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沟通都是双向的。赢得人心需要一个好口才,但决不可卖弄口才。有些人总希望用出色的口才让听众产生信任感,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人们通常会以为那些巧舌如簧、太能说的人是不值得信任的。因而,即使在演讲中,你也需要偶尔沉默。
事实上,这一点早已被TED大会中的演说者们熟练运用。比如,前面我们提及乔布斯的演说技巧,在苹果的发布会上,无论是产品演示,还是性能推介,他都运用了一段时间的沉默,吊足了听众的胃口。关于这一点,心理学上有一现象叫作“空白效应”,指的是故意设点悬念、吊一吊胃口,给他人留下想象的空间,更能激发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大脑变得活跃起来。而“满堂灌”、全盘告知后,人们不仅容易产生心理疲劳,大脑的创造性思维还可能受到压制。有句老话“此处无声胜有声”,演讲中,你如果想要自己的言辞更加金贵并让自己说话时产生强大气场的话,不妨也做到适时沉默。
我们来看下面的案例:
某家公司的保险库被盗,公司丢失了很多财物,报案后,警方很快立案侦查,经调查,警察将目光锁定在了保管员杰克的身上,就传讯了他。
审讯员问:“听人说,你是一名电脑高手,根据我们的调查分析,盗保险库的作案者也是一名电脑高手。这名犯罪分子很狡猾,他先入侵了公司的保安系统,让其瘫痪再作案,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吗?”
杰克回答说:“我不会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和这件事毫无关系。”
审讯员继续追问:“既然你是一名电脑高手,却为什么甘心做毫无前途可言的保管员呢?”
杰克回答说:“这是我自己的事情,不犯法吧?”
审讯员只好无奈退出,由老探员乔恩来审讯。
乔恩保持沉默,只是死死地盯住杰克。杰克慌了神,说:“你有什么要审问的,只管问好了,别在这里浪费时间。”
乔恩依然不说话,还是一直盯着杰克。很快,乔恩承受不了了,眼珠乱动,浑身打战。乔恩抓住时机怒喝一声:“老实交代,你究竟把那些物品藏到哪里了?”
“这个,这个……”结结巴巴的杰克慌了神,最后,不得不主动交代了一切。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一般都认为说服别人需要有较好的口才,能够用语言攻势打败对方,让对方折服。其实,这种方式未必有效,在适当的时候采取沉默战术,往往能够起到更好的表达效果。同样,演讲中,我们也要善于运用停顿的力量,以此增加演说戏剧性的效果。
一次,有位老师朗读课文《孔乙己》,当他读完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全班学生肃然,课堂顿时沉寂——他们沉浸在思考中。这是孔乙己的悲剧引起了他们的思考。这位教师维持着这种“课堂空白”,并不急于讲课,而是让学生继续自己去咀嚼、体味文章的内涵。两三分钟后,一个学生长吁了一声,课堂又活跃起来了。这位老师马上抓住时机提问:“孔乙己这个人似乎很可笑,但你读完之后,笑得出来吗?有什么感想?”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即使笑,也是沉闷压抑的。”“孔乙己既可怜又可气。”“好!”这位老师感到很满意,因为他并没有讲解,但是学生正确理解了教材的意图。
在课堂上,老师适时沉默,让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演说中,我们传达观点,不妨也适时沉默,也许事半功倍,比如设个悬念,让人不得不跟着你“穷追不舍”;给他人提意见时,说个引子就打住,让对方自己反省,可能印象更加深刻。
可见,演说不是日常沟通,不可滔滔不绝、没有节制地闲聊,而应该掌握说话的度,尤其是在关键地方,不妨适时沉默,吊足听众胃口,会让听众产生一探究竟的欲望。
也就是说,在演说中,留“空白”是一门艺术,不是一件简单、随意的事。
那么,我们该怎么留空白、适时沉默呢?
1.要掌握火候
也就是说,沉默要把握时机。比如,尽量在听众心存疑念、渴望得到答案时候沉默,这样,能很好地起到吊胃口的作用。
2.要精心设计
我们要学会找到“引”与“发”的必然联系,当问题产生后,可以对听众适当点拨,使对方有联想。然后以“发问”“激题”等方式的诱因激起听众的思维,让其自己获悉答案,以此填补思维空白点,获取预期的效果。
总之,适当沉默是带动听众情绪的无声“武器”,它会让你在演讲的过程中畅通无阻!正如一位哲人所言:沉默是金,说话是银。如果你能把沉默这“金”和说话这“银”打造成合金,那么你将无往而不胜,无坚不可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