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比起在成都,夔州的物质生活条件比较好,毕竟是个小城市,就别说跟长安洛阳比;最令他困扰的是,因为他患消渴症,常常需要喝水,但是这里没有水井,加上吃饭的时候总是有沙子,让他困扰不已。加上前些日子三弟杜观从长安来见自己,更加深思念故乡情怀,于是和弟弟相约在江陵相会。和家人准备行囊的时候,写下《咏怀古迹五首》之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覆,志决身歼军务劳。」
「诸葛亮大名垂宇宙且万古流芳,他清高的品性真令人无比敬仰。
三分天下是他苦心筹划的结果,他犹如展翅高翔在云霄的鸾凤。
才华超绝与伊尹吕尚难分高下,指挥千军万马非曹参萧何能比。
汉朝的气运已经衰落难以恢复,他意志坚决终因军务繁忙殉职。」
诸葛丞相因为公务繁忙、心力交瘁过世,自己却因老病无法报效朝廷,差别何止云泥之别,令自己不禁感叹。妻子杨氏这时唤他来整理书籍,于是赶紧过去......
二月,针对去年叛乱的五溪蛮,吴大帝派出太常潘浚与去年底召回的交州刺史吕岱合作。
潘浚,字承明。武陵郡汉寿县人。为人聪察,对问有机理。二十一岁师事受刘表指令授学的大儒宋忠,还受到王粲赏识,因此在荆州名声大噪。三十岁之前被荆州牧刘表任命为江夏从事。潘浚审查沙羡县长贪污腐败的情事,确认没有谬误后下令处死,全郡为之震惊恐惧。转任湘乡县令后,治理期间颇有好评。
建安十四年,刘备领荆州牧时,任命他担任治中从事。两年后入益州之前,将他留下协助管理荆州事务,但是与留守大将关羽相处不和。
建安二十四年,江东派军袭杀关羽并占领荆州,全境将领官员选择归附,他以有病在身避不见人。听闻此事的孙权亲自登门拜访,他涕泪交横伏床不起,孙权以观丁父、彭仲爽等俘虏出身的楚地先贤为例安慰他,让人以手巾帮他擦脸,下地拜谢后才将荆州军事部署详细告之,随后被拜为辅军中郎将,有领兵之权。孙权口中这两人是何来历?
楚康王时观起被车裂,儿子观从逃居蔡国,帮助楚平王夺取政权,博得信任后被任为卜尹。观丁父日后承继观从的事业。不仅参与国事,又通晓宗教礼仪,楚昭王如果有不明了的天地之事,都要向他请教。
楚昭王有次问他:「《周书》上所说的重和黎使天地无法相通,是怎么回事?如果不是这样,人民就能升天吗?」
回答说:「不是您所说的这个意思。古时候民和神不混杂。人民之中精神专注不二又能恭敬中正的人,才智能够使得天地上下各得其宜,圣明能光芒远射,目光明亮能洞察一切,听觉灵敏能通达四方,如此神明就能降临到他身上,男的叫做觋,女的叫做巫。由这些人制定神所处的祭位和尊卑先后,规定祭祀用的牲畜、祭器和服饰,先圣的后代中有功德的,能懂得山川的名位、祖庙的神主、宗庙的事务、昭穆的次序、庄敬的认真、礼节的得当、威仪的规则、容貌的修饰、忠信诚实、祭服洁凈,能恭敬神明的人担任太祝。有名的家族的后代中,能懂得四季的生长、祭祀用的牲畜、玉帛的种类、采服的礼仪、祭器的多少、尊卑的先后、祭祀的位置、设坛的所处、上上下下的神灵、姓氏的出处,能遵循旧法的人担任宗伯。这样就有掌管天、地、民、神、物的官员,这就是五官,各自主管职事,不相杂乱。百姓就能讲忠信,神灵有明德,民和神的事不相混同,恭敬而不轻慢,所以神灵降福,榖物生长,百姓把食物献祭给神,祸乱灾害不来,财用也不匮乏。」
接着说:「等到少皞氏衰落,九黎族扰乱德政,民和神相混杂,不能分辨名实。人人都举行祭祀,家家都自以为巫史,没有相约诚信。百姓虽然忙于祭祀,却得不到福。祭祀缺乏法度,民和神处于同等地位。百姓因此轻慢盟誓,缺乏敬畏之心。神对人的一套习以为常,不求祭祀洁凈。榖物不受神灵降福,没有食物来献祭。祸乱灾害频频到来,不能尽情发挥人的生机。颛顼承受了这些,于是命令南正重主管天来会合神,命令火正黎主管地来会合民,以恢复原来的秩序,不再互相侵犯轻慢,这就是所说的断绝地上的民和天上的神相通。
后来三苗继承了九黎的凶德,尧重新培育重、黎的后代,不忘记他们先人的事业,让他们再度主管天地。一直到夏朝、商朝,依旧由重氏和黎氏世代主管天地,分辨民与神的祭位和尊卑先后。在周朝,程伯休父是他们的后代,在周宣王时,失去了掌管天地的官位,变成了司马氏。休父的后代神化他们的祖先,以此向百姓显威,说:『重能把天向上举,黎能把地向下抑。』逢到周幽王时的乱世,没有谁能阻挡。否则天地形成以后不再变化,怎么能相接近呢?」
彭仲爽,春秋时申国人。申国遭到楚国灭亡后进入楚国,官至百官之首的令尹职位,成为楚国贵族之一。日后帮助楚文王伐申,灭亡之后楚文王曾想为之复兴,成为与楚结盟的国家。他从分封制的历史教训与申的地理位置考虑,建议不要如此做,不如将申地设为楚国之县。接着灭掉息国后同样设县,楚国县制就是这时候开始的。
骠骑将军步骘屯驻于沤口时,向上请求向招募诸郡增加兵力。吴王以此询问意见,他说:「豪将在民间耗乱为害,加上步骘有名有势,应该是身边的人谄媚谗言所致不可同意。」听从他建议的吴王拒绝步骘的请求。
至于为什么要让这样一个文官负责这个任务?其实他对五溪蛮早有经验。江东方面取得荆州后,武陵从事樊胄企图煽动五溪蛮夷献城给刘备,得知消息的孙权赶紧找他询问意见,认为派五千人前往就足够,听后不解问为何如此有把握,他回说:「樊胄在卖弄唇舌上颇有心得,实际上没有什么辩论之才,先前曾为州中人士准备宴会,直到中午都还没有东西吃,十几个人就自行离开了,如同只看到侏儒的一部份,就可以得知全貌一样。」听完大笑的孙权派遣他统领五千人前往,果然如所言斩杀樊胄后平定叛乱。
去年奉命出海寻找夷州的卫温、诸葛直遭遇困难。起初组成了一支三十余艘船舰的队伍,带着足够的食物和淡水,率兵士一万,浩浩****的扬帆出海,开始寻找夷洲的航程。
经过数月的日夜航行后终于到达夷洲。没想到人马才刚上岸,早已得知他们到来的岛上高山族居民,击鼓聚集,拿着长矛、弓箭、棍棒等冲杀过来。见状不好的卫温和诸葛直赶紧命令士兵迎击,高山族虽然勇敢厮杀,奈何兵器落后,使用的长矛是用兽角制造,以青石为箭头,这样的武器面对配备铁甲、铁盔的吴国士兵,无异于螳臂挡车,自然抵挡不住攻势、纷纷后退。
见到高山族人撤退后,卫温赶紧鸣金让士兵不要追赶,赶紧先就地扎起营寨,解决当下屯驻问题,更与诸葛直两人在帐中商议如何消除双方误解,与当地人建立友好关系,才能完成吴王交付任务。
正当两人为此苦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士兵入账报告说有高山族代表求见。两人赶紧出帐前往迎接。两方交谈后才知道高山族人误为他们是海上强盗,才会奋力抵抗。按照当地习俗,战败方要派人前往向对方道歉,赠送礼物作为和解。听到此言的两人马上向他们说明来意,派代表前往回礼。
高山族分成许多部落,部落成员被叫做『弥鳞』,日常的劳作以性别、年龄、强壮程度分工,男子负责上山狩猎、下海捕鱼、保卫部落、守护财产的工作;妇女、儿童在部落的管辖范围内采集树种、野果、植物根茎,帮部落成员准备饭食,烤肉,平日大家一起吃饭,平均分配食物。部落中地位最高的是酋长,即使如此氏族内完全平等,酋长的住处与众人相同都是石房,在房子周围围上一圈木栅栏,酋长房中唯一不同就是摆着许多人头骨。按照当地习俗,室内陈列的人头骨越多,表示杀死的敌人越多,主人的本领也越大,更受到敬重。部落中没有法律,向来按习惯来处理问题,一旦有事就召开部落会议商议解决。
在高山族人的帮助之下,东吴军队开始在夷洲屯住,卫温等人教导有关耕种生产技术和铁器铸造等技术,渐渐相处融洽。但是水土不服的原因,许多吴军士兵陆续生病,虽然有当地人帮忙医治,奈何与东吴的医术相差过多,加上出发前带来的药物也快用完,以至于死去的人越来越多,卫温两人商量后决定返回吴国,高山族人中有的愿意跟从前往吴国,和夷洲人洒泪作别后,带着数千吴国士兵和高山族人扬帆返回。
不料回到东吴后,见到只有几千高山族人,又折损众多东吴士兵,勃然大怒的吴王以『违诏无功』,意即违背诏令、劳财伤民、无功而返等罪名,将两人投入监狱后下令诛杀。
去年让李严、改名李平率领江州两万部队来协助汉中防务后,终于有更多底气可以发动再次对曹魏作战,让李平统管汉中防务并督运粮草后,下令出兵包围在屯驻祁山、由贾嗣、魏平所率领的魏军,并以木牛流马运输粮草,供应前线。
什么是木牛、流马?
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着于腹。载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转者为牛足,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细者为牛鞅,摄者为牛秋轴。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
流马尺寸之数,肋长三尺五寸,广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径中二寸。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轴孔四寸五分,广一寸。前杠孔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广一寸。后轴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分,大小与前同。后脚孔分墨去后轴孔三寸五分,大小与前同。后杠孔去后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后载克去后杠孔分墨四寸五分。前杠长一尺八寸,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后杠与等。版方囊二枚,厚八分,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斗。从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后同。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长一寸五分,广七分,八孔同。前后四脚,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靬长四寸,径面四寸三分。孔径中三脚杠,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由此可见木牛腹部是方的,有四只脚,能搭载很多物资占用空间却小。人走六尺相当于木牛走四步。每天能行走二十余里。流马则是肋部长度有三尺五寸,有二寸两分后,形制如同真马一般。
为什么要制作这两种器械呢?诸葛亮心知蜀汉如果想要取得伐魏的胜利,保证粮食的供应就成为重中之重,褒斜道的崎岖险阻,增加运输上困难,考虑到这些问题的他,一方面采取分兵屯田的办法,减少从成都方面运粮的需求,另一方面『推已意做木牛流马』,以此来解决军粮运输问题,藉以保证前方粮食的供给,可见他对于蜀汉的弱点与强项是了解非常透彻的。
出兵前又使出一手,诱降曹魏境内的鲜卑领袖轲比能。为什么他这么有把握呢?就要从与曹魏恩怨开始。
轲比能出身鲜卑支部,因为他作战勇敢,执法公平,不贪财物,被鲜卑民众推举为大人。统率下的部众,战守有法,战斗力相当强大,自从曹操北征后就进贡表示效忠。
九年前的黄初三年,率领部落三千多骑兵,驱赶牛马七万多口与中原通商,同意一千多家魏国人居住在上谷。与东部鲜卑首领素利及步度根三部陷入斗争时,素利向乌丸校尉求救,担心互相兼并、造成更大的危害的田豫,认为应该救助善良、惩治凶恶,更可藉此向各部族显示威信。他单独率领精锐士兵,深入到鲜卑控制的地区。面临众多鲜卑军在魏军前后进行抄掠,企图截断退兵之路的情况,决定率军挺进,在距鲜卑军十余里时下令扎下营寨,派人收集并焚烧牛马粪后,从另外一条路撤走。
见到烟火不断以为曹魏军队还在的轲比能率军离去,直到数十里远之后,才发觉田豫早已撤走。当下赶紧率军追击至马城,将曹魏军队重重包围,面对严苛情况的田豫下令严密防守,令司马树立旗帜、奏起鼓乐,让他率步骑兵从南门杀出,每当鲜卑的注意力转移,就转往哪边攻击。田豫这边则命人擂鼓呼叫,趁机率领精锐骑兵从北门杀出,遭受两面冲击的鲜卑军措手不及,阵脚大乱之下,大多丢弃弓、马逃走。见此良机曹魏兵马追击二十余里,一路上满是鲜卑军的尸体。
步度根这边也不断与轲比能相互进攻,导致势力日益衰弱,不得已只得率领部下万余人退守太原与雁门郡一带。步度根派人前往西鲜卑,以伯父身分对泄归泥说:「你父亲被轲比能所杀,你不想法替父报仇,反而归顺仇人。他今天虽待你不薄,其实那是在想日后杀死你的计谋。还不如回归我方,我和你是骨肉至亲,怎能和仇人相同呢?」
泄归泥率部下出奔投靠步度根。得知消息的轲比能虽然想派兵追赶,无奈时机已失没有追上。步度根、泄归泥二人率三万多户鲜卑百姓前往雁门郡,请求归附曹魏。雁门太守牵招接纳并答应为他们出气,下令还击轲比能,杀死他的弟弟苴罗侯。此战过后与乌丸归义侯王同、王寄等人结下怨仇。牵招随后亲自率领归泥等人前往云中故郡一带攻打将轲比能击败。
屡次兼并各部落的战争遭到田豫、梁习干预的轲比能,渐渐对曹魏怀有反叛的想法,给辅国将军鲜于辅的信中说:「胡人不识文字,已故的校尉阎柔为我向天子保举。我与素利有仇,往年派兵攻讨,田豫却协助素利。我在阵地上派琐奴前往,听说您来马上撤回军队。步度根处处抢掠、杀死我弟弟,更反诬蔑我为强盗。我们虽然落后、不知礼义,既然接受天子印绶,牛马尚且知道水草为美,何况我还有人心。将军应替我向天子讲明情况。」
接到书信的鲜于辅转呈上报朝廷,为免事态恶化,文帝赶紧派田豫负责招纳安慰,轲比能的势力变得更加强盛,统领十多万人之多。每次抢掠所得财物,不仅从不私吞,更当着众人面平均分配处理完毕,除了部下愿意效死外,鲜卑部落首领也很敬畏。即使如此他的势力还是比不上檀石槐。
三年前,田豫派遣翻译官夏舍到轲比能女婿郁筑革建的部落中遭到杀害。秋天时统率西部鲜卑蒲头、泄归泥等人,出塞讨伐郁筑革建大获全胜的田豫,率兵返回马城时,遭到率兵三万的轲比能围攻整整七天。幸亏历来为鲜卑人所信任的上谷太守、也是阎柔的弟弟阎志前往解释劝说,才为他解围。幽州刺史王雄兼任校尉,改为对鲜卑实行安抚信任政策,轲比能于是多次来到幽州进贡。心怀倨傲的边境民族领袖,自然是无法长久俯首称臣,一有机会就会举兵反叛,诸葛亮的招手正是时候。
知道诸葛亮出祁山、又诱降轲比能到祁山略偏西北八百多里的石城,以为遥相呼应这样坏消息的明帝,陷入该找谁去应对的困境。去年从汉中撤军后,叔叔曹真就重病在床,别说领兵作战,连下床都有困难。眼下曹氏宗族已经无人可用,应对西部战线最有资格的是征西车骑将军张合,明帝对他的了解信赖却没有托孤重臣大将军司马懿来的高,几经考虑之后,决定派人去宛城把他找来。
明帝见到来到洛阳的司马懿:「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意思就是当下西边的情况只有你能解决,赐与统领车骑将军张合、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将领的权力,督雍凉二州,就是把西部的军事大权全都交付给他,领命后随即移屯前往长安,防备诸葛亮来袭。
三月,正当曹魏紧锣密鼓的应对蜀汉来袭的时候,又传悲报:大司马曹真薨。接到消息的明帝自然是悲痛万分,这位叔叔可说是宗族内最后的基石,现在撒手人寰,放眼曹家新生代几乎没有可以马上顶上来的。
伤心归伤心,还是赶紧下诏谥为元侯,让长子曹爽继承爵位。追思生前立下的功劳,下《封曹真五子诏》:
「大司马蹈履忠节,佐命二祖,内不恃亲戚之宠,外不骄白屋之士,可谓能持盈守位劳谦其德者也。其悉封真五子义、训、则、彦、皑皆为列侯。」
意思就是:大司马一生忠孝节义,辅佐二祖,对内不因自己是皇亲而邀宠;对外也不鄙视贫寒之士,真可谓是守成业、忠职守、道德高尚的人啊!分封曹真的五个儿子羲、训、则、彦、皑为列侯。
讽刺的是从去年撤军之后,没有下过半滴雨的天气,这时又滴滴答答的开始下雨,像是哀悼他的过世,又或者是嘲笑他不识天候莽然出兵。
前往长安路上一直在思考如何应对的司马懿,抵达后吩咐费曜、戴陵率四千人守离轲比能的石城东南将近八百里的产粮重地上邽,防备鲜卑入侵搅乱。另一方面让郭淮、张合与自己一同率领本军前往祁山迎战。
司马懿如果想一来就可以呼风唤雨,那可就错了,明帝派出阵容中还有杜袭、薛悌、牛金、魏平、贾嗣等人,除却后面三人,前面两人的来头可都不小。杜袭从曹操迎奉献帝侯就开始跟随,至今已经三十五年,薛悌更是与荀彧程昱一起守过兖州的元老,战后被提拔为泰山太守,资历比起杜袭更高一截,已经四十年头过去。这两位大元老在此,即使司马懿想要令来将行,也得看看这几位的脸色再说。
除了这两位之外,作为副将的张合也不可小觑,在决定方针的之前,司马懿还请问过意见,他认为应该分兵在雍、郿两县以防蜀汉袭击后方,司马懿担心无法抵御诸葛亮,就否决分兵的提议:「如果前军能够抵御蜀汉攻势,将军您的建议无疑是正确的,假使前军无法抵挡,空有后军也没有用,像是汉朝初年封国楚虽有三军最终被黥布擒获一样。」
英布,九江郡六县人,坐罪受秦律被黥,又称黥布。
英布起兵叛乱之初,刘邦召集将领们问:「英布造反,对他怎么办?」将领们都说:「出兵打他,活埋这小子,还能怎么办!」刘邦心腹汝阴侯夏侯婴就这事问原楚国令尹薛公,他回说:「英布本来就会造反。」夏侯婴说:「皇上分割土地立他为王,分赐爵位使他显贵,面南听政立为万乘之主,他为什么反呢?」「往年杀死彭越,前年杀死韩信,这三个人有同样的功劳,是结为一体的人,自然会怀疑祸患殃及本身,所以造反。」
夏侯婴把这些话告诉刘邦:「我的门客原楚国令尹薛公,这个人很有韬略,可以问他。」刘邦依言召见、询问,就把想法上报:「英布造反不值得奇怪。假使他计出上策,山东地区就不归汉王所有;计出中策,谁胜谁败很难说;计出下策,陛下就可以安枕无忧。」刘邦好奇问:「什么是上策?」「向东夺取吴国,向西夺取楚国,吞并齐国,占领鲁国,传一纸檄文,叫燕国、赵国固守本土,山东地区就不再归汉王所有。」
刘邦再问:「什么是中策?」「向东攻占吴国,向西攻占楚国,吞并韩国占领魏国,占有敖庾的粮食,封锁成皋的要道,谁胜谁败就很难预料。」刘邦接着问:「什么是下策?」「向东夺取吴国,向西夺取下蔡,把辎重财宝迁到越国,自身跑到长沙,陛下就可以安枕无虑了,汉朝就无事。」
刘邦就问:「你觉得英布将会选择哪种计策?」「选择下策。」刘邦追问:「他为什么放弃上策、中策而选择下策呢?」「英布本是原先骊山的刑徒,凭借自己努力做到万乘之主,都是为了自身的富贵,不仅没有顾及当今百姓,也没有为子孙后代考虑,所以说他选用下策。」听到这边大喜的刘邦拍腿说:「说的好。」下令赐封薛公为千户侯。册封皇子刘长为淮南王。
造反之初,英布对他的将领们说:「皇上老了厌恶打仗,无法带兵前来的情况,必定派遣将领代理,我只害怕淮阴、彭越,如今他们都死了,其余将领没什么可怕的。」情况如薛公预料,向东攻打荆国,荆王刘贾出逃,死在富陵。英布收纳他手下所有的部队,渡过淮河攻打楚国。
楚国赶紧调动军队分兵三路,采用相互救援的奇策,企图在徐、僮之间和他作战。楚将部下有人劝告:「英布擅长用兵打仗,百姓们一向畏惧。兵法上说:『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和敌人作战,一旦士卒危急,就会逃散。』如今兵分三路,只要战败我们其中一路军队,其余都会逃散,怎么能互相救援呢!』楚将不听忠告。果然打败其中一路军队后,其他两路军队都四散奔逃。司马懿就是以此堵住意见。对于这位文人上司,张合心中恐怕比较多是敬服前上司曹真,总觉得他的实战经验还是少了些。
司马懿的剧本虽好,蜀汉丞相诸葛亮却不愿意配合演出。前方探子来报,上邽只有四千曹魏军驻守,根本就是让自己去抢的大好目标,攻下还能补充自己软肋的军粮问题,让李平后勤压力减低,上邽失守司马懿必定来救,届时收割完成以逸待劳,再次大破曹魏也不是太困难的事情,这样一举三得的大好事情,怎么能错过?决定留下部分军队在祁山作为疑兵,亲提大军避开大路与司马懿碰面,悄悄的往上邽进发。
一如诸葛亮预料,没有花多少力气就将上邽四千守军击破,费曜、戴陵赶紧出逃回去报告。这时正是冬麦的收获季节,蜀汉的士卒在汉中养成一身好屯田功夫,一声令下卷起袖子开始收割,随即一大片麦田就露出黑黝黝的土地。
从被击破的费曜、戴陵两人口中,知道上邽已失的司马懿,不仅白白跑了祁山这一趟,更让人把后勤基地给夺走,陷入情况被张合说中的窘境。即使如此也不能不做反应,赶紧带上郭淮、张合赶往上邽。
出发前张合提出意见:「敌军远道而来,我军的优势不在作战,要以长远之计打败敌军。祁山的守军知道大军就在附近,人心自然会稳定,我们应当驻守于此,再以奇兵袭击蜀军后方,不宜前进却又不敢作战,就会使军心与士气不稳。」建议遭到驳回。
一到上邽发现蜀汉军队正乐开怀的收割自己农民所种粮食,顿时怒火上升;如果是一般的将领,立马就杀了过去,司马懿毕竟还是见过世面、打过大仗的人,知道自己远来疲惫,莽撞的进攻下场不用多说都知道。当即下令在上邽靠山边扎营、设营寨,为了争取休息的机会,下令面对蜀汉挑衅一概不理。
见到曹魏援军前来,本想设下伏兵迎头痛击的诸葛亮,眼见无意与自己交战,派兵前往魏营前挑衅,没想到营寨内静悄悄,一点反应都没有。无奈之下只好继续割麦,司马懿此时派牛金率领轻骑兵屡屡骚扰,求战不得、割麦又不行,令蜀汉陷入困境。
将军贾栩、魏平数度请战,都遭到司马懿驳回,诸将私下议论:「大将军怕蜀汉如同老虎,,不怕天下笑吗!」
五月,诸葛亮让王平建南屯,以犄角之势互相支持。对于部属私下议论自然清楚不过的司马懿,心想既然这么想打,就顺你们的心意,如果获胜是我主将的功劳;倘若失败,你们也不敢再请战,省去私下议论。即使损失几千兵马,对家大业大的曹魏来说不算什么,对巩固自己权威来说却是百利无害,念头一转,当下准了出战提议。
司马懿交代张合让他攻打王平所在的南屯,自己率本队去攻打蜀汉大本营。多日来求战不得的诸葛亮,见到魏军终于愿意出战,深怕他们退回营地,赶紧派魏延、高翔、吴班等将领出击,一举大破魏军,斩获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另一路张合面对在街亭从自己眼前安然撤退的王平,没办法顺利攻下只得撤退。
回到营地的魏军将领悄然无声,不再像之前那般高谈阔论,甚至议论主帅的行为也消失无踪,让司马懿感到心满意足,这点损失换来统合人心,再划算不过。
这边司马懿得到他要的效果,诸葛亮可不这么想,再这么耗下去上邽收的这点麦子早已见底,携带的军粮也快告竭,换成自己陷于被动的情况,这点也在司马懿算计之中。
六月,眼见僵持情况已经无以为继,不得已只得下令弃城而走的诸葛亮,还是留了点心思,将主力部队放在后军,希望能够痛击企图追击的曹魏军。
发现蜀汉撤退的司马懿,换成他不按剧本演出,除了下令不准追击,更命令距离蜀汉军队十里尾随前进,不许交战。让曹魏众人摸不着头脑之下,忍不住的张合表示不满:「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
张合请命率领一支奇兵,包抄蜀汉军的后路,不应该只是尾随而不追击。鉴于先前建立的军威成功压制众人的气焰,主帅当然继续坚持方针进军。
这下苦的就是诸葛亮,眼见求战不得,粮食一日日的减少,曹魏几乎不耗任何兵马就把自己逼入这等境地,不愧是仅花二十四日将孟达解决的能人,不得已只好选择退入卤城,就是当年杨阜、姜叙打败马超之地,企图引曹魏来攻。
司马懿继续坚持包而不围的策略,真把蜀汉逼到死路,眼见粮食见底,诸葛亮只得再度下令从卤城撤离。眼见蜀汉撤离的司马懿,竟然下令追击!张合赶紧提出反对:「兵法说,围城一定要给个出口,撤退的敌人不要追击。」
张合所说的就是《孙子兵法》所说的:「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
这几句的意思是:「作战时,有几种情况应当小心警戒。如果敌人占领高地,不要去仰攻,不要去攻击士气旺盛的敌军。急于归国的敌军,不要去理睬敌人的诱兵。包围敌人时要留缺口,对于陷入绝境的敌人,不要过分逼迫。这几种情形,假使急于迫击,必然会使敌军坚守死搏,使我军蒙受极大牺牲。」
对于这些原则自然也很清楚的司马懿,不知为何还是坚持让张合前去追击,甚至还以军法强令,不得已只好领军前往,在卤城往南约一百五十里的木门谷遭遇埋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