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日本做公務員

4 空氣與KY

字體:16+-

進入冬季後,國內的霧霾又上了日本新聞頭條,照片裏一片灰蒙蒙的樣子跟窗外神戶的藍天形成了有些殘酷的反差。

國內朋友來日本旅遊時,大多一落地東京,就覺得像是換了星球,貪婪地呼吸著通透的空氣,眼睛也像加了濾鏡,一眼望到地平線。可日本鄉下的大叔大媽,不想讓孩子離開家鄉的時候都會說“東京有什麽好的啊!人又多,空氣又糟糕!”。開始我也不理解,後來多次“下鄉”後,才知道他們並沒有誇張。

更讓人驚訝的是,日本老頭兒在這件事上操的心比霧霾本身還要多。在辦公室接過一個點名找中國交流員的電話,問我北京的空氣為什麽這麽糟。真是不辜負日本政府努力培養的“國際視野”。

不過我們說的“空氣”,在日語裏不寫作“空氣”,而是“大氣”。日本新聞裏常見的“大氣汙染”,就是指空氣汙染。日語也有“空気”一詞,卻是完全不同的意思,而且是一種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表達。

如果一定要定義,維基百科上對“空気”的解釋是“在場的氣氛,或者當時那個場合的氛圍”。“空気”常和動詞“読む”(意為“讀”)搭配使用,“空気を読む”就是“讀空氣”的意思,即我們說的“有眼色”“會察言觀色”。不會“讀空氣”,就會說“空気が読めない”,即“沒有眼色”“不會察言觀色”。為了表達簡潔,年輕人直接取這兩個詞的羅馬音首字母,即“空気”的“K”和“読めない”的“Y”,組成“KY”。沒想到這個詞一用即火,還榮登了2007年的流行詞大賞。如今,已變成日常使用。

雖是流行語,但不能亂用。在日本,如果說某人KY,算是惡評了,比“土氣”“低端”“天然呆”嚴重多了。萬一不幸被人說成KY,就得迅速反省自己的言行,否則很可能成為被冷暴力的對象。從讀書時代到進入職場,日本人會常常討論誰是KY,並在背後冷嘲熱諷。也有電視節目邀請嘉賓來討論哪些言行容易成為“KY”,給觀眾奉上“避免成為KY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