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容易用标签来定义某一群人。
比如日本人总把中国大陆游客定义为“土豪”“素质不行”,不过在机场隔空互相喊话、在街上走一排把人行道堵成一道墙、付账时不看队伍之类的事情确实不少见。
反过来也是一样,和日本人一起出去吃饭没被招待过,买个饮料也要AA制,每次喝了酒才会说几句大实话之类的事情我也习以为常了,中国人心里的日本人也容易被定义为小家子气、假惺惺。
以偏概全的事情多了,标签只会越来越刻板,只要见到类似情况,心里就会冒出“さすが”(果然是这样)的想法。
就像我每次外出做活动,都知道大概是什么流程了,去到地方,客气寒暄一番,然后开讲,结束后再客气寒暄一番,回家。如果赶上午饭时间就顺便吃个便当,大方点的国际交流协会还会送点当地土特产,如果没有也是正常。
有一次我只身去一个叫猪名川町的乡下地方做活动时,心里也这么想的。唯一的期待是可以趁着工作机会去一个没去过的地方,虽然地名听起来有点……土气。难不成是养猪名城?啊,简直更土气了。加上交通不便,要坐地铁转阪急电车,再换乘转搭巴士。一个小时的演讲,来回却花费了四个小时路程。
不过对方在中、韩、美、澳四个国家里只邀请了中国交流员去讲,还是要认真准备,力求更新一下日本人脑海中的中国印象(据说这次观众都是中老年人)。身负此等重要使命,烈日炎炎的大中午,我啃着三明治就出发了。
好不容易等来一小时只有两趟的巴士,开出了小小的市区,在一片绿油油的田野里撒欢跑开了……然而当巴士撒欢了20分钟,车费还显示在260日元的时候,我简直要怀疑我会不会迟到了,因为起步价210日元,而我要坐到车费340日元的那一站。
车越开越久,沿路风景也越来越乡下了,能看到赫然耸立在空旷小道上的石窑手作面包房,装修得像童话般可爱,简直是绘画书里搬出来的模型。面包控的我直觉上就知道一定很好吃,盘算着等下回来的时候要在最近的车站下车,买一堆面包带回家!
巴士继续开啊开,转过了农田,开过了一片向日葵园,路过了一座欢腾得像要跳起来的彩色猪的塑像时(猪名川的吉祥物果然是猪啊!),突然进入了一片洋气的居民区,且每个路口都设有巴士站。日本的一户建风格大多比较朴实,偶尔也有土豪版的,但外形都有着浓郁的日系风格。但同时,因为设计上又是布洛克风,因此也有一种置身欧洲的错觉,说是欧洲小镇都能信以为真。这场景让我瞬间克服了每天的午后困倦,好奇地打量起这一带。
终于出现了要下车的站名,令人一阵心安。车站有一位亲切的小哥在烈日下等着,带我去了会场。地方上的国际交流协会也去了好几个,这种像展览馆一样的还是第一次见。
活动开始前,我在后台和负责人聊了会儿天。他说他年轻时去过中国,而当我已经准备好开聊北京烤鸭和上海时,他却说去过的地方里最喜欢新疆!可惜没有太多时间细聊就要去给日本人普及中国常识了。
在刷新他们对中国的理解之前,我先和他们分享了自己眼里的日本,如此循序渐进。不出所料,当画面中出现堵车场景时,一向沉默的日本人罕见地集体发出了“哇!”的惊叹,这时候我心里就冒出了“你们果然觉得中国很落后呀!”这样的庆幸,同样的反应也出现在他们看到中国物流电商和支付平台发达的画面上。
一个小时的课堂很快结束,不过日本人爱吃的天性从不遮掩,自由讨论时话题都围绕在我介绍的八大菜系上。结束后有人过来说“高桑,听了你的课,激起了我去中国旅游的兴趣啊!太感谢了!”,虽然真假难辨,但还是很有成就感。
在办公室交换名片后,我收到了猪名川的特产春雨!日语中的“春雨”是一个很清新的名字,意思是粉丝。准备问他们巴士几点几分到的时候,被工作人员问到“高桑今天还要回办公室吗?”“啊?不用了。今天的工作结束了”“那晚上有没有安排?”“没有”“那和我们一起去吃中华料理吧?”“啊?”“开玩笑开玩笑,一起去喝茶吧!”刚好中午的三明治也失去了效用开始肚饿,那就在这个奇妙的地方待一会儿,和他们聊一聊好了。
坐上某位大姐的车,一行八人分开好几辆车,开去他们口中特好吃的意大利餐厅。嗯,在一个很乡下很偏远的小地方吃意大利菜。到达时,我都要开心坏了,竟然是来的路上决定要去的面包房!和隔壁的意大利餐厅是同一家。当我兴奋地告诉他们时,几位大姐开心到好像是她们如此幸运一样。
推开门,面包的香气扑鼻而来,她们也推荐我回去的时候买一些。
浩浩****地拼了桌,吵吵嚷嚷着开始点餐。慢着,不是来喝茶的吗?
“可以当下午茶,也可以当晚餐,不过我等下还有活动的便当。”协会会长大岛先生说。
“这里的比萨好吃,我们这么多人点两个一起吃,每人再点一份意面吧?”
“好啊好啊!”身材丰满的大姐开心答应。
“可是我等下还要回家做饭啊!”年龄稍大的主妇说。
“怎么办?我吃还是不吃……”我对面的阿姨也在纠结中。
大家七嘴八舌,犹豫的,劝的,喊服务生的,我还是第一次在非居酒屋场合见到如此豪爽的日本人,乡下人就是比城里人爽快又质朴啊,完全不用端着。
最后,在强势会长的决定下,大家点了比萨和若干意粉。
“高桑喝酒吗?”
“下午就喝酒啊?”
“反正都是晚餐了,红酒如何?”
“挺喜欢……话说下午开始喝酒是你们猪名川的风格吗?”
“哈哈,不过我们都开车,喝不了酒。”
等餐时大家围绕着我讲的内容展开了讨论,一如既往,天津饭刷新了他们的三观,然后对北京和上海之外的中国城市产生了好奇,还有单双号出行、中国菜的种类都成了话题热点。
聊着聊着,突然有人问了句,“高桑你今年多大了?25岁?”虽然对暴露年龄无所谓,但日本人一向注重隐私,不问年龄是常识,可在场的气氛似乎都在等我的回答。这么八卦,就告诉你们好了。“28岁……我其实已经结婚了……”
随后话题的重点可想而知,瞬间感觉回到了中国,被一群大叔大妈连家里收入都要问出来了……最后果然也问了我的工资!
不过念在JET项目工资本就公开,于是告诉了他们一个月28万日元,继续做就能继续涨,又引起新一轮叽叽喳喳。
我当时的感觉是,我还在日本吗?不过这种聊天真的开心啊!除了八卦我,大家还八卦了其他人,也抖落了不少自己的囧事,“我还没出过本州”“我以前想去黑社会打工”“我昨天和老公吵架了”……你们真的确定和第一次见面的外国人如此敞开心扉没有问题?
饭陆陆续续地端了上来,比萨每人一块刚刚好,但有人没点意面,有人等下还要吃饭,于是就找服务生要了些小盘子互相分着吃。其实在日本很少见到这样互相分享的吃法,即便我和很熟的同事去吃饭,有时点了不同的东西,我倒是很想互相尝下味道,却每每被“大家各吃各的”这种“空气”击退到放弃开口。然而,在这个田园餐厅里,最后完全变成了“共产主义”吃法,我尝遍了每个人的意面,然后又把我那一份分成了若干小份!惊讶什么的已经顾不上了,进入状态的我感觉回到了无比亲切的祖国,在和一群认识很久的朋友聚餐!毕竟通常和很熟的人才会这样毫无顾忌也毫不客气地分享食物啊,但这居然发生在我一向定义为“冷漠又孤独”的日本人身上,而且还是初次见面的日本人。如果说我用天津饭刷新了他们的三观,这次算是他们反过来刷新我对日本人的三观吗?
一顿热气腾腾的意大利餐,大家聊着笑着嗨了一个多小时,最后商量怎么回家。
在这个一个小时只有两趟巴士的地方,不开车当真麻烦。还好面包店门口有公交站,最多等30分钟肯定能来一辆,而且已经在活动结束时拿了他们给的交通费。
可是!坐我对面的大姐说,“我送你去JR车站吧?刚好带你兜兜风!”
“没事没事,我在门口等巴士就好。而且……刚刚已经拿了交通费嘛!”
“没关系,你就坐她的车去车站吧!回去和你上司说是坐的巴士就行了!”会长大人真是语出惊人!我在这里的惊讶无法言语了,继续幸运地赚了个交通费。
准备离开餐厅时,正要拿钱包AA,会长拦住我:“不用你出钱,今天我请。”
“啊?”我说呢!难怪刚才点餐的时候他推荐我点最贵的意面啊!还擅自决定了要800日元一杯的红酒,而我本来想点550日元一杯的……请客已经超出我预想了,没想到还请得这么豪气,毕竟八人份呢。
我只能配合着表情说谢谢,但心里已被这个名字土气却无比神奇的地方惊讶到怀疑这里还是否属于日本。
一个短暂的下午,一趟想象中平淡无奇的出差,一个没有太多期待的小城市,却遇到了一群不一样的日本人,去了一见钟情的餐厅,共享了一顿无比难忘的晚餐。
重要的并不是这里的“一户建”有多洋气,风景多么美丽,面包多么诱人,而是我似乎把眼前的窗又推开了一点点,让自己知道,这世上哪有完全一样的人。即便民族性高度统一的日本,不还是有着如此豪放、如此八卦又如此热情的“另类”吗?
以后再断言“日本人好小气啊,很少请人吃饭”“日本人好装啊,非得喝了酒才说真话”“日本人很注重隐私啊,不会随便八卦的”,就是给自己挖坑了。
猪名川,原来不产猪,产的是不一样的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