再回望會是很特別的經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