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日本做公务员

3 沉默的大多数

字体:16+-

浅田小姐跟我说过一件趣事,是她在通勤电车上经历的。

某天早上她上班路上,本来在一节正常的安静车厢里,突然,有个大叔打了个巨响的喷嚏,随着惊天一声响,一不明物体在空中画出一道弧线,应声落地。

众人先是好奇,定睛一看,原来是大叔的假牙!被喷出来后,落在了对面乘客的脚边。整个车厢的乘客都看到了如此喜感的一幕,我们的浅田小姐当然也没错过。然后,大叔窘迫地捡起假牙,默默收拾起来……

浅田小姐给我转述的时候要笑翻了,她说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事情。在车厢里看到是假牙的那一刻,她心里爆笑不止,无奈其他人都装作什么没看到,该看书看书,该打盹儿的继续闭上眼睛,空气里只有尴尬的沉默。笑点很低的浅田小姐原话是“拼命地忍耐着”,才没有笑出来,直到跟我复述时想起那一幕,才终于无所顾忌地放声大笑,得以满足。

每每这种时刻,我都无限感慨,“你果然适合学中文呀!”要是有日本人当场笑出来,或是稍微多看两眼,都不符合日本人作风。

沉默,才是他们的典型反应。

我在家门口的车站,经常遇到一位穿高跟鞋的异装癖中年男子,他背着单肩包,包上挂满了玩偶,和我们一起排队等车时,没有人侧目多看一眼,更不会有人指指点点。

办公室里有同事要跟领导去国外参加外交事宜,本人的兴奋劲儿快要横穿办公室弥漫到我面前了,其他同事也不会多问一句。

参加小朋友的暑期活动,全程有个5岁的男孩大吵大闹,一直黏在妈妈身上,哭闹声几乎盖过了工作人员的说话声。但妈妈很溺爱孩子,没有说教,其他人也难以表达不满,活动在一种乱糟糟的氛围中结束。

其实,上述三种场景里,日本人表面沉默,但都上演着不同的内心戏。

第一幕里,虽然异装癖在日本见怪不怪了,但在现实中见到这样的人,大家心里还是会很在意,但就算再觉得怪异,脸上仍会保持淡定,不想表现出大惊小怪。

第二幕里,所有感受到其喜悦的同事,都可能在心里翻了白眼,“不就是跟领导出个差嘛,至于嘛……”但表面装作什么都没发生。

第三幕里,妈妈们的内心戏复杂到快要拍成日剧了……事实上,活动结束后,一起做活动的日本同事的确有人这么抱怨了几句。

我在神户的时候,每周末去蓝带学校上烘焙课,和三位日本女性同班,跟着法国老师学习。可一来日语毕竟不是我的母语,交流起来反应会慢一些,二来我也不惧怕提出不懂的问题,所以和其他同学的沉默相比,我在课堂上显得很活跃。过了段时间,大家彼此熟络了,日本同学会开玩笑说,“高桑好积极哦。”我便瞬间能听出来这是在“暗示”我比较出风头吧,但其实和法国老师单独聊天时,他却吐槽:“日本人上课太沉闷了,说什么都没反应,还是像你这样比较好。”听完我才安心好多。

而之所以沉默,出发点自然是尊重他人。掉假牙的大叔也好,异装癖也好,尽管画面搞笑,但流露出一丝丝的嘲讽,都会给对方造成窘迫,甚至是心理压力,万一人家因为你无意的关注而想不开,事态就严重了。本质上,这依然是日本人“不给别人添麻烦”的心理所致。公共场合里,只要跟自己没什么关系,日本人都不会表现出多余的关注,这也是为什么日本很少有围观看热闹的场景。想来,我爸这种爱凑热闹的大叔,在日本一定觉得落寞无比。

曾经在电视上看过一个节目,讲的是如何在学校唤起大家的关心,让被欺负的同学不再成为沉默的牺牲品。学生的回答多是“虽然觉得很可怜,但也不想帮他说话,因为和我没太大关系……”

老师们想方设法引出学生的同情心,让他们假设自己是被欺负者,一番设身处地,才把选择沉默的比例稍微降低一些。

从学生时代起,日本人就习惯了沉默的空气。无论是不公平的场景,还是窘迫的画面,抑或是搞笑的一幕,都尽量不表露自己的情绪,如此,才是懂规则的表现,才是会“读空气”。难怪,日本所到之处都很安静。因为有着沉默的大多数嘛。

但沉默不等于冷漠。如果上前问路或是需要帮助,和日本人产生了连接,他们就会热情到判若两人,甚至会带你去目的地,就算打电话问熟人也要帮你问好路,虽然前一刻还沉默得有些高冷。

呵,这帮表里不一的日本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