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日本做公务员

12 无处不在的仪式感

字体:16+-

离开办公室前,最头大的事情就是收拾办公桌。

堆积了一年的资料,攒到最后还是要一一“断舍离”。但有些东西收拾出来,无论如何都不舍得丢弃。

小朋友制作的感谢卡

很多都是之前去学校做活动后收到的感谢信。不同于正式书信,这些都是小朋友制作的,很可爱。每人写两句话,老师统一整理好,再邮寄到办公室。但即便是交流员全体做活动,学生们也不会以相同的口吻写给四个人,而是每人一份单独的内容。

其实我和学生们相处时间很短,最多就一个小时,能告诉他们的事情也很有限。但在全球化的时代里,普通人在自己生活中接触的外国人有限,更不用说能相对客观地了解外国文化,因此他们常常惊叹于颠覆自己常识的事情,比如中国的面积相当于30个日本,从北到南坐飞机要六个小时,以及天津饭不是中国菜,中国不是每个地方都有熊猫,等等。

孩子们很诚实,会觉得文化讲座让他们更了解中国,如果有机会想来中国看大熊猫。但比起他们写了什么,我更有感于这种形式朴素但感情真挚的做法。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已经很少手写文字了,因此每一句用时间和心意书写的话都显得弥足珍贵。但在日本,依然使用手写文字表达心意的人并不少见。

无论迎接还是送别,我收到过不少同事手写的卡片,话语不多,却附带着自己创作的插画,或者突显自己特点的小设计,很用心。就连平时在办公室的便签条也充满了细节上的关怀,里面有可爱的手绘和涂鸦,秉承着日本“卡哇伊”国度的性格。

细节的背后是日本发达的文具市场,仅仅是便签和胶带就能摆满几个货架,能把人生生逼出选择困难症。买完之后,店员会仔细地将文具包装起来,包装袋也精致到让人不舍得扔掉,于是又被生生逼出包装袋积攒癖。

这是一条从细节出发的产业链,每一个环节都有郑重的心意融入,而到了我这里,收到的是小朋友们的心意。孩子很喜欢做这些,也享受其中的乐趣,因为他们一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

在家里分吃点心时,哪怕只是中国朋友送的即食红枣,妈妈也会拿出精致的杯碟,手冲一壶咖啡或红茶,搭配我们眼中普普通通的食物。

在学校收到小伙伴送的东西,即便只是一张可爱的贴纸,也会表现出万分惊喜,“唉?我真的可以拿吗?真的吗?太赞了啊!”收到这样的反馈,送的人也无比开心。

家里的姐姐周末参加甜点课程的结业典礼,明明只是个兴趣爱好,还是一大清早就做了端庄的发型装扮,以一身传统的和服身姿出现在会场。

辛劳的爸爸无论一年四季有多炎热,都西装革履地提着黑色手提包早出晚归,在每一个节日的晚餐前带回应节的食物。

日本人生活得很轻松,因为一切都按照规律进行,也有一套标准可以参照。夏天看花火,冬天看雪,这是季节上的参照。女生出门必化妆,出远门回来必带伴手礼,这是“空气”里不成文的规定。

但日本人也生活得不轻松,因为一切都有标准在旁,不嵌入框架似乎会显得格格不入。久而久之,便不知不觉地培养出了一套我们向往的“仪式感”。

大家把日语的“ありがとう”写成汉字“梦”,饱含深意

有时也会觉得,打电话发邮件的开头与末尾都要重复一样的内容着实繁琐,但又不得不承认,中文角的朋友们给我开送别会时准备的小学生一样的留言板着实暖心。

也许,在我们看来是仪式感的东西,在日本人眼里只是日常生活的习惯,而所谓的仪式感也并非只是简单记住重大节日去吃烛光晚餐,它已然渗透在每一个微小的举动中,哪怕只是喝茶,哪怕只是传话,哪怕只是寒暄。

正因如此,我也在努力地写着最后的感谢信,争取收工前可以送到办公室里每一个人的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