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到“3·11”东日本大地震的纪念日靠近,是因看到电视上关于地震六周年纪念的报道越来越多,其中提到了灾后重建,至今生死未卜的遇难者,幸存者的现状,以及一直悬而未决的福岛核电站问题。
所有关于这一切的节目,都不可避免地流淌着悲伤的基调。
“3·11”之前,对日本人影响最大的是1995年阪神大地震,里氏7.3级,六千多人死亡;再往前,能数出来的大地震,要推到二战前的1923年关东大地震,里氏7.9级,造成十多万人死亡。但年代过于久远,伤痛渐渐变淡了很多。直到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日本人又被深深震醒,原来地震从未远离他们,也更没有意识到十几年之后,一场伴随着大海啸而来的强震再次袭来。
但幸运的是,以1995年地震为转折点,日本全面加强了防震减灾的准备,也大力普及了防灾意识,让每一个居住在日本的人,时刻把危机意识牢牢印刻在脑海。这也使一部分人在“3·11”东日本大地震发生的时候幸免于难。
神户的景点不多,除了自然景色,还有一处特别的人工景点,叫“人与未来防灾中心”,建在当年受灾严重的神户海岸地区。
建筑本身也是一道风景。整块整块的落地玻璃,在蓝天之下恍若未来世界。建筑内部是地震展厅,同时也是一个生动的地震博物馆。
中心整体分为两栋楼,“防灾未来馆”和“人未来馆”。2002年4月,由兵库县政府与日本中央政府合作建成。建成时主要想把日本积累的赈灾和救灾经验分享出去,让更多人免于受难,创造更安全也更可靠的社会。
除了对灾难的总结,展馆也负责收集和保存原始文档与资料、研究降低灾害风险(Disaster Risk Reduction,简称DRR)和培养DRR专家、培训管理防灾人员、对灾害发生地进行支援救助以及网络交流。
展示区有一整面照片墙,真实记录了1995年阪神大地震,其中830件现场的原始物品加强了地震带来的真实感受,4D效果的地震体验区则让参观者从建筑物、车辆等不同位置体验到地震突然降临的惊险与可怕。
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灾难现场照片墙
工作人员的讲解补足了更多详细信息,英语、汉语、韩语和西班牙语满足了不同国家游客的需求,还有160位志愿者在这里义务工作,她们多是日籍外国人,有的还是当年的地震体验者,希望为来自母国的游客提供些许便利。
每年来这里参观的游客超过50万人次,其中大约5%来自海外,一半以上是日本国内的学生。这里同时也是小学生的教育基地,从小接受的防灾教育,使得生活在这个地震频发的小岛上的日本人,人人具备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但这种自救能力在灾难面前太微弱了,日本一直举国之力不断提高科技水平,想从源头更多地了解地震。我亲身经历过手机的地震预警,不得不感叹报警系统的反应之快。但至今为止,地震仍被定义为不可预测的灾害,人类能做到的只是震后第一时间将伤害降到最低。
日本有一套名为“京”的超级计算机系统,就能够起到这种作用。这套超级计算机系统于2012年在神户人工岛上建成,由日本理工研究所和富士通共同开发,承载着实验、科研等领域的大型复杂运算,其中一个重要任务是解决灾害发生时如何以最快速度和最高效率组织大家避难的问题。全日本都安装了信号系统,这里能覆盖日本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灾难时的第一现场。
一旦灾害发生,灾后救援往往最重要,也最有效。神户北部的三木市就承担着这样的任务。因为隔着六甲山脉,三木市得以避开诸多灾害,成为近畿地区的灾后救援大本营,一所集消防、学校在内的综合避难所就建在了这里。
超级计算机系统“京”
学校配备了一个大型综合场馆,包含足球场、网球场和塑胶田径场,平时用作体育场,对外租用开放。紧急时刻,这里会迅速变身临时避难所,可以同时容纳两万多人。
避难所
地震车
与普通体育场不同的是,场地周边的仓库存放的并非运动器械,而是各种救灾物资。食品、衣物、救灾工具,以及可供搭建临时住宅与卫生间的器材存量足够2万人使用。食物会根据其保质期定期更换,以保证安全。如此大规模的防灾场景,让人切身感受到日本人“时刻准备着”的状态。
而整个展馆最让人震撼的,是地震体验车。坐在模拟地震的体验车里,从里氏5级的弱地震,逐渐升级至7级强度,眼看着所有物品散落一地,感觉自己的内脏都在颤动,这滋味着实不好受。如果是真实发生在自己身上,真的会吓哭。
最重要的是,地震车可以流动使用,开去各种地震防灾活动中。没有经历过大地震的人,通过它得以感受地震的“滋味”。
除了直接的物质救援,灾后救援还包括心理疏导。于是,“心理治疗中心”应运而生。
兵库县有日本第一家综合性灾后心理医院,不仅提供临床心理治疗,也会接待心理医生的培训和研修项目。参观时可以得知,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时,这里也提供了援助。
在县厅工作的交流员,几乎人人都要因公来防灾中心好几次。2017年,“东北亚防灾会议”在神户召开,我和韩国交流员全程参与。日本的地震经验之丰富在全世界都属罕见,日本也一直秉持着开放的姿态,乐于对其他国家传授经验。
上述的东北亚防灾会议,与会国包括中、日、韩、蒙四个国家,会议聚集了各国地震局及红十字救助协会等相关领域的负责人,通过专家讲座、意见交流,一起面对人类共同的课题。
即便国家间关系错综复杂,但在大自然和可怕的灾难面前,参观者都会忘记自己的国别身份,每个人都是渺小的人类。如三木市的地震研究员所说,“阪神大地震时,日本接受了各位所在国家的援助,日本以后还会发生类似的灾难,到时也希望大家继续伸出援手。当各位的国家发生灾难时,日本也会尽最大努力提供帮助。”
健康平安地过好每一天,是每一个人最希望的事情,不分国家。
会议那天,我遇到了集体修学旅行的小学生,他们的脸上挂着无忧无虑的笑脸,就好像灾难永不会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