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日本做公务员

友好交流,任重道远

字体:16+-

1 谢谢你们喜欢中国

通常每次做活动我都担任老师,只有一次很特殊,是当游客,参与“初級中国語で案内する明石”(用初级中文带您游览明石)的活动。

明石是兵库县南部的海滨小城,离神户很近,电车十几分钟就能到。不少人在神户上班,但老家是明石,或安家在这里。

面朝濑户内海,明石风景秀丽,空气都比神户好出一个档次。县民骄傲之一的明石海峡大桥就在这里,过了桥直通淡路岛。靠海的优势使得海鲜自然肥美,其中,还属章鱼最美味。

在神户经常遇到明石人,提起家乡都是一脸自豪。不过,“家乡美”这种事,自己看怎么都好,关键是别人也得说好。

这两年日本自由行流行起来,大家也不再满足于在大城市购物,一些小地方也渐渐出现了中国游客的身影,包括神户旁边的明石。所以,才有了这个活动。

我的工作是扮演游客,配合志愿者导游一起游览明石市。形式为在室内的虚拟游览,把景点图片粘在黑板上,大家用中文给我介绍。我要做的,就是看他们有没有讲清楚,提出游客问题,让他们提供解答。

通过排练,志愿者们可以发现问题与不足,从而提高导游水平,更好地和中国游客沟通。

活动相当严肃认真,半个月前大家开始踩点,写讲解稿,翻译成中文,请中文老师修改,再回家练习。一个志愿者性质的活动,生生操办得像演讲比赛。即便如此,也要经过筛选才能“上岗”。最后有8个日本人进入最后环节,考虑到明石的规模,能有8个中文好到做导游的日本人,也是很努力了。参加者年龄从三十多岁到六十多岁,除了一位大爷,其他都是女性,多是家庭主妇。

我因公或因私来过明石几次,但只去过海峡大桥,志愿者介绍的景点,我都是第一次听说。从他们的介绍中,我才知道这里有好吃好玩的鱼棚商业街(1),纪念柿本人麻吕(2)的柿本神社,松尾芭蕉的纪念碑,夏目漱石题字的月照寺。之前还真低估了这座小城的魅力。

我手上有大家的演讲稿,但刻意没看,也听明白了他们“一生懸命”(非常努力)的介绍。只是有些内容,我推测中国游客不那么感兴趣,就在提问环节做了补充,连连抛出中国人爱问的“怎么去?”“要不要门票?”“好玩吗?”“有意思吗?”“有没有推荐的餐厅啊?”之类很实用的问题,众人齐力给予了解答。一下午的时间,每个人说一个景点,我似乎实地游览了一圈明石。

我很好奇他们为何中文说得这么好,于是在休息时间和他们聊起来,发现大多数人有过在中国生活的经验,或者在日本有中国朋友,对中国有非一般的好感。志愿者导游是公益属性,若不是真爱,哪有动力被主办方如此折腾一番才能上岗。

有一位日本姑娘,10年前在无锡工作过,中文讲得特别流畅。她略带遗憾地跟我说,“中国多好啊!可惜现在的日本人都不知道……”

我挺懂她的无奈。做交流员的工作以来,每次讲座上普及国内习以为常的事情时,才发现日本人对中国的误会有多么深,他们以为我们还在骑自行车,以为我们治安很乱,以为我们生活得很糟糕。

日本每年都做一次中日两国好感度调查,中国人对日本好感度在逐渐提升,但日本人对中国的好感度却持续下降,堪比熊市走低。尤其是年轻一代,因为没赶上父辈那样的好时代,有能力攒点钱出国旅游时也多选择崇拜的欧美国家,很少选择来中国,也就没有机会真正了解;反过来,近年赴日旅游的中国游客逐年增多,大家亲身感受到日本的整洁守序和高度发达,来了还想再来。

但能够出国旅游的毕竟是少数派,没有机会去对方国家的人,只能依靠单一的媒体渠道了解彼此,误解和片面认知在所难免。

前两年,日本媒体报道过上海一对夫妻在首都机场闹事的新闻,标题为“北京空港で乗り遅れた乗客夫婦が半狂乱になり滑走路進入”(北京机场夫妻乘客误机,疯狂闯入跑道)。其实这类事情在国内也会被指责,当事人也受到了惩罚,但日本人看到标题很容易下定论,“中国人果然……”原本不好的印象只能更差。

这种大环境下,选择不相信媒体的失真报道,而相信自己判断的日本人,实属可贵。也正因为他们了解真正的中国,才希望力所能及地给中国人提供便利,让他们接触真实的日本人,让他们感受到在日本也有很多人喜欢中国。

正如我们不可能让所有人喜欢自己,我们也无法让所有人爱上中国。所以我很感激那些喜欢我的人,同样的,也感激喜欢中国的他们。

(1) 鱼棚商业街,据说是约400年前与明石城同时诞生的海鲜市场。

(2) 日本飞鸟时代的著名歌人,作品多收录于《万叶集》,被后世称为“歌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