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眼中的三国

第十七章

字体:16+-

乱世中,最怕的是收到亲友死亡的消息,只要没有消息就还有一息尚存的可能。但是在这个时候,这点想法都是奢侈,当年自己在长安被叛军所擒的时候,因为名气太大被逼入伪朝为官的王维,晚年住在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在今年过世了。虽然两人没有什么交集,杜甫对于这位名声响亮的前辈还是有许多的尊敬,这时念起他的一首《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从诗中可窥见他从中年起,对佛法非常倾心的态度,一直到晚年,独居终南山下才静静地修心的想法: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又吟诵《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山中的芙蓉花自开自落,身边没有一个人在场,自顾自地开了又谢,谢了又开。我们常常为别人活着,如果有一天,这片天地间只有你自己一个人,你要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活?」

还有《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人清闲下来,看空旷山林中的桂花树,在寂静的春山中飘落几片花瓣。明月穿破云层,月光洒满山涧,惊醒枝头栖息的小鸟。几声清脆的鸟鸣回**在山涧之中。」

杜甫从诗中感受到他倾向于张九龄的开明政治,对唐朝现实十分不满又无能为力,内心矛盾。先后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和辋川建立别墅,过着亦仕亦隐的生活。对于王维能够这么悠闲的过着隐居生活,他可是羡慕至极,不像自己是被逼到成都郊外结草为居阿!

二月,对峙了大半年,曹操的耐心终于用完,决定对据守在黎阳城内的两兄弟动兵。本来两军持续在黎阳城外西、南郊持续交手,曹军大多取胜,大多是局部胜利,没有影响到黎阳城内的守势。随着加强攻势,袁家兄弟感受到城外施加的压力,隐约感觉到曹操的想法,如果离开这里,北面仅一百四十里的邺城大本营马上就会受到威胁,不管之前再怎么不和,两人都抱持能多支撑几天是几天的想法。

城内是这样想,城外的曹操可没闲情逸致陪公子干耗吃老本,下令加紧开始对黎阳的包围攻势。袁谭、袁尚两兄弟心知不妙,为了后方的邺城,想要驱散曹军,两人咬牙率领部将,打开城门杀出,遇上曹军这天领军的是以个头虽然娇小、作战异常猛烈的讨寇校尉乐进,两人不敢直接与他对阵,派出大将严敬与他交手。交手数回后还是遭乐进斩于马下,曹军声势大振,逼得见状不好的两兄弟,匆忙率领余部回城,继续关上大门死守。

虽然成功撤回城内,严敬遭到乐进当场斩杀的消息,全军士气为之低迷,两兄弟评估,继续死守只是加快曹军包围的速度,不如趁还没有合围之前,趁机离开回到邺城。当天夜色深沈的时候,黎阳北门悄悄的打开,为首就是袁谭、袁尚兄弟,紧跟着是袁军骑兵与步兵,皆是人衔枚马裹蹄,深怕一点动静惊动曹营。第二天,城外曹军打算继续包围时,发现黎阳城内悄然无声,乐进命人往城内射箭也没有反应,怀疑城内已空,下令撞击城门突入,没想到两三下就撞开了,找来原本居住于此的老百姓一问,才知道昨夜里袁军已经撤退了。

乐进马上把情况向曹操报告,当机立断下令拔营目标邺城。说是追击,往北一百四十里的路程,可不是坦途大道任曹军来去,有众多营寨等着防备入侵势力,深入敌人领土,就要有遭到猛烈反击的打算。

回到邺城,那可就是袁尚说了算的地方,不管袁谭再怎么不满,继承父亲袁绍事实已定,自己在邺城只能作为弟弟辅助的地位存在。两人再怎么说都是袁家人,但是跟着袁谭的郭图、辛评等人可就难过,毕竟死对头审配在邺城,随时都能对他们俩不利,只要不到死人的程度,袁谭大概就是交代忍忍就过去。

从黎阳到邺城这一百四十里的路,大概是从官渡以来,行进最慢的一段,一路上不断的攻打袁绍生前设下的城寨,花了半个多月终于抵达邺城外。曹军的动态,邺城内的袁尚等人早就知道一清二楚,毕竟动静实在太大了。这一百四十里路不仅是消耗曹军的士气,也消耗士兵与粮秣,到达时其实已经算是强弩之末了,袁绍绝对不是一个没有远见的人,可惜的是留给他儿子对抗曹操用的。

袁尚知道曹军已经是疲惫不堪了,和审配商量想打一次奇袭挫挫曹操的傲气。曹军部队在邺城外扎营休息了几天,当然也安排了人手密切注意邺城动向,几天后就开始准备攻城,城外突然出现一股部队,朝曹军直奔而来,埋头攻城的部队注意力被吸引过去的时候,城内也冲出来一股部队,两边夹击之下,曹军仓皇撤退。这支突然出现在邺城外的部队,是曹军来之前,审配建议袁尚安排的,果然发挥极大作用,逼使曹操不得不暂时放下攻下邺城的想法,暂时把目光移到别处。

曹操盯上哪里呢?离邺城东南约二百二十里远的阴安。这一带原本在高祖时代属于东郡,设顿丘县、畔观县,武帝元朔五年又增设阴安县,划归冀州刺史下的魏郡管辖。对于这一带曹操可说是再熟悉不过了,怎么说呢,阴安是河北冀州,不是兖州啊?熹平六年,青年的曹操二十三岁,在雒阳北部尉任上,一日夜巡时,逮到宦官蹇硕的叔叔违反夜晚不能任意行走的禁令,当场杖杀,引起宦官与许多权贵恐慌,不得已只好将他调离雒阳,改任顿丘县令,往南三十里不到就到阴安。虽然曹操对这附近非常了解,不全然是攻打的主要理由,主要是阴平附近为魏郡南部的粮食生产重地,如果破坏这里的粮食生产,邺城的坚守决心就会受到影响。

曹操派遣部将率兵把阴安附近县城的榖仓都劫掠一空,再派兵把正要成熟的冬麦收割,连一颗麦子都不留给袁军。当时来说,侵入敌方势力范围劫掠是很正常的,这下当地人来说不啻是个大灾难,整年的收成都没了,对统治当地的实力者来说,除了大失颜面,统治基础更是有所动摇。

五月,劫掠魏郡的粮仓,又把阴安附近的小麦搜刮一空,把之前在黎阳对峙半年、从黎阳到邺城中间所消耗的粮秣,补足了大半回来,兵士们的疲惫随着休息消失,士气也慢慢的恢复,将领们向曹操进谏,认为这是攻打袁家兄弟的大好时机。在曹操正想答应之际,这次随军出征的司空府军师祭酒郭嘉,闷了很久总算找到机会献策:「袁绍爱这两个儿子,却未立继承人。有郭图、逄纪做他们的谋臣,肯定互相争斗,互相离间。急攻他们就会相持,缓攻他们,他们一定会内部互相争权。不如向南去荆州,装作征伐刘表,等候他们生变;等生变再去攻击他们,可以一举而定。到时就不需要动用大军强攻,可以轻松一举扫平冀州,收下河北。」

郭嘉的献策正好命中曹操所想,去年袁绍在世时,就有想要南下荆州的想法,被荀彧劝阻打消,屡屡是自己手下败将的刘备,一把火把夏侯惇等人烧回来,让自己有点没有面子。如果佯攻荆州能够安定许都后防,又能让刘表、刘备这两个人不要轻举妄动,等待袁家两兄弟内斗后自己来收拾,那就是太理想的安排。想到这边不禁捻须微笑,表示支持郭嘉的想法,下令准备拔营回许都。

说是回军许都,也要留下日后攻打邺城的前线,不能老是每次都从官渡,跋涉老远来打一仗,环顾诸将后,决定留下贾信守卫黎阳,至于劫掠的阴安这些地方,势必无法分兵防守,就当做还给袁家兄弟吧。得知曹军南撤之后,袁尚马上派部将吕旷、吕翔前往收复曾被曹军占领阳平等地,可惜已是狼藉一片,吕旷、吕翔两人互看,虽然都是粗莽的武夫,对于这情况也是只能摇头。临行前曹操先下《严败军令》:

「令曰:《司马法》,「将军死绥」,故赵括之母,乞不坐括。是古之将者,军破于外,而家受罪于内也。自命将征行,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其令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

继而又下《论吏士行能令》:

「议者或以军吏虽有功能,德行不足堪任郡国之选。所谓『可以适道,未可与权』者也。管仲曰:『使贤者食于能则上遵,斗士食于功则卒轻于死,二者设于国则天下治。』未能无能之人,不斗之士,并受禄赏,而可以立功兴国者也。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论者之言,一似管窥虎欤。」

曹操在令中想说的是:「有人议论认为:在军官中有人虽然有战功和战斗能力,按其德来讲还不能任郡国长官的,这就是所说『只可以使他们走正常的路,不可以使他们通权达变。』管仲说:『使贤能的人凭着他们的才能得到俸禄,统治者就能受到尊敬,战士凭战功获得奖赏,士兵作战就不怕死,国家施行这两条,天下就能治理的好。』没有听说无才能的人和不作战的战士,都一样得到爵禄和奖赏,可以兴国的。所以贤明的君主,不任用没有功劳的臣子;不奖赏不作战的士兵;国家太平时崇尚德行,战乱时奖赏有功劳、有才能的人。上面的这些议论,实在像从竹管里看老虎啊。」明确指出用人不可能求全责备,战争与平时的用人标准是不同的,和平时要以德性为依归,战时要以战功、能力作为封赏标准。

曹操还没回到许都,军队还在河北境内,准备渡过黄河的时候,郭嘉所设想的局面提前上演。得知曹军将从邺城撤退,由黎阳渡河时,袁谭向弟弟袁尚表示:「我的部下铠甲不够精良,所以先前被曹军击败。现在曹军撤退人人思归,在他们未完全渡过黄河以前出兵追击,可使他全军溃散,这种时机万万不可错过。」心想之前和大哥你合作是因为曹操来攻,现在他撤退你反而要求兵甲战具,袁尚心中就怀疑真实企图,不管如何说,既不增加他的兵马,也不肯给他部下更换铠甲。

不管是真的想要截击曹操,还是如袁尚所担忧,是为了增加实力的幌子,总之在这碰了一鼻子灰、回到邺城自己原先的住处,越想越生气的袁谭,派人把郭图、辛评两人找来。这两个专长挑拨离间,一听到他所说,又看到如此生气,同声说:「指使已故大将军把你过继给大哥袁基,都是审配出的主意。」一口气又把根本没有的事情,义正辞严、脸不红气不喘的全栽赃到审配头上,说两人是十常侍的接班人,大概也不会有人怀疑。

要说袁绍不选袁谭当接班人,或许鲁莽、没有深思判断是个理由,郭图、辛评这两个没有任何根据的栽赃,竟然就相信了,比起之前怒气更盛!人在愤怒时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情,这句话用在现在的袁家老大身上可一点都没有错。当下转身就出城,下令召集自己的部队攻打邺城。要说这里可是袁尚的地盘,一举一动可是都在监视之下,别说想要倒打一耙,连计划一点阴谋都不可能。还没整军完成前,城门一开,袁尚的部将马延就从城内领兵而出,张顗从城外配合,杀的袁谭四散奔逃,不得已败走邺城东北约八百里远,位于青州北方的南皮。

正当袁家兄弟打的火热之际,曹操正率军悠哉的渡过黄河,回到许都的路上知道袁谭败走南皮,更是眉开眼笑,对郭嘉的见识更是欣赏。这时有个年轻人,作为代表江东四大家族中的陆家一员,怀着复杂的心情出仕。江东四大家族是哪四家?分别是顾、陆、朱、张,孙策和这四大家族处得很不好,或者说是关系紧张。汉朝地方世家的影响力,甚至超越县令、太守,如果和世家间关系不好甚至官位不保的情况也所在多有。

先来看四大家族之首的顾家,此时家族代表是三十六岁的顾雍,字符叹。吴郡吴县人,祖父顾奉曾官至颍川郡太守。幼时拜名士蔡邕为师,学习弹琴和书法,很有可能与当今司空曹操见过面、甚至有过交谈,为什么呢?曹操和蔡邕相差二十二岁,刚刚担任雒阳北部尉,和朝廷高官应该没有什么交集。桥玄不仅举荐蔡邕,也对曹操另眼相看,两人有交情也就理所当然,否则不会蔡邕写了《太尉桥玄碑》,曹操也写《祀故太尉桥玄祭文》。

顾雍才思敏捷,心静专一,艺业日进,深受喜爱之余,名字也得自老师,蔡邕以自己的名字赠给学生,自此顾雍与老师蔡邕同名(『雍』与蔡邕的『邕』同音)。表字也是因受到老师称赞,改取字符叹,可见多受到重视。

回乡后长大受到州郡表荐,二十岁就出任合肥县长,相继担任娄、曲阿、上虞的县长,所在之处卓有治绩。建安五年,孙策遭刺身亡后,孙权继位被朝廷授为讨虏将军,领会稽郡太守。受命后的孙权仍然待在吴郡,没有到会稽郡就职,改任顾雍为会稽郡丞,行代理太守之职。代理太守期间派兵讨除寇贼,使得郡界宁静,官吏百姓归服。这时已经进入江东政治核心担任左司马。

再看朱家,当家的是现年二十七岁的朱桓,字休穆,吴郡吴县人,以勇烈闻名。与顾雍相同,孙权刚接手江东,担任讨虏将军时,已在孙权麾下任职,曾担任余姚县长,后迁任**寇校尉,获授兵二千人,受命到吴郡和会稽二郡招揽散卒,一年之间就招得万余人。

至于张家,这时当家的是张允,以轻财重士,名显州郡,为孙权东曹掾。

最后陆家虽然是四大家族排名第二,从孙策时代就开始最为复杂的关系。怎么说呢?兴平元年,被曹操赶到淮南的袁术,屯兵在九江郡的寿春,不善内政只会劫掠的袁术军,缺粮是常有的事情,就向庐江太守陆康索要米三万斛,自认以势力兵力优势,一定会认命交出。没想到陆康认为袁术是叛逆,闭门不与之来往,更下令整修战备准备迎敌,把他气到差点说不出话,盛怒之下派遣孙策攻打陆康,层层包围庐江,跟铁桶没两样。听到陆康率军队坚守的消息,休假外出的手下士兵,本来可以顺势不回,感念平日恩德不顾危险返回庐江,乘夜爬城墙加入守卫。坚守二年后陷落月余,陆康病逝,享年七十岁,也算高寿。宗族百余人逢此战乱及饥荒,死了近一半。庐江陷落前,陆康就已经把侄孙与幼子交付心腹,趁夜色送回吴郡老家抚养。

原本陆家应该是陆康幼子陆绩接任,但是年龄太小,只好由大五岁的的堂侄代为协助。陆绩即使年幼,也是令人惊奇的。六岁时,担任庐江太守的父亲陆康,还没有跟袁术闹翻,带着小陆绩在九江面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却暗中收起三颗。准备离去时,陆绩拜辞袁术,收起来的三颗橘子从怀里跌落在地上,袁术好奇的说:「陆绩你作为宾客,为什么私下收起橘子?」陆绩跪下回答:「我想拿回家给母亲吃。」袁术对此感到十分希奇。

孙策占领江东后,张昭、张纮、秦松同在吴郡,作为上宾一起讨论四海并未太平,必须要用武力来平定,陆绩因年纪太小不能与他们同席而坐,在远处大喊:「当年管夷吾在齐桓公下任相,九次聚合诸侯,一匡天下,不用兵车。孔子说:『远处的人不服从,便修正文德,他们便会来。』现今讨论的人不务求怀取道德的技术,而只是崇尚武功,我陆绩虽是年幼无知,但还未能安心。」张昭等人对他小小年纪有此见识甚为讶异。

处理家族事务、也是应孙权征辟出仕的陆康侄孙陆逊,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人。从十二岁到十四岁期间,见到叔祖父遭到孙策围攻,应该有所感触,或许心中就认定孙家是仇人,孙策负有自家的血海身仇的意识。只是现在别说吴郡,扬州六郡都在孙家手中,如果要求得家族生存,应命出仕比较正确,二十一岁的陆逊就此进入江东政权,担任海昌屯田都尉。

孙策在世时与四大家族关系紧张,到了孙权接任,一改大哥作风,积极招揽四大家族?关系到这时掌握最大权力的两人:周瑜和张昭。两人共掌众事之后,确立首先稳定内部的方针,包括增加内部人才,稳定和当地豪族的关系,减少不必要的磨擦。最好的办法就是,将两个目标合而为一。说起来简单,怎么做呢?将地方世族豪强都征召入府为官,一来收拢人心,二来可以预防有不轨行为。孙权统事之后,吴郡四大家族开始正式现身江东官场,陆逊就是在这样氛围下进入。

袁谭看到率领青州官吏百姓,救援退回南皮防守的,是袁绍亲自为自己任命的别驾,高兴的说:「成全我的部队的人,就是王别驾啊!」。王修,字叔治,北海郡营陵人。七岁时母亲在社日那一天过世,社日就是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第二年邻里在社日祭祀祭神,因思念母亲感到非常悲哀。听到他的哀哭声后,邻里停止祭神。二十岁时到南阳游学,住宿在当地一个士人张奉家里。他打算游历其他地方的时候,借宿的张姓全家人都生了病,贫病交集,竟然没有人去看望他们。心中不舍且怜悯他们,亲自照料他们,直到他们病好了才离开南阳。

一开始他并不是在袁绍底下任官的。初平年间,北海相孔融征召他担任主簿,代理高密县令。高密当地孙氏向来在乡里横行霸道惯了,所供养的门客屡次犯法,前任县令都拿他没办法。一日高密市街突然发生抢劫案,抢贼似乎知道官吏对孙氏有所畏惧,逃进孙家宅院,吏役畏惧无法进入捉拿。知道情形后亲自带领吏役百姓包围孙家,孙氏一族率领门客摆出抗拒的姿态,吏役百姓畏惧过往蛮横,怕遭到日后报复,不敢靠近。他看到众人畏惧的样子就下令:「有敢不去攻打孙氏的人,与逃入的贼人一同治罪。」听到这里,孙氏才真的害怕,赶紧交出抢贼。自此高密横行不法的豪强都收敛行迹,惧怕屈服于他的治理之下。

被推举为孝廉时他想要以此相让,身为北海相的孔融没有答应这个请求。是让给谁呢?当时的名士邴原,字根矩,北海朱虚人。年幼丧父,家中贫穷,早早成了孤儿。他家隔壁有学堂,邴原经过学堂旁就哭泣。老师问他说:「小孩子悲伤什么?」邴原说:「孤儿容易伤心,穷人容易感怀。那些学习的人,必定都是父兄都有的人,一是羡慕他们没有成为孤儿,二是羡慕他们能够学习,心里悲伤,因此流泪。」

老师也为邴原的话哀伤,说:「你想读书,怎么不行呢!」他羞赧回答:「我没有学费。」老师说:「你如果有读书的志向,我教你不要学费。」他就入了学。一个冬天的时间,将《孝经》与《论语》背诵下来。在学堂之中,展现卓越的才华,老师也甚为欢喜。年少时与被曹操征辟的华歆、管宁一起游学,当时人称三人为「一龙」,华歆为龙头,邴原为龙腹,管宁为龙尾。

天下世人间还有流传华歆、管宁两个朋友间往事:管宁与华歆共同在园中锄菜,见地有块金子,管宁照样挥锄视金与瓦石一样,华歆却拿起来看才掷到一旁去。又一次同席读书时,有穿着华丽冕服坐在精美车辆里的人从窗外经过,管宁不作理会,继续读书,好奇的华歆放下书本出去看,管宁把席子割开分开来坐,表示:「你不是我的朋友!」

邴原、管宁朋友俩都以节操高尚著称于世,州府下令征召他们出任官职,不愿为贪图荣华富贵去做官。黄巾之乱爆发后,邴原将家属安置在北海城内,自己避进郁洲山中。孔融任北海国相,举邴原为有道(察举制中的特举科目)。邴原认为黄巾军势力兴盛,径行前往辽东郡。或许就是拒绝举荐,才让孔融不愿意让王修把孝廉相让。

只是天下动乱,推荐孝廉因为朝廷纷乱,暂时被搁置。不久郡中有人想要谋反。王修听说孔融有危难连夜奔往。贼寇刚刚起事时,孔融对左右的人说:「能冒着危难前来帮我的,只有王修了。」话刚说完人就到了。

孝廉搁置后,获得孔融荐举转任功曹。因为胶东附近贼寇流窜,改命他为胶东县令。当地人公沙卢自恃家族底蕴强盛,自行设置营寨壕堑对抗,拒绝听从官府的调遣。到任后知道情形的王修,再次发挥高密县令时的胆气,独自带领几个人骑马直接就闯进公沙卢家中,当场斩杀公沙卢兄弟几人,公沙氏族人惊愕万分,没有人敢轻举妄动。他下令禁止滥杀,并安抚剩下众人,从此胶东贼寇逐渐消声匿迹。每每孔融有了危难,即使是在家里归养,他没有不马上到的,往往倚仗得以免于祸患,可以说他是孔融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袁谭在青州时,征召王修为治中从事,别驾刘献嫉妒受到信任,屡屡诽谤诬陷,幸好都没有被相信。刘献因为犯案理当判处死罪,他重新审理案件,才得以免于一死,当时人因此对他更加赞誉。听闻他的名声后,袁绍征召担任即墨县令,改任刘献去职后空缺的袁谭别驾。

想回去再攻打袁尚的袁谭就问:「您有什么主意?」王修说:「兄弟好比左右手,假如一个人准备同人打斗而弄断自己的右手,说『我一定胜你,像这样可行吗?』丢掉兄弟情分而不相亲,天下还有谁同他亲近?近来有人从中挑拨离间造成争斗,用来谋取一时的利益,希望您堵住耳朵不要听。要是杀掉几个阿谀奉承的手下,兄弟重新亲近和睦,来抵挡四方的敌人,可以横行天下。」袁谭听完,虽然知道他是替自己着想,还是拒绝这个建议。

荆州这时有信分别送到南皮、邺城,署名是荆州牧刘表。袁谭打开一看:「君子即使避难,也不会逃到敌国;即使与人绝交,也不会进行辱骂。况且你忘掉父亲的仇恨,抛弃了兄弟之情,作出这种万世都会引以为戒的事情,让同盟之人都为你感到耻辱。如果袁尚有不尊重兄长的傲慢举动,也该委曲求全,以大局为重。等到大局已定,再由天下人来评论曲直,不也是高风亮节吗?」

邺城的袁尚这边是:「金、木、水、火四种物质,以刚柔互配,才能相辅相成,为人所用。袁谭天性急躁,不能明辨是非,你器量宽弘,包容他还绰绰有余,应当以大容小,以优容劣,先除去曹操,了却你父亲的遗恨。等到大事已定,再来评论谁是谁非,不好吗?如果执迷不悟,胡人夷人都会讥笑你们,何况我们这些盟友,还会再尽力为你作战吗!这正是韩卢狗和东郭兔互相追逐,先行自困,而耕田老农不劳而获的故事的再现!」

众所周知刘表是那种你不犯我,我不犯人的个性,连盟友袁绍在与曹操对峙前,发信给他要求牵制许,都没有得到回音,这时候却来信给袁家兄弟,令人想不透到底是有什么目的?刘表虽然在信中似乎想要调解两方的矛盾,甚至以称赞一方贬低一方的方式,企图让他们欢喜,接受自己的调停,可惜两人拒不接受。刘表在信中屡屡以袁绍过去盟友的立场劝谏,他没想过袁绍过去请他支持、甚至牵制曹操时,却都是冷响应。会这么积极的介入两兄弟的争斗,不过是希望河北强大到继续成为曹操的威胁,这样对于荆州的压力就会减轻的立场,袁家兄弟虽然不一定能看透这点,兄弟间的相互争斗也让刘表想要让曹操注意力转移的企图破灭。

拒绝王修建议不打紧,离南皮南方不到二百五十里的漯阴县,部将刘询竟然在选在这个时候背叛自己、掀起反旗,更糟糕的是,青州境内各城竟然全都响应他的行动。当中唯一觉得事情没有更糟,就是刘询没有倒向袁尚,否则西南邺城一旦来攻,本来是南皮门户的漯阴就会成为箝制南皮的另一只手,只是他没有想过,如果倒向曹操,事情也不会好到哪去。

刘询叛变后,袁谭大叹:「如今几乎青州全州都叛变,难道是我缺少恩德吗?」王修赶紧说:「东莱郡太守管统,虽然远在海滨,这个人不会反叛,一定会前来追随。」过了十几天,果然如王修所言,带着哀凄心情的管统带着部下出现在南皮城外,这是为何?为了赶来南皮,管统连自己家人都顾不上,遭到叛军要挟袭击,全家死于非命。袁谭派他到乐安县担任乐安郡太守,因为乐安郡位于南皮东南三百六十里,等于是南皮的大后方,对于自己的粮秣供应,乐安是重中之重。

前不久从辽东避难地回到中原地区的邴原,接受司空曹操的征召,担任司空掾。有一天,自称刘政的亲友前来答谢,邴原想起在辽东避难的往事:

与好朋友管宁、同郡王烈一同逃难到辽东后,不久后就与先自己到辽东、以勇气和谋略闻名当地的同郡刘政友好。辽东郡太守公孙度畏惧厌恶刘政,想要暗中杀害,于是下令收捕他的家人,刘政本人在追捕中逃脱。公孙度通告各县:「胆敢窝藏刘政者与他同罪。」窘迫危急的刘政就前去投奔邴原。

刘政对邴原表示:「无处可逃的小鸟只好飞到人的怀中避祸。」邴原回答道:「你又怎么知道这个怀抱是安全的呢?」藏匿一个多月后,避居辽东的东莱人太史慈,刚刚从北海救援孔融回来,向母亲报告回报大恩之后,打算要返回中原,听到这个消息的邴原,偷偷把刘政托付给太史慈,拜托将他带走。

等到两人离开辽东之后,才对公孙度说:「将军前些日子要杀刘政,把他当作自己的祸害,现在他已经离去,您的祸害难道不是已经除去了吗?」公孙度说:「是这样说没错。」邴原说:「你所以害怕刘政,是因为他有智谋。现在他已经脱身,他的智谋将得到使用,为什么还拘押刘政的家属呢?不如赦免他们,别又结下一仇怨。」公孙度下令释放刘政眷属,邴原出路资把他们送到离开辽东的刘政身边,让他们都得以返回故乡。

在许昌的曹操,可没忘记荀彧的好处,上表朝廷《请爵荀彧表》封他为万岁亭侯:

「臣闻虑为功首,谋为赏本,野绩不越庙堂,战多不逾国勋。是故曲阜之锡,不后营丘;萧何之土,先于平阳。珍策重计,故今所尚。侍中守尚书令彧,积德累行,少长无悔,遭世纷忧,怀忠念治。臣自始举义兵,周游征伐,与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发言授策,无施不效。彧之功业,臣由以济,用披浮云,显光日月。陛下幸许,彧左右机近,忠恪祗顺,如履薄冰,研精极锐,以抚庶事。天下之定,彧之功也。宜享高爵,以彰元勋。

守尚书令荀彧,自在臣营,参同计划,周旋征伐,每皆克捷。奇策密谋,悉皆共决。及彧在台,常私书往来,大小同策,诗美腹心,传贵庙胜,勋业之定,彧之功也。而臣前后独荷异宠,心所不安。彧与臣事通功并,宜进封赏,以劝后进者。」

正在担任尚书令的荀彧看到曹操的表文。自认为自己没有战功,就把表文压下。曹操又写信给他《与荀彧书》:

「与君共事已来,立朝廷,君之相为匡弼,君之相为举人,君之相为建计,君之相为密谋,亦已多矣;夫功未必皆野战也。愿君勿让。」

意思是说:「同你共事以来,你帮着纠谬辅政,荐举人才,提出计策,周密谋划,做得已很多了。立功不一定都靠作战,希望你不要推让。」荀彧这才接受万岁亭侯的封爵。

不仅如此,曹操也关心世间教育,因为洛阳太学已经不在了,为了鼓励世人修习学问,以司空身分命天下各郡国修明文教,五百户以上的郡县都要设置学校,地方选拔优秀子弟入学受教,让先王传下的道理不致废失,造福天下。为此颁布《建学令》:

「丧乱已来,十有五年,后生者不见仁义礼让之风,吾甚伤之。其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以益于天下。」

八月,为了完成郭嘉计策中的『佯攻荆州』计划,曹操决定率领大军,带上荀攸、郭嘉两位谋士从许都南下,如果说没有幻想化佯攻为实战,一举攻下襄阳是骗人的。抵达南阳郡东北四百余里的西平县境的时候,看到牢牢的被刘表掌握在手上,与当初张绣守宛城,自己顺风顺水一路南下的时候,完全是不同的情况。当下曹操知道自己的美梦该醒了,西平应该是这次南征的终点。

在曹军南征荆州的时候,彷佛一切都按照郭嘉设定的剧本上演似的,邺城的袁尚点起大军,一路攻向南皮,即使路上有设下城寨防守,也是无济于事,很快的南皮就遭受围攻,大败亏输的袁谭逃向南方将近三百里远,刘备驻扎过、也是自己被父亲封为青州刺史,上任时唯一的地盘平原,逃进城后下令紧闭城门,企图作困兽之斗。

当然袁尚不会轻易放过大哥,继续尾随追击到平原,下令围城猛攻。在袁尚到达之前,接受心腹谋士辛评的意见,派出先后投效韩馥、袁绍的辛毗,去见曹操表达请降诚意,并请求发兵支持驱逐袁尚。身负使命的辛毗兼程赶到还没有离开西平的曹操大帐。

拜见曹操后,辛毗转达袁谭求救的请求。随军官员大多认为此时刘表势力渐大,现在又是在西平,当前应该是优先消灭刘表,袁谭、袁尚两兄弟在河北自相残杀,不足以形成威胁。以尚书随军参赞军事的荀攸反对:「目前正是天下英雄争霸之时,刘表坐守江、汉之间,这样就知道他没有占有四方的大志企图。袁氏家族占据河北四州之地,拥有兵马数十万,袁绍素以宽厚而得民心,假如他的两个儿子和睦相处,共同守护父亲留下的基业,这样天下灾难就会很难平息。如今他们兄弟相争、势不两立,如果一个人吞并了另一个人,袁家的力量就会集中起来,这局面一旦形成,想再有这种机会进攻就困难了。应该乘兄弟相持不下时动手夺取,天下就可以平定了。这个机会千万不能失去。」曹操点头同意,向辛毗表示会发兵去平原救袁谭。

过了几天,曹操的想法又有所动摇,打算先平定荆州,企图让袁谭、袁尚兄弟自相残杀,自己坐收渔翁之利。善于观察的辛毗发觉曹操脸色有异,推测可能改变支持袁谭的想法,赶紧和郭嘉商量。

郭嘉知道后报告曹操,就找来辛毗:「袁谭是否一定可信?你认为袁尚是否一定能被攻克?」辛毗回答:「您不要问是否能够,应该从整个形势的发展变化来看。袁谭、袁尚兄弟相争,并未考虑到别人会乘机利用,只是认为天下可由自己平定。如今袁谭向您求救,表明他已走投无路;袁尚看到他陷入困境,却不能一举攻破,说明袁尚也智穷力竭。他们的形势是军队在外战败,谋士在内被杀,兄弟内讧、土地割裂、连年征战,将士的甲胄都长出虱子。加上旱灾与蝗灾,造成饥荒,天灾人祸、上下交应,百姓无论智愚,对于袁氏统治将要土崩瓦解的事实,早就心知肚明,这是上天灭亡袁尚的时机。如今您率军攻打邺城,袁尚如果不撤军回救就不能自守;袁尚返回救援,袁谭就会在后予以痛击。以您的军威对付穷困之敌,进击疲惫之军,犹如秋风扫落叶一般。上天把袁尚赏赐给您,您却不去夺下,反而想要讨伐荆州。荆州富裕安乐,没有机会可供您利用。」

辛毗继续说:「从前仲虺说:『敌人有内乱则夺取,敌人如果有覆亡迹象则侵入。』如今袁氏兄弟不顾长远大局,自相攻击,可称为内乱;居民饥饿,行人无粮,可称为覆亡的迹象。黄河以北的百姓朝不虑夕,性命全无保障,您不立即去安抚,却想等到以后。日后河北赶上丰收,袁氏兄弟醒悟到已濒于危亡而痛改前非携手合作,您就将失去用兵的机会。现在利用袁谭求救而去援助,对您是最有利的。您的敌人没有比占据黄河以北的袁氏更强大的了。您平定黄河以北,就可将军威传遍、震动天下。」曹操醒悟:「你说的对!」答应出兵救援。

辛毗提到的仲虺,又叫莱朱,是商汤时期的著名大臣。与伊尹并为商汤左、右相,辅佐商汤完成大业。仲虺在政治上有一套自己的见解:「国家动乱就应该取下,自取灭亡之道者就应该攻下,推翻乱亡之国,巩固已存之邦,这就是治国之道。」这里讲的「治国之道」就是「兼并弱国,讨伐昏聩胡涂的君主,推翻乱亡之国。」

辛毗向曹操分析袁氏兄弟反目成仇的个中缘由,建议趁机出兵河北。虽然没有接受他的建议,却对他精辟的分析却心悦诚服。说出这些建议的辛毗,心态已经从袁谭使者,转变为站在曹操立场思考。久闻阳翟名士辛毗的名气,喜爱人才的曹操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乘机将他留在自己帐下。

十月,从西平撤回许都,曹操途中回到家乡谯县。在许都休息整军之后,再度率领大军出发的曹操,先渡过黄河到贾信驻守的黎阳,打算视袁尚的反应再做决定。没想到曹军才刚准备渡河,就得知袁尚撤除对平原的包围,一股脑的直接回邺城去了。这个情况也在郭嘉等人的预料之中,本来就没打算在平原损兵折将,把袁尚吓回邺城后完成对辛毗的承诺。

才刚抵达黎阳,传来原先奉袁尚命令占据阳平的吕旷、吕翔两人,派人来表达愿意举城率众投降,让曹操更是笑的开怀。几日后两人秘密派人将某个东西献上,原来是袁谭将暗中刻好将军的印信,送给两人作为拉拢的条件,他没想到两人马上作为效忠的证明献出。曹操知道袁谭的投降并非发自真心,日后必定会叛变,为了现在先稳住,就为儿子曹整做主,与袁谭女儿定下婚约。等到安排妥当后,把黎阳再交给贾信回军许都。

江夏的黄祖,对于孙家来说比起刘表,更是优先要对付的目标。原因无他,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大哥没完成的,做弟弟的人当然要接手完成。从去年接手江东六郡后,一直在储蓄力量的孙权,自觉江东的控制已经稳固,心想该是时候就下令兵发江夏。

这次出兵是基于鲁肃在见面时提出过的战略,将之付诸行动。这个计划中,孙权占有刘表的荆州并控制整个江南地区,以长江为天然屏障抵御北方的曹操入侵。控制荆州的第一个障碍便是荆州沿长江的东面门户,刘表大将黄祖镇守的江夏郡。

第一次作为全军主帅出征的孙权,命破贼校尉凌操率领先锋舰队先行,自己带领大船缓缓前进。判断江东军队的动向的黄祖,率领部队由江夏赶到夏口布置防御阵地。

令人好奇的是,第一次出征的孙权,手下有许多从孙坚时代就跟随的老将,也有大哥孙策收纳的年轻猛将如太史慈等人,为何选择名气相对不盛的凌操作为先锋?其实错了。凌操是吴郡当地余杭县人,为人侠义勇敢、骁勇善战。孙策当初脱离袁术起兵时,最先前往跟随中就有他的身影;每次孙策出战,都是担任前锋、所向无前,战绩卓越。担任永平县长时,辖区内的山越民经常侵扰、侮辱平地百姓,得知这情况的他,率兵讨伐山越、整顿吏治诛戮奸党。因为政绩杰出改任现今的破贼校尉。有先前辉煌的战功作为保证,他作为先锋出击,诸将都没有话可说。

进军江夏途中,他在夏口河岸遭遇判断战况来此阻拦的黄祖水军大船。作为先锋的凌操不论在人数或是船只数量上,相对于有所准备的黄祖军,明显处于劣势,考虑到自己身为先锋应该为孙权扫清前方阻碍。勇敢地身先士卒,率领船只冲向黄祖舰队的中心。面对不怕死的凌操迎面冲杀过来,没有预料到自己的大军会遭到小股部队的袭击,加上大船的机动力远不及凌操的小船,猝不及防之下,在黄祖回神过来的时候,凌操在他船队中央杀出一条路。为了保命不得已放弃大船,换乘小船逃走。主帅一走,荆州水军瞬间大乱。当荆州水军看到黄祖向他们的方向逃走时,争着放弃岗位撤退,庞大的水面船队直接崩溃,瞬间变成杀戮战场。

看到黄祖逃亡的凌操赶紧下令追击,自己更在混战中登上小船。他接近黄祖想取下首级时,附近出现一群穿着不像是荆州水军的人,唰的一箭把他射落水中,当场身亡。射箭的人并非荆州水军,是九年前的兴平元年时,益州牧刘焉死去,刘璋接位后情势不稳,在刘阖的策反下,与沈弥、娄发等人起兵反叛刘璋的甘宁,失败后众人顺着长江而下离开益州,他率领八百多人,前往荆州依附刘表,留驻南阳。

来到荆州一段时日后,甘宁等人发觉刘表对于军事已经不能说是不熟稔,根本就是不善军事,在天下不宁、群雄纷争的形势下,势必一事无成。心知这个情形的众人,某日得知孙策死亡后的江东由孙权接任,在江东广为招聘俊秀、名士,如鲁肃、诸葛瑾等成为宾客,讨论之后决定前去投效。路经夏口时,遭到黄祖部队阻拦无法前进,不得已只好暂且栖身在黄祖手下。

黄祖因为甘宁这一箭,不仅捡回一条命,得以率领残部平安撤回江夏。不管江东军如何挑衅围攻江夏,都没有再率军迎战孙军主力,靠着江夏城墙与之对峙。自知无法动摇城墙的孙权,得知后方的山越部落又有叛乱,赶紧下令撤回江东应战。山越是指居住在山谷间,不同于平地农耕的当地住民。

没有直接撤回吴郡的孙权,选择先到豫章郡部署应对山越叛乱。鄱阳、会稽方面由深受孙策信赖、向来与张昭合作守护吴郡的征虏中郎将吕范前往平定,乐安则由三代老臣**寇中郎将程普进讨,海昏县还是交给管辖的建昌都尉太史慈负责,再派出分别代表江东老中青将领代表的别部司马黄盖、韩当、周泰、吕蒙等人,出任有山越聚集叛乱所在的县令和县长,率军讨伐,没有多久完全平定反抗的山越民。

正当孙权在豫章享受各地传来的捷报时,会稽郡南部建安、汉兴、南平等地的大族首领洪明、洪进、苑御、吴免、华当等五人起兵反抗,各率万余人在汉兴一带形成多梯队、多层次的纵深布防,更让吴五率六千人屯大潭防守,加派邹临率本部六千人屯驻大潭南面的盖竹,用意是保护东冶地的政治中心建安。在孙权还没有动作的时候,山越兵决定先发制人。屯驻盖竹、大潭的人马,翻越武夷山杀向余汗,洪明、洪进则率军攻打汉兴,来势汹汹,堪称是孙权接任以来最大的江东内部叛乱,知道情形后命令南部都尉贺齐往讨。

贺齐,字公苗。会稽山阴人,会稽士族贺氏的家主。本为「庆」姓,贺齐的伯父庆纯,在儒学界有很大的声望。汉安帝在位时担任侍中、江夏太守。不过庆纯辞去官职,曾经与江夏黄琼、广汉的杨厚同被征任为「公交车」署。后来避安帝的父亲殇帝的名讳,改为「贺」姓。贺家也是江东大族,势力没有顾、陆、朱、张等四家大而已。

年少是剡县郡吏,当地县吏斯从行为如轻侠一样**,贺齐打算惩治他。主薄劝谏:「斯从是县里头的大族,更有山越依附,假使今日惩治,明日贼寇就会攻来」。不说还好,这一听更加愤怒,贺齐立刻下令斩杀斯从。一如主薄所料,斯从的族人党寇陆续集结,率千余人举兵攻击他所在的县衙。没想到他率领郡吏平民打开城门进行反突击,大破叛乱贼党、威震山越。太末、丰浦两县陆续传出平民造反,又转到太末担任县长,在任时诛杀奸恶赡养善好,只花一个月就把叛乱平定。

建安元年,遭到孙策攻击的会稽太守王朗逃跑到东治,侯官县长商升起兵响应。孙策就以永宁长韩晏为南部都尉前去征讨,任命贺齐为永宁县长。韩晏遭到商升击败后,取代韩晏领都尉事,代替镇守永宁县。由于畏惧他过往的威名,商升派遣使者乞讨结盟。他对使者陈说利害祸福,使者回去后商升随即送上印绶,出城门向他投降。

侯官城内并不是商升说了算,张雅、詹强等人对于商升举侯官全城投降,极为不悦,合谋将商升杀死,张雅自称无上将军,詹强自称会稽太守。贼众因而气势高涨,贺齐自知兵力过少不足以讨伐,选择暂时屯军休战,避免正面冲突。张雅与詹强因为争夺领地,愤而各自为政,知道后他派越人从中挑拨两方、加深猜疑。双方出兵相互吞并时,他相准时机出兵前往讨伐,一战大破张雅,詹强党众遭到震吓,心生畏惧率众出城投降。

孙权选择贺齐,正是看上过往讨伐山越的成绩。他进兵建安后设立都尉府,传命各县出兵五千兵卒,由县令、县长率领,统归指挥。他认为山越人兵多,自己兵少,在部队到达余汗与山越军对峙之时不再前进,担心是过于深入进军,会遭到山越民把退路断绝,成为孤军。

随后命令松杨县长丁蕃率领部下留在余汗守护。认为自己是与贺齐平起平坐的将领,必须受到指挥成为部属,心中激起不服的情绪的丁蕃,表示不愿意留下。向来对于不服从都是一律执行军法,丁蕃当然也不能例外,当即下令斩首。全军无不震惊,不服从命令的情况就此消失,同心协力拼死力战。

按照先前布置,分兵留余汗防备,贺齐自己率军讨伐洪明,连战连胜大破敌军,还亲自临阵斩杀洪明,其余四人见到洪明死亡,赶紧丢下兵器投降。随后进军转攻盖竹、大潭,吴五、邹临不敌投降。这次讨伐惩治山越民,斩杀逾六千首级,贼军中的将领全部被擒获、斩首。整顿县邑后从降兵中选出精锐劲卒万人的贺齐,回到吴郡拜为平东校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