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日本做公务员

9 12月都是忘年会

字体:16+-

在中国,很多人都知道“忘年交”,但有多少人知道日本的“忘年会”是什么呢?

虽然这两个词里都有“忘年”,但两个“年”的意思截然不同。前者指的是年龄,而后者是指年份。日本的所谓“忘年会”,就是辞旧会。

在日本,新年是在公历1月1号,因此,12月就成了忘年会的高峰期。忘年会听起来像是我们的年会,或者台湾地区的“尾牙”,实则不完全一样。不参加几次,是难以理解日本人对忘年会的热衷的。

首先,忘年会次数之多令人震惊。年会或“尾牙”多是公司规模,每年年底举办一次。而日本的忘年会除了以公司的名义举办,更多的是私人聚会。从小范围的同事聚会,到跟老同学、单身姐妹们,甚至是和客户一起聚会。参与人数也从两人多到无上限。

我来工作单位才一年,就在12月排了十多次聚餐,可想而知普通日本人的12月,每天下班后不是在喝酒,就是在去喝酒的路上。

与此同时,12月也成了醉汉出没的巅峰期,几乎每天坐电车都能看到醉成烂泥的人瘫坐在路边。等第二天清醒过来,他们才惊觉自己的窘迫处境,因为参加忘年会的费用大多是由自己承担。私人聚餐无可厚非,但公司的忘年会也不要奢望可以吃公款。虽然办公室的“忘年会”不用出钱,但羊毛出在羊身上,我们每个月要上交工会会费。虽然在事先做的餐厅意愿调查里,单位很民主地征询了大家想吃日料、西餐或是中餐,但最后仍然会有温馨提醒,推荐的地方包含酒水不要超过人均五千日元。

而五千日元恰好是一场忘年会的平均费用。日本人热爱喝酒,很多居酒屋就巧妙地推出“五千飲み放題”(五千日元无限畅饮)的套餐,可以一次喝尽兴。通常在酒足饭饱后,大家余欢未散,总有人喝嗨了提出“二次会”,换个地方继续喝,或者去唱卡拉OK,也总有人陪着继续疯。有时玩儿过头,还有三次会、四次会,甚至有时结束后发现已经是第二天了。

如此日夜颠倒的12月,很有可能每天都要与一张福泽谕吉告别。

听大叔们说,经济泡沫的时候,日本公司出手阔绰,忘年会不仅不用自己出钱,散会后还有价值不低的伴手礼,喝到深夜也不担心错过末班电车,反正公司会报销打车钱。然而,在东京银座街头,就算拿着一万日元拦车,司机也不愿意停下来。腊月寒冬里,排队一个小时才等到车的情景处处可见。哪里像现在这样,出租车一停十几辆,只有狂风暴雨天才是它们的“好天气”。

难怪现在的年轻人时常懊恼,怎么自己没赶上过去那个好时代。现在聚餐不仅心疼钱包,还要一直看时间,生怕错过末班车。否则,宁可在麦当劳点杯饮料坐一夜,也不想再多花钱来打车呀!

踏上末班车的一瞬间,大家集体放松,接着就可以安心地小憩片刻了。深夜的电车里,飘散着这个季节才有的酒精味,画面里都是睡得东倒西歪的身影。但日本人都有一种到站瞬间清醒的技能,除了偶有睡过头的醉汉,大部分人出了车厢,可以瞬间变回严肃脸。

提到“变脸”,酒精的神奇魔力,可以把日本人分为“平时的日本人”和“喝了酒的日本人”。

有天晚上要参加同事组织的十几人的私人聚餐,参加的都是关系相对近一些的。但即便关系近,由于平日里彼此也很少说话,最多聊两句无关痛痒的客套话,就算约好了晚上一起吃饭,也不会互相招呼着说“等下下班我们一起走啊!”,还是会按照各自节奏先后离开办公室,再各自准时赴约。

然而,一旦空间转换到居酒屋,过了暖场的前半小时,酒精开始发挥曼妙的作用,日本人就开始“变脸”了。

“主管太妻管严了啊!”“副课长最近一直请假,听说生病了,谁让他这么爱喝酒……”“课长平时好像去健身房哦,我还看到他经常在超市买东西,真是模范老公!”“不知道小林班长有没有结婚?好好奇啊!”……每一个八卦的对象,都是没有出席聚餐的办公室领导。

酒桌再热一些,话题也会发生变化,“闵桑,你最近是不是谈恋爱啦?打扮越来越洋气了哦!”“RORO,你一个人在日本,一定很寂寞吧……”“桥下,你和那姑娘怎么样啦?”他们的目标开始转移到在场的年轻人。

再几杯下肚,八卦也失去了魅力,“怎么办啊,明年合同就到期了,要失业了啊!”“我跟你们小姑娘讲啊,保养要趁年轻!”“今年的课内气氛太压抑了,平时想聊天都没机会!”“让我加班也不多给工资,政府真抠门!”……对工作的吐槽慢慢增多,最后,变成了“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豪迈碰杯。

每次看到办公室里严肃的○○桑和○○君在喝了酒之后变得话密又幽默时,内心都会透过酒杯里的叠影大大地感慨一句,“原来他/她是这样的人啊!”

然而,就算这一天晚上大家喝得再尽兴、聊得再投缘,第二天切换回正常日本人的角色后,谁也不会提起昨晚的只言片语,好似什么都没发生,一切都在当时的环境里做了了结。大家默契地戴上白天标配的严肃面具,回归心有不满、却只能乖乖服从的职场。

如此,也就更明白了日本人对居酒屋的热爱,尤其是在可以冠冕堂皇“忘年”的12月。谨慎拘谨了一年,必须要把旧的压力和不满在12月的酒桌上一吐为快,这样才能清爽地迎接新年,给自己一个可以期待的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