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费力地读完了一些史书、方志和相关的注释之后,可以发现这是一种相当严厉的责难。这个话题在《泰山志》中记述颇多,因此我们在这里也用了相当多的篇幅来讨论这个话题,而古代关于土地神是一棵松树的说法使得这一问题更加复杂化了!如果联想起发生在泰山上的这一事件使得整个中国的教育体制发生了变化,导致“焚书”和480名儒生被坑杀,读者想必该会理解为何本书在这方面要费如此多的口舌。
这里我们从《东齐纪事》中摘录了一个注释,值得注意:
秦始皇下泰山,风雨暴至。休大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初不言其为何树也,后汉应劭作《汉官仪》,始言为松。盖松在泰山小天门,至劭时犹存,故知其为松也。五大夫,盖秦爵第九级,如曹参赐爵七大夫,迁为五大夫,是也。后人不解,遂谓松之封大夫者五。[64]
西方也有类似情况,比方说,巴斯骑士和巴斯城[65]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最低级爵士[66]的妻子称为“夫人”,金羊毛骑士与萨洛尼卡的詹森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这些事情是容易解释清楚的吗?
尽管在秦始皇时代或许真的有五棵松树,但今天恐怕没有人愿意去找到它们,其实这并不是办不到的事情。我们倒是希望那个地方永远有五棵常青的松树,正好可以印证东岳是青色的,也正好和五行中的木相符合。
显然这里的破坏很严重。秦统一之前900年,在章宗在位时,这一带山上的林木极为茂密,成为强盗藏身之处,就像罗宾汉时代的舍伍德森林[67]。承晖奉命到此地剿匪,盗贼开始退缩,但有一些盗贼仍然固守在密林深处,按察司征召数千人砍倒树木捣毁匪巢。承晖如此回答:
泰山五岳之宗,故曰岱宗。王者受命,封禅告代,国家虽不行此事,而亦不可赭也。天下之山亦多矣,岂可尽赭哉?议遂寝。[68]
我们顺便看看立于嘉庆七年八月(1802年)[69]的石碑。碑文称赞山东布政使康基田在泰山植松树22000棵。碑文要点如下:
泰山,天下之大观,非独鲁所瞻也。然古干参天,森阴夹道者,惟对松山为最。……棨守泰安之二年,太原康公子承天命陈皋二东,吏畏民怀,政不牢而咸集。丙辰三月按部至郡,斋速登山,为民祈福。时棨方募民植柏千章于盘道旁,公见之欣然曰:“是所以培护山灵者,不可以不遍。”遂捐俸入为倡,增植万株,使泰安尉张廷模董其役。未几,而公晋秩维藩。洎丁巳春,……载礼岱宗,则前之列植者,柯叶郁然,顾之益喜,复命募植万株,盖通前所植,凡得二万余株矣。秋七月,公奉有巡抚江苏之命,濒行属棨纪其事。在昔,《甘棠》之诗曰:“召伯所茇。”又曰:“召伯所憩。”一践历止息之处,犹令人爱慕之如是……自今伊始,都人士女与四方宾客之来此邦者,瞻岩岩之象,望葱葱之气,相与低回,留之不能去,固知近不异于古所云也。……棨不文,揣公之意深且美,不可不传于人。兼告夫后之守是邦者,俾勿剪勿伐以无忘。……
岱宗坊至红门种柏两千一百八十六株
东西眼光殿种柏一千株
红门至万仙楼种柏四千五百十六株
万仙楼至茶棚种柏一千六百株
茶棚至斗姥宫种柏四千八十六株
……
我们禁不住也要美言几句。希望这样的督抚能多多地出现!
300年前,一场暴风雨给这里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原先朝阳洞北有一棵古松颇有君子傲然不倚之势,名“处士松”,又有人称之“独立大夫”,这让一个文人非常生气,不明白一个东西为什么要有这么多的名字。引起争论的这棵大树于1603年被刮倒了。这是万历三十一年的夏天,一块巨石从上面滚落,这样大风就刮倒了处士松,这块巨石便是飞来石。
最后提到的这种事情再常见不过了,不幸的是,英国浸礼会传教士仲君安[70]就是在这样一次意外中丧命的,当时他正在做翻译工作。然而,有时候泰山上的石头也知道该如何扬善惩恶,我们在前面提到的那个青楼女子情人的故事就是这样的。
一个武秀才的品行不端。每当他遇到好占便宜的人,他总是劝他们去捣乱。他经常撒谎,吹牛,满脑子只想着怎么让自己的腰包鼓起来。对于损害别人的财产和给人家带来损失,他从不在乎。因此大家都讨厌他;连道路都给他白眼。
他跟别人一起去登泰山敬神。在一个危险的路段,一块大石头从一百丈高的悬崖上落下,声若雷鸣。前后的人都安然无恙,轿夫也毫发未损。大石头恰恰把他完全压烂,他身体的油脂溅满了那块从悬崖滚落的巨石。他被压得粉身碎骨,家人只捡到了他的一个手指头。
当坐在小天门(即“诚意坊”)休息的时候,我们用阅读地方志来作为消遣,细读了第六卷第13页上的一首诗:
黑龙潭中蛇母出,
霜鳞剥落腥云湿。
毵毵长髯十两针,
挺挺直骨三千尺。
神灵呵护元气钟,
驱霆战雨摇苍空。
坚刚节操振今古,
滥爵肯受秦王封。
波涛满地阴风起,
万籁飔飔成律吕。
材堪柱国苦弗试,
肃然遗弃空山里。
青青颜色无秋冬,
吞冰吐雪经磨砻。
工师一日如相逢,
终当献入蓬莱宫。[71]
然而,将这首诗歌翻译成英语,简直就像“挟泰山以超北海”[72]一样困难。
(5)从小天门至南天门
我们已经攀登到了云雾缭绕的地带,用约翰·济慈的话来说,就是走进了大自然的观象台。
雨中登泰山,只见山谷为云彩所笼罩,成为白茫茫的一片。白云似飞絮,乌云则与树木融为一体,松树似乎是乌云身上长出的枝丫。每当有风吹过,它们便摇晃起来,好似龙王抖动胡须,要把眼前的人吞下去。
这种经历是任何一个登山者都会遇到的,无论是在瑞士、挪威、苏格兰,还是在美国,都是一样。失望的游人一次又一次地这样描述,就像王世祯在第五个马年的正月六日所写的那样:
余自戊午、己未间,有事于泰山者三,而其稍可纪者第二游也。其初游为正月晦,自清源谒台返,与海道宋丈大武偕,夜浴于使院,三鼓起,启堂之北扉而望,若曳匹练者,自山址上至绝顶,又似聚萤数万斛囊中,光熠耀不定,问之,乃以兹时士女礼元君,灯鱼贯而上者也,其颂祝亦隐隐可听云。以黎明入山,即阴晦,浮云出没眦际,十步外不辨物,第觉舆人之后趾高,而余前偻而已!即绝顶亦无所睹见,且寒甚。宋丈迫欲返,还憩丰都宫,趣觞举者数,而后肤不粟也,甚悔之。[73]
相隔几百年的另一个游人又做了如下的评论:
尝腊月冲雪登岳,至御帐,云烟糢糊。至十八盘,天宇开霁,俯瞩山腰,犹有云霭。及下山,大雪如故。冬春之交,诸崖谷出烟雾,寒甚,初尚可指数,顷则叆叇蒙覆,尽失山形。少霁,溪壑林木及楼阁檐牙凝结冰花,珠络粉缀如画。尝于春时晨,观山半云布平密,绚烂一色,宛然倒看天宇。四月以后,山多蒸湿不可居。五六月亦寒,衣必绵,卧必炕,早暮如深秋。夏时暴雨,山半风激云涌,雷声电光,皆出其下,隐约见麓地,白波沆漭如海,顷忽云升岳巅,则上下皆雨。人饮诸崖水多泻,惟瑶池、白鹤、水帘、五花、玉女数泉甘美,元君祠东崖一窍,泉滴如珠,昼夜出一斛许,其味尤佳。[74]
穿“绵”这种双层单衣的想法听起来确实不错,但是一种神奇的帽子更适合这个地方。山下有人专门从事这种编织行业,他们从遍山的野草中选取合适的叶子,如荷叶等。这种材料编成的席子在冬天肯定让人暖和一些。可能它们在夏天还可以吸热。另一类材料,即暖草,其制作方法就不同了,必须将它们搓在一起,直至草茎中的纤维出来为止——这种做法是在《拾遗笔记》一书中记载的。
山泉随处可见,即使在这样高的地方也是如此,但人们警告说喝从悬崖上流下的水会导致腹痛。据说只有五处泉水适于饮用,其中王母池的水尤为清澈甘洌,无与伦比。这里的水来自东崖的石缝,水滴状似珍珠,彻夜不停。但口渴的游人还须来得早,因为一夜到天亮,所存下的水不过9品脱。[75]
很奇怪,这么多的云,这么多的雨,有时候这里还会出现干旱。这样的干旱非同寻常,所以山上有专门祈雨的地方。过了圣水桥,再经过梦仙龛,我们到达了龙门牌坊,在鸡鸣峰侧翼下,就是新盘口。过去人们都是蜂拥到旧盘口处祈雨,因为这个地方过于狭小,有些人被挤下了悬崖。后来火池被挖开,修建了新盘口,现在人们就方便多了。但我们相信,如果还能找得到的话,肯定会有一些怀旧的人到旧盘口去,毕竟那里有几百年的历史渊源。
汉武以元封元年登封泰山,二年,久旱不雨。公孙卿曰:黄帝时封则天旱,乾封三年。言三岁不雨,暴所封之土令乾也。帝乃下诏曰:天旱,意乾封乎?乾封之名始此。[76]
很自然,主要问题还在另一方面。我们惊奇地发现,泰山的盘路,包括它的坡道、防护墙、直道和台阶都修缮得很好,而它不可避免地会遭受猛烈的暴风雨的袭击。由于泰山是一座龙山,所以经常要依靠阵雨和倾盆大雨,所以当我们听说雨下起来以后经常不能及时停下来的事情时,根本就不足为奇。
200年以前,皇帝颁布过这样一道诏书:
康熙五十六年六月初六日,泰山大水,盘路倾圮,命江南学臣林之浚、江西学臣鱼鸾翔修理。
这样的工作竟然交给了两位学政!这两个方面之间的密切联系就是,它们涉及了钱的事情,有某些环节必须打通。
在思考东西方之间根本的共同点时,我们必然要跨越一条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的桥梁。只有在事后我们才会认识到我们已经穿越了天空。生活中精彩的时刻总是这样出乎意料地降临到我们身上!藐视上天算得上是一种经历,而穿越天空更是一种非同寻常的经历。懊恼之余,我们决定放弃攀登鹰羽峰、飞龙岩和翔凤岭[77];因为谁也不能保证我们能在上面遇到龙或孔雀。但我们在升仙坊[78]附近停留了一会儿,因为这个地方的含义是人可以变成神仙。但没有题刻可以告诉我们这样做的秘方。我们听说在几码之外的草地上张炼师[79]建了个草棚,周围都是紫色的蘑菇,可以想象,随意吃这些神秘的东西肯定会有助于成仙。我们还听说有一个君王曾在一个月夜彻夜坐在地上,为奇妙的声音而着迷;但在这大白天恐怕不能指望听见这天籁之音。这一切都说明十八盘似乎很有名。实际上,这一带的三个十八盘在古代即有记录: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道边有铁链帮助朝圣者攀登最后一段陡峭而危险的台阶路。
通往南天门的陡峭山路
走到这儿,我们禁不住发出感叹,十八盘的建筑者确实匠心独具。《汉书》有《环路》一文记载下了胆小的游人当时既恐惧又兴奋的心情。
大概现在盘路的状况应该比当初好了一些,就像新盘口和旧盘口之间的区别一样。现在有了精心铺设的那种曲折迂回的坡路,埃及人所使用的是斜面。古代巴比伦之金字形神塔和墨西哥的金字塔神庙(科尔特斯[81]的士兵们就是在那儿把抵抗者都推了下来)是否也采用了中国人的技术呢?坐在当地人的滑竿上**来**去地登山是一种愉快的记忆;但那些当地人至少不是这儿寺庙的信徒和积极捍卫者,事实上,他们都是回民,即我们所渴望见到的那种对于偶像崇拜的坚定反对者。
很奇怪,为何能欣赏到如此壮观景色的人能不为上帝的杰作所打动,反而去拙劣地模仿。当然,崇拜的本能就是人们在对于山峰、深谷、随风摇摆的树、飞翔的云彩,以及陡峭的悬崖进行思考时所引发的。但是,人们为什么不在摩崖石刻上引用一位堪与华兹华斯媲美的中国经典诗人的名作,来把思绪引向上帝呢?
在狭小石缝间的每一处转弯,
迎面搏击的清风显得迷乱而绝望;
那急流仿佛来自清澈的蓝天
而岩石就在我们的耳边咆哮;
这一切仿佛出自同一个头脑,就像
同一张脸的特征,同一棵树的花瓣,
同一本伟大《启示录》中的字眼,
具有永恒来世的模式和印记,
有首尾和中间,但却没有终点[82]
但这儿并不像别处那样,靠路边的简易小祠堂来吸引香客,而是每隔几米远就会有一个华丽的寺庙,许多奇形怪状的菩萨塑像给人们的心灵带来凌辱。120年以前,有人记录了这里十六家敬神的尼姑庵,十六家具有同样目的的寺院,十家道教宫观,十六家庙宇,三家为称作半仙的人而立的神祠,十六家祭祖的祠堂,一座供奉着诸多神灵的高塔,十六家敬奉主神的主要寺庙,此外林林总总还有很多。
人们为什么要用泥巴来塑造神鬼的形象呢?因为两者都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并且会受到某种形式的崇拜。两者的功效在各方面不是都很明显吗?的确,有些人怀疑魔鬼的存在,爱默生[83]就是其中一个。但是卡莱尔[84]带着他走遍了英国所有可怕的地方,去酒店,还领他到下院,每到一处总是问同一个问题:“现在你相信魔鬼的存在了吗?”每到一座这样的高山,周围的一切都会让你相信神的存在,但各处的门帘、笛子、铙钹、钟、铜锣、旗帜、条幅、香和泥菩萨像等则冲淡了对神性的感觉。毫无疑问,如果你停下来打听的话,会被告知这些器物各有各的作用。算盘,一个木框带着细绳和珠子,在店铺和账房里是常用的工具,但如果把它当打字机或收银机来用,就会显得很滑稽,这意味着什么呢?这可以提醒朝圣者,你所做的一切,不管是善还是恶,神都会分门别类记得一清二楚。但朝圣者这样真的会得到好处吗?是不是这个念头可以让他镇定下来,或者说他每天用来骗人的工具只会给他带来愉快的回忆,让他回想起他从一个粗心的顾客那里占了便宜呢?
南天门附近的盘路。在石阶的底部是一个回民的滑竿。
三天门,俗称南天门。天街从这儿一直延伸到碧霞祠。盖洛 摄
所有这些物品摆在那儿,主要是为了吸引朝圣者,让他们掏出口袋里的钱。在大直沟上的游人们会在这儿看到一个算命先生带着他的兔子,那儿又是一个卖卡片的货摊,还有一个船夫在急于带他到其他地方去,这会让他心烦意乱,因为这样他就不能独自去静静地观察大自然的奇观。但至少这些令人讨厌的家伙在为火山神建造寺庙,在破坏玄武岩的形状,把它们变成供人顶礼膜拜的凶神恶煞时,并没有让人们付出很高的代价。在泰山有许多敲诈勒索的现象,但都打着宗教的旗号。当汉代的皇帝于1世纪听说出现了新神,派遣使团西行取经时,他们并没有去幼发拉底河一带,在那儿可以遇到基督教的传教士,而是一时糊涂,往南去了印度,就这样犯了一个灾难性的错误。他们带回了菩萨偶像,这显然是中国人第一次(?)产生了偶像崇拜。虽然佛像能给人带来难以言喻的平静,并且能使人感到安宁,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却产生了完全不同的模式。在一般情况下,中国普通的菩萨形象面目可憎,形态丑陋,既窒息人们的想象力,又令艺术家们感到失望。在菩萨的形象中可以找到众多的魔鬼特征。当然,还是一位古罗马作者说得好:“神并不是由工匠或雕塑家造出来的,而是由崇拜者造出来的。”
也不是每一位游人都会屈服于这些**。实际上,有些人似乎不夹带丝毫的情感和宗教感,就像那位著名的圣人那样: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所登愈高,所见愈大,天下之理固是如此。虽然,孔子岂但登泰山而后知天下之小哉?[85]
这个地方是神圣的。但泥菩萨像、石像和铜像却损害了这种神圣感,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情啊!为什么不坚持武夷(Wu Yih)破除偶像的做法呢?据说他把一排排用木头和泥做的菩萨像聚集到一个地方,让人把它们排成打仗的阵势,然后命令属下与其交手。在毁掉了这些菩萨之后,他致力于恢复人们的士气,敦促大家不要相信这些出自人工的偶像。人要比偶像更加伟大。
但好像还是有些因素吸引许多人这样去做。文人可能会满足于孔子干巴巴的说教,到泰山来只是为游山玩水,好像这些地方本身值得一看。但卑微的苦力在精神上有一种渴望,正如勃朗宁[86]所说:“我想奔向上帝。”他多年的积蓄终于使他得以完成漫长的朝圣之旅,并且可以在圣山上抚慰自己干渴的灵魂。但愿他很快就会发现,仅有这些庙宇和偶像是远远不够的。来听一下下面这位笃信上帝的西方人所表达的理想:
我作为朝圣者来到了圣山,
手里并没有拿着一炷焚香,
也无金银冥纸,鲜艳而虚伪,
那朝圣者特有的普通供品。
寂静首先降临了茫茫大地,
还有内省所带来的恐惧感;
我信任天父的慈爱和威严,
为自己深重的罪孽而发抖。
我能带来什么祭祀的供品,
以献给圣山顶的威严上帝?
他所要求的是“心中的焚香”,
并谦卑地遵循他神圣的意志。
太阳坠落于西方的云彩之中,
黑夜的斗篷快速地降临大地。
上帝的声音乘清风穿透寂静,
探究心灵的上帝赋予我神力。[87]
[1] 艾伦比(E. H. H. A. Allenby,1861—1936)是英国的陆军元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作为英国远征军的总司令,于1917年12月9日攻占了耶路撒冷。
[2] 古代典籍,为东汉应劭所撰。
[3] 译文部分参照了中国基督教协会的《新旧约全书》(南京,1999年)。
[4] 位于岱宗坊以北红门宫前,建于明嘉靖年间。
[5] 马都拉(Madura)是印尼爪哇东北部一岛屿。
[6] 即1770年。
[7] 即碧霞祠。
[8] 因查不到原文,只能依据英文直接译出。
[9] 通天街(Sacra Via),古罗马最古老、最著名的街道。
[10] 马恩河(Marne)是法国东北部的一条河流,这儿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944)的主要战场。
[11] 日德兰半岛(Jutland)位于欧洲北部,由丹麦的大陆部分和德国北部组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规模最大的海战发生在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由英德两国舰队在离日德兰半岛西部海岸不远的海面上展开。
[12]参见本书作者所著的《一个叫做巴特摩斯的岛屿》(The Island Called patmos)一书。——原注
[13] 约书亚(Joshua)是《圣经·旧约》中希伯来人的领袖,继摩西成为以色列人的领袖。
[14] 道教相信存在太清、玉清、上清三境,作者在此用“上清”指代泰山。唐以后在此基础上“三清”指原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15] 古代典籍,东汉应劭著。
[16]《梨俱吠陀》(Rig-Veda),印度宗教诗歌中最古老的文集。
[17] 威尔逊(James H. Wilson)是美国陆军军官,1885年作为修建铁路的专家来到中国。他写过有关中国的书。
[18] 1英寸≈0.0254米。
[19] 于慎行(1545—1607),万历朝东阁大学士。
[20] 白骡冢现已无存,仅留石碑,在红门东。
[21] 罗蕾莱(Lorelei),德意志传说中的女妖,其歌声使水手们受**而导致船毁人亡。
[22] 虬,古代传说中有角的小龙。
[23] 朱庇特(Jupiter)在西方神话中是统治诸神、主宰一切的主神。以朱庇特命名的行星是木星,即靠近太阳的第五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
[24] 见《三朝符瑞志》。
[25] 语出《古史苑》。
[26] 哥伦布环岛(Columbus Circus)位于纽约市中央公园的西南角,那儿有哥伦布的塑像。
[27] 可能是指岱宗坊附近“仙人洞”中原先供奉的道士孙真清的尸身。据清代人宋思仁所撰《泰山述记》云,孙真清是直隶河间府阜城县人,游泰山后留居玉皇阁,修行60多年功成道就。康熙四十年即1701年冬天的某一日,孙道士忽然呼唤道徒说:“吾死停于阁内,三年开视,可埋则埋。”说完后就羽化升仙了。十几年以后,他的徒弟打开棺柩一看,师父端庄如生,就专门修建了神龛供奉尸身。又传,清代的乾隆皇帝南巡时来到泰山,恰逢孙道士羽化。当天官府有禁令:一月内不准办丧葬。乾隆皇帝的行宫就建在玉皇阁的南边,孙道士的徒弟万般无奈,就把尸体掩埋在石灰坑中。皇帝离开行宫后,挖出来的尸体则俨然成了一个蜡人。他的徒弟感到非常神奇,认为与道家的尸解之说相符合,就把尸身披上华丽的服饰,头颅进行了修整贴金,腿和脚都**着,端坐其中,所以称之为“仙人洞”。从那时到民国期间,许多善男信女接踵而来,因此香火不绝。新中国成立后仙人洞坍塌了,1950年又把他的尸身移到王母池的蓬莱阁里,1964年运往济南,至今下落不明。
[28] 天衣派信徒(Gymnosophist)是古代印度苦行教派中的一支,信徒们穿很少的衣服或者不穿衣服,专心于神秘主义的冥思苦想。
[29] 乔答摩(Gautama)是释迦牟尼之俗姓。
[30] 本尼狄克(Benedict,约480—约550)是西方基督教隐修制度的创始人,曾创办了意大利的卡西诺修道院。他为这个修道院所撰写的修士守则后来被欧洲许多修道院所采纳。作为四大隐修教派之一的创始人,本尼狄克也被教廷尊为圣徒。
[31] 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土耳其西北部港口城市,即今伊斯坦布尔(Istanbul)。
[32] 可能指岱宗坊东原有的丰都庙,明弘治年间建,祀丰都大帝,配以冥府十王,现已无存。
[33] 美国纽约城里东河之上一条狭窄的河道,位于曼哈顿与长岛之间,名为地狱门(hell gate)。
[34] 塞纳河(Seine)和马恩河(Marne)都是法国北部的河流。
[35] 坦慕尼协会(Tammany)是纽约市的一个民主党下属组织。
[36] 即“曝经石”。此题刻位于刻有《金刚经》的大石坪上,系明隆庆六年南昌万恭题书。
[37] 梅迪辛哈特(Medicine Hat)是加拿大艾伯塔省东南部的一个城市,它也是天然气田的一个中心。
[38] 载于《泰山述记》。
[39] 载于《泰安府志》。
[40] 原文为“blue points”,疑指泰山景点青岚岭,但实际上,该景点与上述两者相距较远。
[41] 比喻,意为“书中的描写是否正确”。
[42] 牛津城的中心有两个图书馆:博德林图书馆是牛津大学的总图书馆,它的东南面是一个本科生图书馆,那是一个圆柱形的古老建筑,称作“拉德克利夫私室”(Radcliffe Camera)。由于“Camera”也有“照相机”这另一个意思,所以新来者往往对于把图书馆称作“照相机”感到疑惑不解。
[43] 伊希斯(Isis)是神话中主司生育和繁殖的埃及女神。有一条穿越牛津城的小河便以这个名字命名。它是泰晤士河的一条支流,沿途风景优美,在这条河里撑平底船游览是牛津大学生们最喜欢的一种消遣。
[44] 这是牛津大学基督教堂学院的一个古老传统。在中世纪,牛津大学的学生跟当地的居民有很深的矛盾,经常在晚上喝醉酒之后斗殴打架。为了保护学生的安全,该学院规定在晚上就寝的时间,敲响学院钟楼上的大钟,召唤本院的学生回来休息。过时以后,学院就会关上大门。之所以要敲101下,是因为当时的学院有101名学生。
[45] 原碑刻在云步桥稍北盘路一侧,今已磨灭,代之以毛主席诗词刻石。
[46] 盖洛此前在考察长城(1907年)和写作《中国长城》(1909年)一书时,对于秦始皇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47] 庞培(Pompey)是古罗马将军和政治领导人。他和恺撒和克拉苏一起组成了三人寡头统治(前60—前50年),但后来被恺撒击败并在埃及被谋杀。
[48] 埃利亚·卡皮托利纳(Aelia Capitolina)是古罗马人于135年在耶路撒冷的废墟上所建成的城市。
[49] 提沃利(Tivoli,or Tibur)是意大利中部的一个城市,位于罗马东北偏东方向。提沃利现有几个古代罗马别墅的遗址,同样也以其瀑布出名。
[50] 泰恩河,英格兰北部的一条河,流程约129公里,向东流入北海。
[51] 索尔威湾,在英国苏格兰西南岸与英格兰西北岸之间。
[52] 参见作者所著的另一本书《中国长城》。——原注
[53] 布隆代尔(Blondel de Nesle)是12世纪末法国北部的一位早期抒情诗人,经常在宫廷弹琴吟诗。
[54] 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是法兰克国王(768—814年),而且是罗马灭亡后西欧第一个帝国的创始人。
[55] 亨利一世(Henry the Fowler,876—936)是919—936年期间在位的德意志国王,虽未加冕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但后人称其为亨利一世。
[56] 巴巴罗萨(Barbarossa)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155—1190年在位。
[57] 哈布斯堡(Hapsburg)是一个德意志皇室家族,其成员曾于中世纪后期到20世纪这一段时期内分别在欧洲各国任统治者,在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统治期间达到其鼎盛时期。
[58] 霍亨索伦(Hohenzollern)是自1415年起控制勃兰登堡的皇族,1525年以后开始控制普鲁士。在弗里德里希一世(1701—1713年在位)期间,该家族所占有的国土统称为普鲁士王国,从1871—1918年,这个皇族的国王统治了德意志帝国。
[59] 此处引文出自《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本是描述管仲劝阻齐桓公封禅,与秦始皇无干,本书作者却有意或无意张冠李戴,把此事加在秦始皇头上。本书其他地方也有诸多与史实不符之处,但译者尽量保持原作面貌。
[60] 应为“桓公”,下文同。
[61] 出自《独异志》。
[62] “北京”(Peking)和“有教养”(civil)这两个词都是双关语;前者暗指“哈巴狗”(Pekingese),后者暗指“平民”(civilian)和“文官”(civil servant)。
[63] “五大夫松”原指一棵,后讹为五棵。
[64] 出自许观《东齐纪事》。
[65] 巴斯(Bath)是英格兰西南部的一座市镇,在布里斯托尔港的东南面,以乔治王朝的建筑和温泉而著名。
[66] “Knight bachelor”在英国指最低级的爵位。
[67] 舍伍德森林(Sherwood Forest),以前英国中部一皇家园林,是传说中罗宾汉(Robin Hood)和他的追随者行侠仗义的地方。
[68] 出自《金史》。
[69] 立碑时间似乎应为嘉庆二年(1797年),泰安知府金棨撰文并书丹,立于红门宫下约20米处路西。
[70] 仲君安(Alfred Jones)是1876年来华传教的,他死于1905年。
[71] 姚奎《五大夫松诗》。
[72] 这无疑是墨子下面这句名言的变体:“挟泰山以跳河池。”——原注
[73] 出自王世祯《游泰山记》。
[74] 此段文字出自高海《泰山胜览》,高氏为嘉靖时人,与王世祯大体同时。作者言“相隔几百年”似乎有误。
[75] 品脱(pint)是英美的容量单位,英制1品脱等于0.568升,美制1品脱等于0.473升。
[76] 出自《泰山纪胜》。
[77] 十八盘新盘口北耸立两座山,东为飞龙岩,西为翔凤岭。
[78] 位于南天门紧十八盘的下端。
[79] 张炼师名张景岩。《泰安府志》有如下记载:“(张)隐居泰山,结茅为庵。以庵上有明月嶂,曾产灵芝,号曰采芝。东郡赵鼎臣,政和七年夏四月登岱。至十八盘绝顶,与友坐月下,席地而饮。俄闻窸窣有人行声。赵心动曰:山中暮夜,安得此声耶?有顷至,延坐问之,则张景岩也。年五十余,须鬓如漆,语言纯直,无方士虚诞气。酒数行,探怀出茯苓、松叶佐酒。茯苓出地未久。歌道曲数阕。酒尽,穿东岭而去。”
[80] 此文引自《后汉书》注,不是出于《汉书》。作者有误。
[81] 科尔特斯(Hernán Cortéz,1485—1547)是著名的西班牙殖民者,他在16世纪征服了墨西哥和秘鲁。
[82] 华兹华斯,“辛普朗关隘”(“The Simplon Pass”),1799年。罗塞蒂编辑的《华兹华斯诗歌全集》,第114页。——原注
[83] 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是美国作家、哲学家和美国超验主义思想的中心人物。
[84] 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1795—1881)是英国历史学家和散文作家。
[85] 引自《泰山志》卷十九《逸事记》。
[86] 罗伯特·勃朗宁(Robert Browning,1812—1889)是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诗人。
[87] 该诗的作者为詹姆斯·B. 科克伦。这首诗刊登在《江南传教使团的报告》之中。——原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