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在草堂的杜甫非常开心,因为收到好友李白在山东兖州寄来的诗文《戏赠杜甫》: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彷佛耳边又听见李白笑谑自己清瘦的声音:
「至今记得,在饭颗山上遇到老朋友杜甫,头上戴着竹笠日头刚好是中午。
请问老兄自从分别以后为何如此消瘦?恐怕都因为这一段岁月里作诗太费辛苦。」
想起那段在齐鲁间,与高适三人裘马轻狂的往日,不禁脸上又浮起微笑,磨好墨后提笔写下《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想说的无非是:「秋天离别时两相顾盼,像飞蓬一样到处飘**。没有去求仙,真愧对西晋那位炼丹的葛洪。每天痛快地饮酒狂歌白白消磨日子。像您这样意气豪迈的人,如此逞雄究竟是为了谁?」
人生有这样好友,夫复何求?此时的自己当真是幸福的。
许都城内皇宫,去年官渡大战,是献帝代替兄长少帝即位以来,除却关东联军讨董后最大的军力对阵,只有曹袁两方就超过十万军力,令献帝觉得不安。诚然自己是安全的,情况比起被董卓把持,也谈不上有多好;去年不仅岳父董承,连自己的妃子董贵人、腹中还未出世的孩子都一并丧命,这皇帝当的真是愧对列祖列宗。
战情最为紧张的时候,献帝想过袁绍胜利后自己会是怎样?大概就是搬到邺城,过的跟现在差不多的日子,差别只在于袁绍的胜利某个层面上,是替董贵人报仇。想到这个念头,不禁身为丈夫的身分心血潮涌,毕竟无法亲手为自己的妃子报仇,至少有人可以代劳。
可惜的,从尚书令荀彧的口中得知,官渡一把火烧了乌巢的粮草,曹操让袁绍军心大乱,溃逃回北方邺城。献帝听完不禁在心中叹一口气,不知道是可惜袁绍的失败,抑或是悲伤自己还要继续这样的生活多久?
三月,结束惊心动魄、甚至是决定未来前途的官渡大战未满半年,该加封赠赏都完成,像是曹操心中最大功臣荀彧,加封万岁亭侯、食邑千户。陆续传来各驻地将领的报告,参战将士的疲惫创伤大致都恢复的差不多。静极思动的曹操,下令除了需要屯田的部队之外,其余都转移到水榖丰盛之地休养。下一步打算瞄准和袁绍有万千关系的荆州牧刘表,这是从没交过手的对象,征战从不马虎的的曹操,当然要找来最信任的荀彧商量。
司空府差人来请,随之前往后入府落坐的荀彧,听完想法后一反以往赞同的态度,反对在此时机征伐,语重心长的说:「袁绍刚吃了一场大败仗,军心涣散,短时间要重新振作是很困难的,应该乘尚未摆脱目前困境的机会,一举将他击败。这个时候您却想要打算远征长江、汉水之间,荆州地形对我们并非有利,万一战情胶着僵持不下,如果刘表联络收拾残部的袁绍,趁我们后防空虚突袭许都,那个时候您辛辛苦苦累积至今的事业,将会付诸流水。」
再说:「官渡对峙期间,刘表虽然是袁绍盟友,却没有出手牵制,甚至连张绣主动投靠我方都没有太大反应,对付刘表这种空谈之人,不需要此时动兵。反而是袁绍,俗话说饿死的凤凰比鸡大,袁绍虽然遭到我们击败,河北四州并没有受到影响,如果假以时日给他喘息生养的机会,难保不会有第二次的官渡,到那个时候,我们的胜算就可能更低!」
曹操想了想,荀彧考虑到自己没有想到的,荆州的气候水土与河北、兖、豫差别太大,习惯的骑兵、步兵作战不仅施展不开,反而会陷入水战困境中;刘表只要你不犯他,就不会来惹你,邺城中袁绍可就不同,去年吃了大亏,正红着眼等着报仇,荆州南征的确是无法速战速决,甚至会是旷日废时,背后放空门的确不是好主意!想通的曹操点了点头,这个提醒真是点醒自己。
兖州打着河北的算盘,袁绍也不是坐着等着挨打,从黎阳回到邺城之后,除了蒋义渠继续收拢官渡散落的兵卒,命令长子袁谭、次子袁熙以及外甥高干,在负责领地内征募兵卒、粮草,除了防范曹操北攻,也希望有机会报官渡之仇。
四月,趁着袁绍还没回过气的关头,决定得理不饶人的曹操,率领军队顺着黄河进军,一路炫耀军威,相反地河北守军士气正低,反击也没有什么威力,沿路顺利夺取袁军的营寨,径直来到仓亭渡口,这地方对随军的振威将军程昱来说再熟悉不过。兴平元年,也就是七年前,陈宫背叛迎接吕布入兖州时想要取下东阿,勒允守范县,守寿张的是程昱,赶紧派遣手下去防守仓亭渡口,不让他们有渡河的机会。
既然地形熟悉,攻打起来就特别得心应手了。刚损失七万兵卒的袁军,在这个渡口不会有太多守军,在程昱等人献计之下,没有几日顺利攻陷。在徐州东海这边就没这么顺利,官渡之战前,张辽已经被派到鲁地去征讨应袁绍之约起兵的地方势力。吕布灭亡后归顺的东海相昌豨,在刘备短短取回徐州期间和他联合,遭到曹操亲自出兵击败之后再度归顺。大战结束后,不知道为何原因,又掀起反曹旗帜,按理来说,应该是袁绍南下就应该行动才对,都打完了才反叛?
去年底派得力战将夏侯渊与了解徐州的张辽搭档,解决昌豨问题。世事往往不是如人所愿,在东海包围了几个月,各种攻城器械都上场,连曹操在官渡中对付袁绍箭楼的投石车都用上了,别说昌豨投降,眼看军粮都快见底,头痛的换成夏侯渊跟张辽。
河内郡,郡丞在后堂提醒太守,本地大族司马家的二公子司马懿,今年届二十三岁,该是出仕的年纪,这个举荐该由您来出面。郡太守打了个冷颤:要命,竟然忘了这事,这是讨好司马家的好机会。只是该怎么举荐也是个问题,一来司马懿并没有上雒阳太学,应该说届龄的时候,早就不存在。二来汉朝官场虽然是察举制,以推荐为主、考试为辅,最重要的依据是名声,察举科目包括:孝廉、秀才、贤良方正、明经、明法、尤异、治剧、兵法、阴阳灾异及其他临时规定的特殊科目。
汉朝的太学生毕业之后,有毕业大会考决定未来的前途,成绩分甲乙二等,甲等入中央为郎官,乙等下基层当吏员。郎官如果做得好,会下基层挂职锻炼,如担任某地方县令开始,再根据施政评价升迁为郡守或调回中央当官,前途当然是最光明的;吏员做得好呢,有机会进中央为郎官,也就是说晋升过程中比甲等考生慢了一步。当然,为郎为吏,除了太学生的考试,还可以由中央和地方察举。
汉朝官制是郎吏社会,司马懿一来没有进太学,二来当然没有经过会考。这其中也有分位阶,河内司马家在当地当然是望族,不像是袁家那样是天下望族,名声也不显,没有办法像曹嵩用在朝廷影响力还有钱财疏通,帮儿子争取到孝廉作为仕途起点,也很难用察举科目推荐,陷入苦思的太守最后决定推荐为上计掾。
上计掾,是吏不是郎。不过上计掾是吏中的肥缺。简单来讲,如果说郎是第一等,吏是第二等,那么上计掾就是二等中的顶尖。常人说官场看起步,就知道日后是否顺利,上计掾是一个需要进行庞大、复杂数字计算的工作,统计相关数字之后向上汇报。举个例子,假如你是温县的县令,在每年大约七八月份的时候,统计今年温县的户数人口、钱粮收入、财政开支、治安情况等等有关数据,制作成一本『算簿』或者叫『计簿』,毕恭毕敬地上交给河内郡的上计掾。司马懿汇总各县的计簿,进行核对和验算,整理成郡级的计簿,十二月份亲自跑到京城雒阳,呈递给司徒,甚至有时候皇帝会亲自接见上计掾。这些计簿,就是中央对今年各项情况进行总结、考核地方政绩、出台政府工作报告向皇帝汇报以及进行来年预算的基本依据。
因为需要常常要代表当地到上级汇报,这项工作需要有几个要求,第一,形象好气质佳。经常要跑到京城去,对外代表本郡形象。司马家遗传好,本身身材高大,相貌想必堂堂,符合这项条件。第二,口才出众。上计掾要随时应对上级的询问和责难,必须口才了得,时刻能够为本郡遮丑争光。司马氏家学渊源,反应敏捷,机变百出,符合这项条件。第三,数学优秀、心细如发。上计掾的工作,主要是面对各种数据,验算其正误,核算真伪,一旦算错那可是有罪的。他从小也有接受数学方面的教育,心思缜密,这方面也没有问题。这些因素都合格,再说太守本意也不是真的要他执行上计掾的工作,只是作为仕途起点罢了。
司马家的遗传有多好呢?十纨裤子弟是随项羽灭秦的司马卬,受封殷王,建都河内,在彭城之战中战败死去,汉朝建国后成为河内郡,司马家族世代居住在此地。高祖父司马钧为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几乎没打过胜仗,担任左冯翊征讨先零羌时,与同僚右扶风仲光发生矛盾。仲光率兵深入遭到敌人伏击,他赌气没有出兵营救,使得仲光和众多士兵败战死,被朝廷定罪入狱后自杀,算是司马氏祖上比较不光彩的一段。司马家到这代都是军人,体格遗传比文人世族要来的好。
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太守,祖父司马儁为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可以看出从司马量以后,基本上放弃戎马生涯,转向文人发展。司马防就是曹操第一个官职雒阳北部尉的推荐人。既然祖上是戎马生涯,当然也不会排斥结亲,有监营谒者赵威孙这样的亲戚,不足为奇。司马防老爷子有八个儿子,长子司马朗,二儿子就是司马懿,八个兄弟的表字都有『达』,世人合称司马八达。
至于这个上计掾发展性好不好呢?汉朝起初没有专职的上计掾,大多由郡丞兼任,地位那可是不一样;光武帝刘秀之后,各级地方政府都有专门上计掾。起初也是地位很高,进京报告可享受同诸侯王的礼遇,住宿在各郡的驻京官邸。上计掾的条件是要口才了得、形象出众的人才,去京城报告,往往被中央高官或是皇帝看上,直接留下担任郎官。『计吏拜官』成为上计掾仕途的一条终南快捷方式。
可惜,这条终南快捷方式早在司马懿出生前就被堵死了。
桓帝下令:「今后严禁留上计掾在中央为郎官。」命令是皇帝下的,有没有例外?当然有。比如献帝被董卓挟持到长安,社会治安极其混乱,各地上计掾怕生命不保,连郡都不敢离开了,何况去长安?只有颍川郡的上计掾刘翊,冒着生命危险,从兵荒马乱、强人出没的东汉大地上,经历了许多困难,终于来到长安进贡。备受冷落的献帝一看,居然还有人想着朕,激动得热泪盈眶。大喜之下提拔刘翊为议郎。如果司马懿知道,肯定不会想当刘翊第二。
现在有两个例子可以供他借鉴。一个是上计掾中传说人物,今年七十二高龄皇族后裔的刘洪老爷子,初平元年讨董联军正如火如荼的时候,利用自己人称善算、当世无偶的才能,创作《正负数歌诀》:「强正弱负,强弱相并,同名相从,异名相消。其相减也,同名相消,异名相从,无对无之。」。担任曲城侯相时,赏罚分明,重教化,移风易俗,不论官吏与平民都很爱戴,成为远近闻名的颇有威望和政绩的行政官员。即使如此,老爷子一生的官运就到此为止,现在正老眼昏花的观察天相,修正他一生最重要的《干象历》。
另外就是一辈子勤勤恳恳在这个位置工作、老死,没没无闻,这样的例子在汉朝多的是。这两个放在司马懿面前,肯定两个都不想选。难道就只有这样吗?上计掾当然还有别的前途。例如经学大师郑玄,曾任大司农;又譬如被袁绍灭掉前的公孙瓒,在幽州也是有头有脸的实力人物。这两人都不是通过正规晋升途径。在这个位置上想真正出人头地,走寻常路那可就错了。
这样的举荐,换成一般世家大族的子弟,可能就会觉得委屈自己,加上社会风气对于勤恳工作的小吏是看不上眼的,出乎家人与众人意料,司马懿竟然接受这份工作。不管心里是想着总要有个开头、锻炼自己的眼界与能力,或是让更多人见识到自己的能力,当今天下大乱,朝廷已经是虚设,寻找更有实力与能够发挥自己能力的老板,总之卷起衣袖在河内郡上计掾这位置开始工作。
徐州,从去年围攻东海郡的昌豨,已经数个月过去,粮秣也快吃完了,众人觉得都认为应该引军而还。一同领军的张辽找到主帅夏侯渊说:「这些天以来,每当我巡视围城的军情时,昌豨从城墙上两眼盯着我看。近来他的士兵所发射的箭日益稀少,必定是因为心怀犹豫,不知该是否继续抵抗,才没有力战。我希望能试一下他,看能不能对话,倘若可以成功诱使投降,不仅司空交代的任务可以顺利完成、又可以减少士兵、粮秣的损失,这样应该是更好的结果?」夏侯渊当下首肯,让他全权处理这事。
隔日张辽派遣使者向昌豨传话:「曹公有命令,由张辽将军对你传达。」昌豨果然出城对话。张辽说:「曹公神智武勇,正在用他的仁德感化四面八方的势力,先行归附的可以受到封赏。」昌豨思考一会,答应投降。知道他愿意投降后,张辽不带任何随从士兵,单身一人上三公山的家中,拜见问候他的家人。见他如此坦诚相对,昌豨心中欢喜,答应去见曹操。
或许想要试探曹操,荆州牧刘表在官渡战后,有比较积极的动作,派出步骑一万人攻打西鄂。西鄂县长是原本去荆州避难,回乡为曹操所用的杜袭。面对荆州来袭,召集所有担负守城的官吏百姓共五十多人,让原本想自保的人加入行列;其他吏民都因为感谢他的恩德听从指挥。虽然斩杀荆州军数百人,始终寡不敌众,兵力相差实在太悬殊,城池还是遭到攻破,他带领伤兵和吏民突围出城,撤退到摩陂的军营,这段期间吏民没有反叛或是阴结荆州军的行为,可见平日是多么善待军民。
在黄河示威游行,教训袁军收回仓亭后,九月回到许昌的曹操,得知夏侯渊、张辽已经带着降服的昌豨到来,见面之后先命令昌豨回到东海郡镇守,单独留下张辽责备:「独自一人进入敌人本营,这不是大将所为。」知道这是曹操关怀自己安危,张辽拜谢回答:「凭着明公达于四海的威信,我拿着圣旨,昌豨必然不敢害我,所以我才敢去。」曹操听了心情大悦。
回到许都的曹操,不知从何处听来司马家二公子出仕河内郡上计掾,回想起自己第一个官职雒阳北部尉就是司马防老爷子给的,按照官场上的伦理,自已也算是他的门生。既然自己现在已经是司空,应该投桃报李,让老师的儿子委屈当个小吏,说不太过去。当即派人持自己的征辟信到河内,一口气征辟司马朗与司马懿两兄弟。
大哥司马朗,字伯达,父亲对司马兄弟间的管教相当严格,父子之间应对的态度很严肃。司马朗九岁时,有客人直接称呼父亲的表字,在当时算是轻佻的行为,他很严肃的对那人说:「轻慢他人的亲长,就等于是不尊敬自己的亲长。」那位客人听见后赶紧道歉。
十二岁时,通过经文考试而成为童子郎,因为家族好遗传出了问题,祖上戎马数代,身材自然比较高?健壮。当时的监试官觉得他比起同侪显得身材过于高大,质问是否匿报年龄。他说:「我的祖先代代以来的身材一向都很高大,我虽然弱小不敢和前人相比,也有志气不会谎报年龄以求得不正当的名声。」监试官觉得他除了身材,应对也是异于常人。
董卓打算将朝廷西迁长安之际,父亲司马防当时担任治书御史,理当随同。为了避免家族在战祸中灭顶,吩咐长子带着家人返回家乡避难。离开雒阳时,遭到董卓手下士兵抓住并绑缚认为想要逃亡的司马朗,董卓对他说:「你和我已去世的儿子同岁,为何要背叛我!」他回答:「明公以高世之功德辅助天子,清除宦官的秽乱,举荐了许多贤士,应该要虚心求教,考虑如何复兴治世。现在随着威德的隆重,功业的着大,兵灾战乱日渐严重,地方州郡有如大鼎煮沸饱受煎熬,甚至京城的近郊的人民,都无法安居乐业,抛弃财产四处流亡躲窜。固然在四方关口设置禁令,甚至重刑加以杀戮处罚,无法阻止逃亡的风潮,这就是我回故乡的原因。希望明公仔细思考反省往事,那么名声就可像日月一般的荣耀,伊尹和周公无法与你相提并论。」董卓听完说:「我也有这种感悟,你说的很有道理。」
心知董卓必然败亡,害怕遭到强留,赶紧贿赂董卓身边的办事官员,历经种种危险逃回故乡。回到温县后,司马朗向父老长辈们建议,河内郡接近京城,董卓与不满起义诸侯们的战火,势必会波及到这里,应该赶紧趁道路没有遭到破坏前,投靠在黎阳统领兵马的司马家姻亲赵威孙,等待观察时势。乡里父老长辈们除了恋旧,也是不相信年当二十的他判断,加上不愿意离乡背井,只有赵咨带着家属与司马家一起前往。不久关东诸州郡起兵,总数达数十万人,聚集在荥阳及河内郡,内部各有心思难以统一,有些士兵竟然劫掠当地百姓,死伤超过半数都是义军所为,实在荒唐。随着关东义军解散,继而曹操与吕布在濮阳对抗,司马朗率领家族回到温县时,发生饥荒、人民相食,他召集并安抚宗族,代替父亲教训诸弟,司马家没有因为世道变动发生家道中落的情况。
二弟司马懿相较于聪慧有神童之称的大哥,就像是太阳照耀下的阴影,很少惹人注意,连自己大哥都不怎么觉得这弟弟有什么特出之处。这天司马家门外来了陌生人,表明是曹司空派来的使者,征辟司马家两位公子上京任官。
司马朗已经三十二岁,早就超过汉朝世家大族子弟初次入仕的年龄,考虑了一下就决定接受征辟。二弟司马懿呢?照常人的思维,上许都当官,怎么样都比在河内当个小上计掾好,思维不走常路的他竟然以近来患有风湿、不便行走为由回绝征辟,也顺便把上计掾给辞掉。使者狐疑的看了看他,转头看着没有反应的大哥,无奈之下只好领着司马朗回许都复命。
许都的曹操听完使者的报告后,对于没有来的司马懿更有兴趣,安排司马朗担任司空掾属后,交代先下去休息。曹操想着用生病理由来搪塞自己的司马懿,论装病我可是你的大前辈,如果真要装病,就看你能装到几时?吩咐司空府的属官,隔几日去河内司马家探看司马懿是否装病。
曹操让属官下去之后,想起小时候装病的事情。小时候知道他叔父不喜欢他,经常在他父亲面前打小报告,为了反制叔父,就想了一个办法。一天在叔父面前装做发病,叔父赶紧告诉曹嵩,父亲知道儿子有病当然要看一下,在父亲来了之后,曹操告知自己没有病,叔父说他有病,是因为不喜欢他,自此以后曹嵩就不再相信关于曹操的小报告。想到这里,心想装病这真是年轻才想的到的把戏阿!
送走曹操的使者后,如果以一般人的思维,怕被识破也会装个一天,然后就起床正常生活了。司马懿就不同,要装就要装到底,从那天开始就没有离开床铺,硬生生的躺在**。隔几日,曹操的使者悄然来到他的房间窗户外,不遮掩的情况下就这样盯着床铺瞧,他也不含糊,两人隔着窗户比拼耐心,直到使者觉得够了离开,这一幕除了当事人,还有正房张春华目睹,终于了解自己丈夫的用意。
使者回到许都报告情况,不认为他有病,纯粹是有没有露出破绽问题的曹操,决定派人轮流去河内司马家监视,以我司空府属官来跟你比拼耐心,要装病就要装的彻底,这盘游戏我可以好好陪你玩玩!此后司马家附近总有人走动探听。
曹操既是朝臣,也是父亲,总会关心自己的孩子,曹昂死后将哭闹不止的正房丁夫人送回娘家,扶正出身歌姬的卞氏,与他生下的四个孩子就成为嫡子,嫡长子是一同出征宛城幸运逃回的曹丕,二子是喜欢舞刀弄棍的曹彰,四子是曹熊,最受重视的是三子曹植,最受疼爱的是现年六岁、由环夫人所生、天生聪慧的曹冲。
自小曹植非常聪慧,今年才十岁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及先秦两汉辞赋,诸子百家也广泛涉猎。思路快捷、谈锋健锐是他的专长,晋见父亲时每次提问常常应声而对、脱口成章,完全不像是个小孩。派人找来曹植,案上放的是他写的文章就问:「这是你请人代写的吧?」曹操不相信这文笔是出自儿子手笔,没想到儿子让他再次吃惊:「话说出口就是论,下笔就成文章,只要当面考试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作呢!」他从小性情坦率自然,不讲究庄重的仪容,车马服饰不追求华艳、富丽,很合父亲喜欢简朴的个性。本该是嫡长子才有的关注,转移到他身上,相对的曹丕遭到冷落。
曹操生性有多简朴呢?除了自己诗作《度关山》提到:
「天地间,人为贵。立君牧民,为之轨则。
车辙马迹,经纬四极。黜陟幽明,黎庶繁息。
于铄贤圣,总统邦域。封建五爵,井田刑狱。
有燔丹书,无普赦赎。皋陶甫侯,何有失职?
嗟哉后世,改制易律。劳民为君,役赋其力。
舜漆食器,畔者十国,不及唐尧,采椽不斫。
世叹伯夷,欲以厉俗。侈恶之大,俭为共德。
许由推让,岂有讼曲?兼爱尚同,疏者为戚。 」
曹操在诗中所想无非是见到时代的战乱,亲身感受征战之苦,目睹战争所造成的土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的情况。希望能通过正确的措施实现太平盛世的理想:
「万物生于天地,人类高贵无比。设立君主管理百姓,成为世上正常规矩。
天子车辙国君马迹,畅通天下纵横各地。决定人才优劣升降,掌握百姓繁衍生息。
我要赞美圣贤君主,他们总管国家疆域。分封诸侯授给官爵,建立井田颁布法律。
宁烧丹书废除刑罚,也不乱开释罪先例。舜时皋陶周时甫侯,作为狱官错在哪里?
可惜可叹后代人们,制度办法统统改易。驱使百姓辛劳奉君,摊派徭役榨取民力。
虞舜下令漆饰餐具,激起众国纷纷叛离。哪如唐尧俭朴实在,用柞做椽且不削齐。
难怪世人赞赏伯夷,盼望搞好社会风气。奢侈本是最大罪恶,节俭美德不容怀疑。
许由不肯接受天下,难道需要辨出道理?只要实行兼爱尚同,再疏也会和睦亲密。」
认为奢侈是最大的罪恶,俭朴是公认的美德。不仅是想,还身体力行颁布了《内戒令》:「平参王作问大人语元盈言卒,位上设青布帐,教撤去,以为大人自可施帐,当令君臣上下悉共见。」,告诫家人和官吏要节俭。他不喜欢颜色鲜艳的箱子,所用的是旧皮掺杂新皮制作成的箱子。后来因为战乱,连这样的箱子也没有了,改用方形竹箱。
曹操自己的衣被使用了十年,每年拆洗缝补一下还接着用,对被子、床褥只讲究暖和,没有任何刺绣修饰;帷帐屏风坏了也就是补一下,没有必要绝不换新。他有逆气病的毛病,需「常储水卧头」,像是为缓解发病时的头痛,常要准备一盆冷水浸头。用铜器盛水,放久了会有铜臭气,想改用银制的小方器,怕别人误会自己奢侈,甚至传言喜欢银制品产生贿赂他的想法,为了杜绝麻烦干脆用木器盛水。至于饮食,已经身为司徒的曹操,日常用餐也不过一道肉菜,就是这样节省,才能要求部下简朴,否则像是袁术那般奢靡,早就众叛亲离了。
解决完家事之后,与程昱等人商量,决定转往汝南去解决像苍蝇一样,老是在自己背后惹麻烦的刘备。既然曹操亲自来,与前次派去的蔡阳不同,是带精兵强将来攻的。面对兵力差距,刘备等人当然不敢恋战,赶紧逃离为上,在身边的除了去年得知刘备南下、斩杀颜良后离开曹操的关羽、曾在谯县当山大王、顺便成亲的张飞外,还有谁在刘备身边护卫?
这人就是原先在公孙瓒手下,对刘备有很好印象,因为兄长离世回家服丧告别,去年刘备投靠袁绍后,在邺城重新相会的赵云。为了不让他们有喘息的机会,曹军一路追击南逃的刘备、龚都等人,希望在他们到达荆州地界之前拦截,虽然打仗输给曹操,撤退的功力却是一流的,尽管下令全力追击,还是让一行人逃到荆州去。眼见刘备逃入荆州,只好悻悻然的带着部队回许都。
逃亡途中刘备已经先行派人到襄阳去打招呼,才刚进入荆州,刘表就到州界附近来迎接。对于一个屡屡失败的人来说,相较于之前的张济、张绣叔侄俩,不管是因为都是姓刘,还是因为自己刚刚攻下西鄂,怕曹操来攻人多好办事的想法,真的是礼数周到。
让刘备的部队在襄阳城外扎营休息后,刘表设下酒宴招待一行,刘备身后是关羽、张飞,门口还有赵云,刘表这边除了蒯越、蒯良、蔡瑁与张允等人列席,可说荆州军政重要人物都到了,相当给面子,其中有着隐情,因为长子刘琦并不在场。
刘琦是刘表的长子,母亲是陈氏。早先因相貌与父亲甚为相像,十分得到宠爱,次子刘琮娶当地大族出身蔡夫人的侄女为妻后,与刘琮并无血缘关系的蔡夫人,因为结下姻亲的关系喜爱刘琮憎恶他,不时在刘表耳边吹枕头风,尽数他的坏话并处处赞美刘琮。刘表又是那种宠爱妻子无度的人,日子久了竟然就相信。列席中蔡夫人的弟弟蔡瑁及外甥张允俩人,因为蔡氏帮助得到荆州重要职位,当然立场倾向刘琮。刘表与蔡夫人商议有废刘琦长子为继承人的资格,改立刘琮继承的想法,蔡瑁、张允当然乐于从命,日后刘琮上位自己可就是从龙之臣。
初来乍到的刘备,在什么都不清楚的情况下,卷入了荆州内部的问题漩涡。刘表向他说:「襄阳不足以屯驻大军,北边两百里远的新野,地势平坦,适合刘豫州屯兵,至于粮秣由本州岛支应。」言下之意就是充当襄阳北方门户,没有选择的刘备只有接受。
新野位在襄阳北方,除了有淯水与支流,附近还有陂塘可以灌溉,拥有许多适合耕种的土地,故名为新野。虽然说离襄阳不远容易支应,但是离许都也不算太远,仅有不到六百里的路程,如果曹操从许都挥军策马南下,几天之内就会到达,面对这样的情况的刘备,必须要时刻都要紧盯许都方面的动向。
襄阳城内一处僻静的宅院内,曾经是朝廷高官,在没有惊扰任何人的情况下离世,这人就是袁绍和公孙瓒争夺冀州时,写信给公孙瓒寻求两方和解,又在献帝东归雒阳时前往荆州,让刘表同意派军队输送物资支持雒阳宫殿修复的太仆赵岐。完成任务后因为年纪大,不堪远行,在刘表同意且愿意照顾下滞留荆州。
曹操迎奉献帝、迁移许都后,派人到荆州追封赵岐掌祭祀天地、神祇、人鬼之礼,吉凶宾军嘉礼以及玉帛钟鼓等威文物的太常,当然不可能要他述职,只是名誉职位。赵岐不是太优秀的政府官员,作为一个文人是出色的,在著作《孟子题辞》书前的总序中声称孟子「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亚圣之大才者也,」自此而后孟子『亚圣』之名渐为人所知。
为何要用装病忍受这么大的代价拒绝征辟,司马懿心中是怎么想的?今日天下大乱,天下谁属未可定,既然大哥已经接受曹操的征辟,就不急同进曹营。所谓君择臣,臣亦择君,万一像沮授投靠没办法善用自己才能的上司,不仅前途黯淡,连生命都赔了进去。眼下袁绍大败,说不定能够卷土重来击败曹操,急于接受征辟反而是不智之举,还是多观望天下大势,让司马家兄弟各保一方,家族香火不至断绝。
去年年底,深得益州人心的大吏赵韪,藉由百姓怨恨之心,拥兵数万起兵反叛,与刘璋为敌。蜀郡、广汉、犍为等地纷纷响应,势力甚盛。为什么呢?刘焉入蜀之初,招集自南阳等地流入益州的难民,组成一支军队,号称「东州兵」,算是益州牧的私兵。自从刘璋接任益州牧,性格懦弱,待下宽厚没有威仪,东州兵常常借着刘璋名义,倚势欺凌当地居民,刘璋无法也无力管束,造成今日局面。赵韪兴兵围攻成都,城内的东州兵深恐城破之时,众人必当是他动刀的对象,为了性命只好抵死奋勇力战,将赵韪军击退。遭击败退守江州的叛军,被刘璋派出的东州兵追上,首谋赵韪在乱军中被杀,就此平定。
受刘璋命令、担任防备汉中的巴西太守庞羲,听说赵韪被杀,担心同为辅佐功臣的自己遭受牵连,其实他与刘璋有姻亲关系,本不该恐惧。不过这次实在规模太大,心中万分恐惧,情急之下派属官巴郡阆中人程祁传达命令给他父亲汉昌县令程畿征调兵员。程畿正色说:「郡中召集队伍,本不是为了叛乱,纵然有人进谗言加以陷害,只能对上表白我们的忠诚,如果因此而怀有异心,我不敢遵从您的命令。」
庞羲再派程祁去劝说父亲,程畿又说:「我受到刘州牧的大恩,应该为他尽忠节;你身为郡的官员,自当为庞太守效力。不义的事情,我宁死也不会去做!」知道后庞羲大怒,派人通知程畿:「如果你不服从太守,将给你全家带来灾祸。」程畿更回:「乐羊吃下他儿子的肉,并不是没有父子间的恩情。而是为了维护君臣大义。如今即使庞太守把我儿子程祁煮成肉羹来赐给我,我也会吃下去。」无奈的庞羲只得准备重礼道歉。知道事情缘由的刘璋,为了奖励就把程畿改任江阳郡太守。
荆州卧龙岗上诸葛家,最近才刚满二十一岁的诸葛亮,除了要为了生计下田耕种以外,还得烦恼正值少年的诸葛均,不管是情绪还是就学,都让这个代理家长头疼不已。前几天求教司马徽,为了转换他的心情,说了一段与庞德公的趣事:
自从搬来荆州,与隐居襄阳一带的名土交往,亲密无间。和庞德公等人屋宇隔水相望,常常欢聚,**舟或涉水相访,无牵无挂、自得安闲。他小庞德公十岁,视作兄长,称为『庞公』。有一天,他去庞德公家,恰巧庞公渡沔水去极少祭祀祖先的坟墓,竟然没敲门就直接进去庞德公家里面,按照当时的风俗,这是很不合礼法的。
进去后更把庞德公妻子儿女叫来,要求他们快点做黍饭招待自己:「徐庶曾说有客人要来与我和庞德公谈论。」庞德公妻子儿女因为他常常来拜访没有任何怀疑,赶紧张罗食物,把他请进内堂后,陆续把菜肴上桌。不久庞德公回家和他见面,朋友之间竟像家人一样亲密无间,没有主客之分,让人搞不清楚到底这是谁家?
不管人前人后从不说别人的坏话、短处,与人说话时也不会去问别人的好恶,只说好话。在故乡时曾有人向他问好,他回答说:「好」。一次有人告诉谎称他儿子的死讯,竟也说:「很好」。他的妻子知道后就很不高兴,责备说:「人们认为你有高尚的道德,所以告诉你。你为什么忽然听他人说我们的儿子死了,竟然也对他人说好呢!」他也回答说:「妳的话也很好。」诸葛亮听了之后,知道老师的意思,拜谢而归。
在司马徽的学馆中,诸葛亮与徐庶、石韬、孟建三人最为亲近,结为好友,有空就聚在一起谈论天下大事。石、孟、徐三人求学都讲究精熟、书籍中的字句都娴熟在心,唯有诸葛亮相反,读书只观大略,从不深研字里行间。每每到晨夜农闲之时,经常坐在共抱膝长啸,诸葛亮曾经对三个朋友说:「你们三人的仕途,官位可以做到刺史、郡守。」三人就反问你呢?诸葛亮笑而不答。
一日,曾被司马徽当做挡箭牌的徐庶,一个人早早就来诸葛家门外,此时门后传来一阵熟悉的声音:「步出齐东门,遥望**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徐庶常听诸葛亮吟诵这首《梁父吟》,总是不知道是因为他父亲任梁父尉,他曾随父宦游到那边,还是对于政治有所领悟,发为感叹,即使身为好友也没有过问。
这首诗的主角是春秋时代齐国宰相。晏婴,又称晏平仲,历仕齐国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君主,齐国第一名相管仲之后最出色的丞相,多以「晏子」称呼。诗中的「二桃杀三士」就发生在晏子侍奉齐景公时期: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都是力能搏虎的勇士,自恃勇猛,除了国君谁也不放在眼里。丞相晏子上朝时从他们面前走过,三人也装作看不见他的样子安坐在那里,这是非常无礼的行为。
晏子不是圣人当然会有脾气,入宫说:「我听说圣君蓄养勇士,是希望他们在上要有君臣的礼仪,在下要有上下级观念。他们既可以制止国内的暴动,又能威慑外面的敌国。这样国君就能依仗勇士建立功业,大臣们才会佩服他们的勇力,尊崇他们的地位,提高他们的俸禄。现在国君蓄养的勇士在上没有君臣的礼仪,在下没有上下级观念。既不能制止国内的暴动,又不能威慑外面的敌国。这是对国家有害的人啊,不如除掉他们吧!」齐景公有些迟疑:「如果想抓他们,齐国只怕没有人是他们的对手,刺杀怕也是难以成功。」
晏子胸有成竹的献计,赏赐两个桃子给三人,坐在那里的三人面面相觑,不知道该怎样分配。使者告诉他们:「你们何不按功劳来吃桃子呢?」公孙接仰天长叹说:「晏子是聪明人,他就是让景公计算我们功劳的人。不接受桃子,就是不勇敢。人多而桃少,用功劳大小来决定谁来吃桃吧!我曾经独自杀死一头野猪,杀死过正在照顾幼虎的母虎,这样的功劳可以独吃一个桃子不与人分享!」公孙接拿起一个桃子站起来。田开疆接着说:「我率领军队两次打败敌国,这样的功劳也可以独吃一个桃子不与人分享!」田开疆也拿了一个桃子站了起来。没有桃子可拿的古冶子勃然大怒:「我曾经同君王渡河,一只大鳖咬住马车左边的马跃入黄河的激流。那时候,我年少还不会游泳。潜入水底行走,逆流走了一百步,顺流走了九里。捉到大鳖杀了它,左手拽着马的尾巴,右手提着大鳖的头,像鹤一样跃出水面。像我这样的功劳,才有资格可以吃桃子而不与他人同享,你们两个为何不将桃子送还呢?」古冶子说着就拔剑站了起来。
公孙接、田开疆羞愧难当:「我们不如你勇敢,功劳也比不上你,拿来桃子不知道推辞,这是贪心呀。贪心是让人羞耻的事,知耻而不死,是为不勇。」他们将桃子都送给了古冶子,拔剑自刎。古冶子说:「我们原本是好朋友,他们两个都死了,我独自活下来,这是不仁;用话羞辱人,夸耀自己的名气,这是不义;怨恨自己的行为而不去死,这是不勇敢。即然这样,他们二人保守了节操,为一只桃子而死,我为一只桃子死也是理所当然的。」古冶子将桃子送还给使者,随后刎颈自杀。
晏子派去的使者回报三人的死讯给齐景公和晏子,齐景公用官服装殓了他们,按士礼下葬三人。三人埋在齐国都城临淄南的**阴里,《梁父吟》中的「南山」是齐国都城南的牛山,「地纪」则是地脉的意思。后世哀悼勇力绝伦的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盛赞他们勇力可推倒南山、折断地脉的同时,也同情他们为了两个桃子就中计自杀的遭遇。「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是批评对没有容人之量的晏子使用阴谋诡计杀死三位勇士的控诉和讽刺。吟诵此诗的诸葛亮心中却不认同此批评,反而对于晏子有更多的向往。
等到吟诵声音渐渐消退,徐庶才敲了门,从门内见到他的诸葛亮,好奇这么急忙的来找自己,所为何事,不管如何还是让他进门。他入门后急不可待的问:「你知道最近有一群人从北方来荆州吗?」诸葛亮想了想:「你是指刘豫州一行?」他点了点头说:「现在天下大乱,曹操、袁术刚刚在官渡大战,虽有胜负,北方情势还不明朗,以我来看,这两个人都是枭雄之辈。反倒是刚刚来到荆州的刘豫州,信义着于天下,在急难中义助徐州陶谦,虽然屡败于吕布、曹操之手,在我看来,其实只是少智谋之士辅佐,你觉得呢?」
从徐庶口气中,诸葛亮大约猜出他倾心于刘备,不过心底没有把握直打鼓,来找自己除了问想法,也有劝诱一起去的意图。自己一来还必须照顾还没有成年的弟弟,二来觉得天下大乱,如果要出仕必须要审慎观察,无法发挥才能事小,伴随无能主君赶赴黄泉更是值不得,三者即使好友徐庶如此倾心,自己还是认为要多多观察,才能下定论。好友的热情自己也不好泼冷水,就对他的决定表示支持,借口自己需要照顾弟弟,无法一同前去,希望好友见谅。
得到意见支持、并知道好友想法与决定的徐庶也不勉强,告别而去,望着离去的身影,站在门外送行的诸葛亮顿时觉得有些寂寞,转身入屋。进驻新野城的刘备,除了休整部队、约束与民秋毫无犯之外,跟随自己从徐州一路到此的糜竺,建议应该多去探访当地,寻找是否有可以帮助发展的人才,获得首肯,不日开始走访新野城内,探听是否有自己不知的逸才。
自从天下大乱,关西、兖州、豫州来投靠荆州的学者超过上千人,不论是出于政治需求还是自己的想法,刘表对他们都加以安抚赈赡,学者们就受到资助、保护。由于荆州境内群寇肃清,三年前下令开立学官、博求儒士,司马徽也是这时候来到荆州。此外命綦毋闿、宋忠等学者撰写《五经章句》,称之为后定。荆州学校的规模和制度远远超出一般郡国学馆的规模,可以说雒阳太学的南迁。
不久前刘表收容刘备一行,当然是为了让他担当抵御曹操的第一线,理由是自己在荆州南方还有问题尚待解决。看在蔡瑁、张允等当权派的近臣眼中,就不是那么愉快,毕竟在江夏的黄祖是抗曹派的,如果加上刘备,荆州内部的风向可就对自己不是那么有利。问题人是刘表请来的,作为部属没办法表示反对,只能和蔡夫人商量,走一步算一步。
刘表的南方问题是?攻破带领荆南四郡反抗自己的张羡父子之前,就和交州牧张津闹不愉快,之后交州屡屡兴兵荆州,虽然交州兵力比不上荆州,一直骚扰自己南方也不胜其烦。有人曾建议让大将黄祖去解决遭到否定,刘表虽然没有什么作战经验,对于荆州情势可是了如指掌,黄祖镇守的江夏,是遏抑南方刚继位孙权的重要位置,万一出事,远非张津入侵那种小问题。
告别诸葛亮后数日,徐庶出现在新野大街上,向人询问府衙在何处后,径直前往。守门代为通报来意后,进入见到刘备与身后的关羽、张飞二人,自我介绍与说明来意后,侃侃而谈天下大势,顿时令刘备觉得眼界大开,过去不论关羽张飞都是能征善战之人,糜竺等人虽有文墨,都是不通晓军事谋略的人。为了预防万一、深怕是曹操甚至是刘表派来卧底,问了一句:自己是落难来此,为何会选择来投?毕竟以世人标准来看,当地实力者荆州牧刘表、甚至刚打败袁绍的曹操,应该是更好的选择才是。
徐庶表示:「今日君择臣,臣亦择君,无论是曹操或是刘表,都不是在下心中理想效力的对象。刘豫州您是汉朝皇室后裔,虽然遭到曹操击败落难来此,但是吸引在下是您的信义着于四海,所以今日前来投奔,没有其他所图。」听完放下心中大石的刘备,对他的才学深感佩服,就留在新野为自己效力。
赵韪之乱平定不代表益州就相安无事,问题出在本该是益州北方门户、现在却是仇敌的张鲁。进入企图占据的汉中后,利用与刘璋不合完成目标,更用祖父开创的鬼神之道教化百姓。让病人自己坦白所犯的过失,由他为病人向上天祈祷。这种方法实际上并不能治病,但是愚昧的人深信不疑,争着信奉。犯法的人,张鲁饶恕三次才施用刑法。汉中不设置官吏,全部由天师道中的首领祭酒来管理各级行政事务。对于讨厌汉朝官吏的当地的百姓以及夷人来说,张鲁的制度受到接纳,外地流亡到汉中地区的人,随俗信奉天师道。夺取巴郡之后,朝廷与刘璋都无力进行征讨,不得已只好安抚张鲁,任命为镇民中郎将、兼汉宁郡太守。张鲁对应朝廷的诚意,仅只于进贡当地土特产。
某一日,汉中有人从事农作时,发掘出一颗玉印,张鲁的部下为了讨好,打算利用此事尊称张鲁为汉宁王。听闻此事的出身巴西郡的功曹阎圃连忙劝阻:「汉水流域有十万户百姓,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四面地势险要,利于固守。上辅佐天子,可望建成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功业;次一等的,也可像窦融那样,不失去富贵。如今作为皇帝的代表来行使职权,形势上已完全独立自主,不必要王爵的称号。希望您能暂不称王不要惹祸。」张鲁听从阎圃的意见,将尊王意见给搁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