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关岛吗?如果知道,又了解多少呢?
于我来说,听过名字,知道那里有很多日本人,现在归美国接管。
有次活动,我们去一所郊区高中参与学生的修学旅行交流会,目的地正是关岛。别说我和韩国交流员,就连美国交流员也担心地吐槽,“关岛,我也不熟啊,从美国去比从日本去还远……”
事前我们和学校老师邮件沟通过活动内容,但当天,我们还是两手空空,头脑也空空地坐上了“下乡”的电车。以前去学校,怀揣着放有PPT的U盘,心里有底,这次只好互相安慰着要随机应变。
进入体育场,全校九百多人齐聚一堂,算是大学校了。由于当天一下午不用上课,于是学生们叽叽喳喳闹翻了天。
讲台上挂着活动主题,“成为世界公民”。
我们和校方再次确认了活动流程:先是学生们的演讲,有菲律宾志愿者的活动报告,有去澳大利亚调研流浪汉现状的汇报,还有校内各种调查报告的成果汇报,如智能手机的使用现状、性别问题研究等;后半程是关岛的旅行交流,学生和我们的对谈——如何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人。
学生的汇报有长有短,有深有浅,都是少男少女们眼中的真实世界,听起来很有趣。
后半程,我们坐在主席台,有点像领导,接受台下学生的提问。暖场的问题千年不变,“你们为什么学日语?”“你最喜欢的日本料理是什么?”“你最喜欢日本的哪个城市?”答曰,“因为我父亲以前在日本工作,我从小就对日本有兴趣。”“我最喜欢鳗鱼饭,现在在神户也爱上了神户牛。”“之前喜欢京都,因为是古都,现在觉得神户更宜居。”我的回答也逐渐形成了一套标准回答。
后来学生讲起了关岛旅行的收获,说在那里遇到了很多移民二代,甚至三代,感觉他们既不是日本人,也不是美国人,身份很复杂。可能这个年纪还难以理解“身份认同”的重要性,但于他们来说,长大后再回望会是很特别的经历。
我当时很惊讶的是,参加“关岛修学旅行”的并不只是讲台上的几个学生代表,而是这所学校的全体高二学生。联想到这所学校的偏僻,我又一次被日本教育资源的发达所震撼。
我深知日本人为了“国际视野”,有多努力。
JET项目的外语指导助手遍布日本城乡,再偏僻的农村学校里,也能看到欧美人的脸,保证英语母语人士的比例;学校还鼓励学生思考国际问题,包括邀请我们去学校演讲。我常在教室的黑板上看到学生完成的调查报告,主题有“移民考察地图”“英语名人演讲原稿整理”等。他们真的是为了成为“世界公民”而从点滴开始培养。
但你以为他们就此忘记了日本文化吗?
才没有,日本人比谁都会保持传统。曾经去过一所农村高中,居然有一间私藏书库,保存着神户市图书馆都没有的日本古籍。校长说,每年都有神户大学的毕业生为了写论文,跋涉几个小时的电车过来查资料。
同样是这所高中,选修课里有日本传统舞蹈。学校老师不会教,他们就邀请专业人士每周来校两次。访问那天,刚好看到他们开心地“群魔乱舞”。
一所农村高中的私藏书库
舞蹈课课堂
烘焙课课堂
在另一所高中,学校选修课设置了烘焙课,邀请神户烘焙学校的老师来示范。观摩的那天,大家在做水果蛋糕。工具很专业,连昂贵的草莓也足量供应,只为给学生提供最好的上课体验。
走到音乐室,电子琴、吉他、贝斯排了一整列,还有一架好看的三角钢琴。阳光洒落进来,画面闪闪发光。青春,不就是这种感觉吗?
在这所历史悠久的学校里,至今保存着一座80年前建校时的小洋楼,被列入县内文化遗产。但没有限制,出入自由,还有学生的合唱练习室。午休时间,优美的歌声**漾在暖阳里,恍若天堂。
去过的这些高中,硬件配置并不高,来参观的国内老师也好奇,日本这么发达,为什么教室没有普及投影仪,操场没有普及塑胶跑道,校园这么小,教学楼这么旧。
可是,当从校外走进课堂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