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日本做公务员

13 友好交流,任重道远

字体:16+-

2017年3月31日是我出勤的最后一天,没想到的是一年20天年假的福利竟然只消耗了一半,平时的请假大多用加班换来的代休替换了。不过,认真的日本人不会克扣属于我的权利,所以把合同到期前的十几天工作日全部换了年假,以至于把我4月还想去办公室瞧瞧新领导的八卦心都给扼杀了。

最后一天出勤,照旧从住了一年的40年老楼出门,走在熟悉的小路上赶往车站。两旁的树木用一年四季的色彩变换适时地提醒我季节的更迭。我习惯了常年绿色的广州,久违地感受了何谓“四季分明”。

进车站,刷月票,踏上早上9点11分的地铁,在“县厅前”站下车,从地下站台走上来,出站,进办公室大厅,爬楼梯上7楼,走进“国际交流课”,把外套和包放入每人专属的行李柜,回到座位打开电脑,开启一天的工作。

一套用一年时间固定下来的习惯,到今天即将画上句号。最后一天,不再有具体的工作事务,主要是和同事道别。

办公室里不止我一个人离开。有三年合同到期重新找工作的,有被外派新加坡办事处的,有调任其他部门的,他们都将在下周一告别这个待了不长不短的地方。同时也会有新同事坐自己原来的办公桌,与春天一同开启新的一年。

因为知道今天踏出办公室就不好再回来,我便提前两周陆陆续续收拾了东西,一点点带回家,尽量在这一天把时间放在与大家的惜别上。

先去了稍远的“兵库县国际交流协会”,虽然平时很少见面,但也一起做过多次活动,在走前正式地表达一句“这一年受了您很多关照,真的太感谢了”,脑海里想起的都是一起工作的画面,仿佛就在昨天,可如今一别,不知何时再见。加上有些同事新工作未定,少不了安慰几句,也祝福她们。

回到办公室,从局长手里接过“兵库县友好亲善大使”的任命书,想起去年刚赴任时,在同一个地方和局长初次见面寒暄的场景。眨眼间,一年转瞬即逝。

局长没有问我在这里工作的情况,而是先抱歉地说,“今年办公室气氛比较压抑,委屈你了。”我有些意外。

虽然所言是事实,我也经常吐槽办公室种种不完善之处,但日本人对待工作的严谨认真,政府部门的公私分明,服务态度的亲切务实,又何尝不是让我在这个表面“高冷”的办公室里一点点感受到,又被震撼到的。

谈到中日交流,我说自己所做的有限,虽然参与了很多次学校访问,坚持了每周一次的中文角,开过很多次文化讲座,但还是冰山一角。如果有更多时间,我希望可以将中国文化讲给更多人听,让大家知道真实的中国;或者有机会的话,我希望大家可以到现在的中国看一看,毕竟眼见为实。就像如果我不是在日本待过这一年,也不会对日本产生比留学时更深入的了解,以及更具体的感受。

局长说他外派美国和法国时,也有一样的体会。如果不能亲自去远方看一看,所听所知的终究是别人的经历。只有自己走出去,才能对生活有更深的思考。

我忍不住和他分享自己有多庆幸来到神户这座繁华而不失幽静的海滨城市。来之前我对兵库县一无所知,可在这里停留的时光,让兵库县成了自己最熟悉也最喜欢的地方,想要让更多人知道并踏足。

局长听了很开心,说他不是神户本地人,也觉得这座宜居的城市魅力很大。他希望我回中国后能发挥“友好大使”的作用,不仅让日本人了解中国,也让更多中国人了解真实的日本,还有美丽的神户。

这不正是我选择回国的理由之一吗?有效的友好交流建立在对两种文化的深入了解之上,当我一次次发现自己无法解释自认为是常识的发音习惯、传统习俗与社会现象时,也必须回过头学习更多自己国家的文化。

同时,我又那么想把自己学习了多年的日本文化,结合这一年经历的种种事情,告诉那些对日本感兴趣,却只能靠片面渠道获取信息的人们。

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交流,也不止于官方层面,它更普遍地存在于你我之间。

在日期间,有国内亲人朋友找我做向导,由此得以深入日本乡村,入住民宿,品尝当地特色,体验到更地道的日本。

也有日本朋友和我约好来广州旅游的时间,想亲自看看我时常向他们讲述的发达的电子支付、高峰时段的大塞车、正宗的干炒牛河等。无论是否能赴约,他们都从原本对中国的模糊印象,到如今产生了极大兴趣,知道除北京、上海之外的诸多信息,谁说这不是美好的交流带来的积极影响呢?

离开办公室之前,大家拍了大合照,画面定格在此时的“一期一会”。

让我惊喜又感动的是,同事们瞒着我悄悄准备了同学录一样的相册,每个人都贴着自己的照片,写满了对我的祝福。此刻真想反驳局长,这间办公室温情着呢!

而我们的交流,也从此刻开始,将踏上新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