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眼中的三国

第十三章02

字体:16+-

陈矫,字季弼,当地广陵东阳人。出身自广陵刘氏,与广陵厉王刘胥后代刘颂为近亲,过继给母亲一族继承香火,改姓为陈,与刘晔都是皇室旁支后裔,只是单从姓氏无法分辨。早年间和许多人一样,为了远避兵难远走家乡,曾在江东一带居住,孙策和袁术都听过他的声名,都想礼聘为幕僚,都不应命出仕,为了免除这些困扰,决定回到广陵居住。广陵刚由曹操署命的陈登担任太守,邀请他出任郡功曹,曾交代去许都一趟,并特别嘱咐:「许都一带的文士近来颇有议论,似乎对我的评价并不甚好,请你到走一趟,为我探听消息的真伪,再回来告诉我实情。」

应命前往许都后回来复命:「听到附近的言论,都认为您为人颇骄傲自大。」陈登说:「说到家门严谨,德行俱全者,我最敬重陈元方两兄弟(陈群的父叔);说到德行清高,如玉般洁白者,最敬重华子鱼;说到正直有义,嫉恶如仇者,最敬重赵元达;说到博闻强记,才华横逸者,最敬重孔文举;说到英雄杰出,有王霸之略者,最敬重刘玄德。我如此尊敬他人,怎会是一个骄傲的人呢?只是其他人太过庸碌,不值一谈而已。」可见陈登性格高雅,对他也是深深尊重。陈矫与同郡徐宣齐名可惜两人关系并不融洽,都被陈登器重,一同在郡府任职。

家乡受到孙权的围攻军情告急,接到命令自然不敢稍有迟疑,日夜兼程赶到官渡面见曹操说:「我们广陵虽然只是一个小郡,却是一个地理位置优越的地方。如果可以得到您的救援,将成为您的外部屏障,挫败吴人北上的图谋,进可保徐州安定。如此一来您的声望从此远震四方,您的仁爱得以流传,还在观望不肯臣服的势力也会望风归附。此举既可推崇德行,二来培养威势,实在是王者的所作所为!」

听到陈矫的分析后,很佩服他的智策,曹操就想把他留在身边辅佐。陈矫就说:「因为我郡县受到侵略,才奉命四出奔走告急求援,即使没办法像申包胥那样求得援兵,无法忘却弘演的那份忠义啊!」话中提及的申包胥,是春秋时期楚国大夫,楚王蚡冒的后代,大名鼎鼎助吴破楚的伍员(伍子胥)好朋友。伍子胥家族在楚国被迫害,父亲与大哥遭到楚王下令处决,伍子胥出逃时曾对申包胥说:「我必定要消灭楚国。」申包胥回答:「加油!你能消灭,我就能使楚再兴。」

吴国大军入侵楚国都城郢,率领军队的伍子胥到处搜寻昭王没有找到,愤怒之下命人掘开楚平王的墓,拖出尸骨,抽打三百鞭方才住手。申包胥逃出郢都躲在山中,知道这件事情后,派人责备伍子胥:「你这样报仇,未免也太过分了吧!我听说虽然人多势众,一时或许能胜过天理,天理最终还是要获胜的。你从前是平王的臣子,曾经面朝北亲自侍奉过他,现在竟然鞭打死人,这岂不是不讲天理到极点了吗!」伍子胥派人解释:「替我向申包胥致歉吧,就说我因为年事已高,报仇心切,像眼看要日落西山却仍路途遥遥,才做出这种倒行逆施的事情。」

申包胥跑到秦国去告急,请求发兵救楚。无奈秦国不肯出兵,他就站在秦国宫廷中日夜不停地痛哭,哭了七天七夜,哭声始终没有中断。深受感动的秦哀公说:「楚王虽然无道,有这样的臣子,怎么能不保全楚国呢!」于是答应他派遣五百辆兵车援救楚国,抗击吴国。

弘演是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很被国君器重。奉命出使国外之时,北方的少数民族狄人突然攻打卫国、杀死卫懿公,将他的尸体全部煮食,只留下肝脏。朝歌沦陷后,他前往荧泽为卫懿公收尸,只见血肉模糊、尸体零落不全,只有一只肝尚称完好。大哭对肝叩拜说:「主公一世风光,如今无人收葬,连个棺木也没,臣仅且以身为棺吧!」说着持刀剖开自己的肚子,手取懿公之肝纳入腹中,不久死亡。从者只好把弘演的尸体当作懿公的棺材,草草掩埋。

陈矫的回答是说我现在是陈登的属下,应该为他尽忠节,谢谢您的好意。知道他话中意思的曹操也不勉强,赶紧下令派兵增援。援军尚未到达之际,陈登暗中命人在救兵来援的必经之地聚积柴草,隔十步一堆,纵横成行,布列整齐,乘夜点燃光照远近。孙权发现后误以为救军已到十分惊恐,没想到派人确认情况,率领部队撤走匡琦包围网。确认援军到达后,陈登亲率城中军队出击与援军夹击,一举击溃江东军,让孙权败退撤回。

当然袁绍下令进军黎阳的消息,马上就传进官渡军帐,曹操优先思考是各地守备。去年命令臧霸入侵青州、占领北海,派心腹程昱驻守鄄城,防止袁绍方面从东边袭击许都。更派魏季镇守关中,派魏种镇守河内,派曹仁占领畲泉。

四月,当袁绍与曹操准备开战之际,江东出大事了!上个月孙权进攻广陵陈登,遭到曹操派出的援军击败,率领残部回到吴郡后,大哥孙策将军队移防到到丹徒,准备在此等待粮草运输齐备后,北渡长江,目标是现在后防空虚的许都。三日,孙策兴致一起,拎上弓箭就往丹徒山中打猎,驾马狂奔的他,将马力不及的随从部属远远抛开,突然间三个人从暗处现身,自称是遭到孙策攻灭的前吴郡太守许贡门客,用箭射中面颊。命悬一线之际随行部下终于赶到,见孙策遭到箭伤,立马将刺客砍死,赶紧将伤重的他送回丹徒。

紧急送回城中的孙策,经过医治之后逐渐转醒,心知自己这次的伤太严重,这次的生死关头恐怕是难过,命人让张昭等人赶来。众人到来之后对他们说:「中原正在大乱,以吴、越的人力,据守三江险要,足以坐观成败。你们一定要好好辅佐我的弟弟!」张昭等人认为他会把兵权交给和他性格相似的三弟孙翊,出乎众人意料的,却把二弟孙权叫过来,让他佩带上印绶:「率领江东的人马,决战于疆场,与天下英雄相争,你不如我;遴选贤才,任用能臣,使他们各尽忠心,保守江东,我不如你。」

孙策遭刺有许多疑点,即使他爱打猎、常常让随从脱队跟不上,按理来说打猎的范围是秘密、附近应该有派人警戒,这样的情况下许贡门客如何得知、又如何潜入的,颇令人费疑猜,众人即使心中有疑,只能决定放在心中。决定继承人也是令人讶异,竟然不是选与他最相似的孙翊,而是选先前遭到陈登击败的孙权,看着以勇武打下天下的众人来说,讶异已经不足形容。

孙策心中应该是认清,自己死后很难再持续以武力扩张领地的方针,北方曹袁争战,胜者必然将河北四州与兖豫都纳入手中,此后不日会挥军南下,以江东之地,很难同时面对荆州刘表与曹袁间的胜者,比起武力,头脑清楚更为重要。对于孙权不善于用兵的缺点,孙策希望他千万慎重不要自己领兵北渡中原作战,建议多把重任委由贤能之人担任,让他们在各自职位上尽心用力,合作保护自己打下的江东。

孙策当然担心这个历练不足的弟弟无法胜任这个重担,将孙权托付给性格稳重的张昭,嘱咐:「如果孙权不能胜任,请先生取代他的位置。如果无论如何都不能担当克敌制胜保卫江东的重任,先生您可以慢点向西返回家乡,无须心中有所挂碍。」这时周瑜还在巴丘训练兵士,来不及回来,可想而知如果周瑜在场,必然托付有他一份。

四日当夜孙策因为伤重不治去世,众人在病榻前悲痛难忍。他性格豁达开朗乐于接受意见,善于用人,兵士和百姓都愿意为他效死。当时来说,战争必然伴随掳掠当地,他却一反当时惯例,严申军令不得掳掠民间财物,所到之处受到百姓的欢迎。仅仅三四年的时间,迅速削平大量割据势力,占据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江、庐陵等地,基本上控制扬州的广大地区,为即将接任的孙权打下基础。

身负托孤重任的张昭,扶起悲痛号哭的指定接班人孙权。隔日见到他无法也无心主持军政事务的样子,疾声说:「孙孝廉,这难道是哭的时候吗?你大哥会希望看到你哭成这样,弃军国大事于不顾?这是他把江东托付给你希望看到的情况吗?」说完亲自替他换好官服,扶上马出去巡视丹徒军营、重振因为失去主帅后低迷的士气。

张昭率领文武官员,领衔向朝廷上表奏报孙策的死讯,更通知所属各地郡、县,命令各地官吏和大小将领严守岗位,预防有心份子趁他刚死兴兵作乱,又安排部队护送灵柩回到吴郡。担任中护军的从兄弟周瑜得知消息,日夜兼程从巴丘率兵前来奔丧后留在吴郡,与张昭主持军政事务,成为初生孙权政权的两大基石。

孙策虽然基本占有数郡,在偏远山区还是有不少盗匪势力盘据。中原战乱后客居在江南的众多士大夫阶级,都把江东视为暂时避难之处,受到孙策招揽入幕,却离死心踏地效劳的君臣关系,还有不小的距离,这就要靠孙权的之后努力。都没有死忠之臣吗?倒也不是,像是张昭、周瑜等人认为可以与孙权共同完成孙策未竟大业,发誓尽心尽力地为他效力。

对关羽为人很是欣赏的曹操,想知道他有没有久留的心意,让有交情的张辽以私人感情来询问。知道曹操意思的关羽叹息:「我知道曹公对我的厚爱,不过受刘备将军的厚恩,发誓共死不可背弃。我是不可能会留下,为曹公立下功劳后便会离去。」张辽离开后,将关羽的原话向曹操告知,表明他的心意。曹操称赞:「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再让张辽去探听口气,大概何时会离开。深知他是知恩图报之人的张辽,为他担保:「关羽受到将军恩情,必定会立下足以相当的功劳才会离去。」知道他离去已经是既定事实,曹操却加重赏赐,想要动摇他离开的决心,进而留住。

颜良等人围攻白马将近两个月,因为粮食储存问题,无法让太多兵力渡河,不然会出现粮食不继的问题。即使如此刘延也快要支撑不住,赶紧派人到官渡通知。接到消息的曹操决定率军援救。军师荀攸提出建议:「现在我们兵力比袁军少,硬拼必然不是他们的对手,现在最好先分散他们的兵力再行救援。到达延津之后让军队佯装渡河,让他们误以为是要为了袭击后方做准备,袁绍必然分兵西向应战。趁此时赶紧率军轻装急进,袭击攻击白马的颜良诸人,趁他们来不及准备时候迅速攻击,一定可以击败他们。」为何荀攸说兵少?总兵力曹军处于劣势已经是众人皆知,这时候提起并不是指总兵力,是指现在能够调动的兵力,比起在白马围攻的颜良更少。为什么会这么少?之前为了应付各地的防备,调动不少部队,导致于手边能够使用的兵力左支右绌。考虑到荀攸的计策应该是最恰当的,曹操赶紧接纳他的建议。

曹军佯装从延津口渡河攻击的消息,很快就从前方传到黎阳,或许早有预想此情况,袁绍很快的分派兵力向西攻击。得知袁绍如荀攸所言行动后,曹操率军急速向白马挺进。荀攸的计策这时候出现问题,第一、渡过黄河作战不论是北攻或是南返,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渡河必定是迟缓的,不管多么隐蔽都是会被发现,会让对方以为识破其意图,误以为真有渡河意图。这是最好的情况,看在久经战阵的将领眼中就会破绽百出。其二、即使渡河成功,后续的粮草等问题如何解决?即使能够偷袭成功,也无法当日往返,如果没有运输,这支部队必然会陷入前后无援的情况。其三、只有北渡黄河的行动,却没有南返接应的留守部队,更为可疑。

这些情况必然也到了围攻白马的袁军军帐,无论颜良等人有没有认知到这是声东击西、调虎离山的计谋,围攻白马已经到最后阶段,绝对不能放松。曹操亲自领军到白马外十余里处,遭到颜良的斥候发现,赶紧派张辽、关羽、徐晃作先锋追击,曾为吕布手下的张辽,最拿手当然是骑兵追击,关羽也随后跟上。满心以为袁军应该还来不及准备,不料发现将白马包围交给郭图等人的颜良,已经准备迎击,两军接战之下张辽遭到反击,两军混战中渐渐的袁军占了上风,颜良的旌旗伞盖在袁军中是极为醒目的,同在先锋的关羽认清旌旗方向后,策马**,在众目睽睽之下刺死颜良,斩下头颅策马而归。得知情况的曹操下令大军冲杀,失去主帅的袁军大败溃散,终于得以解除白马包围。颜良既死,郭图等人赶紧撤军返回黎阳,有惊无险的解开白马之围后,拖住袁绍脚步的阶段任务已经完成,还赚到一个颜良,可说是战果丰盛。认为白马的前哨已经守不住的情况下,下令东郡太守刘延将所有人和军备向西前往延津,只留给袁军一座空城。

想要再次挫败袁军气势的曹操,命令之前攻击袁绍营寨大胜的于禁与乐进合作,原本于禁率两千步兵守延津,曹操增步兵两千、骑兵一千。两人合作渡河攻下汲、获嘉二地,焚烧袁军保聚三十余屯兵所在,斩首数千、俘虏数千,袁军将领何茂、王摩等二十余人,想到袁绍屡屡失策,又遭到俘虏于是接受招降,此次战果堪称辉煌。

曹操命令和关羽、徐晃等人担任先锋的张辽,前往徐州鲁地诸县,为什么在这样战情紧张的时候,要将他派出?原因是袁绍在后面煽动当地的盗匪势力起兵反抗。选择他的原因就简单许多,徐州在吕布手中时,曾经担任鲁相,对于当地地形与盗匪势力,自然是清楚不过,要讨平反叛势力自然是不二人选。

兵力如此吃紧的情况下,连防守各地都很吃力,粮草辎重谁来运输?担当此重任不是来自曹操的命令,是自愿率领族人以及所辖部队运输粮食布匹供应军需等工作,与前方战事较无关系的离狐太守李典。这种后勤工作往往都不是论功行赏优先的对象,对此李典没有怨言、更自愿扛起这样的任务,对于收拢人心这方面曹操比起袁绍强的多。

让出白马后,东北一百二十余里处就是曹操以前的根据地鄄城,现在由振威将军程昱率七百人驻守,袁绍如果南渡黄河、进驻白马后,距离许都东北方六百二十余里的鄄城,就会成为防守大本营的前线;担心防御薄弱的曹操,告知他打算增加二千名士兵,遭到拒绝:「袁绍拥兵十万,自以为所向无前,看到我兵力溥弱,一定瞧不起不会来攻。如果增兵,袁绍大军经过就一定会进攻,鄄城必然会被攻陷,白白损失两处的兵力得不偿失,请您不需过度担心鄄城。」在各地都向官渡大本营要求援助,程昱这样利用袁绍骄傲自大心态,让分配兵力焦头烂额的曹操,获得极大的缓冲。

举大军南下的袁军,果然如程昱预料,在意世间评价,不想让人有欺负弱小负评的袁绍,没有进攻兵少的鄄城,改下令追击从白马撤离的辎重队。知道消息的曹操对贾诩说:「程昱的胆量,超过古代勇士孟贲和夏育了!」

袁军陆续经由白马津到达黄河南岸,休整以后直奔目标延津南边,派遣与战死颜良同以勇武齐名的文丑,和收拢徐州部属的刘备一同追击。得知袁军进兵目标是延津,就在白马西二十里、南五十里的南阪下扎营寨。将营地设在距离河岸有一段距离的防洪堤坝南侧,曹操派人查探袁军动向时,袁军却看不见曹军。侦查报告:「敌军大约有五六百骑兵。」没多久再次报告:「骑兵逐渐增多,步兵数量无法计算。」曹操挥了挥手表示:「不必再报告了。」命令骑兵解下马鞍、放马休息。

从白马来的辎重队出现在堤坝的北侧,袁军追击的目标也出现在视野中,将领们认为敌军骑兵多,不如守卫营垒。荀攸向众人表示:「这正是我们的诱敌之策!我们怎能离开?」曹操看着荀攸微微一笑。辎重队出现在众人视线的同时,袁绍的先锋文丑与刘备率领的五六千骑兵先后赶到,曹军将领们都说:「可以上马了。」曹操说:「还没到时候。」过了一会儿,袁军的骑兵更多了,有的开始分散攻击曹军的辎重车队,见到袁军阵型散乱之际大喝:「时候到了!」曹军全军骑兵上马。曹军骑兵不到六百人,在曹操挥军猛击下大破袁军。文丑当时恣意四处攻击辎重,原本只是想要引诱曹军出战,以为对方不敢应战后放松警惕。待过许都一阵子的刘备,知道曹操计谋百出,提醒务必注意,对此文丑嗤之以鼻,认为他过于恐惧曹操,曹军现在应该畏缩在城内不敢出击,不足为惧,就没把他的警告放在眼里。注意力放在延津城方向的袁军,面对突然从堤坝方向冲出一彪骑兵大吃一惊,惊慌中大将遭到攻击被斩落马,见到文丑落马,刘备赶紧率领残部,撤回白马报告。文丑与颜良都是袁绍军中有名的大将,仅仅两次交战,先后遭到曹军斩杀,袁军士气大衰可想而知。

下令全军渡过黄河的袁绍也不是闲闲没事干,利用两方军力极大差距压力,派人潜入兖、豫二州曹操后方,企图策反各地官员,渐渐有觉得袁绍势力强大者,开始与黎阳秘密通信。在渡过黄河、通过白马攻击前往延津的曹军辎重队之前,沮授再次提出建议:「胜负之间,变化无常,不能不慎重考虑。如今应当把大军留驻在延津,分出部分军队去官渡,如果他们告捷,回来迎接大军也不晚,如果大军渡河南下,万一失利大家就没有退路了。」在袁绍看来,沮授的立场悲观,认为必须要保存实力,潜台词就是兵力优势并不足以掩饰主帅能力差距,自然了解是不能明说,才用比较委婉的方式希望他能够接受。

照例不听劝告的袁绍,命令大军从白马津南渡黄河,搭船时沮授望着河面叹息:「主上狂妄自大,属下将领贪图功劳,悠悠黄河我们此去能成功吗?」沮授觉得心灰,以生病为借口请求辞去都督职位,表明想离开战场的意愿。袁绍以大军南下不能随意解职为由拒绝,心中所想却是相反:你家族有此地位,都是我给的,有什么不满的!既然你说你生病,那就好好去养病吧!延津战败后解除他的兵权,把他率领的军队全部拨归郭图指挥,自此除袁绍外,拥有最大兵权两人俱是颍川派。

袁绍心中只是基于对沮授的不满,才否定进谏吗?袁绍虽然迟于定策,绝不是无能之辈。否决沮授大概是因为之前两次分兵都遭到失败,围攻白马折损颜良,袭击延津辎重队赔上文丑,分兵遭到失败就算了,我袁绍手下虽然兵多将广,也经不起一再折损大将,是有几个颜良文丑可以这样折损?分兵策略接连失败,打从心里对于此方略感到挫折,心中偏向以大军优势兵力压制曹操的方向。

与乐进立下大功的于禁,单独接到命令,领兵二千余人进驻延津西南一百余里的原武,顺利攻拔袁绍在杜氏津的营寨,大喜的曹操命他回军官渡,封裨将军。可以看出曹操已经把主战场从在黄河两岸对峙的情况,先让袁绍打消直捣根据地,意图把战场远离许都的计划已经成功。

孙子兵法九地:「诸侯在本国境内作战的地区,叫做散地。在敌国浅近纵深作战的地区,叫做轻地。」散地有什么问题呢?不是说在自己领地有地利优势吗?孙子指出散地就是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与敌作战,其士卒在危急时很容易逃散,故称散地。又说:『深则专,浅则散。』这里的『深』与『浅』,都是进入敌国的距离。『专』与『散』就是部队的巩固或涣散。这是对军事心理学最原始的考察。意思是进入敌境越深,士卒就越专心一致,进入敌境浅,士卒就容易逃散。所以,孙子主张『散地则无战』,『一其志』,在这样的地区不宜作战,军队无法统一意志。

轻地呢?孙子认为『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军队在进入敌境不深的地区作战,士卒离本土不远,危急时易于轻返,故称轻地。所以孙子主张『轻地则无止』,『使之属』,在这样的地区不可停留,要部队互相联系,将部队孤军作战视为大忌。

曹操是熟读孙子兵法的人,对于这些早就烂熟在心,为了让兵力劣势的己方,发挥出更高的士气,必定要在远离根据地的地方开战,否则一旦战况有所不利,即使有治军严谨的于禁,也很难阻止兵卒离散的情况发生。

面对拥有兵力优势的袁绍,在白马、延津取得胜利的曹操,还是选择战前就选定的官渡作为决战战场,为什么呢?曹操这边布阵地形平坦,集结部队相对容易,刚刚在杜氏津胜利的于禁,要从原武撤到官渡,得渡过濮水、阴水才行。换成袁绍南来,除了黄河、濮水、阴水,还有沟水等河流,非常不利于运输十万大军与军粮。

这样危急的情况下,谯县,曹家与夏侯家的老巢,发生了一件事情。遭到曹操攻击的刘备逃离小沛、远走冀州之际,同行的张飞却走散,辗转来到谯县,凭借着武力降伏附近的贼盗,颇有山大王的味道。一日在谯县附近遇到一位出城收集柴火的年轻女性,见她面貌姣好,就掳了回去,事后才知道这事情严重。原来这女子姓夏侯,年幼丧父,荒年几近死亡之际,舍弃自己的幼子救活她的叔父,就是曹操的大将夏侯渊。

再怎么样他也知道,要是这么给送回去城里,不要说曹操已经和刘备敌对,以后万一战场还要对阵,夏侯氏大概怎么样都不会放过自己的。于是择日与夏侯氏成亲,只感叹刘备、关羽不在场。

七月,许都城中,献帝与伏皇后所生的刘冯重病,下诏封为南阳王。为何要封一个病危且稚龄的孩子为王?古来就有冲喜的观念,藉由喜事来冲走不好的运气,面临药石罔效的情形,即使贵为天子,只能期待这个方式,看看是否会有奇迹。无奈献帝夫妻还是失望了,十二日,刘冯还是撒手人寰。

曹操后院失火了!在许都南方三百余里的汝南,在建安元年二月,由黄劭等人率领的黄巾残党遭到击败,投降的刘辟、何曼等人蛰伏在汝南,表面臣服、实则等待机会。袁绍在黎阳策动离间兖、豫不满势力的书信,当然也到刘辟、何曼的手中。兵败被迫投降的一方,即使没有机会翻盘,总是会找机会制造麻烦,两人一合计,认为占有兵力对比优势的袁绍,更是值得投靠的对象,还能报一箭之仇再好不过。在战情胶着之际掀起反旗,意图攻击曹军大本营。

袁军为了抢回遭到曹操攻陷的城寨持续作战,渐渐的推进到原武一线,受命抵抗的于禁,利用先前安排好的船只,渡过濮水、阴水抵达官渡。收到汝南刘辟响应自己叛离曹操的消息后,袁绍思考是否派人去援助让曹操首尾不能相顾?延津之战中,文丑遭斩后逃回的刘备,是否基于对曹操报仇、还是至今寸功未立的焦躁,请命领兵去汝南助战。

袁绍虽然兵多将广,一方面要收复曹操占据的城寨,还要运输大军过河,几番考虑后,为了能够安全潜入许都后方,就让刘备带领不多的本部人马,增援部分袁军兵力,去汝南等地支持刘辟、制造曹操难以两顾的问题。刘辟掀起反旗之后,附近收到袁绍招降的郡县纷纷响应,袁绍对于曹操内部的情况,也是知之甚详,刘辟的反叛才能从星星之火演变成为燎原大火。

正式与袁绍开战前,为了因应紧急情况,曹操下达比以前更为严厉法令,颁行所属州、郡执行,,为了物资短少的问题,急迫征收绵、绢,造成许多民怨。刘辟造反后附近郡县都反,唯有阳安郡丝毫不动。为了增加许都的压力,袁绍派遣使者持征南将军印绶,企图说服阳安郡都尉李通背叛,荆州牧刘表虽然不积极参与两方征战,也暗中派人来招揽,遭到李通一概拒绝。袁绍使者来到阳安郡时,有人劝他与袁绍联络,他手按剑柄叱责说:「曹公明智,必然平定天下;袁绍虽然强盛,终究会败在曹公之手。我誓死不二。」当下杀死正在等待回复的袁绍使者,把袁绍送来的印绶上交,以示忠诚不二。

按照曹操的命令,李通加紧按户征收绵绢,建安元年和杜袭从荆州回家乡,投奔曹操被任命为朗陵县令的赵俨,知道消息后去见他:「如今其他郡县都已叛变,只剩下阳安仍旧臣属朝廷。现在又要按户强收绵绢,小人喜欢作乱,这样强行征敛恐怕不行吧?」李通表示:「曹公与袁绍相持,正在危急时刻,周围郡、县竟然这样背叛,如果不立刻征收绵绢,送到许都,必定会有人说我坐观成败有所等待。」赵俨表示理解:「事情确实如同您考虑,但是应当区别轻重缓急。是否可以暂缓征收,我想办法为你消除这个顾虑。」

赵俨写信给对曹操有足够影响力的尚书令荀彧:「如今阳安郡百姓穷困,邻近郡县都已经随着刘辟叛变举起反旗,如此情势之下容易受到影响,此时正是这一地区安危的关键时刻。阳安郡的百姓在这个时候还能保持忠节,身处险境没有叛变举动,国家应该加以慰抚之时,反倒加紧征收绵绢,怎么能让百姓保持气节呢?」荀彧看完后后立刻将此信报告,曹操下令把已征收的绵、绢一律退还能百姓。上下都十分高兴。阳安郡得到安定后,没有后顾之忧的李通率军进攻郡内响应叛变的地方势力首领如瞿恭等,将他们全部击溃,使得淮、汝地区的情势安定下来。

赵俨的意见透过荀彧被接受后,何夔趁机为自己担任太守的长广郡提出建议:「古代的君王把赋税分为九等,以距京城的远近作为标准,根据归附早晚与治乱的情况订立了轻典、中典、重典三种不同的刑法标准。我认为长广郡应该按照归附较晚的边远地区施行法律,赋税从轻、法令从宽。民间的小事由地方官员因地制宜、自行处理,上不违背朝廷正法,下可顺应百姓之心。等到三年以后,百姓安居乐业,然后再推行朝廷的法令。」

与遭到曹操免官的前太尉杨彪,都是灭亡伪帝袁术姻亲,关系却没有杨彪那么深的何夔,字叔龙,陈郡阳夏人,年幼丧父,与母亲和兄长同住,因为孝顺受到乡里称道,黄巾之乱时举家避乱淮南。初平四年袁术被曹操打败,不得已到寿春,辟命有亲戚关系的何夔,没想到他竟然拒不应命,想要离开淮南却被留住。袁术派桥蕤攻打曹操的蕲阳,因为他是蕲阳郡的人,想要胁迫他去游说蕲阳投降.对袁术的谋臣李业说:「过去柳下惠听到要征伐别国的图谋就脸上带有忧虑的神色,说『我听说征伐别国是不用询问仁德之人的,这样的话为什么问到我这里来呢!』」趁机逃到灊山匿藏,袁术虽然火冒三丈,了解他不会为自己所用,放弃胁迫他去蕲阳。袁术的堂兄山阳太守袁遣的母亲是他的堂姑,是袁术虽恨他却没有加害的原因。

直到四年前的建安二年,想要回到故乡的他,心想袁术一定会派人追赶,从小路走得以逃脱。建安三年曹操征辟他为司空掾属。当时有传闻说袁术军队发生变乱,曹操曾问他:「你认为这消息可信吗?」他回答:「上天佐助的是顺应天意的人,人民帮助的是取信于民的人。袁术没有取信于民和顺应天意的实际作为,却希望得到上天和人民的帮助,这是不可能在天下实现自己的愿望的。失去正道的君主,亲戚都要背叛他,何况是他左右的人呢!照我看来,袁术的军队发生变乱是一定的了。」曹操就说:「统治国家失去了贤才就会灭亡。您不被袁术所任用;发生变乱,不也是本该这样的吗!」之后转任城父令以及现职长广郡太守。

曹操批准后宣布缓征屯田户所有份粮,下达《抑兼并令》:起用王修、司马芝、杨沛、吕虔、满宠、贾逵等官吏,用强硬手段对付豪强。明确禁止各地收容流民、抢占无主土地,各地城寨不能奴役流民,举凡收容流民,要直接成为国家的屯民。不管你是皇亲国戚,还是位极人臣的宰相,通通要遵守。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县人,是司马八达的族兄。年少时因东汉末年时局混乱而与母亲到荆州避乱,在南方居住了十多年,一直躬耕守节。司马朗早已因为神童之名为人所知,边让的学生杨俊认为司马芝的能力更胜于他。

吕虔,字子恪。任城国人。早在八年前的初平三年,曹操还是代兖州牧时,听闻吕虔有勇有谋,征召他任命为从事,带领自己的家丁镇守湖陆城。襄贲校尉杜松的部下灵母等人作乱,与去年投靠刘备、今年初时投降的昌豨勾结,曹操命他接替杜松。到任后招诱灵母和他的首领及党羽数十人,赐他们酒饭,暗中派手下埋伏在两侧。等到灵母等人都喝醉,命两侧的伏兵把他们全部杀死,安抚灵母的部下,叛贼都被扫平。

随后再任命他为泰山郡太守。泰山郡依山连海,多有盗贼流窜,百姓要不是躲藏起来,就是四处流浪。包括袁绍所任命的中郎将郭祖、公孙犊等数十人占山为寇,该地百姓深受其害。于是率领家兵到泰山郡赴任,施行恩惠、讲求信用,郭祖等人都出来投降,躲藏在山中的百姓返回乡里定居从事生产。他挑选强壮的人补充到军队中,泰山郡从此拥有精兵,在曹军所属各州郡中总是名列榜首。

济南黄巾军首领徐和率领残党四处劫掠,到处劫持县令官吏或是攻打城邑。知道这情况后,率兵与夏侯渊一同前去攻打,历经数十仗斩首俘虏数千人。又派他总督青州各郡的部队讨伐东莱地区的李条等各路贼寇卓有战功。曹操发布嘉奖令:「有志向,必定要成就事业,这是英烈之士所献身追求的目标。你在泰山郡以来,捕捉奸人讨伐贼寇,百姓获得安宁。你亲自冒着矢石,每次出征必能取胜。过去寇恂在汝水、颍水之间扬名,耿弇在青州、兖州献策,古今都是一样的。」上表朝廷推举吕虔为茂才,加任骑都尉,泰山郡还是交由他管辖。

为什么曹操要下这道命令?从灵帝时地方豪强势力无节制地膨胀,豪强其实就是依托官方势力的经济垄断集团,诚如黄门侍郎、荀彧堂兄荀悦所说:「官家之惠优于三代,豪强之暴酷于亡秦」。豪强挥舞行政权和财产权两把利斧,所向披靡,将当时最重要的资源土地大量囊括于自己的麾下,让大批农民沦为农奴或流民。大规模的土地兼并使多数人口失去赖以为生的凭据,大大缩减政府能征收的税源,拥有大量资源的豪强利用政治势力,成为『不课户』,就是不缴纳钱粮,长久以往,政府的赋税收入集中在越来越少的自耕农身上。长久以往天下哪能不乱?这纸命令不仅解救曹操自己的财政困境,更是对地方毫强的当头棒喝。

当时势力最大的是袁绍,素有『宽仁』的名声,并不是一视同仁,他的『宽仁』是留给地方豪强的。对豪强的『宽仁』就是对平民百姓的刻薄,古来言失民心者失天下,曹操应该是看到这里有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