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日本做公務員

8 防震路上,從未鬆懈

字體:16+-

意識到“3·11”東日本大地震的紀念日靠近,是因看到電視上關於地震六周年紀念的報道越來越多,其中提到了災後重建,至今生死未卜的遇難者,幸存者的現狀,以及一直懸而未決的福島核電站問題。

所有關於這一切的節目,都不可避免地流淌著悲傷的基調。

“3·11”之前,對日本人影響最大的是1995年阪神大地震,裏氏7.3級,六千多人死亡;再往前,能數出來的大地震,要推到二戰前的1923年關東大地震,裏氏7.9級,造成十多萬人死亡。但年代過於久遠,傷痛漸漸變淡了很多。直到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日本人又被深深震醒,原來地震從未遠離他們,也更沒有意識到十幾年之後,一場伴隨著大海嘯而來的強震再次襲來。

但幸運的是,以1995年地震為轉折點,日本全麵加強了防震減災的準備,也大力普及了防災意識,讓每一個居住在日本的人,時刻把危機意識牢牢印刻在腦海。這也使一部分人在“3·11”東日本大地震發生的時候幸免於難。

神戶的景點不多,除了自然景色,還有一處特別的人工景點,叫“人與未來防災中心”,建在當年受災嚴重的神戶海岸地區。

建築本身也是一道風景。整塊整塊的落地玻璃,在藍天之下恍若未來世界。建築內部是地震展廳,同時也是一個生動的地震博物館。

中心整體分為兩棟樓,“防災未來館”和“人未來館”。2002年4月,由兵庫縣政府與日本中央政府合作建成。建成時主要想把日本積累的賑災和救災經驗分享出去,讓更多人免於受難,創造更安全也更可靠的社會。

除了對災難的總結,展館也負責收集和保存原始文檔與資料、研究降低災害風險(Disaster Risk Reduction,簡稱DRR)和培養DRR專家、培訓管理防災人員、對災害發生地進行支援救助以及網絡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