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演说,相信生活中有不少人曾经绞尽脑汁地思索如何在演讲发言中抓住听众的心,如何使自己的演讲更加绘声绘色、声情并茂。也许你所演说的内容很精彩,也许你的表达也完美无瑕,但是你可能忽视了一条能抓住听众注意力的方法——手势!
的确,人们在说话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做出一些手势,而在公共场合演讲,人们更是少不了手势,这样,我们的讲话才显得更为自然和轻松。所谓演讲中的手势,顾名思义,指的就是演讲者在讲话时手部动作的姿势。演讲的过程,其实就是说者与听众进行思想和观点交流的过程,与一般的交流活动不同,演讲不仅要“讲”,还要“演”,“演”就是一种演示,大多数时候,我们不需要演示的道具,只需要依靠自己手势,就能巧妙抓住听众的心。
而且,手部动作的幅度也是最大的。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双手对劳动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它甚至推动了人类的进程。事实上,我们不难明白的是,在人类所有的肢体语言中,产生肢体语言最多的应为手。
心理学家说手势是人类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行为模式研究人员凡妮莎·凡·爱德华兹发现,那些在TED演讲风靡一时的演讲者平均使用了465个手势,而那些演讲不那么受欢迎的演讲者平均使用了272个手势。
早期马列主义宣传家叶·米·雅罗斯拉夫斯基曾说:“演讲者的手势自然是用来补充说明演讲者的观点、情感与感受的。”演说中,自然而安稳的手势,可以帮助演讲者平静地说明问题,减少紧张感,也能通过富有变化的手势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那么,在演讲中,我们可以运用哪些手势呢?
我们总结出四类:
1.指示手势
虽然这类手势所表现的都是真实的形象,但是将其具体划分后会发现,还能将其分为实指和虚指两大类。
实指指的是演说者手指所指向的方向,而且是听众眼神所能及的,一般演说者会说“这里”或“那边”,要么是“这边”或“上面”,要么是“这些”或“这一个”等。
虚指指的是演说所无法看到的,即指演讲者和听众不能看到的。比如“在很久很久以前”“在遥远的地方”。常用虚指可伴有“他的”“那时”“后面”等词。相对来说,指示手势更多传达事实,不带过多的感情色彩。
2.模拟手势
演讲者可借用手势来表述一些形状,为的是让听众展开想象,进而对你描述的事物有更形象的认识。比如,说话时,你想表达一个梨子的形状,此时,你可以用双手合抱,以此来引导听众去想象。
3.抒情手势
这种手势表达的感情很浓厚,也是运用得最多的。比如,伤心时掩面哭泣,急躁时搓手,兴奋时拍手称快等。
4.习惯手势
我们每个人在行为上都有自己的一些习惯,也就有了惯性手势,而且,每种手势的含义也不明确、不固定,随着演讲内容的不同而体现不同的含义。
另外,有以下四种手势也是我们在演讲中要避免的:
双臂下垂,但是双手交叠位于体前,这是胆怯的表现。
双臂下垂,但双手背在身后,这是一种有所隐藏的表现。
双手插进衣服口袋里,这是消极或者不感兴趣的表现。
双手叉腰,这是一种挑衅的表现。
双臂交叉,这是一种消极的,具有挑战性的姿势。
演讲中,如果听众出现以下动作,表示他们对你所说之话抱有消极的态度:
第一,当你兴致勃勃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对方却不时地抓耳朵,表明他对你的话已经不耐烦了,他希望你打住话题,也可能他希望你能给他一个表达的机会。
第二,如果与你交谈的是一个群体,当你说话时候,他们大多出现了交叉双臂或用手遮嘴的动作,则表示他们根本不相信你的话。
第三,说话时用手搔脖子表示人们对所面对的事情有所怀疑或不肯定。
另外,从演说者的角度看,为了获得听众的信任,产生积极的谈话效应,我们可以尽量做出以下动作:
第一,说话时,尽量手心朝上,因为这一动作所传达的信息是:我是坦诚的、不说谎的。
第二,摊开手掌以赢得他人的信任,但如果这是你的习惯性动作,那么,就不灵了。
第三,握手时掌心向上,并垂直与对方握手,能表明你性格温顺,为人谦虚恭顺,愿以彼此平等的地位相交。
演讲的手势可以说是“词汇”丰富,千变万化,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作为一个出色的演讲者平时要认真观察生活,刻苦训练,积极付诸实践。
当然,演讲中,运用任何手势都贵在自然,切忌做作;贵在协调,切忌脱节;贵在精简,切忌泛滥;贵在变化,切忌死板;贵在通盘考虑,切忌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
在演讲中,我们运用恰当的手势辅助讲话,不仅可以引起听众注意,还可以把思想、意念和情感表达得更充分、更生动、更形象,从而给听众留下更深刻、更鲜明的印象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