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帝建初中,让他担任兰台令史、拜郎中,和班固、贾逵一起校勘禁中书籍。模仿周颂清庙篇的笔法,完成十篇显宗颂,赞扬明帝的功德,文名为世所知。车骑将军马防擅权,让他担任军司马,以师友礼待,马防后来因为奢侈败家,他也受到牵连免官归乡。和帝永元元年,外戚车骑将军窦宪以征匈奴有功贵显,请他出任主记室,崔骃为主簿。窦宪升任大司马后,又以他为司马,班固为中护军。
按理来说,两人曾经二次为同僚,感情不致于恶劣才是,曹丕认为班固会有此言,纯粹就是文人之间互相看不起的习性,不懂的欣赏别人的长处所致。
文中也将邺城中著名文人也做比较,把刚刚过世的王粲列为第一。
至于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司马相如算是他的同乡前辈。
感叹同乡前辈司马相如的赋文壮丽典雅,心中佩服。作赋时常引为榜样模仿。后来惊讶屈原文才超过相如,被世道逼迫不被容纳,作《离骚》投江而死,读后感到悲伤,每次读没有不流泪。认为君子顺应时势就能大有作为,时势不顺就会像是龙蛇蛰伏,机遇好不好是命,何必自己投水呢!便写了一篇文章,摘取《离骚》中的句子反驳,从竖山投到江水中来哀悼屈原,名为《反离骚》;以《离骚》为本重作一篇,名叫《广骚》;依《惜诵》以下到《怀沙》作一卷,名叫《畔牢愁》。
日后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征召他担任门下史。同乡人杨庄爱惜他的才能向上推荐,成帝让他随侍左右。
元延二年正月,扬雄与成帝前往甘泉宫,作《甘泉赋》讽刺成帝铺张。十二月仍以劝谏为主题作《羽猎赋》。担任黄门郎时,与王莽、刘歆等为同僚。为了对成帝铺张奢侈提出批评,又作《长杨赋》。
扬雄后来认为辞赋为『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转而研究哲学。仿《论语》作《法言》,模仿《易经》作《太玄》。提出以『玄』作为宇宙万物根源之学说。当时有人讥笑,为此写《解嘲》。为了宽慰自己写《逐贫赋》。
从《论文》中可见文学功力深厚,与典籍掌故的熟悉,应该不会逊色弟弟太多,只不过曹植才能过于耀眼,使得在父亲面前总是逊色一筹。
在外人看来白热化的夺嫡中,出现了几桩事件。要来看看两人身边的帮手有谁?曹丕的智囊是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人称『四友』,拥护曹植阵容有丁仪、丁廙、杨修等人。明眼人都能看出两方的差异,支持曹丕的都是熟于政治的能手,不仅司马懿、陈群,被曹植揶揄转投的吴质,除文名外智计也是过人。相反地丁仪兄弟与杨修,都是文采出色,对于政治场合可就逊色很多,此外丁仪会站在曹丕对立面也是他造成的。
丁仪,字正礼,沛国人,与曹家是同乡,丁冲之子,丁廙之兄。曹操一直很感激曾为他立下大功的丁冲。他死后曹操打算把自己的爱女嫁给被喻为才学美盛之士的丁仪,和长子曹丕商量这件事时,没想到遭到反对:「女人对于男人的容貌还是比较重视的,丁仪虽然很有才华,可是眼睛太小,我实在是担心您的爱女不会喜欢他,我觉得不如嫁给伏波将军夏侯惇的儿子夏侯懋,这样亲上加亲更合适。」曹操接受儿子的意见,就把清河公主嫁给夏侯懋。
后来丁仪担任曹操的西曹掾,经过交谈之后,对他出众的才能更加欣赏的曹操叹息:「丁仪的确是不可多得的青年才俊,就算是两只眼睛都瞎了,也应该把女儿嫁给他才是,何况只是眼睛有点小,唉!都是曹丕坏了他妹妹的婚姻大事!」
因为没能娶到清河公主,对曹丕是恨得咬牙切齿的丁仪,自然与曹植更加亲善,不时与杨修等人夸奖。令本就有些犹疑的曹操,好几次几乎要立曹植为太子。
去年崔琰自杀、毛玠获罪事件中,丁仪在当中起了很大作用。当时他在曹操面前得势,群臣都很畏惧,不敢正眼相视。独有尚书仆射何夔以及东曹属徐奕不随波逐流。当然就会遭到气量狭小的他报复,遭到谗毁后徐奕调离许都任魏郡太守,靠桓阶在魏王前面告脱,得免皮肉之痛。尚书傅选对何夔说:「丁仪已经害了毛玠,您应对他稍稍低头。」何夔回答说:「做事不义,恰恰害了自己,怎么能够害人!况且怀有奸险之心的人,在圣明的朝廷中能够长远吗!」可见他在魏国高层是普遍不得人心的,对于曹植来说是增添更多不安与不利因素。
想要在父亲的心中更增添地位,曹丕却不知该去找谁,知道他心思四友之一的丞相东曹属司马懿提出:「不如去找太中大夫贾诩。」曹丕心想找他有用吗?这些年跟闭门不出的程昱都算是淡隐出魏国高层的人了。知道他疑惑的司马懿说:「贾诩是少数魏王眼中能够与他匹敌的智谋人士,千万别小看!」这时他心中想的该是:这老狐狸可不是一般人啊!
于是曹丕派人向贾诩求计,得到回答是:「但愿将军能够弘扬道德,培养气度,实践士人的责任和义务,勤勤恳恳,孜孜不倦,不做违背孝道的事情,也就可以了。」这在一般人眼中,这些可算是正确的废话,但是曹丕听出话中的含意,接受建议并刻意磨练自己。
贾诩的意思其实很简单:你们俩边玩的计谋,都只是小儿科,在那位堪称用计前辈的父亲面前,根本不值一提,还是诚恳做人、实在作事,才能得到重视。
八月,继七年前的《求贤令》后,魏王曹操再度发布《举贤勿拘品行令》:
「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着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曹操在这篇令中强调求才的标准,不管是否有道德缺失、或是有杀妻求禄的行为,都不要紧,只要确定是个人才,通通举报上来,让我来任用,用意就是对于儒家哪种只重表面道德、不在乎能力的风气,加以扬弃:
「古时候,伊挚、傅说都出身卑贱,管仲曾与齐桓公为敌,但都得到重用而使国家兴盛;萧何、曹参都曾是县府的小官吏,韩信、陈平都曾背负名声受污、遭人耻笑之辱,但最终都能帮助帝王成就大业,名声着于千载。吴起为了当上将领,杀了自己的妻子以取得信任,散发金银以求得官职,母亲死了也不回家归葬。但是他在魏国,秦国不敢向东用兵;在楚国,三晋不敢向南谋划。现在天下怎么会没有具有极高道德的人生活在百姓中间呢?比如果断勇敢不顾一切,遇到敌人拼死作战的人;习性文俗,才能极高,而气质优异,可以当守将的人;尽管背负受污辱的名声,有过被人嘲笑的行为,或虽不仁不孝,但有治理国家和用兵打仗的本领的人。大家都要推荐自己所了解的人材,不要遗漏。」
曹操这篇中又另外提起包括伊挚、傅说、韩信,尤其是吴起,都是什么样的人?
伊尹,伊姓,名挚。夏朝末年空桑人。自幼聪明颖慧、勤学上进,因为研究三皇五帝和大禹王等英明君王的施政之道远近闻名,让求贤若渴的商汤王三番五次以玉、帛、马、皮为礼前往有莘国去聘请他。有莘王拒绝商汤聘任伊尹,商汤只好娶有莘王的女儿为妃。以陪嫁奴隶的身份来到汤王身边的伊挚逐渐受到重用。
为了测试九夷对夏桀王的态度,伊尹劝说商汤停止贡纳,导致夏桀大怒,『起九夷之师』攻汤。知道九夷还在夏桀的指挥下的伊尹,献计暂时恢复贡纳,但同时要积极准备攻夏。
过了不久,观察到情势改变的伊尹,建议再次停止贡纳,想要起兵却遭遇『九夷之师不起』、不愿意听从指挥的夏桀,不管在政治和军事都陷人孤立无援的困境。观察到灭夏的时机已经成熟的伊尹,建议商汤立即下令出征。战败南逃回到都城的夏桀,还是得面对灭亡夏朝三个属国的商汤,不久夏朝的心腹地区伊洛流域的斟鄩沦陷,此战不久夏朝走入历史。
建立商朝后,用『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理论来治理天下,就是老子所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任丞相期间,整顿吏治,洞察民情,让商朝初年恢复经济繁荣,政治清明一改夏朝的昏闇。历任成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达五十余年,奠定商朝强盛基础。
傅说,商代时古虞国人。武丁继任国君后想重振殷商,苦于没有贤臣辅佐,继位三年间都不说话,国事交给冢宰来管理,自己在旁观察情势。某一日做梦,有一个贤人说:「我是一个囚徒,姓傅,名说。天下如果有能找到我的,就会知道不仅仅是个囚徒。」
醒来的武丁分析:『傅』是辅佐的意思,『说』是欢悦的意思,难道天下有人,既能辅佐国政又能让百姓欢悦呢?下令让画工根据他梦中的印象画了图形,派人到处寻找,苦寻之下在北海附近的虞、虢之间的傅岩,找到了一个名唤说的囚徒和所绘很像。说本来是个很有才能的贤人,隐居在傅岩,因生活穷厄自卖自身,住在北海之州的监狱里,穿着粗麻布衣服带着索链,在傅岩筑城求取衣食。说被带到商的都城,武丁与他交谈之后,认定就是梦中的那个贤人,起用他担任相,殷商就此重新振兴起来。
韩信,淮阴人,汉朝开国功臣。个性放纵而不拘礼节,加上是平民身分,没有被推选官吏的资格,又没有经商谋生的能力,得靠别人接济糊口度日,乡里许多人都很讨厌他。母亲死后穷得没钱置办丧事,即使如此他也要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要让那坟地四周可安顿得下一万家。
曾经一连数月前往很赏识他的下乡南昌亭长家吃闲饭,让亭长妻子也嫌恶他,一早把饭煮好后在**就吃掉了。韩信在开饭的时候前往,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明白她的用意,一怒之下就离去不再回来。
后来在城下钓鱼求食,有几位老大娘漂洗涤丝棉,一位大娘见他饿了,拿出饭给饿肚子的韩信吃。一连几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很高兴的韩信对那位大娘说:「我一定重重地报答老人家。」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
又有一次,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他:「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佩带刀剑,其实是个胆小鬼。」又当众侮辱:「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爬过去。」仔细地打量他一番的韩信,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认为他胆小怕事。
陈胜、吴广起义后,项梁也随着渡过淮河北上,带着宝剑的韩信虽然前往投奔,依然默默无闻。直到项梁兵败死后,归属项羽时让他担任郎中。借职务多次献计,却屡遭拒绝不予采纳。
刘邦入蜀后,眼见在项羽手下没有发展,决定离楚归汉做个管理仓库的小官,同样是不被人所知。不知因为何事,同案的十三人都已处斩,马上就要轮到他,当下举目仰视看到滕公夏侯婴就说:「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杀掉壮士?」夏侯婴觉得此人相貌威武、话语不同凡响,下令释放后交谈,对他很是欣赏。转头就向刘邦推荐。不过只有得到一个管理粮饷的官职。
萧何多次交谈之后也对他十分赏识。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被下令从长安到达南郑的途中就有数十位将领逃走。心想这么长时间来即使有萧何等人在刘邦面前举荐,也没有得到重用于是也顺势逃走。听说他逃走的萧何,等不及向刘邦报告,就拔腿去追赶。军中有人误传「丞相萧何逃跑。」,以此向上报告,听到这消息的刘邦如失左右手般无助。
两天后,见到萧何回来的刘邦,又是生气又是喜欢,嘴上不饶的骂:「你逃跑,是为什么?」回答:「我不是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你去追回来的是谁?」「是韩信啊。」这下刘邦就生气大骂:「军官跑掉的有好几十个,你都没有去追,反倒去追韩信,撒谎也说好点的理由。」萧何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相反地韩信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人才。大王只想做汉中王,自然没有用武之地;想要争夺天下,除韩信外别无其他。现在只看大王如何抉择。」刘邦骂骂嘞嘞的说:「我也想回东方去,哪能闷在这个鬼地方呢?」
萧何这时候才说到正题:「大王如果想要打回东方,假使重用韩信就能将他留下;假如不能重用,日后还是要离开的。」刘邦就说:「我看你的面子,派他做个将军吧。」「即使让他做将军,日后也一定不肯留下来的。」刘邦无奈:「那么让他做大将。」萧何终于松口:「太好了。」
当下就想叫他来拜将。萧何赶紧阻止:「大王一向傲慢无礼,如果任命大将,如同是呼唤小孩子,就会是韩信离去的原因。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请选个好日子,事先斋戒搭起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礼节办理才行!」经过萧何的软硬兼施,终于让刘邦答应。听说消息的军官们,个个暗自高兴,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等到举行仪式的当天,知道是韩信拜将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
刘邦问拜将后的韩信有何定国安邦的良策。他回答:「同您东向而争天下的不是项羽吗?那大王自己估计一下,论兵力的英勇、强悍、精良,同项羽比谁高谁下?」刘邦沉默良久,认为不如项羽。韩信再拜赞同说:「不仅大王,就连我也觉得您不如项王。可我曾经侍奉过他,让我说说他的为人。他一声怒喝,千人会吓得胆战腿软,但他不能放手任用贤将,只能算是匹夫之勇。他待人恭敬慈爱,语言温和,人有疾病,同情落泪,把自己的饮食分给他们。等到部下有功应当封爵时,把官印的棱角都磨光滑了也舍不得给,这是妇人之仁。虽然独霸天下让诸侯称臣,却不居关中选故乡彭城,加上违背义帝的约定,将自己的亲信和爱将封王,诸侯都对此忿忿不平。诸侯见他把义帝驱逐到江南,都仿效他驱逐原来的君王,自立为王。」
接着说:「凡是他军队经过的地方,都会遭到**,天下人无不怨恨,百姓只是在**威下残喘度日。虽为名为天下领袖,却已丧失民心,他的强大会很快就会转为衰弱!这种情况下大王如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武勇之人,敌人被诛灭就只是弹指之间!把天下的土地分封功臣,免去烦恼不臣服的问题!率领英勇想打回老家去的士兵,就不需畏惧敌人!加上三秦的封王章邯、董翳、司马欣本为秦将,率领秦国弟子已有数年,战死和逃亡的人不计其数,欺骗他们的部下和将领,至新安私自投降,项羽用欺诈的手段坑杀秦降卒二十余万人,独章邯、董翳、司马欣三人得脱,秦人对这三人恨之入骨。项羽以武力强封这三人在秦地为王,百姓都不想拥戴。反观您当初入武关秋毫不犯,废除秦的苛酷刑法,与人民约法三章,百姓无不想拥戴您在关中称王。根据当初诸侯间的约定,大王理当是在关中称王,只要是关中的百姓都知道这件事。今日大王失去应有的封爵,被安排在汉中做王,秦地的百姓都怨恨他。今天大王起兵向东,攻三秦的属地,只要一声令下就可将秦地纳入手中。」
听后大喜的刘邦深觉太晚得到韩信,不仅对他言听计从,更按照他的方略部署诸将准备出击。韩信这番议论,为刘邦制定东征夺得天下的方略。
吴起,卫国左氏人。出生在富有家庭,为了在政治上求得发展,曾到处奔走寻找门路,花了不少钱,直到倾家**产,结果一官半职也没有,更遭到乡人的讥笑、诽谤。为此气愤不过的他,杀死曾诽谤他的三十多个人。逃走时对母亲发誓说:「不当卿相,决不回卫。」先去孔门弟子曾参之子门下学习儒术。母亲去世后,曾申认为没有按照儒家忠孝信条回家奔丧守孝的他不孝,不配作儒家的门徒,就与他断绝师生关系,他于是抛弃儒家转而学习兵法。
齐宣公想要发兵攻打鲁国,知道消息的鲁穆公想起用他对抗齐国,考虑到他的妻子是齐国人,迟疑会不会到时候转而帮助齐国,到时候麻烦就大了。渴望功成名就的吴起亲手杀掉妻子,向迟疑的鲁穆公表示没有偏向齐国可能。终于他被任命担任大将,率军打败入侵的齐军。但是杀妻的行为,在日后鲁穆公还是对他产生怀疑,不仅免去他的官职,连带当初推荐他的季孙氏,因懈怠宾客被杀,他经人劝说厚离开鲁国前往投奔魏国。
来到魏国后,魏文侯任命他为主将,攻克秦国河西地区的临晋、元里并且筑城防守。次年再次率军攻打秦国,一直打到郑县。秦国被迫退守洛水,沿河修建防御工事加以防守,以防魏国再度来袭。在与秦军作战期间,与普通士卒一样,夜晚就睡在不加平整的田埂上,用树叶遮盖身体来躲避霜露的侵袭。魏国自此占有秦国的河西地区,设立西河郡。经过翟璜推荐后担任首任郡守。
吴起不仅能为将,还能为相。离开魏国投奔楚国后,楚悼王任命他担任宛城太守,一年后升任楚国最高官阶令尹,相当于宰相。担任令尹后在楚国国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其一、制定法律并公布百姓,使官民都能够明白知晓。
其二、凡封君的贵族,传三代的取消爵禄;停止对疏远贵族的按例供给,将国内贵族充实到地广人稀的偏远之处。
其三、淘汰并裁减无关紧要的官员,削减官吏俸禄,把经费用于充实军队。
其四、纠正楚国官场损公肥私、谗害忠良的不良风气,使群臣能不顾个人荣辱为国家效力。
其五、统一国内风俗,禁止私人请托。
其六、改『两版垣』为四版筑城法,建设楚国国都郢。
曹操举这些人就是要开发以往被儒家视为非人才的人才,否定儒家道德至上的观念。
十月,献帝下诏增加魏王曹操的特权:所戴王冠可有十二条旒,可乘金根车,以六匹马驾驶,可设五时副车。这些全部都是皇帝专用的,至此曹操只是没有皇帝之名,却拥有全部皇帝之实的诸侯王。
正当此时,临淄侯家里出事。曹植的妻子崔氏,是崔琰的侄女,因为衣服太过华丽,被向来节俭的曹操看到大怒,认为她违反自己所下的规定,下令把她遣送回家后随即赐死。为何对家人很好的曹操这次会如此无情,尤其又是自己疼爱的曹植妻子,其实追究原因就是崔琰,要将崔氏从曹家彻底根除。
失去妻子的曹植这天酩酊大醉夜晚驾车在宫中狂奔急驶,违禁从玄武司马门出宫,让知道这件事情的魏王大怒,下令处死管理车辆的公交车令。究竟是为什么让曹操暴怒呢?不过就是在宫中狂奔?
问题的重点是司马门,这不是指特定的城门,是区隔皇宫内外庭的宫门,汉制在皇宫各门均设有司马率领卫士把守,称之为司马门。可说是皇宫的最后防线,当然不容许任何人闯入。
这时有南宫南屯司马(平城门)、宫门苍龙司马(东门)、玄武司马(玄武门)、北屯司马(北门)、北宫朱爵司马(南掖门)、东明司马(东门)、朔平司马(北门),七司马分守各宫门。
擅闯司马门就能直奔皇宫内殿,对皇帝人身安全有极大的威胁,当然是重罪,曹植所闯的是在邺的魏王宫,也就是父亲所在。
为此曹操下《曹植私开司马门下令》:
「始者谓子建,儿中最可定大事。自临淄候值私出,开司马门至金门,令吾异目视此儿矣。」
数日后又下《又下诸侯长史令》:
「诸侯长史及帐下吏,知吾出辄将诸侯行意否?从子建私开司马门来,吾都不复信诸侯也。恐吾适出,便复私出,故摄将行。不可恒使吾尔谁为心腹也。」
从中可以看出对于曹植的失望与无奈之情。
即使如此,曹操也没有放弃最后希望,找上某个淡出朝臣视线的人:贾诩。这天没有带任何随从,私下到他家询问对立嗣的看法,他却闭口不答,曹操问为何不答,回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啊。」听到这边的曹操大笑,心想:「没错啊!袁绍和刘表当初都是拖延立嗣,才会让内部有对立问题,不应该重蹈覆辙才是!」
贾诩会这样是认为自己非曹氏旧臣,是半途投靠而来,深怀策谋深长的长处,怕雄猜成性的曹操猜嫌,采取自保策略、闭门自守,不与别人私下交往,子女婚嫁也不攀结权贵,让天下谈论到智谋之士都十分推崇。
曹操又想到某一次,带兵出征前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共同送到路旁,曹植称颂曹操的功德,出口成章,令众人瞩目赞赏,自己也很高兴。有了贾诩建议的曹丕,表现出感到惆怅,若有所失,四友中的吴质在他耳边说:「魏王即将上路的时候,流泪哭泣即可。」辞行时曹丕哭着下拜,连曹操和部属们都很伤感。因此,大家都认为曹植华丽的辞藻多,诚心却不及曹丕。
至此终于让魏王下定决心,《立太子令》让曹丕登上他日思夜想的位置:
「告子文:汝等悉为侯,而子桓独不封,止为五官中郎将,此是太子可知矣。」
至此,从官渡之战后就隐隐然直到今日搬上台面的夺嫡之战总算落幕。消息传到魏王府,左右向卞夫人祝贺:「曹丕将军被立为太子,天下人没有不欢喜的,夫人应该把府中所藏财物都拿来赏赐大家。」她却说:「魏王只因为曹丕年长,所以立他为继承人。我只庆幸免去教导无方的过失,又有什么理由要重重赏赐别人呢!」左右从人把原话上报,听到后很高兴的曹操说:「怒时脸不变色,喜时不忘记节制,这是最难做到的。」
相反于母亲,得知消息后,曹丕抱住议郎辛毗的脖子:「辛君,你知道我高兴吗?」他回家后把这件事对女儿宪英谈起,她叹息说:「太子是代替君王主持宗庙和社稷的人。代替君王,不可以不扰虑;管理国家,不可以不恐惧。他本应忧虑和恐惧,却反而很高兴,怎么能长久!魏是不会昌盛的!」
魏王府的喜气,并没有打散久久不散的疫病,不久传出徐干、陈琳、应玚、刘桢等文人先后辞世,令邺城内文人继年初王粲过世后,再逢打击。即使是失去父亲疼爱的曹植也感伤不已,想起他们生前的好文,包括徐干的《与妻别》:
「与君结新婚,宿昔当别离。凉风动秋草,蟋蟀鸣相随。
冽冽寒蝉吟,蝉吟抱枯枝。枯枝时飞扬,身体忽迁移。
不悲身迁移,但惜岁月驰。岁月无穷极,会合安可知。
愿为双黄鹄,比翼戏清池。」
应玚的《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
「朝雁鸣云中,音响一何哀。问子游何乡,戢翼正徘徊。言我塞门来,将就衡阳栖。
往春翔北土,今冬客南淮。远行蒙霜雪,毛羽日摧颓。常恐伤肌骨,身陨沈黄泥。
简珠堕沙石,何能中自谐。欲因云雨会,濯羽陵高梯。良遇不可值,伸眉路何阶。
公子敬爱客,乐饮不知疲。和颜既以畅,乃肯顾细微。赠诗见存慰,小子非所宜。
为且极讙情,不醉其无归。凡百敬尔位,以副饥渴怀。」
以及刘桢的《射鸢诗》:
「鸣鸢弄双翼。飘飘薄青云。我后横怒起。意气凌神仙。发机如惊焱。三发两鸢连。
流血洒墙星。飞毛从风旋。庶士同声赞。君射一何妍。」
于是为文《说疫气》来纪念这次夺走许多文友的疫情:
「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人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也。」
邺城正当多事的时候,成都也不安静。蜀郡太守兼谋主法正向刘备建议:「曹操一举收降了张鲁占据汉中,却没有借助这个时机进攻巴、蜀两地,反而留下夏侯渊、张合驻守汉中,自己率军北返,并非是他的才智不够,一定事有内忧导致他的力量不足的缘故。留守的夏侯渊、张合的才能,不是我们的将领的对手,举兵进攻一定可以取胜。夺取汉中后,广开农田,积蓄粮草,等待有可乘之机。
上策,可以讨伐国贼,尊崇光辉汉室。
中策,可以虎视夺取雍、凉二州,开拓国境。
下策,可以固守益州川蜀的安定,是持久的战略。」
最后说:「这是上天的赐与,时机不可丧失。」赞同策略的刘备下令进军汉中,派张飞、马超、吴兰等人驻军下辨。无法实时分身的魏王曹操,派都护将军曹洪先行前往抵挡。
邺城失去一批优秀的文人,江东则失去继任周瑜的支柱:鲁肃,享年四十六岁。孙权在建业亲自为他举办丧事,亲临主持丧葬。连在成都的诸葛亮,知道消息后也为这个战友发丧。
鲁肃为人方正严肃,不善于玩赏配饰,内外节俭,更不喜欢流俗的喜好。治军和整顿必行使禁令,虽然在军旅但是手不释卷。擅长谈论及能譔写文辞,思虑及度量宏远,拥有超过他人的能力。周瑜之后,鲁肃为首冠,江东众人都对他的过世惋惜万分。
在建业的孙权虽然悲伤,军国大事不能马虎,赶紧派从事中郎严畯接替职务,率兵一万人驻守陆口。就在大家贺喜的时候,他却以『朴实书生,不熟悉军事』为借口坚决推辞,言辞十分恳切,甚至流下眼泪。见到这情况的孙权也不勉强,改派左护军、虎威将军吕蒙兼汉昌太守,代替鲁肃职位,之后江东众人都赞许他能据实相让。
众人恭贺吕蒙而赞扬严畯后,定威校尉陆逊提出建议:「如今要打败敌人平定动乱,没有大军就不能成功;后方山贼盘据深山作恶很久,腹心之患如果不解除,很难向外发展。打败之后可以选取精锐,扩充我们的军队。」认可这个意见的孙权,就以与山越有多次交手经验的他,担当帐下右部督。
好巧不巧,丹阳贼人首领费栈煽动山越一同起兵反叛。就让陆逊前往讨伐并击败山贼。在东部三郡征集军队,强壮者当兵、老弱者为后备,得到精兵数万人的陆逊,把一向作恶的盗贼扫除干净,收编山越劲卒八千人后下令回驻芜湖。
会稽太守淳于式上表建业表示:「陆逊随意征发搜刮百姓,给所到之处带来愁苦和骚扰。」陆逊在此之后回到都城,言谈之间,称赞淳于式是个好官吏。孙权问他:「淳于式告发你,你却推荐他,这是为什么?」回答:「淳于式本意是要百姓休养生息,所以告发我;如果我再诋毁他,这样会扰乱您的视听,这种风气不能长。」听完赞叹的孙权说:「这实在是谨厚长者做的事,一般人可是做不到的。」
在赞扬陆逊的同时,同时也有悲报传到:不久前偏将军凌统过世。
凌统认为山岭人大多壮悍,可以用恩威和利诱让他们归顺,孙权就让他负责前去征讨,下令所有郡县,凡是凌统需用的物资,优先供给再行报告即可。素来爱护士兵,士兵也喜欢他,召集到精兵一万多人,经过故乡进公署门时,见到官员手持三版都恭敬尽礼,亲旧老朋友情感更浓厚。他事情办完要离开时,突然旧病发作,几天后随即过世,享年二十九岁。
得到消息的孙权拍着床起身,悲哀不能自止,一提到他就流涕,命张承为凌统作铭诔。他留有两个儿子,名唤凌烈、凌封,都才几岁大,孙权下令收养二人在宫中,爱护得跟自己子女一样。
孙权想起濡须口战后,见到凌统还活着,既是大惊又大喜,他痛心于亲随都战死,没有一人活着回来,难过至极,就在津渚痛哭流涕。孙权用自己衣袖给他擦干眼泪并说:「公绩,死的已然死了。只要有你在还怕没有人吗?」下令将受伤严重的他留在船上更换衣服。多处伤口幸赖有良药,才得以不死。
有人推荐凌统同乡人盛暹,说是人格高尚,节操比他还好,孙权说:「能够和凌统一样就不错了。」盛暹半夜来找凌统,虽已睡觉还是披上衣服出来迎接,手牵手走进房内,他就是这样的喜爱好人而且毫不嫉妒,才能让孙权感怀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