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门谷是汉中古道之一,东西两面雄山壁立千仞,中间一线空谷,宛若门户。在这之中有一条稠泥河自北向南流入汉水,有一段不足三里长的极窄处,用一将当关,万夫莫开形容决不为过。在这样的地方设弓弩埋伏,绝对会死伤惨重,天下尽知蜀汉的强项就在于此,就不用说经过丞相诸葛亮改良过后,箭上有毒,杀伤力更是远胜一般弓弩。
曹魏追击部队行进到木门谷极窄处时,突然两边弩箭齐飞,来不及抵御之下,张合大腿中箭,部下见状赶紧将他救出战场,可惜伤势过重,回营后没多久咽气身亡,追随曹操至今最后一位老将就此永别人世。
张合用兵机变无双,懂得战术变化,擅于安营布阵,会根据地形布置战略战术,没有他预料不到的情况,上至诸葛亮,下至蜀国大将无不非常忌惮。虽然是武将,很喜欢与儒士交往,曾经推荐同乡卑湛,说他通晓经学,品德高尚,明帝曾在《答张合诏》表示:
「昔祭遵为将,奏置五经大夫,居军中与诸生雅歌投壶。今将军外勒戎旅,内存国朝,朕嘉将军之意,今擢湛为博士。」
意思是说:「从前祭遵当将军的时候,奏请设置五经大夫,即便在军营中,也和儒士进行唱诗、投壶的游戏。现在将军您统军在外,在内还注意维护朝廷的礼仪。朕非常赞赏将军的美意,准许提拔卑湛为博士。」
既然蜀汉已经撤退,司马懿下令将张合的遗体运回洛阳,除雍、凉留守部队外,其余部队立即拔营撤回长安休整。
七月,明帝又得皇子,大喜之余下诏大赦。东阿王知道侄子现在心情好,赶紧先上《皇太子生颂》作为祝贺:
「于我皇后,懿章前志。克纂二皇,三灵昭事。祗肃郊庙,明德敬惠。潜和积吉,钟天之厘。嘉月令辰,笃生圣嗣。天地降祥,储君应社。庆由一人,万国作喜。喁喁万国,岌岌群生。禀命我后,绥之则荣。长为臣妾,终天之经。仁圣奕世,永戴明明。同年上帝,休祥淑祯。藩臣作颂,光流德声。吁嗟卿士,祗承予听。」
等到确定明帝心情大悦之后,曹植才笔蘸饱墨,上书他的真正想法《求通亲亲表》:
「臣植言:臣闻天称其高者,以无不覆;地称其广者,以无不载;日月称其明者,以无不照;江海称其大者,以无不容。故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夫天德之于万物,可谓弘广矣。盖尧之为教,先亲后疏,自近及远。其《传》曰:『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及周之文王亦崇厥化,其《诗》曰:『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是以雍雍穆穆,风人咏之。昔周公吊管、蔡之不咸,广封懿亲,以藩屏王室,《传》曰:『周之宗盟,异姓为后。』诚骨肉之恩爽而不离,亲亲之义实在敦固,未有义而后其君,仁而遗其亲者也。
伏惟陛下资帝唐钦明之德,体文王翼翼之仁,惠洽椒房,恩昭九族,群后百寮,番休递上,执政不废于公朝,下情得展于私室,亲理之路通,庆吊之情展,诚可谓恕己治人,推惠施恩者矣。至于臣者,入道绝绪,禁锢明时,臣窃自伤也。不敢乃望交气类,修人事,叙人伦。近且婚媾不通,兄弟乖绝,吉凶之问塞,庆吊之礼言废,恩纪之违,甚于路人,隔阂之异,殊于胡越。今臣以一切之制,永无朝觐之望,至于注心皇极,结情紫闼,神明知之矣。然天实为之,谓之何哉!退惟诸王常有戚戚具尔之心,愿陛下沛然垂诏,使诸国庆问,四节得展,以叙骨肉之欢恩,全怡怡之笃义,妃妾之家,膏沐之遗,岁得再通,齐义于贵宗,等惠于百司,如此,则古人之所叹,风雅之所咏,覆存于圣世矣。
臣伏自惟省,无锥刀之用。及观陛下之所拔授,若以臣为异姓,窃自料度,不后于朝士矣。若得辞远游,戴武弁,解朱组,佩青绂,驸马、奉车,趣得一号,安宅京室,执鞭珥笔,出从华盖,入侍辇毂,承答圣问,拾遗左右,乃臣丹诚之至愿,不离于梦想者也。远慕《鹿鸣》君臣之宴,中咏《棠棣》匪他之戒,下思《伐木》友生之义,终怀《蓼莪》罔极之哀。每四节之会,块然独处,左右惟仆隶,所对惟妻子,高谈无所与陈,发义无所与展,未尝不闻乐而拊心,临觞而叹息也。臣伏以为犬马之诚不能动人,譬人之诚不能动天。崩城、陨霜,臣初信之,以臣心况,徒虚语耳。若葵藿之倾叶,太阳虽不为之回光,然终向之者,诚也。臣窃自比于葵藿,若降天地之施,垂三光之明者,实在陛下。
臣闻《文子》曰:『不为福始,不为祸先。』今之否隔,友于同忧,而臣独倡言者,窃不愿于圣世使有不蒙施之物。有不蒙施之物,必有惨毒之怀,故《柏舟》有「天只」之怨,《谷风》有「弃予」之叹。故伊尹耻其君不为尧舜,孟子曰:『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其君者,不敬其君者也。」臣之愚蔽,固非虞、伊,至于欲使陛下崇光被时雍之美,宣缉熙章明之德者,是臣忄娄々之诚,窃所独守,实怀鹤立企伫之心。敢覆陈闻者,冀陛下倘发天聪而垂神听也。』
他所想的是:「臣曹植上言:我听说上天声称它高的原因,是因为它无所不覆盖;大地声称它广博的原因,是因为它无所不托载;日月声称它们明亮的原因,是因为它们无所不照临;江海声称它广阔的原因,是因为它无所不包容。因此孔子说:『伟大啊!尧作为国君,只有上天是高大的,只有尧能效法它。』上天对于万物的覆盖,可以说是弘大广远了。尧制定教令法则,先同姓后异姓,从身边扩展到远方。他的《传》说:『要选拔那些才能出众的人,让他们去亲睦九族。九族之人亲睦之后,再安定而教化百姓。』到了周文王时代,也推崇这种教化。《诗》说:『为自己的妻子做出示范,把这种精神推广到兄弟之间,用来保卫家国。』因此这种亲近和睦的做法,诗人通过诗篇来歌颂它。从前周公伤于管叔、蔡叔对王室有异心,因此广泛地分封周王室的至亲之人,用来作为周王室的屏障。《左传·隐公十一年》说:『在周王室的宗族盟约中,姬姓以外的人排列在后面。』这确实是兄弟之恩,疏远而不分离,以血缘关系连接的宗族之亲,实在是牢固,没有重视义理而把他的君王放在身后、讲究仁爱而忘记他亲骨肉的人。
陛下禀赋大帝唐尧圣明的德行,实践周文王恭敬的仁爱,仁惠遍于后宫,恩德昭明九族之亲。各王侯百官,轮番休息,按次序入朝当值。执政之人不在官府耽搁政务,又可在自己家立体察民情。宗亲义理的道路畅通,庆贺吊唁的亲情得以展现,确实可以说是恕己治人,推广仁惠普施恩泽的人了。至于想我这样的人,与宗亲之间的关系断绝,在盛明之世不能入朝,自己私下感到伤痛。不敢指望与朋友相交往,往来于宗亲之间,接叙长幼之情。宗亲之间又不通婚姻,兄弟之情断绝,有吉凶之事不能问候,庆贺吊唁的礼仪被废弃,恩情之分,比陌生人还厉害;互相隔阂之大,远远超过胡地与越地。我由于规定而永远失去上朝入见的希望。至于内心向往于魏宫、结情朝廷的心情,也只有神灵才会知道了。但这确实是天意如此,我还能对此说什么呢!退而想到各王侯,常有相亲相聚的想法,希望陛下广布恩德而降诏,使各王国互相能有庆贺慰问之事,在一年四个气节日中得以欢聚,用来叙述兄弟之间的欢情,保全这种和顺的厚意。妃妾的家族、化妆品的赠送,每年能往来二次,对宗室之家普施仁义,对于百官等赐下恩惠。这样做,那么古人所赞叹的,诗篇中所歌颂的东西,就可以重新存在于圣明的时代了。
臣退身自思,自己还有一些微末的用处。同时观看陛下所提拔的人,如果将我当做异姓之人来看待,我私下忖度,也不会排在朝臣之后啊。如果能够辞去王侯的爵位,戴上武官的帽子;解下红色的绶带,佩上青色的,在驸马都尉或者奉车都尉中获得一职位,安住在京师之中,手执马鞭而挂笔,外出跟随华盖,入宫侍奉陛下,承接回答圣皇之问,在圣皇身边纠正朝中的一些过失,这就是我心中最大的愿望,即使在梦中也不离开的想法。远远地羡慕《鹿鸣》中的君臣宴会,中间歌颂《棠棣》中兄弟无猜的告诫,低头而思《伐木》中朋友相故的情义,最终心怀《蓼莪》的无极之哀。每年四时会气节之日,一个人孤独地闲居,身边的人只有仆人,所面对的只有妻子,要深谈却没有和自己谈话的人,要阐述道理却没有畅叙的地方,为听不到音乐而捶胸,对着酒杯而叹息。
我认为狗马的诚心不能感动人,就像人的诚心不能感动上天一样。杞梁的妻子哭泣而城为之崩塌,邹衍哭而夏日降霜的事情,我最初还是相信的,如今用我的心境去衡量,只是虚言罢了。就像是葵花面对太阳斜叶,太阳即使不能对它反光,但葵花却终究向着太阳,这是诚心。我私下将自己比作葵花,至于能降天地那样的博施,下降日月星那样光明的人,实在就是陛下。我听《文子》说:『不做福的起点,不做祸的开端。』如今的隔离,使兄弟同忧。而我率先发出这个倡议的原因,在哪里呢?我私下不情愿在圣王之世使之有不受蒙施圣恩的人,有不受蒙施恩惠的人,必定有怨恨至极之情。因此《柏舟》中有『天不信人』的怨情,《谷风》中有『抛弃我』的感叹。伊尹认为他的君王不如尧舜而感到耻辱,《孟子》说:『不用舜所用来侍奉尧的态度来侍奉他的君王的人,就是不恭敬他的国君担任。』臣的性情愚顽鄙陋,本来不如虞舜、伊尹,至于想要使陛下推崇广被和善之美,传播光明显著的德行的,就是出自我这谨慎恭敬的诚心。我私下所独自保持的,就是突出疏身而立的情操。敢于再把这种想法陈述出来让陛下听到的原因,是希望陛下或许发天聪而降神听。」
心情正佳的明帝,在洛阳宫中收到这位亲叔叔的来信,下《诏报东阿王植》:
「盖教化所由,各有隆弊,非皆善始而恶终也,事使之然。故夫忠厚仁及草木,则《行苇》之诗作;恩泽衰薄,不亲九族,则《角弓》之章刺。今令诸国兄弟,情礼简怠,妃妾之家,膏沐疏略,纵不能敦而睦之,王援古喻义备悉矣,何言精诚不足以感通哉?夫明贵贱,崇亲亲,礼贤良,顺少长,国之纲纪,本无禁固诸国通问之诏也,矫枉过正,下吏惧谴,以至于此耳。已赦有司,如王所诉。」
终于在经过文帝一朝与到明帝这时,曹植的努力终于有所成果,愿意放松对曹氏宗族的监视:「教化的推行,各有兴盛和衰落,不都是开始完善,终局非坏不可,是时势迫使它这样。现今只是让各封国兄弟之间人情礼仪间化,妃妾母家减省脂粉馈赠,没有禁止各封国往来问候的诏命。矫枉过正,下边的官吏害怕受到谴责,才造成您说的那种状况。已命令主管官员,照您的意见办。」
得知明帝同意对诸王的放松后,赶紧再上《陈审举表》:
「臣闻天地协气而万物生,君臣合德而庶政成。五帝之世非皆智,三季之末非皆愚,用与不用,知与不知也。既时有举贤之名,而无得贤之实,必各援其类而进矣!谚曰:『相门有相,将门有将。』夫相者,文德昭者也;将者,武功烈者也。文德昭则可以匡国朝,致雍熙,稷、契、夔、龙是也。武功烈则可以征不庭,威四夷,南仲、方叔是矣。昔伊尹之为媵臣,至贱也;吕尚之处屠钓,至陋也。及其见举于汤武、周文,诚道合志同,玄谟神通,岂复假近习之荐,因左右之介哉!《书》曰:有不世之君,必能用不世之臣;用不世之臣,必能立不世之功。殷、周二王是矣。若夫龌龊近步,遵常守故,安足为陛下言哉!故阴阳不和,三光不畅,官旷无人,庶政不整者,三司之责也。疆、场**,方隅内侵,沿军丧众,干戈不息者,边将之忧也。岂可虚荷国宠而不称其任哉!故任益隆者负益重,位益高者责益深。《书》称『无旷庶宦』,《诗》有『职思其忧,』此其义也。陛下体天真之淑圣,登神机以继统,冀闻康哉之歌,偃武行文之美。而数年以来,水旱不时,民困衣食,师徒之发,岁岁增调。加东有覆败之军,西有殪没之将,至使蚌蛤浮翔于淮泗,鼲鼬喧哗于林木。臣每念之,未尝不辍食而挥餐,临觞而扼腕矣。昔汉文发代,疑朝有变。宋昌曰:『内有朱虚、东牟之亲,外有齐、楚、淮南、琅邪,此则盘石之宗,愿王勿疑。』臣伏惟陛下远览姬文二虢之援,中虑周成、召、毕之辅,下存宋昌盘石之固。昔骐骥之于吴阪,可谓困矣!及其伯乐相之,孙邮御之,形体不劳,而坐取千里。盖伯乐善御马,明君善御臣;伯乐驰千里,明君致太平。诚任贤使能之明效也。若朝司惟良,万机内理,武将行师,方难克弥,陛下可得雍容都城,何事劳动蛮驾暴露于边境哉!臣闻『羊质虎皮,见草则悦,见豺则战,』忘其皮之虎也。兮置将不良,有似于此。故《语》曰:『患为之者不知,知之者不得为也。』昔乐毅奔赵,心不忘燕;廉颇在楚,思为赵将。臣生乎乱,长乎军,又数承教于武皇帝,伏见行师用兵之要,不必取孙吴而暗与之合。窃揆之于心,常愿得一奉朝觐,排金门,蹈玉陛,列有职之臣,赐须臾之问,使臣得一散所怀,抒舒蕴积,死不恨矣!被鸿胪所下发士息书,期会甚急。又闻豹尾已建,戎轩鹜驾,陛下将复劳玉躬,扰挂神思。臣诚竦息,不遑宁处。愿得策马执鞭,首当尘露,撮风后之奇,接孙吴之要,追慕卜商,起予左右,效命先驱,毕命轮毂,虽无大益,冀有小补,然天高听远,情不上通,徒独望青云而拊心,仰高天而叹息耳!屈平曰:“国有骥而不知乘,焉皇皇而更索。”昔管、蔡放诛,周、召作弼,叔鱼陷刑,叔向匡国。三监之衅,臣自当之。二南之辅,求不必远,华宗贵族,藩王之中,必有应斯举者。故《传》曰:『无周公之亲,不得行周公之事。』唯陛下少留意焉!近者汉氏广建藩王,丰则连城数十,约则飨食祖祭而已。未若姬周之树国,五等之品制也。若扶苏之谏始皇,淳于越之难周青臣,可谓知时变矣。夫能使天下倾耳注目者,当权者是矣。故谋能移主,威能慑下,豪右执政,不在亲戚。权之所在,虽疏必重;势之所去,虽亲必轻。盖取齐者田族,非吕宗也;分晋者赵魏,非姬姓也。惟陛下察之!苟吉专其位,凶离其患者,异姓之臣也。欲国之安,祈家之贵,存共其荣,没同其祸者,公族之臣也。兮反公族疏而异姓亲,臣窃惑焉!臣闻孟子曰:『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兮臣与陛下践冰履炭,登山浮涧,寒温、燥湿、高下共之。岂得离陛下哉!不胜愤懑,拜表陈情。若有不合,乞且藏之书府,不便灭弃。臣死之后,事或可思。若有毫厘少挂圣意者,乞出之朝堂,使夫博古之士纠臣表之不合义者,如是则臣愿足矣。」
曹植的想法就是让曹氏诸王能够出来为国家效力,避免权臣坐大:
「臣听说天地阴阳二气和协而万物生长,君臣之德合一而诸多政事成功。五帝的时代不都是聪明的人,夏、商、周三代的末年不都是愚陋之人,在于使用与不使用,知人与不知人。当时已有举贤才的名声,却无得贤才的事实,因此一定要提拔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而推荐上去。谚语说:『相国之家出相才,武将之门出将军。』相国,是文德昭著的人,将军,是武功显赫的人。文德昭著就可以正国朝,致太平,稷、契、夔、龙就是这样的人。武功显赫就可以征讨叛乱之人,威服四方,南仲、方叔就是这样的人。从前伊尹作为有莘氏女的陪嫁奴隶,地位非常低贱;吕尚在朝歌卖肉、蟠溪垂钓的时候,是非常浅薄的人,到了他们被商汤、周文王所推举的时候,确实是志同道合,神机妙算如与神灵相通,难道还去借助天子身边人的推荐,依靠其左右之人的介绍吗!古代的书传上说:『有不同寻常的国军,就必定能任用才华出众的大臣;任用这样的大臣,一定能立异乎寻常的大功。』商汤、周文二王就是这样的人。至于那些拘于小节,见识短浅,毫无开拓精神的人,怎能向陛下进纳雅言呢!因此阴阳不和,三光不通,官府空无能人,众多政事得不到处理的原因,是司徒、司马、司空三公的责任。边疆动**不安,邻国军队入侵,军队覆没损失惨重,战争连续不断的现象,这都是边关将士所担忧的事情。难道可以空受国家的恩宠,而不称其职吗!因此责任越大的人负担越重,地位越高的人职责越广。《尚书》上赞扬『不使众官府空无贤人』,《诗经》有『有关的官员考虑他的职责之事』,这恐怕就是其义所在。
陛下怀有美圣的自然之性,登上帝王之位而继承先王之业,希望听到君明臣良之歌,止武行文的美闻。然而几年以来,水旱之灾时常降临,百姓困于衣食,因战争调拨徭役的人数,年年增加。加之东方有战败的军队,西面有被歼灭的将帅,从而使蚌蛤在淮泗之水漂游,鼲鼬在树林喧哗。臣每当想到这些事情,未曾不停食而弃餐,面对酒杯而握住手腕。从前汉文帝从代国出发时,怀疑朝廷有意外的变化。宋昌说:『在朝内有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这样的皇亲,朝外有齐、楚、淮南、琅邪各侯国的诸王,这就是如同盘石一样的宗亲,希望代王不要怀疑。』
臣私下认为陛下上可看虢仲、虢叔对周文王的圆柱,中可思考召公、毕公对周成王的辅佐,下可存宋昌所说的牢固的宗族之亲。从前骐骥在吴阪的时候,可以说是很窘迫的,等到了伯乐审察它,孙邮驾驭它的时候,可使之身体不辛苦,轻松到达千里之外。伯乐善于相马,明君善于用臣;伯乐相马可驰千里,明君善于用臣可获得太平,这确实是任用贤良驱使有才能的人所带来的明显的效应。从前段干木在里巷修德,秦国的军队为此而停止进攻,魏文侯得以平安。司马穰苴在边境接受任命,燕、晋二国为此而撤兵,从而使齐景公无祸患。这都是明德尊贤所带来的效果。希望陛下施展殷高宗在傅岩地区选拔人才那样的明德,从而显示武丁中兴那样的丰功。如果朝廷的有司都是贤良之人,繁杂的政事就可以在朝廷内处理,武将率军出征,各方之难就会被阻止,陛下可以从容地安居京师,何必亲自辛勤地率军出征,到边境去征伐敌人呢?
臣听说『羊虽然披上虎皮,但见到青草依然欢喜,见到豺狼时还是战栗,忘记身上披的是虎皮。』如今设置的将官有名无实,与此有相似之处。因此俗语说:『担心做事的人不知其所以外,知其所以然的人就不能去做了。』从前乐毅投奔赵国,内心还念念不忘燕国;廉颇身在楚国,还想成为赵国的将军。臣出生在动乱的年代,在军营中长大,又多次在先父武皇帝面前蒙受教会,亲眼所见行军用兵的要领,而不必取来孙武、吴起的兵书暗中与之相合。我私下在内心忖度,常常希望得到朝见侍奉天子的机会,推开皇宫的金门,脚踏玉石的台阶,排在有职位的大臣的行列,赐给我片刻的空余时间,让我能一吐心中所思,抒发蕴积的感情,就死而无憾了!刚接到鸿胪官所下发的征调士人子弟的命令,期限很急。又听说豹尾已在后车设立,兵车驰驾,陛下要再次劳动玉体,劳心费神地出征。臣确实惶恐不安,不能安闲地居住在藩国。希望能够随陛下出征,跃马扬鞭,首当其中,提取风后的奇术,承接孙武、吴起作战的要领,上追慕卜商,启发身边的人,效命而驱马进击,在轮毂下献出生命,即使不能立大功,也希望能有小的补益。但是圣皇离我很遥远,我这赤诚之情不能上通,只有独自王者天空的青云而捶胸,面对高空而叹息罢了。
屈原说:『国中有良马而不知骑乘,何必忙忙碌碌地再去寻找呢?』从前管叔被杀,蔡叔被流放,周公、召公成为天子的辅政大臣;叔鱼触犯刑法,叔向匡正国法。三监的罪过,臣子对之,二南的辅政,去寻求的话不会遥远,在皇室贵族和诸藩王中一定会有效法召公、叔向、二南这样的人。因此书传上说:『没有周公这样的宗亲,就不能做出周公这样的辅政之事。』还希望陛下对此稍稍留意!距今不远的汉王朝高祖刘邦广泛封建诸侯王,大的有连城几十,小的只可饱食祭祖而已,不如周王室把诸侯封为五个等次的爵位而建立藩国。像扶苏劝谏秦始皇,淳于越反驳周青臣,可称得上是知时而通权变了。能使天下倾耳瞩目的人,就是身执朝政的人了。因此大臣的谋略能改变君主的意图,君主的天威能统摄下民,朝中如有士族豪强中有权力的人来执政,皇亲就不复存在了。权力在手,虽然不是皇亲,但其地位尊贵;权力离手,即使是皇亲,也会微不足道。因此取代齐国的是田氏家族,并不是齐国宗室;瓜分晋国的是赵、魏家族,并不是魏国宗室。请陛下仔细想一想。在国家太平时茍且独占权位,在国家危难时逃离的人,都是与皇族异姓的大臣。想要国家平安,祈祷家族的富贵,生存的时候共享富贵,死的时候同赴患难的人,是皇族中的大臣。如今却反过来,皇族被疏远,异姓被亲近,臣私下感到疑惑!臣听《孟子》说:『君子在境遇不顺时就独善其身,在仕途畅通时就使天下之人都得到好处。』而臣愿与陛下踏冰踩炭,登山渡水,处寒暑,经燥湿,同赴国难,难道能远离陛下吗?
内心愤懑之情无法抑制,因而上表陈述衷情。如有不合时宜之处,请暂时将它收藏归档,不要立即丢在一边。臣死之后,表中所言之事可引人深思。如果表文中有丝毫可引起陛下留意的地方,请把它在群臣中公布出来,让那些通晓古代事理的人纠正臣表文中不合道义之处,能这样的话臣就心满意足了。」
他的想法是从曹魏政权的根本利益出发,以周、秦、汉代为什么会灭亡的过去,阐述犯上作乱的人不是皇族自己人,全都是异姓篡夺,以此证实皇亲诸侯在护卫王室的作用。更用田氏代齐、三家分晋的史实,提醒明帝要亲公族、远异姓,防患于未然。当然不是要像秦朝那样逐外卿,时代也不同,多份心思却是必要的。
这回明帝仅是回文赞赏叔叔的远虑后就没有下文,让曹植灰心丧志,随后写下《怨歌行》:
「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
周公佐成王,金滕功不刊。推心辅王室,二叔反流言。
待罪居东国,泣涕常流连。皇灵大动变,震雷风且寒。
拔树偃秋稼,天威不可干。素服开金滕,感悟求其端。
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吾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很明显在这首诗中流露出不被重用的心情,更显出心中的惨然:「作为君王不容易,当臣子实在更难。一旦得不到君王的信任,就会被猜疑,引起祸患。周公辅佐成王,推心为王室效力,只因为他曾祭告太王、王季、文王,要求代武王死这件事,就遭到管叔和蔡叔的流言。周公实在没有办法,就到东方避祸三年,在外躲避漂流,他每每想起这件事,常常会悲愤地伤心落泪。皇天的神灵显灵,上天警告周成王。大雷电时,风拔掉了大树,吹倒了秋天的庄稼,天威是不可触犯的。周成王穿戴素服以探求天变的原因。知道是因为周公,周成王就哀叹不已。我想唱完这首歌,这首歌又悲且又长。今天我们共同欢乐,分别后不要相互遗忘。」
张合阵亡的消息传到洛阳,明帝也为这位老将的陨落不舍,除赐谥号壮侯外,儿子张雄继承爵位。念及他征战多年、屡立战功,明帝封他的四个儿子为列侯,连小儿子都有关内侯的爵位,在曹魏武将中可谓哀荣无尽。
明帝非常痛惜张合的死:「蜀地还没有平定张合却死了,该怎么办呢!」陈群接着说:「张合的确是良将,是国家的依靠。」卫尉辛毗则以为张合虽然可惜,毕竟已死不应示弱。转向陈群说:「陈公,这是甚么话呢!当建安之末,天下不可一日没有武皇帝,及后委以国祚,而文皇帝受命,黄初之世,亦说天下不可无文皇帝,至其委弃天下,而陛下亦自龙兴。如今国内所缺乏的,又岂会是张合呢?」陈群听完就说:「确实如同辛毗说的那样。」明帝也不禁笑说:「陈公可称得上善变啊。」
在东吴,考虑到南方清平稳定后,想将吕岱从交州召回,担心接替的人不是合适的人选的尚书仆射薛综上《上疏请选交州刺史》劝说:
??「昔帝舜南巡,卒于苍梧。泰置桂林、南海、象郡,然则四国之内属也,有自来矣。赵佗起番禺,怀服百越之君,珠宫之南是也。汉武帝诛吕嘉,开九郡,设交址刺史以镇监之。山川长远,习俗不齐,言语同异,重译乃通。民如禽兽,长幼无别,椎结徒跣,贯头左衽,长吏之设,虽有若无。自斯以来,颇徙中国罪人杂居其间,稍使学书,粗知言语,使驿往来,观见礼化。及后锡光为交址,任延为九真太守,乃教其耕梨,使之冠履;为设媒官,始知聘娶;建立学校,导之经义。由此已降,四百余年,颇有似类。自臣昔客始至之时,珠崖除州县嫁娶,皆须八月引户,人民集会之时,男女自相可适,乃为夫妻,父母不能止。交址糜泠、九真都庞二县,皆兄死弟妻其嫂,世以此为俗,长吏恣听,不能禁制。日南郡男女伙体,不以为羞。由此言之,可谓虫豸,有腼面目耳。然而土广人众,阻险毒害,易以为乱,难使从治。县官羁縻,示令威服,田户之租赋,裁取供办,贵致远珍名珠、香药、象牙、犀角、玳瑁、珊瑚、琉璃、鹦鹉、翡翠、孔雀、奇物,充备宝玩,不必仰其赋入,以益中国也。然在九甸之外,长吏之选,类不精核。汉时法宽,多自放恣,故数反违法。珠崖之废,起于长吏睹其好发,髡取为髲。及臣所见,南海黄盖为日南太守,下车以供设不丰,挝杀主薄,仍见驱逐。九真太守儋萌为妻父周京作主人,并请大吏,酒酣作乐。功曹番歆起舞属京,京不肯起,歆犹迫强,萌忿杖歆,亡于郡内。歆弟苗帅众攻府,毒矢射萌,萌至物故。交址太守士燮遣兵致讨,卒不能克。
又故刺史会稽朱符,多以乡人虞褒、刘彦之徒分作长吏,侵虐百姓,强赋于民,黄鱼一枚收稻一斛,百姓怨叛,山贼并出,攻州突郡。符走入海,流离丧亡。次得南阳张津,与荆州牧刘表为隙,兵弱敌强,岁岁兴军,诸将厌患,去留自在。津小检摄,威武不足,为所陵侮,遂至杀没。后得零陵赖恭,先辈仁谨,不晓时事。表又遣长沙吴巨为苍梧太守。巨武夫轻悍,不为恭服。相怨恨,逐出恭,求步骘。是时津故将夷廖、钱博之徒尚多,骘以次锄治,纲纪适定,会仍召出。吕岱既至,有士氏之变。越军南征,平讨之日,改置长吏,章明王纲,威加万里,大小承风。由此言之,绥边抚裔,实有其人。牧伯之任,既宜清能,荒流之表,祸福尤甚。今日交州虽名粗定,尚有高凉宿贼;其南海、苍梧、郁林、珠官四郡界未绥,依作寇盗,专为亡叛逋逃之薮。若岱不复南,新刺史宜得精密,检摄八郡,方略智计,能稍稍以渐(能)治高凉者,假其威宠,借之形势,责其成效,庶几可补复。如但中人。近守常法,无奇数异术者,则群恶日滋,久远成害。故国之安危,在于所任,不可不察也。窃惧朝廷忽轻其选,故敢竭愚情,以广圣思。」??
疏中多以过去与先前例子举证人选的重要:「从前舜帝南巡,逝于苍梧。秦代设置桂林、南海、象郡,由是则四郡归属中国,是由来已久的事情。赵佗在番禺创业,安抚降服百越的君主,即在珠官以南的地方。汉武帝诛杀吕嘉,开辟九郡,设置交址刺史来镇守监控这些地方。其地山长水远,风俗习惯不一,语言各不相同,多重转译才通,民如禽兽,长幼无别,绾发于上,赤脚于下,头上扎带,衣襟左敞,官长设置,即使有也与无一样。自那以后,大量流放中原地区犯罪之人与他们杂居一起,逐渐让他们学习写字,粗通官语,驿传往来,使他们看到礼仪教化。到后来锡光为交址太守、任延为九真太守,于是教他们用犁耕种,让他们戴帽穿鞋;为他们设置媒官,使他们知道聘娶;建立学校,用经典大义教导他们。自此以降,四百多年,各任太守大多如此。自为臣客居其地刚到之时,珠崖一带除州县治所行正式嫁娶外,其他地方都是等到八月自认门户,百姓聚集相会时,男女全都自己寻求合适对象,便结成夫妻,父母不能阻止。交址的糜泠、九真的都庞二县,都是哥哥死后弟弟娶嫂,社会以此为习俗,地方官长听任自便,不加以禁止限制。日南郡的男女都是**,不以此为羞耻。由此可知,他们同于虫兽,只不过有一张面孔而已。??
然而土地广大人口众多,地势险阻虫瘴毒害,容易发生叛乱,难以使他们服从治理。县里官吏统治控制他们,宣示法令使其服威,田户的租赋,酌情征用;可贵的是他们贡上采自远处的贵重珍珠、香药、象牙、犀角、玳瑁、珊瑚、琉璃、鹦鹉、翡翠、孔雀等奇货特产,充实完备珍贵玩物的收藏,不必仰仗他们缴纳赋税,来供益中原。然而在几千里外的藩属之地,地方官员的选择,大多未经精密考察。汉代法令宽松,官员大多放肆妄为,故此屡屡违犯法令。珠崖的衰颓,起因于地方官吏看到当地人头发漂亮,强行剪取下来用作制成假发。及臣入其地看到的情景,南海人黄盖任日南太守,一下车因供应设置不丰足,就将主簿打死,而自己也被驱逐。九真太守儋萌为岳父周京设宴作东,将大官一起请到,酒酣作乐,功曹番歆起身要与周京一道舞蹈,周京不肯起身,番歆还在强逼,儋萌大怒用杖击打番歆,将他打死在郡府。番歆的弟弟番苗率兵攻打郡府,用毒箭射儋萌,儋萌中箭致死。交址太守士燮派兵前往讨伐,一直不能取胜。又有原刺史会稽人朱符,将同乡人虞褒、刘彦等多人分别任作官长,侵害虐待百姓,强迫百姓缴纳赋税。捕黄鱼一条就要缴收稻子一斛,百姓怨恨叛变,山越贼寇相应出动,攻州犯郡。朱符逃往海上,流离死去。再有南阳人张津,与荆州牧刘表结有仇怨,自己兵弱而敌军势大,年年出兵打仗,诸位将领都很厌烦,去留自便随意。张津稍加整顿约束,威武不足慑众,被这些人所凌辱,最终被杀。后有零陵人赖恭,是先辈中仁厚谨慎之人,但不识事务。刘表又派遣长沙人吴巨为苍梧太守。吴巨是一轻率骠悍的武夫,不被赖恭所信服,动相怨恨,撵走赖恭,赖恭向步骘求援。当时张津的旧将夷廖、钱博的党徒甚众,步骘一一锄歼,社会秩序与国家法纪才稳定下来,但很快被朝廷征召出境。吕岱来后,有士氏兴起的叛乱。他所率越地大军南向征讨,平定讨伐之际,改换地方官长,彰明天子法令,威势布施万里,大小士民顺风教化。由此可知,绥抚边疆地域,实在要有合适人选。??
州牧郡守的人选,必须清廉能干之人,荒远边陲之地,更是关系着百姓和国家的祸福。今日交州虽说名义上已大致平定,但还有高凉惯匪。其中南海、苍梧、郁林、珠官四郡边界尚未安定,依旧贼寇作乱,是叛乱逃亡之人的专门聚集之地。如果吕岱不回到南方任职,新任刺史就得精心慎密地挑选,其人能统摄八郡,具有策略智谋,能逐步地以怀柔手段治理高凉,给予他威势尊荣,赐予他权力地位,责令他治理有成效,这样才能弥补和填覆吕岱调走的空档。如果只是中等人才,谨守常法成规,而无奇计妙略,则邪恶势力会日盛一日,天长日久必成大患。故此国家之安危,就在于所任人职,不可不明察。臣私下担心朝廷忽略或轻视了交州官员的人选,故此冒昧地竭献愚忠,以广开陛下圣明的思虑。」
八月,洛阳宫中的明帝下《令诸王及宗室公侯各将适子一人入朝诏》:
「古者诸侯朝聘,所以敦睦亲亲协和万国也。先帝着令,不欲使诸王在京都者,谓幼主在位,母后摄政,防微以渐,关诸盛衰也。朕惟不见诸王十有二载,悠悠之怀,能不兴思!其令诸王及宗室公侯各将适子一人入朝。后有少主、母后在宫者,自如先帝令,申明着于令。」
这时候发这道诏令是什么意思呢?「先帝颁布诏令,不想让亲王们留在京都的原因,因为皇帝年幼,母后摄政,防微杜,关系国家盛衰。朕不见各亲王已有十二年,悠悠情怀,怎能不思念!现下令所有亲王及皇族的公爵侯爵,各派嫡子一人于明年正月来京朝会,以后如有皇帝年少、母后在宫摄政的情况,自当按先帝的诏令办。」
其实就是安抚曹植这些叔伯、堂兄弟等曹氏诸王、侯,让他们不要因为监视而心生怨怼,在监国谒者的**威下,想说怨言之前还得三思。
汉中的李平见到诸葛亮回军故作惊讶:「军粮充裕,怎么又退军呢!」为什么他会说这句话呢?
这次出征负责后方督运粮草的就是他,五月开始正逢阴雨连绵,后方粮草运输为此供应不上,赶紧派参军狐忠、督军成藩传话给前线的诸葛亮请他撤军,得信后同意退兵。
对诸葛亮说这话,无非是想要开脱自己督办粮草不力的责任,更把延误战机的错误推到他身上。除了想杀督运军粮的岑述逃避失职不办责任外,更上奏后主:「军队伪装撤退,其实是用来引诱敌人好与其决战」。诸葛亮岂是这么容易受到他污蔑的人,随即将他与前线来往的前后书疏拿出来,这下前后的错误和矛盾一下子暴露无遗,自知辞穷理屈、无法辩解,只得当场叩头认罪。
对于这种欺上瞒下、结党营私的行为,诸葛亮也不多说,上书后主《表废李平》:
「自先帝崩后,平所在治家,尚为小惠,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臣当北出,欲得平兵以镇汉中。平穷难纵横,无有来意,而求以五郡为巴州刺史。去年臣欲西征,欲令平主督汉中,平说司马懿等开府辟召。臣知平鄙情,欲因行之际,逼臣取利也。是以表平子丰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时之务。平至之日,都委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平之厚也。正以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然谓平情在于荣利而已,不意平心颠倒乃尔。若事稽留,将致祸败,是臣不敏,言多增咎。」
表中不仅奏明他前后的罪恶,罢免所有官职、削去封爵和食邑,更将他流放到梓潼郡。在江州的儿子李丰改任中郎将、参军事。诸葛亮煞费苦心的写信告诫:「我和你们父子同心力辅助汉室,上表推荐你父亲署理汉中事务,委任你在东关镇守,自认为真心感动,自始至终可以依靠,怎么会想到中途背离呢?如果你父亲能认罪诲过,一心一意为国效忠,你与蒋琬推心置腹,同心共事,那么闭塞的可能通泰失去的可以再得到。请仔细思考这一劝戒,明白我的用心。」
十月,吴大帝命令中郎将孙布,再度仿效周鲂骗曹休的方式,诈降曹魏诱骗魏国上将豫州刺史王凌,派人前往豫州说:「道路太远,不能自己前去,请求出兵迎接。」将孙布书信向上呈报的王凌,请求同意出兵相迎。
收到书信的的上级征东将军满宠,在曹休中计那时就有上书建议,只是没有送达,心想这次东吴又想用诈降赚我曹魏将士,不给军队就算了,还替王凌写信回给孙布:「知道邪正之分,想要避开灾祸,顺应天意,脱离暴政,归顺正道,非常值得嘉许。本打算派兵迎接,可是算计着兵少不足以保卫您,兵多则事情必然远近传播。请暂且先对你的意图严加保密,以成全本来的志向,临到时机合适时再做部署。」不巧发信后满宠接到命令前往洛阳朝见,临行前命令留府长史:「如果王凌想要去迎接孙布,一定不能给他军队。」
没有从之前得到教训的曹魏又领军前往迎接,东吴布下重兵准备伏击。潜伏的隐蕃见事态紧急,仓促之间企图在建业谋反起事、发动叛乱,由于事发之前遭到察觉,赶紧化装企图逃出,还没到达边境就被擒获。负责审问的廷尉府拷问是否有同党合谋,闭口一言不发。
另一方面得不到兵援的王凌,赌气之下单独派遣一名督将率领步、骑兵七百人前往迎接,遭到孙布乘夜袭击,督将逃走,兵士死伤过半,不仅立功不成、还灰头土脸一身。
回到建业的大帝让人押隐蕃上殿,说:「为什么要用自己的身体替别人受罚呢?」想逼迫招出同党,他却说:「君上,大丈夫图谋这种事,怎么可能会没有同伴!烈士殉难,不能去牵连别人。」至死闭口不答,下令让人推出斩首,时年二十三岁。
因为这件事受到牵连的大臣特别多。首当其冲是与他关系最好的廷尉郝普,孙权召见他问:「您之前到处称赞他,又替他埋怨朝廷屈才,他的反叛都是你的原因啊。」遭到责备的郝普只得自杀谢罪。另外受到牵连是左将军朱据,因为此事遭到免官幽禁在家。唯有潘翥赖父亲的提醒才得以免于一劫。事后胡综被升为偏将军,兼任左执法,暂时管理诉讼刑狱。
十二月,年初获明帝赏赐物品、衣物,表达关心的老太尉华歆过世,享年七十五岁。
明帝得知后想起五年前设筵大会朝臣时,派散骑常侍缪袭持诏书宣喻他:「朕新接手这些烦杂事务,一日万机,怕的是难分辨是非并做出错误的决断。幸好有有德操的大臣们在朕左右,您却屡屡以病推辞。量主择君,不肯做官,抛弃荣禄,不就其位者,古人的确曾有过,周公、伊尹则不然。洁身自好为国家死节的事,是其他人应该做的,我不敢让您也那样。您应该克服病痛的困扰参加朝会,施惠泽于朕。朕将让凳子空着,站在筵席前,命文武百官同我一样站着,必须等待您的到来,那时朕才能落座。」特别叮咛缪袭:「必须在华歆起身赴会时,你才能回来。」知道后不得已的华歆只好赴会。太傅钟繇患有腿病,下拜起身不方便,华歆也年老患病,明帝让他们可以乘车坐轿、卫士抬着上殿就坐晋见。此后三公中无论谁有疾病,都援引此作为惯例。
东吴也在此时宣布明年改元嘉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