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眼中的三国

第五章

字体:16+-

浣花溪草堂落成,对于半生颠簸的杜甫来说,不啻是人生一大乐事,虽然远离政治中心,对于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为人生理想,实在是不情愿,但是看在妻儿能够有栖身遮雨的地方,身为丈夫父亲,也稍微感到一丝骄傲。

此时有件消息令他非常兴奋,与自己、李白漫游的高适,即将从彭州刺史改任蜀州刺史,对重视友谊的杜甫来说,除了诗文来往的慰藉外,恐怕还有更多是希望高适能在生活上多给予支持,毕竟他实在不善于营生。

就算如此的杜甫,相对于饱受战乱、尚在流离失所的黎民百姓来说,已经彷如天堂,有更多的人别说吃饱一餐,连家人都天人永隔,不禁想起将近五百年前的浣花溪畔,是否有像自己一般的,或是更多有家归不得。

想起让自己命运重大转折的安禄山,已经在三年前被自己亲信杀死,又想到祸害东汉的董卓,这两人该如何相似:同样有少数民族血统、又身宽体胖、由镇守边疆成为祸害世间、性格暴虐,连死亡都是被亲信所杀,凶器透体而过,只是安禄山是肚子挨了李猪儿一刀又被儿子、庆庄乱刀砍死,董卓是被李肃袭击后,遭吕布以矛透体而过。难道上天创造乱臣贼子都是这样的吗?

元月,去年击败黑山贼、经袁绍表朝廷为东郡太守的曹操,从屯兵于东武阳改屯顿丘。去年遭到击败的黑山贼领袖于毒、眭固等人,得知他改屯顿丘之后,决定联络刚刚背叛袁绍的南匈奴单于于夫罗,一同袭击东武阳,报去年被击败之仇。

已经在东郡站稳脚步,自然四处都会有探子,被击败的黑山贼当然就是重点注意的对象,一有任何风吹草动都会报告到军帐之中。这天顿丘军营,正在和新近投奔自己的陈宫商议时,帐外有探子来报:「黑山贼于毒联络于夫罗等,暗地往东武阳移动,疑似想要偷袭。」身为当地人的陈宫建议:「于毒去年大败于将军,势必想卷土重来,依在下之见,顿丘在东武阳西边一百三十余里,不若西山便捷,援助东武阳,不如派军直捣巢穴,一二日内即到,于毒听闻西山被袭,必然回救,可在半途伏击,挫其锐气,伤其根本,此为围魏救赵。」

决定依照陈宫计策的曹操,陷入该以谁为先锋的问题?突然间想起东郡本地人,现在是曹操帐下的假司马、陷陈都尉的乐进,每临战阵都是为士兵表率、奋勇突进,不在话下,加上是本地人熟知地形,应该是这场仗先锋最佳人选。进帐后接到命令:「文谦即刻领帐下千人,军粮三日,速往西山攻打黑山贼巢穴,后军及辎重随后就到,切记兵贵神速。」领命后退出帐外,立即回营整顿部队,携带三日军粮,下令一个时辰后出发西山。

吩咐乐进后,再令曹仁、曹洪等人整备战具、粮草,明日卯时出发,心想击败黑山贼不难,能够一举清除隐患,使东郡能够得到安定,才是这次的目标。

乐进率领部队抵达西山,距离黑山贼巢穴不足二个时辰路程,下令人衔枚马裹蹄,务必不能打草惊蛇,毕竟自己的人数并不多,奇袭才能达到最大战果。接近目的地时,身先士卒冲出大吼冲杀,让部队紧跟在后,黑山贼的大部分精锐都被带往东武阳,遭到奇袭得当下还来不及判断就瞬间四散奔逃,乐进花了几个时辰追击,确认西山附近已经没有黑山贼残党,派出快马通知正在往西山来的曹操本军。

收到快马传报的曹操,本就预想乐进能够成功,只是没想到这么顺利,现在该是想怎么去对付听到西山被袭击的于毒、眭固。陈宫这时献策:「于毒、眭固听到西山被袭,必然回师来救,这样一来东武阳危机解除,我军可在东武阳与西山间等待兵疲马困的黑山贼,必可大获全胜。」曹操点了点头问:「依你之见,何处适合?」陈宫回:「依在下之见,内黄附近适合,离西山近、远在东武阳西北六十里,黑山贼至此必然疲惫不堪,我军迎头痛击必可获胜。」

曹操到达西山和乐进会合之时,围困东武阳的于毒等人得到消息,大惊失色,本以为曹操会来支持东武阳,可以趁机攻击,结果变成自己的西山被袭击,这下变成自己得回救,立场顿时逆转,没有选择之下马上跟眭固、于夫罗商量,决定撤掉围城部队,趁曹操对西山并不熟悉的情况予以突袭。

于毒等人大概做梦都没想到,曹操压根就不打算在西山等他们,和乐进会合之后。稍事休息休整,留下小部队留守西山,其余随他前往内黄,预备给黑山贼迎头痛击,解决自己在东郡的心腹之患。

内黄,曹操思考要伏击还是趁黑山贼进军时予以痛击,陈宫表示己军士气高昂,相对于对方兵疲马困的赶路,迎头痛击更能激发部队的战力,再派探子查明于毒的行军路线,让乐进再次担当先锋攻击,本队随后剿灭残余部队。双方甫一接触,显示出士气跟体力差别,黑山贼几乎没有抵抗能力,彷如神兵天降的乐进,破眭固、于夫罗部队,二人率残部北逃,于毒自己投奔黑山贼另一首领张燕,东郡就被曹操紧紧掌握。

袁绍、公孙瓒间的界桥大战,揭示接下来世局不会平静。南阳城中,袁术向来与袁绍不和已是众人皆知的事情,袁绍拉拢去年新上任的荆州刺史刘表,等于是荆州算是他的势力范围,偏偏南阳属于荆州,让本来就不大的心胸,每每为此愤恨不已。虽是名门袁家子弟,论起才能远不及袁绍,治下南阳户口以数十至百万,可说是殷实大郡,偏偏治理无能、不修法度,更以抄掠为资,南阳周边郡县苦不堪言,百姓深以他为患。

两方暂且共存于荆州,袁术是甘愿此种局面之人?独大荆州才是他想要的,去年来投的孙坚可是连董卓都忌惮三分,刘表手下那群酒囊饭袋怎么可能是对手?就打了个算计,如果孙坚能够赶走刘表,整个富庶的荆州就是自己的,能过上比现在更舒坦的日子,就算袁绍百个不愿意,也得收敛起对自己的态度。计较已定,派人传话到孙坚驻地鲁阳,命令攻打襄阳的刘表。孙坚得令之后,秉持兵贵神速的道理,迅速整顿好部队与粮草往襄阳出发。

刘表这边也接到袁术要攻打自己的消息,派出手下大将黄祖在樊城、邓县之间迎击,黄祖与孙坚不仅武将素质差异极大,作战经验也相差一大截,接战不久就溃败率部奔逃,孙坚渡过汉水一路追击,幸亏黄祖实时撤入襄阳城,刘表下令闭门不战,孙坚无奈只得选择包围,想逼刘表出城投降。

出发前孙坚知道襄阳绝不是一、二天可以攻下的,一到城下马上依照出发前的准备围城,将出城的要道都封锁,甚至南北的襄水、汉水都有人把守,断其水源,要把刘表逼出城来。城里这边可就慌了,刘表之前都在朝为官,哪有打仗经验,刚归顺的蒯氏兄弟、蔡家更别说有围城经验,顿时荆州府慌乱成一团,府外襄阳大街也没好到哪去,市井商家早就早早收拾,加上宵小强盗趁机行窃行抢,这景象明天就被攻下也不为过。

面对在城外好整以暇等待自己出城的孙坚,刘表还在找谁愿意出城和他较量,眼见蔡家兄弟、张允等人不吭声,他也不会坐以待毙,再派黄祖趁夜色偷出襄阳城,在附近郡县招集兵卒,想要来个里应外合围击孙坚,没想到才刚到襄阳城外,就被孙坚发现,一番激战后再次败逃,还在包围之中的襄阳城自然无法回去,只好往城外岘山逃去。这次败逃的黄祖留点心思,派部下吕公埋伏在山中竹林,自己率军引诱追击,孙坚心想只要收拾黄祖,刘表大概就会出城投降,于是加速追击,不多久到一片两旁都是遮天的高耸竹林间,林间昏暗,失去了黄祖的踪影,在要回头的时候,竹林间圆木滚石齐发,遭落石击中头部的孙坚,当场脑浆迸裂而亡,剩下的兵士无力抢救顿时四散奔逃。

长沙郡有位桓阶,原本是郡功曹,孙坚举他为孝廉到朝廷任尚书郎,因父亲过世返回长沙。听闻孙坚在襄阳阵亡,遗体却在刘表军中,为报此恩大胆前往斡旋。欣赏义行的刘表大方答应请求,把孙坚的遗体送还。

主帅孙坚既死,包围襄阳的部队只能撤军,让孙坚侄儿孙贲护送灵柩回南阳。虽然这次讨伐刘表没有结果,却让孙氏家族无力反抗袁术,更被掌握在手中。

界桥战败后让公孙瓒更加忿忿不平,点齐兵马带上白马义从出征,这次选定是黄河渡口龙凑,这里常因为黄河泛滥,造成西南高、东北低的特殊地形,公孙瓒打定的主意应该是占领低地,方便骑兵冲锋骑射,让袁绍的步兵无法抵挡,袁绍也派出部队出战,数日后公孙瓒再次兵败退回幽州。

四月长安,自从董卓一把火烧了雒阳,整个后汉朝廷撤退到长安已经过了两年,这期间不说长安百姓苦不堪言,连朝堂上的百官,过的也是如坐针毡,董卓虽然吃了孙坚亏,不仅没有收敛,反而更加张狂,僭越使用天子车服,命令尚书以下众官有子皆至其相府禀报,显然就是以百官的子嗣为要挟。

更以其弟董文为左将军,从子董璜为侍中、中军校尉,皆掌握兵权,大封其宗族,董氏襁褓中婴儿皆得封赏,男皆封侯,女为邑君,董卓自封太师,号尚父,引起朝野的议论。从前汉之前,朝臣能称为尚父,仅有周朝的开国功勋姜太公吕望,可是对朝廷有莫大功勋的人,他何德何能能拥此称号,在长安街坊、朝野就像是炸了马蜂窝,惧于董卓的权势,敢怒不敢言、一点不满情绪都不敢显露在脸上,怕招来杀身之祸。

当董卓在雒阳时自封郿侯,郿就是他的封地,离长安大概两百六十里的路程,既然撤退到长安,大用民力,让数十万人为他建坞,令人可议的是,坞墙高厚七丈,比肩长安,内建宫室同皇宫,坞中藏珍宝无数,更积存食粮,号称可支应三十年,号『万岁坞』,万岁等同天子,僭越之心昭然若揭,世人只称『郿坞』。这段两百六十里的路程,身胖的他不堪长途颠簸,下令修建长安郿坞间的驰道,以黄土夯筑,动用民夫无数,这两项大工程只因为个人的私欲,朝野间惧于他的威势,噤声莫敢言。

不敢表现不代表没有情绪,更不代表忍气吞声不作为,现任司徒的王允就是一个。他出身官宦世家,十九岁就担任太原郡吏,从桓帝时期就在官场打滚过来,中平元年间,也同曹操、卢植等人一样,文官一样要领兵作战,作战就会有俘虏,从中得知十常侍张让的宾客跟张角等黄巾头目有所勾结,换做一般人就会想十常侍不好惹,算了吧!性格刚直疾恶且固执的他,转头就向朝廷告发,灵帝虽然大怒并斥责张让,但昏君不愧是昏君,都说张让是我父亲了,当然全身而退没有获罪,这下倒霉的只能是他。

被关进监牢没多久就被释放了,过没多久因为别的案子再次遭到收捕下狱,交付廷尉审理,廷尉是汉朝最高司法官员,位居九卿,他跟家人都觉得这次大概活不成了,幸亏当时的大将军何进以及袁槐、杨赐等人上书力争,才得以不死,死罪可免,活罪难逃,直到第二年才得以获释。吃一亏长一智,鉴于宦官势力强盛,于是改名换姓,流连于河内、陈留地区。

直到中平六年灵帝崩,藉奔灵帝丧回到雒阳,掌握大权的何进,除了袁绍之外也需要更多人出主意,让他留在雒阳担任从事中郎,参与图谋尽诛宦官的谋划,转任河南尹;图谋泄露让何进反被宦官所杀,引起雒阳兵变,在袁绍杀尽宦官后,被在一旁等着的董卓钻了空档,掌握朝廷大权。

董卓废少帝、立献帝同时,他拜太仆,后守尚书令。第二年改任司徒,守尚书令,不久关东诸侯应袁绍邀约,组成讨董联军,让董卓放弃雒阳远走长安,临走前还放了一把火烧了雒阳,身居高官的他提早知道计划,命人将御史台所藏的史书、朝廷的典章制度等抢救出来,随着献帝西迁长安,重建秩序时靠的就是这些典章制度,才不致于全盘落于董卓之手。

前年到长安之后,董卓把管理长安的任务交给他,其实也想测试是否是对自己忠心,他当然也心知肚明,为了保全汉室假意奉承,更为了得到信任后能保全护持朝廷官员。心在汉室的他,不会容忍董卓霸占朝廷大权,秘密地与司隶校尉黄琬、尚书郑泰等谋诛董卓,想要成功就必须有军队跟兵权,三人都是无兵权的文官(其实司隶校尉是首都地区的警备司令和民政长官,理应有兵权,但是董卓专权之下就被架空),只好想办法从董卓手上调兵。

尚书郑泰被揭发另一桩与荀攸和何颙合谋,暗杀董卓的行动,事情接近成功时被发觉,何颙和荀攸被董卓拘捕关进监狱,何颙忧虑害怕自杀了,郑泰只好从武关逃离长安投靠南阳,大喜的袁术上表朝廷为扬州刺史,惹得董卓大怒,郑泰在上任扬州路上病殁。

某日,王允上表后将军袁术,盘据南阳横征暴虐,不仅民苦不堪更四处劫掠,骄奢无度,请派尚书杨瓒和仆射士孙瑞从武关出兵攻伐,以振朝廷声威,打的算计其实就是董卓跟袁家的过节。

当初董卓为了拉拢袁家兄弟,让袁绍当了勃海太守,邟乡侯,袁术当后将军,这两个都逃出雒阳不说,还成立反董联盟,袁术支持粮草,不仅脸都快气歪,还被联军逼的一把火烧了雒阳,跑到长安来避难,这时候提出讨伐袁术,而不是袁绍,不仅是南阳近而冀州远,眼下袁术的作为与势力远不及袁绍,暗地谋刺董卓的郑泰也是投奔袁术,前怨后仇,用朝廷大义名分讨伐,相信董卓会心动的。王允下这步棋,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夺取兵权讨伐在长安的董卓,真是所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啊!

董卓虽然是武人出身,多年在官场打滚,也累积了一些政治嗅觉,这个建议虽然引起兴趣,或许他嗅到危险的讯号,让朝廷官员、且非自己心腹领有兵权,这情况使他提高了警觉,回绝上表:「朝廷新迁长安,尚未稳固,袁术远在南阳,非眼下之患,待日后本太师亲自领兵出关讨伐即可。」无奈之下,为了不使董卓起疑心,只好安抚杨瓒和士孙瑞,将两人安排留在朝廷。

看到董卓更加目中无人,想起《老子》第三十六章的话:「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王允虽然是汉朝儒家,也是博览群书,这句话正适合现在董卓,就让他继续疯狂吧,这样我王允才有机会诛除你。

正当如此想的时候,董卓也正往这条路前进,这天又有官员和董卓意见不合,不待争论,随即被董卓身边吕布出手当场杀死,这一幕可说是怵目惊心,朝野人心惶惶不安也不满,这情势让他更坚定刺杀董卓的计划,只是调兵权的方式已经不可行了,只能想别的办法。

吕布虽与董卓誓如父子,又被任为中郎将,封都亭侯,当时人称『飞将』,他心知董卓凶暴,为人所恶,才时常要自己作担任侍卫及守中阁,也就是说自己只是一名高级亲兵而已。虽然有所不满,但是也没有办法,不过他却有一个绝对不能被人知道,尤其是被董卓知道的秘密。

这天吕布趁着董卓在内室休息的时候,偷偷离开到后花园,四下张望确认无人,才放下心,坐下来等着某人到来,不多久一位身着华美衣饰的少女走来,原来是董卓的侍女,见到吕布便急忙走过去 ……这位侍女就是他不能说的秘密,万一被董卓知道自己私通侍女,依照他好色又暴虐的性格,自己能不能全身而退都是问题。

不仅如此,心中还有另一个不安,日前他做了一件令董卓不合心意的小事,刚愎自用的性格发作,猛的豹起,顺手就抓了手边一把手戟,往他招呼丢了过去,手戟用于投掷、格斗,可说是一大杀器,董卓可不是文弱之人,扔过去足以致人于死地,幸亏他反应快速闪了过去,还连忙陪笑跟董卓道歉,这才放过。经此事件更感自己在董卓眼中只不过是个随时可舍弃的棋子罢了。

王允和黄琬、杨瓒和士孙瑞三人商议,董卓武勇,除却精于骑射、力气超人的中郎将吕布不能得手。他现在是董卓身边红人,王允平日多所厚待,就是希望某日二人之间出现嫌隙,能够发挥推波助澜、反戈一击,恢复大汉王朝声威。

这天,王允府外来了一个身分不明的人,交给守门一封信,特别提醒务必呈交司徒王允就离开,守门把信交给总管,检查之后就送进书房,王允拆信一看,看完后捻须一笑,吩咐总管备车前往中郎将吕布住处,并通知仆射士孙瑞一同前往。

到了吕布住处,连忙出门迎接王允、士孙瑞二人,笑道:「什么风把两位大人吹来了?」王允下车笑笑,示意进去再说。三人分主客入坐后,王允才缓缓说:「中郎将近来可好?」士孙瑞把他欲言又止情状看在眼里,知道他心中犹疑,故作试探问:「董太师乃中郎将义父,眼下飞黄腾达不可限量,下官在此先祝贺中郎将。他叹了一下:「大人有所不知,日前在下不慎惹怒太师,险遭太师以手戟击杀,飞黄腾达就别提了,生命止在旦夕!」

确认两人有隙的王允说:「今太师横行朝野,不仅中郎将有危,老夫亦同,中郎将可否听老夫一言?」见他不语,王允接着说:「若为中郎将与老夫计划,若除一人则天下安,则这人必当除去,当今这人就是董太师,若除去董太师,不仅你我二人生命得保,朝廷得安、天下亦安,中郎将可说是汉室再造功臣,留名青史啊!」

他犹豫说:「太师与我毕竟名分上是父子,这不太适合吧」士孙瑞知道他有所动摇:「中郎将姓吕,太师姓董,分属两姓,也无血缘关系,何来父子之亲?且太师向中郎将投掷手戟之际,可有顾念父子之情?」听完想到如果除掉董卓,那么别说私通侍女,侍女也当随我,计较已定,下定决心向王允、士孙瑞二人应允合作,二人应允事成之后,高官厚禄自不在话下。其实不要求王允也会给,因为除掉董卓,长安外还有董卓的部将,如果没有他护卫,自己恐怕也没有几天好日子。

王允沉思要除董卓,必须要身边没有卫士保护,这样才好下手。献帝刚大病初愈,数日后会恢复上朝,必须把握这次机会,赶紧告知吕布准备,王允、士孙瑞二人随即告辞。

献帝病愈上朝当日,董卓乘车上朝,身边只有吕布守卫,这天上朝是通过掖门,正当通过之时,突然门旁守卫中冲出一道身影,持戟直刺而来,因多次被刺杀,董卓习惯在朝服内穿甲冑以自保,戟刺数次被甲冑所阻,最后只有刺伤手臂,随即落车直呼:「奉先何不援我?」吕布冷冷的跳下车,提起长矛就往董卓要害直刺,虽有甲冑护身,也挡不住神力无双的吕布,直穿透出体外,一代枭雄就此殒命。

那个闪出来的人影是谁?其实是五原同乡,也是手下的骑都尉李肃,当天率领亲兵十余人,代替原来的掖门守卫,为了怕被认出李肃持戟躲在暗处,等待董卓通过刺杀,之前吕布提醒过,董卓外出都内穿甲冑防身,无奈李肃失手后只好自己来收拾。

董卓身躯肥胖,肚大如牛,生前就树敌无数,人怨不敢言,死后自然不会客气,弃尸大街后陈尸示众,守尸的士兵在董卓肚脐眼中插上灯芯,点燃照明,持续数天。董卓一死,长安大街上彷佛是拨云见日,人人好似年节一般额手称庆,可想长安人民在他暴虐压力之下,生活多么紧张,同时间,董氏宗族无一例外尽皆处死。

王允刺杀董卓,象征从中平六年六月,何进、袁绍想诛除宦官后,引发的汉朝政治社会动**,历经废少帝、杀太后、迁都长安、杀戮大臣、残害百姓、专制朝政、僭越不臣、祸害天下,种种暴行终于在此时初平三年四月,划下暂时句点,不过只象征董卓之乱结束,汉朝与献帝的苦难却未必如此。

董卓死后,朝廷权力真空,计划行刺董卓主心骨又是司徒的王允,成了首要人选,献帝任命他录尚书事,后汉幼帝身边的权臣,无一例外都担任此职位,当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过他没忘了出力最多的吕布,任奋威、奋武将军二职,假节,仪比三司,进封温侯;最特别是与他同掌朝政,心知若无他掌握兵权,王允自己的地位也不稳固。

诛除董卓后,心觉大患已除的王允无需假意奉承,每临事杖正持重,个性中死板固执不愿变通的一面,让他与吕布以及其他官员的关系渐渐变差,尤其是发生诛杀蔡邕一案。他在灵帝时流浪江南,在家乡陈留郡圉地隐居,由于名声实在太大,董卓专权后强令出仕,知道他执意不肯的董卓发话:「我能将你蔡家抄家灭族!」这时他才感到害怕,连忙从家乡坐牛车赶往雒阳出仕,见到他大喜的董卓拜为左中郎将,封高阳乡候,颇受重用。董卓重视他的才学修养,厚加礼遇。王允常与他辩论朝中政事,每每都辩不过,内心不满,或许此时就种下两人不和的种子。

刺杀董卓后,不可一世的王允将自己视为汉朝再造功臣,无处不人人吹捧,想到之前屡屡和自己对头的蔡邕,在董卓遭到刺杀时,两人正在饮酒,听闻董卓被刺身亡,感念知遇不禁感伤,王允当即大怒:「董卓是朝廷大患,如今身亡,天下同庆,你竟然同情他!」下令派人将他投狱。

蔡邕向来在公卿间形象良好,加上又是大儒,不少人代他求情,能否轻轻放过,像是太尉马日磾就说:「蔡邕是当世大杰大儒,当朝掌故无不熟悉,应该让他完成当朝史书,为后世所知晓。况且蔡邕忠孝人尽皆知,此次无名下狱,如果杀了蔡邕恐怕失去天下所望,希望司徒能够再次三思。」不料却得到:「当初汉武帝不杀司马迁,才留下这本流传至今、对汉武帝有谤的史记。今天朝廷衰弱,烽烟四起,天下情势不稳之时,不可让佞幸之臣陪在少帝左右,让吾人受其谤议。」不久蔡邕死在狱中,想以此事杜绝他人对自己非议的王允,却让天下对他气量狭小议论纷纷,想要封住悠悠众口,即使官居司徒也是徒劳无功。

蔡邕死在狱中后,王允却后悔了,不知道是朝野的议论,还是自己反省不得而知。得年六十一,死于狱中消息,没有几日就天下俱知。因为党锢而无法出仕,兼通古文经与今文经,避居北海著述的大儒郑玄,听闻之后流泪不已。家乡陈留、兖州,乡里间见到他的画像,无不叹息而称赞的。王允的声望从刺杀董卓后,霍然而起,不数日却因杀死蔡邕,江河日下,跌宕起伏之大,恐怕任何人都想象不到吧!

蔡邕死后,家中只有蔡琰一女,嫁与名门卫家之子卫仲道,未料成婚不久,丈夫就病死,未育子女的情况下就归宁娘家,与父亲同住。得到父亲教导,博学有才,通音律,蔡邕在音律的造诣颇深,甚至还有焦尾琴等逸事,女儿蔡琰则能凭借听力辨识哪根琴弦断裂,可说是得到父亲真传。或许是王允后悔杀死蔡邕,就没有对蔡琰下重手。

董卓虽死,王允与吕布虽共同掌握朝廷的军政大权,不代表董卓的势力就此消散,刺杀董卓成功有部分原因是大部分的部将都派出去打仗,留守长安的部队不多,现在王允、吕布得面对如何处理这些部队。董卓余部多为凉州人,王允本意为免去凉州将领军职。朝廷中另有意见认为凉州军畏惧袁绍和关东军,一旦解兵就会人人自危,建议请皇甫嵩为将军,统率西凉以安抚军心,日后再与关东诸军商议。王允认为这样会使关东诸军起疑心,驳斥此议同时,也没有决定下诏赦免董卓部曲,长安街坊间传出王允打算尽诛凉州人的流言。

董卓死前女婿牛辅奉命驻守陕,派出校尉李傕、郭汜、张济掠陈留、颍川诸郡,在中牟击破河南尹朱儁。如此一来,在陕的他就成为王、吕二人的眼中钉,吕布派李肃带兵前往陕,想以诏命除掉,反而激起他率部与李肃大战,临时领兵的李肃当然敌不过多年征战的牛辅,往西败逃至弘农,知道消息的吕布大怒,派人前往弘农将李肃杀死。