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日本做公務員

4 原來也有這樣的日本人

字體:16+-

我們很容易用標簽來定義某一群人。

比如日本人總把中國大陸遊客定義為“土豪”“素質不行”,不過在機場隔空互相喊話、在街上走一排把人行道堵成一道牆、付賬時不看隊伍之類的事情確實不少見。

反過來也是一樣,和日本人一起出去吃飯沒被招待過,買個飲料也要AA製,每次喝了酒才會說幾句大實話之類的事情我也習以為常了,中國人心裏的日本人也容易被定義為小家子氣、假惺惺。

以偏概全的事情多了,標簽隻會越來越刻板,隻要見到類似情況,心裏就會冒出“さすが”(果然是這樣)的想法。

就像我每次外出做活動,都知道大概是什麽流程了,去到地方,客氣寒暄一番,然後開講,結束後再客氣寒暄一番,回家。如果趕上午飯時間就順便吃個便當,大方點的國際交流協會還會送點當地土特產,如果沒有也是正常。

有一次我隻身去一個叫豬名川町的鄉下地方做活動時,心裏也這麽想的。唯一的期待是可以趁著工作機會去一個沒去過的地方,雖然地名聽起來有點……土氣。難不成是養豬名城?啊,簡直更土氣了。加上交通不便,要坐地鐵轉阪急電車,再換乘轉搭巴士。一個小時的演講,來回卻花費了四個小時路程。

不過對方在中、韓、美、澳四個國家裏隻邀請了中國交流員去講,還是要認真準備,力求更新一下日本人腦海中的中國印象(據說這次觀眾都是中老年人)。身負此等重要使命,烈日炎炎的大中午,我啃著三明治就出發了。

好不容易等來一小時隻有兩趟的巴士,開出了小小的市區,在一片綠油油的田野裏撒歡跑開了……然而當巴士撒歡了20分鍾,車費還顯示在260日元的時候,我簡直要懷疑我會不會遲到了,因為起步價210日元,而我要坐到車費340日元的那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