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日本做公务员

4 日本县厅长什么样?

字体:16+-

与负责人到达神户的第一天,距离下班时间仅有两个小时,我拖着大小行李箱,天真地以为会直奔住处,却被带到了即将工作一年的办公室。

大概是初次相见时过于疲惫,我完全没有心思好好欣赏这栋看起来仍然很年轻的40年老楼。后来副课长告诉我楼龄时,我像看到一位面相40岁而实际却已年过60岁的“欧巴桑”(1)一样吃惊,不禁想到,日本的楼和日本人一样显年轻吗?

日本建筑物保存之好的确令人赞叹,看看京都满大街的千年古刹就心服口服。只是没想到景区之外,连住宅楼和写字楼都这么干净整洁,说是新建的也毫无违和感。

兵库县厅共有三栋大楼,1号馆有40年历史,2号馆和3号馆为后来新建,但外观上看不出太大区别。直到后来去了年轻的3号馆,摸到那厚实的木门,走在静音地毯上,进入干净明亮上档次的卫生间,才知道我每天出入的1号楼有多昭和风。难怪同事第一天带我参观办公楼时略带歉意地提醒,“我们的厕所很旧哦,是蹲便……”

政府部门不是购物商场,不必拼硬件,看地理位置就知道地位。兵库县厅离神户商业中心三宫仅有一站地地铁的距离,步行只需十分钟;北靠六甲山,山顶夜景是日本新三大夜景之一,南朝碧海晴空的神户港,当真是进一步繁华,退一步宁静。即便没有气派的大门,大楼本身已自显庄重。

小小的感应门进出自由,没有任何阻碍。门口的保安大叔和蔼可亲,尽职尽责地负责看门,但挡不住闲来无事的大爷,他们常常来的比公务员还早,坐在大厅椅子上看晨间新闻,自由随意。大楼顶层有政府食堂对市民开放,不过口味欠佳,公务员们都不怎么去。

大厅少不了咨询台,无论什么疑难咨询,前台的姑娘总是微笑着,给予力所能及的解答,告诉你去几楼的办公室处理。

电梯里贴有一张楼层指引图,从中可以看出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所属“部”。“部”的下属行政机构是“课”,业务较多的部门,中间会增设“局”。如我所在的国际交流课与经济交流课属于国际交流局,又与观光振兴课和经营商业课同属产业劳动部,便都位于同一色系里。

县厅的三栋楼

有些部门的设置看起来很熟悉,但有些与中国有不小差异。名字比较有趣的是“企划县民部”,其中的“消费生活课”“县民生活课”等机构解决百姓生活难题,“女性青少年课”“男女家庭课”致力于推动日本社会当下亟待解决的晚婚晚育和少子化问题。虽然中国也有类似机构,但日本的名称设置与分类则不尽相同。

办公楼的电梯不大,最多容纳10人,但不论人多人少,空气都沉默到尴尬。到达7楼,踏着高跟鞋,“嗒嗒嗒”的回声在狭长的楼道里飘**,尽头是一团模糊的光晕,刺得眼睛忍不住眯起来。走两步就是国际交流课的办公室。

电梯间贴的楼层指引

门很有历史感,从缝隙里积满的灰尘就能感受到。一进门,先和大家打声招呼“早上好”,把包和外套放到个人专用置物柜,便开始一天的工作。

日本是个很会利用空间的国家,办公空间也不例外,抬起头看办公室,总觉得满满当当,人、桌椅、柜子、资料,塞满了屋子,绝不浪费一丝缝隙。

我身后有一排书柜,算是隔开了“邻居”——经济交流课。整个房间全员将近30人,但经常有人出差、开会或会客,因此聚齐的日子不多。

万幸不用经常聚齐,否则这个狭小的空间恐怕会缺氧。而雪上加霜的是,陈旧的中央空调常常不给力,夏天一到,大叔们都在衬衫口袋里别一把折叠小扇子,甩开的那一声“唰”,常让我联想到日本人穿着浴衣在榻榻米上喝茶的场景。

空间有限,只有课长和副课长的办公桌独立出来,正对着我们,其他人则拼桌办公,有种强烈的日企即视感,哦不,可能日企比我们还宽敞明亮点。

不止办公区挤,茶水室也挤。局长有一间独立办公室,外面带一处2平方米大小的区域便是茶水室了。摆放茶具的桌子一看就比我年纪大,充满岁月打磨的古董气息。

此外,30人共享一套办公设备,经常会出现混用的情况,比如在打印机吐出来的资料里翻半天,才能找到自己的文件,有时候被人拿错了找不到,刚重新打印好,之前的那份又被送回来,就有些浪费纸张。

最尴尬的是在单行道的办公室过道上,每个人每天要互谦互让好多次。男士让女士先走,下属让上司先走,空手的让端咖啡的先走……但“撞车”事故还是不时上演。

在这里工作一年,我很少有机会参观其他办公室,不知道是否和我们这里的神韵相似。偶尔经过楼道时悄悄朝其他办公室瞥一眼,看到地上堆成小山的资料,有时还需要跨步迈过去,才发现国际交流课的办公室有多么“大气”。

(1) 日语“おばさん”的发音,指大妈、阿姨,泛指中老年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